2013年第4期 总第29期 PART 2


2024-04-25

学术研讨

生活·永恒——宁波美术馆馆藏50名家油画研讨会

时 间:2013年11月14日14:30-17:30

地 点:宁波美术馆贵宾厅

主持人:宋文翔

主持人(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

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本次“生活·永恒:宁波美术馆馆藏50名家油画研讨会”。按照惯例,我首先介绍下与会的专家、学者。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著名油画家、宁波美术馆艺委会主任陈继武先生,著名油画家、中央美院教授钟涵先生,著名油画家、武警总部创作室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邵亚川先生,著名油画家、原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韩培生先生,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先生、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馆长包泽伟先生,福建省美术馆副馆长邱志军先生,宁波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分院副院长葛晓弘先生,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女士,宁波文化馆朱启仁先生,天一阁书画院负责人张剑先生,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林彩君女士,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范达明先生,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水彩艺委会主任林绍灵先生,湖北美术馆书记、副馆长李和清先生,马来西亚中央艺术研究院院长郑浩千先生,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美术馆馆长吉正太先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曦先生。

本次展览是由文化部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一个展出季项目,在我馆馆藏作品中精选出经典作品,汇集起来进行集中展示。展览由韩利诚馆长做总策划,并在深思熟虑后提出和陈述了展览主题。那么,首先我们有请韩利诚馆长与大家分享下策展的过程和经验。

韩利诚(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

在座的各位都是本行业的专家和佼佼者,我就不在此班门弄斧,抛砖引玉地介绍下本次展览策展时的设想。

文化部今年的“展出季”计划下达后,我馆积极准备。第一步工作是对馆藏在册的3400余件藏品进行分类、梳理。在对其归类、整理、研究后,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我馆在开馆前(2001年)征集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借此,我们开始对这些作品进行再次的研读——这批作品不仅主题明确、特点鲜明,创作者中也不乏当今顶级大家,它们完全可以体现我馆的收藏特点。决定后,我们从这些艺术家一直以来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倾向出发选取“生活”这个关键词,作为展览主题。这些艺术家不仅生活在当代,而且从社会、时代出发,巧妙把握当代历史脉动,体现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特征。《辛亥革命》表现的是孙中山的题材,此外表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时期、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间、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社会的油画作品都有在列,这些作品震撼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时代,震撼了在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所有艺术家。我们将这些作品进行整合后,学术部对其进行逐幅研究、解读、点评。这在我们的画册和教育推广项目(明信片)中都有呈现。

我馆对艺术家表现生活、时代创作的关注是对这些艺术家的崇敬,也是对当下艺术圈中浮躁氛围的反思。有些人缺乏生活,也不想深入生活进行创作,所以我们将这些深入生活的大作再次展示出来,向社会推广,力图表达我馆在艺术创作方面、社会艺术共享方面,面对生活的艺术导向,呼吁大家面对生活,向生活和这个时代致敬。我们认为面对生活、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疾苦、反映时代号角的这些作品是永恒的作品,也将成为永恒的作品。因此,我们将“生活”与“永恒”联系起来,作为本次展览主题。这次展览显出我馆的导向,希望现在的艺术家能够真正地秉承杰出大师的创作精神、创作倾向,深入生活、感受时代,深入社会的各个群体、阶层,创作出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品,反映当代人的呼声,底层群众、基层群众的疾苦。这是我们愿望。我们的愿望很崇高,但还需要有效的推广工作,需要媒体的宣传配合及我馆持之以恒的坚持工作。当然,这并不代表我馆否认其他的艺术形式、表现流派在我馆的展示。

在此我深深感谢钟涵先生、邵亚川先生,以及国内外艺术机构对我馆工作的支持。

主持人:

刚刚韩利诚馆长从我馆馆藏作品的精选、提炼过程,进一步阐述了本次展览“生活·永恒”的主题。旨在肯定现实主义,弘扬当代深入生活的创作方式。

我也曾经与韩馆长进行交流。五十件参展作品中,大部分是2001年创作的历史题材油画,后又补充了十余件,组成了五十家。前一部分作品毋庸置疑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完成的,而补充的十余件是否是呢?后来通过韩馆长对其阐释过程提出了“生活·永恒”的主题,将此进行延伸与涵盖。现实主义是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艺术创作方式。下面我们请中央美院教授、著名油画家钟涵先生继续阐述下自己对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理解。

钟涵(中央美院教授、著名油画家):

现实主义是画画的人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事情。在座的以画家居多,都是同行,虽有部分是艺术机构的领导,但也有艺术家背景,而且画家的身份与行政身份不同,它是一种不能被舍弃的身份。所以大家济济一堂,就现实主义展开讨论,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

我从我的作品开始谈吧。今天在这里面对作品,我有些兴奋,又有些愧疚。兴奋在于作品存在美术馆中一直展示着,让我们一直感受到延安时期温暖的阳光,这是种“永恒”的温暖。事实上,我是在美院学习时才有机会去延安。我到了那里,体验了那里的生活,才有了切身的感受。我心中的延安,都是山,有雾霭,没有高楼大厦,都是窑洞,虽不是中央在延安的时期,但那种革命根据地的精神似乎还在。

作品的色彩还算过关,不同于之前中国俗称的“土油画”。油画色彩方面的发展在欧洲古典时期的色彩是酱油色,印象派以后有了色彩的外光体系,到了近现代则变成了油画的主要语言。五十年代后,苏派的绘画对我们影响巨大,现代人们多称为诟病,批判苏派,反感苏联的色彩,这是不公正的。苏派油画只是世界油画史的一小部分,在彼得大帝改革旧俄罗斯以后才出现。俄罗斯、苏联的绘画不是只有现实主义,只是在19世纪中叶,社会改革后出现了一种革命英雄主义倾向,现实主义的出现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些作品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灵魂——一个农奴制的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的历史面貌,尤其是俄罗斯先进的知识分子面貌表现得尤为突出,包括演员、音乐家等。而此后他们还影响了西欧。20世纪初的俄罗斯绘画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巡回画派和康定斯基、夏加尔为代表的现代派,二者孰高孰低呢?现代派的康定斯基和夏加尔都源于现实主义,康定斯基原来画的风景也是很具象的;夏加尔更是如此,他是犹太人,来自白俄罗斯。他的作品永远保留着乡情,他的作品中用天真的儿童世界表达着故乡之情,虽然作品中人物的脖子是歪曲的,但他的精神还是现实主义的,他心中充满着对那种单纯的、善良生活的向往。之后的俄罗斯绘画受到政府的干预。俄罗斯的现代派来势汹汹,所以政府方面对其有所压制,更强调现实主义,此举也一直受到西方艺术圈的指责。但为什么这样呢?在现在多元化的艺术氛围下,应该更加公平地看待这个事件,当时的俄罗斯是一个落后的由沙皇统治的国家,而英法是已经经过民主革命后的社会状态,它必须把它的时代特征表现出来。为什么法国在革命时期可以画法国大革命,俄罗斯却不能画托尔斯泰呢?这是现实主义油画的优点。政府的压制着俄罗斯现代派的发展,对其发展采取慎重的态度。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似乎超过了“度”,对现代派否定得太多,现代派也可以表现俄罗斯人民,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在卫国战争后,俄罗斯的绘画出现简单化的问题。我在北京曾经看到过一次这一时期的俄罗斯画展。好的作品不多说,一幅名曰《走向生活》的作品,画的是一群阳光下的中学生,作品很简练,一张彩色照片也可以把它表现出来;还有一幅画得是《前方来信》,阳光从门框照进,小孩读着前线的来信,俄罗斯经过如此惨厉的战争,前线来信的喜悦可想而知。这个题材是好的,但是绘画技巧太差,画面僵硬;还有一幅乌克兰画家的作品,那是一幅典型的情节性绘画,这种绘画对中国影响很大,上山下乡时期的创作中有很多这种细节性描绘的情节性绘画。这也是现实主义,情节性的绘画有很多,但这是好画吗?不是,因为它没有“永恒”,只是一个细小的情节,开了个玩笑而已。赵本山的段子里可以有,但作为绘画总画这个,就有问题了,对画面升华的精神素质而言,太浅了。这样的现实主义是不够的。这三张作品都不是俄罗斯的好作品,说明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到后来也有弱点,这些弱点同样也影响了中国。

我们学习的现实主义正是俄罗斯绘画在世界上取得成就的这块领域。究竟现实主义好吗?第一,是好!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由它特殊的一般现实主义成果之外的俄罗斯自身的特点。但由于新派的出现和政府的干预,它也有它的弱点。俄罗斯苏维埃时期有很好的绘画,但是我们当时的水平不高,把它简化了。去年我在俄罗斯莫斯科看到他们建立了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新馆,老馆陈列的是老画,新馆主要陈列苏维埃时期的作品。这里做了个名曰:“苏维埃神话”的展览。今天的俄罗斯人、美术馆如此来评价这些作品,我是十分反感的。

俄罗斯的绘画方法而言,与西欧没有两样,他们学习的也是印象派以后提倡的外光体系,很能表现自然的真实美,但她还有真正的古典主义绘画,他们有圣像画,古典主义中国是没有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现在几十年的绘画,浙江就不会有全山石和肖峰。但他们也有缺点,他们有点情节性绘画,我们马上就受其影响。

再说说现实主义,每提起这这个词,我们常将两个词混淆了,不是指本次展览,而是说一般的媒体舆论混淆了。一个是具体的,可辨识的形象,叫做“具象”;另一个是“再现”,对象是什么我们将其再现出来,这两个词经常与现实主义联系到一起。但“具象”、“再现”只是方法,与“现实主义”是两码事。画法可以扩大,可以变形,可以抽象,这只是语言。在具象、再现之外,不那么写实具象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画画的原则、一种方针路线,是作品的价值。这样的作品这次展览中也有。比如罗工柳先生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作品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情节,只有红旗前的残锷,红旗是具象的,锷也是具象的,这只是有限的具象,通过这些有限的具象来表现革命,农民起义的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现实吗?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中国革命运动胜利的中心就是农民的,这种精神他表现出来了吗?在这个意义上它就是现实主义的。即使它的方法不太写实,但精神上是现实的。再看詹建俊先生的《雄关漫道》,这幅作品现代性极强,它舍弃了以往块面化的处理,将山概括为满紫的暗部,鲜红的亮部,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夸张是他过去从未尝试过的画法,很有表现力,画出了自然的魂魄,是这个意义上的现实。

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在尊重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放宽艺术眼光。 唯心派是不对的,从古到今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流传、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发展。而在艺术史中现实主义在中西方都有,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其在中国的阐述。

韩馆长说的对,现在的艺术圈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否定了过去的一切,而媒体受到市场的左右,使得这种气氛越发扩散开。浮躁将艺术看得太简单,艺术家出现得太容易。画画这个事情,一张画可以画得快,但原理上不能看得太容易,在某种意义上画画难于造房。房子是百年使用的物件,建造自然得倍加小心。而我们画画,今天学到的东西,可能数十年后才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并随着自己的感情、经历的发展随时会出现各种情况的缺失,这是很难的事情。这些是我的观点,艺术的各个矛盾都需考虑到,比较中庸。

宁波美术馆在这点上强调现实主义是值得肯定的。但你们也不全是现实主义,我常读你们的馆刊《美术视线》,你们做的范围很广,但也有不确定性,恐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次是反映宁波、浙江这些年的成就和人民的心声,所以展出的作品中也有宁波港,由这些组成的主要展示部分,用当代的作品展现出来,不搞形式主义。

我就说到这里。

主持人:

感谢钟先生,他从油画的理解和认识出发,通过谈到俄罗斯油画创作和中国油画的传承发展,不论是康定斯基还是夏加尔,不论是现代派还是抽象等方式都源于具象,都源于生活,都具有永恒的精神魔力。感谢钟先生对现实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让我们从广度、深度上认识了油画。刚刚钟先生特别提到“对文化的传承”,这很有意思,在艺术家创作时总是遵循此原则。

下面有请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范先生谈谈他的认识。

范达明(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摄影出版社编审):

通过今天的展出,让我看到了宁波美术馆藏品的丰富性和价值所在。一个地方馆能藏有如此多高质量的作品,说明主办方在收藏工作上的前瞻性。假如这样的事情在如今才启动,可想到其困难性,但在十几年前做就容易了许多。

也许很多人认为在当下谈论“现实主义”是件过时的事情,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就像生活永恒一样。

首先,西方传入的油画的材质特点特别适合现实主义的表现。你不可能希冀木刻版画、中国画的材质做出具象的效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从苏联引进了油画的技法教学。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也提出了油画需要走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但单从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概念出发,这个提法可以让人接受。现实主义不是仅仅直观地表达生活现象,或是自然主义,而应该诉诸于画家的审美理想,具有前瞻性。我认为无论是革命现实主义还是社会的现实主义都应该包含有浪漫主义的因子。现实主义可以包含一定的审美理想。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理想,很黑暗的话,恐怕也是不行的。哪怕是批判的现实主义作品,其本身就体现了艺术家本身对现实的不满,希望有更良好、更公正、更合理的社会,也代表了某种理想。

现实主义从艺术的本质上讲,源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希腊亚里斯多德提出:“艺术就是模仿。”什么叫“模仿”?就是艺术家的作品要有与生活类似的东西。顾恺之也提到“以形写神”。只有高度理解了“形”,才能写“神”,“形”还是基础。我们说“不似之似也好”,“似”也好,最终“似与不似之间”,最后的关键还是在“似”上。那么什么叫“似”呢?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模仿和关照,与现实生活有一种对应关系。现实主义主张要反映现实生活。作品中的图像应该与生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单纯从生活、从写实、从模仿、从反映这个层面上说,这点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人们要选择如此呢?正是因为稍纵即逝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上午的开幕式已经永远消失了,未来还没有来,现在我在发言……生活本身就是现在。但生命不是瞬间,生命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有一百年,但你有记忆力,对于过去的生活、感受的东西,你有种想追回的冲动。生活每时每刻都在消逝。所以艺术的方式无非是把我们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某种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车尼雪夫斯基对美的定义是“美是生活”,即使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的黑格尔也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显现”说明黑格尔对生活的关照。虽然他从绝对理念出发,但在他的论述中阐述艺术作品时还是提倡作品要反映现实。

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抽象主义后,颠覆了几千年以来人们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当然它可以在设计、装饰领域运用,但它描绘在画面上的东西与生活没有任何的对应关系,属于纯粹的主观想象。作为现实主义看,这种创作肯定是不受认可的。现实主义认为要有生活。

生活的英文是live,也有生命的意思。一个个体的生命是不可能永恒的,但人类是永恒的。人类存在,生活就存在,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认定生活是永恒的。另一方面,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规律是永恒的。因此,“生活·永恒”肯定了人类生命、生活的价值。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可能在一定时期也会出现其他的流派,但是能像现实主义一样从人类有艺术开始就存在,直到现在也经久不息的流派是很少。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中国画论中提到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前半句就肯定了艺术对生活的反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万里路”就是提倡画家要深入生活。“万卷书”也不是凭空来的,也是前人总结经验得出的理论,也与现实生活分不开。中国传统绘画中提到的“意象”并不在具象和抽象之间,而应属于现实主义,属于具象范围。中国画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如果中国画是抽象画,那我对有没有抽象山水画、抽象花鸟画表示质疑。既然已经抽象了,又怎么会还有山水、花鸟呢?花鸟画肯定里面有花、有鸟,山水画定要有山、有水,人物画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作品中没有人,又怎么能叫人物画呢?你如何说这张是抽象人物画?半具象是存在的,但半抽象是不可能存在的。抽象本来就是零,零乘以二分之一还是零。

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主办方提出“现实主义”是有益的,现实主义确实是永恒的。永恒的现实主义体现了艺术的生命。如果艺术本身就是有生命的话,现实主义的艺术肯定比其他任何一种流派要长青。

另外从理论家的角度讲,只有现实主义作品是评论家可以描述、解读、评论的,因为现实主义作品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还有细节描绘。如果不是,评论家可能无话可说、无法解读。

主持人:

感谢范先生,他从绘画创作工具材料谈起,提出了他认识中的现实主义分类,从人的本质谈到了生命的主题,从美的概念谈到美的实质,还说到感性的呈现方式……,从各种角度,阐述了对“生活·永恒”的理解。同时,从理论角度对现实主义进行了阐释。接下来请来自北京的邵亚川先生谈谈自己看法。

邵亚川(武警总部创作室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

我谈谈这批画的收藏过程吧。十几年前,陈继武先生为首,主持了这批油画的收藏工作,为宁波立了功。当时我们刚到中央美院的高研班,就参与那次创作活动。参与的每个人都很认真,从选题、构思到草图,……钟先生费尽苦心一张一张地审阅、评价,其后是上画布、教授技巧、指导。所以这批作品让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画《刘少奇在农村》这幅画时,由始至终都坚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看资料、选题、寻找影像资料、找模特等等。这与现在上网搜集资料的创作方式完全不同。这张作品得到了刘少奇亲友的肯定。在此感谢宁波美术馆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完成这幅作品。

看着这幅作品,我也在反省自己。出国看了很多作品,但当代绘画就是看不懂。一到当代馆,步伐不知不觉也加快了很多。究竟什么是当代呢?当代绘画里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个人观念,并不是我们这种生活,不是人人都体验的生活,一个共有的社会的生活,它只是一个很个人化、个性的生活。所以我们在不了解他们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很难看懂他们的作品,也许这只是我给自己找的台阶。当我看到国外那些与生活有关的好画,能够驻足良久。所以,现实主义是有力量的,它不仅能震撼你自己,并能与很多人发生共振。大家对现实主义的评价,对作品的描述和体会都能产生共鸣。这就很不简单了!

刚刚谈到很多苏联绘画,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在当时如此看中苏联艺术。当时85年左右苏联艺术在北京展览馆展览,当时一位激进的鲁迅美术学院的老画家在展厅高声讲到:“苏联艺术,贫民艺术;法国艺术,宫廷艺术。”这句话十分有道理,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艺术路线,走得就是苏联的平民化艺术,表达表现工农兵。从革命意义上讲,它是以绘画艺术为刀枪,作为一种革命的武器来运用。所以主题性创作这样延续下来。

现在的艺术圈已经是海纳百川,不论高低,并存于世。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宁波想再留下这样一批作品,可能很难了。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在我们去台湾、香港、日本好多地区与国家会发现,他们根本不画这个。我常常问自己,艺术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艺术其实并不是好看的画,青山绿水,并没有艺术家的灵魂和思想,我们追求的还是有深层内涵的作品,有功能性的作品。

所以,在十多年前的环境中,我在钟先生的督促下,我们完成了这批作品,是我们的荣幸。

主持人:

邵先生从我馆的馆藏《少奇在农村》的创作过程谈起,讲述了自己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肯定了审美格调和内涵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有请湖北美术馆书记、副馆长李和清先生发言。

李和清(湖北美术馆党支部书记):

很荣幸能参与本次展览的开幕式,早上也认真品读了展出的作品。

我在这里的感受与艺术家不同,我是从美术馆的角度上来看本次展览的。现在由文化部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组织各地重要美术馆每年要求做一次藏品精品展。这既是国家给美术馆的机会,也是给我们的压力。宁波美术馆与我馆情况相近,建馆时间不长,宁波美术馆还比我馆早两年。这样的情况,让我们都直接面临着藏品少,少中选精,且不能重复,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大问题。同时,在11月28日还要在北京举办评选,陈述展览的特点。美术类里收藏门类有限,四十余家美术馆的选择可能绝大部分集中在油画、国画、水彩、版画等主要门类中。如何让自己的展览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三十余位专家的认同不是件易事。这是个严峻挑战。

去年,湖北美术馆递送的是武汉的工业版画展,因为武汉作为解放后重工基地之一,有自己的特色,也有此基础。今年,送的是水彩展。这样相比下来,我发现宁波美术馆的选题和定位独具一格。定位在于你的馆藏精品是什么?如何区别于全国的美术馆?在有十余场同画种的展示中,如何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定位可以从展览的名称、前言中直接显现。“生活·永恒”的展览名称十分贴切。韩馆长的前言以诗人的浪漫,用文学的视野,用馆长的学术给这次展览一个极高的定位,让作品与观众、与生活间连接起来。

在展厅参观时我注意到创作时间,都是2001年的创作,我就很好奇,这么大批的作品是如何收藏的呢?我请教韩馆,韩馆介绍说在2001年时宁波市委组织进行了一次重大题材创作项目后收藏了此批重量级的作品。我认为这是非常有眼光和视野的。2005年宁波美术馆建馆,在2001年就有如此定位,定位早且定位准。我们做美术馆,必须要有这种前瞻性。

另外就是如何通过展览将美术馆自身定位宣传出去的问题。今天的研讨会开得很合宜。邀请当时从事创作的老艺术家前来感受当时的余温。这些资料不久后还要向文化部上报审核,充分达到了学术推广的目的。当然还有公共教育推广的问题、新闻媒体的报道宣传的篇幅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精品展的整体形象。

总之,看了宁波美术馆的精品展,让我觉得我馆送展的压力很大。其一,展品的体量大,第二,参加的名家多。但我们也都面临着藏品少,今年举办了馆藏油画展,明年送什么呢?每年都为下一年的精品展发愁。这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如何准确的定位?

至湖北美术馆成为全国重点美术馆之后,也逐步明晰了自己的定位,我们努力打造了自己的三个“三年展”: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湖北有着悠久的漆艺历史,也有着丰富的漆艺藏品,但近年的发展缓慢,湖北美术馆期冀打造这样一个三年展接起消散的文脉。第二个是湖北工业版画三年展。解放后,国家将一些重工业(一冶、武钢等)放在武汉,湖北存在着一大批工业版画的艺术家,我们利用这个优势将全国的工业版画集合起来,三年一次举办此展览,形成一个学术平台。第三个是反映湖北当代艺术的湖北美术文献展。用这样三个展览打造出自己的平台后,根据地域特色进行收藏。如果只是盲目收藏,无法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没有丝毫的竞争力。作为一个美术馆的策展人,在做了正确的定位后,根据特色进行收藏。湖北美术馆在这样做,宁波馆亦是如此,所以二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定能在满足当地市民的文化需要等各方面做得更好。

主持人:

李馆长以文化部每年要求的藏品陈列展为伊始,谈到定位以及收藏特色的重要性,对我馆将来的收藏和发展有较好的启发。

下面听听关山月美术馆陈馆长的理解。

陈湘波(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今天来到这里,我有两点直接感受。

其一是宁波美术馆视野的前瞻性。现在各地都在建设美术馆,但没有哪个美术馆在还在建馆、立项时,就已经开始收藏了。而且策划得如此精密。刚才韩馆长交流时谈到当时收藏的不只是油画,还有国画、书法都有收藏。可见当时的宁波美术馆对自己的学术方向和收藏就有很清晰地认识和明确的目标。

其二,这次参展出的艺术家多为我们尊敬的老师。像罗工柳、全山石、钟涵老师这样为美术馆事业无私奉献的艺术家也是让人感动的。这样才能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好作品传给我们的后代,完成文化的传承工作。

也许现实主义在我们这一辈看来是上个世纪的主流,这次展出的作品其中40余件是2001年创作的,个别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比如说朱乃正老师的那张,也是张经典作品。这些说明现实主义创作的理想和方法在新的世纪还是有其生命力。我很赞同刚刚钟涵老师谈到的现代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新东西的出现而否定以往的东西。我们听音乐,古典音乐即使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还是那么迷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现在的爵士。我想绘画也是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同需求需要不同的探索来满足。现实主义不单只是体现在创作的形式上,更是创作理想的本质体现。

主持人:

陈馆长谈了自己的两个感受:明确目标和艺术家的无私精神。由此出发,谈到了此次我馆馆藏展出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生命力。同时,阐述了自己对当前创作的认识、对创作理想和创作的开拓性、广泛性深入理解。

林绍灵(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水彩艺委会主任):

刚刚钟老师的发言让我受益匪浅。我并没有经过一些正规的培训,只是根据杂志的彩页自己摸索学习,我就是在刚刚钟老师提到的俄罗斯作品的熏陶下成长的。

我作为宁波的地方画家,宁波美术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宁波有了宁波美术馆。它是宁波美术发展的分水岭。美术馆的落成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以往不易看见的作品。美术馆的多层次和多场次展览,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在此展出。尤其可贵的是在宁波美术馆成立之初,陈主席、韩馆长等在全国顶级大家中集中收藏的这批油画作品,这是值得钦佩的,这也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在当年,能让市政府拿出几百万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种可贵的经验,可以让相关领导看到一个城市收藏艺术品的必要性,以及收藏后所得到的收获。

有了美术馆和这批藏品,宁波的作者可以经常看到全国顶级画家的作品,这对我们宁波的美术发展、美术繁荣的促进是无法估量的。宁波本身西洋画的氛围并不浓郁,但这些作品的经常陈列,让其迅速发展。这几年宁波西洋画队伍的壮大,甚至可以说超过国画,这与美术馆落成和收藏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实际上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馆对整个社会文化的促进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强调得很多。但是像交响乐、油画等这些代表着世界发展的先进文化的主流艺术,我们不能回避。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就固步自封,一直写书法,……这是不够的。当然我也赞成对传统的继承,但我们不能偏废。我们要融入主流文化,否则,我们会落后。现在信息文化、科技文化都在发展,艺术也是一样的。这些对宁波整个社会的文化修养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这批藏品是宁波美术馆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我们去法国就看卢浮宫。卢浮宫的藏品就是当时人们的收藏。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也许我们想再看到钟先生的作品,就只能去卢浮宫了。

当下的写实绘画就在中国。现在的俄罗斯学院派的艺术家也不写实了。人作为一种生灵,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现实表达出来,这就是永恒的。当下抽象艺术可能会流行一阵子,但现实主义还是会返回。从总的历史进程上看,现实主义(写实绘画)比抽象主义的历史要长久得多。当代艺术大多也是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的。当然,它表现得也许是当下社会中极端人群的极端想法,强调个体的体验,但是方法和倾向还是现实主义的。所以这个是永恒的。美术馆的这批作品也就藏了十几年,现在看来已经非常珍贵了。如果一百年后,再看到就不得了,像打开了历史画卷一样。这样场景,民兵是什么样子,以后可能都不知道了。这些都是历史了。我们去国外参观美术馆,看得无非也是这些东西。这些都是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作品。我们看明式家具,觉得其完美。其实也是明朝是发达的木匠工艺的结果,产生了一批代表当时木工最高水平的作品,这才留下了明式家具。我们将这批最具水平画家的作品留下了,以后的意义难以言表。

在国外我也走了很多地方,那里即使一个小镇也有自己的美术馆,这些美术馆没有顶级的国际大师的作品,它做得往往是本地画家的艺术收藏。这点让我想起如果宁波美术馆能够在关注全国的同时,把本地画家的脉络能收藏得更丰富些,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收藏靳先生的作品、钟先生的作品恐怕也就一两幅,但是如果收本地的作品,恐怕可以收得很多。如果这位画家以后在历史上名气大了,比如荷兰凡高美术馆、法国罗丹美术馆,到了那个时候,艺术家的整个谱系恐怕只能到地方美术馆去寻找了。

主持人:

林老师从自己的学画经历谈起,谈到宁波美术馆落成、收藏对宁波艺术家家的影响,对宁波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美术馆的收藏提出名家收藏和本土艺术家作品收藏并重的建议。感性林老师。

接下来请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美术馆馆长吉正太先生发言。

吉正太(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美术馆馆长):

刚刚大家对中国的现实主义谈得很多。我在这就谈谈朝鲜绘画的情况吧。在这之前我说说朝鲜万寿台创作社美术馆,我馆2008年奥运期间入驻798艺术区。

798艺术区是一个野生的艺术圈,刚开始无人管理,出现了不少负面的作品,政府也经历了谈798色变的时期。两年前朝阳区文化局出面管理,也遭遇了尴尬场面。798本身是一个国营企业的遗留部分,五十年代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无线电厂,在工厂搬迁和倒闭后,由于雕塑家隋建国需要一个场地进行创作租赁了此地作为工作室,随后慢慢扩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我馆就是嫁接在这样一个有着强烈生命力的野草上。

刚刚进驻期间,对我馆的存在,争议很大。因为798是一个当代艺术的前沿,而我馆主要是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向的,所以众多做当代艺术的人反感我们进入。可是,事实否定了他们的看法,今天在798四百余家画廊中,我馆成为其公认的五大画廊之一,也是国家领导人指定的参观地之一。

我本身也专注于现实主义,所以今天看这个展览感触很深。我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来自当下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产物。朝鲜画也是这样,只是它还没有跳出条条框框,他们还是计划经济。在朝鲜,金家三代是一脉相承的,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主题绘画,作品气势磅礴,色彩对比强烈,历史与文化是传承的,有着六十多年的积淀,也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主持人:

吉馆长介绍了朝鲜万寿台美术馆落户于798艺术圈到成为其间五大馆之一的过程。谈到了民营美术馆在798的作用,同时谈到了朝鲜油画现实主义创作大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国家文化,政策背景,给我们以启示。

下面请原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韩培生先生同我们分享下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

韩培生(原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我在读书时对钟涵先生的作品就已经耳熟能详了,现在看他这幅《延河日暖》对光线的处理达到的这种空灵的效果还是非常钦佩的。

我也是画现实主义题材的,它与写实主义不同。我理解的现实主义范围更大,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因为人类有表现自己、表现生活的愿望。不管用哪种方法,都离开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现实主义是永恒主义,写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中的一支,印象派、表现主义可以说是其他的分支。现实主义是一种能够感染人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抽象派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美术馆对这次收藏有先见之明,增值了不少。这些作品也都是大家们的精心力作。我也给美术馆一些建议。就宁波而言,一些民营美术馆兴起,比如说是华茂美术馆。在华茂集团的支持下,它的藏品中不乏我国顶尖大家的作品、国外大师的作品、俄罗斯名家的作品,收藏经费上亿。近来,大连也有开始收藏毕加索的作品了。这些消息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趋势。我觉得美术馆方面应当要求政府适当增加拨款,用于收藏一些重点作品。除了我国大家的代表作品外,国外一些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作品也可以考虑进来。当然这条路很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当然这类作品的价位很高,对于政府来说可能也是巨款,但这些都是增值的作品,尤其自身的价值。刚刚林绍灵说要面向本地,我认为要面向世界,都应该做起来。这些事不能着急,今年收一张,明年收一张,十年、二十年慢慢积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美术馆的整体的硬件、软件也能同步得到提升。

主持人:

韩先生从钟先生对其的影响谈到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区别,认为现实主义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创作方式,具有广范的群众基础,认为我馆陈列展出的作品具有经典性。建议政府应该增加收藏经费,收藏一些大师级的作品,以增强我馆在全国美术馆中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请著名油画家、宁波美术馆艺委会主任陈继武发言。

陈继武(宁波美术馆艺委会主任):

首先,我再对远道而来的著名油画家、美术理论家、评论家钟涵先生的到来表示感谢。同时也要感谢陪同钟老前来的邵亚川先生。

感谢钟老师将延安暖洋洋的阳光带到美术馆,并一直照亮了美术馆。这是弥足珍贵的事情。邵亚川老师的作品,看得催人泪下。

现实主义有着永久的生命力,为什么卢浮宫每天都是人山人海,而蓬皮杜那边却有所差异。说明现实主义扎根于群众,它有群众的精气,群众的需求,它融化在生活中。

我们今天展示的作品90%都是十二年前创作的,当时宁波市政府提供一笔资金组织中国最顶尖、最权威的美术家(靳尚谊、罗工柳、全山石等)进行中国历史题材主题创作的项目。作品完成后,我们做了一次展览,但这不足以评估这个项目的价值,今天这是这批作品第二次的集中展示,我觉得这更是对这个项目的有效评估和收藏价值的肯定。

至于刚刚李和清先生提到的每年的馆藏精品展项目,我想就现实主义绘画这块,宁波美术馆应该是可以延续下去。因为,最近我收到一个可喜的通知,宁波市文联向市政府建议再做现实主义题材主题创作项目,我想这正是“生活·永恒”的延续,不至于一两年后宁波美术馆的现实主义收藏资源的枯竭。

钟涵:

请大家允许我再补充两句。今天下午的会议,我们主要谈论了两个方面:首先是从美术馆的工作出发,谈到了美术馆的定位及发展的相关问题,但我就这方面没有工作经验,就不多言了。另一方面是现实主义的界定问题。

作为那次项目的参与者,我们其实是受惠者。一方面,这个项目推动高研班课程的进度,这是小惠;另一方面,高研班的学生、老师通过这次创作了解了宁波,了解了宁波的历史,了解了中国改革后形成的新的生命,而且还赢得了宁波同行们的友谊。说感谢的应该是我们才对。

陈先生提到宁波明年还要做现实主义项目,这是很好的事情。世界这么大、中国这么大,每一个地方,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个主题是必要的。湖北美术馆做得也很好,宁波对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继续发扬也是值得嘉奖的。

现实主义绘画方面,还是可以继续讨论的。现实主义在中国有着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目前的情况是现实主义在中国“风景这边独好”。这是否因为中国老百姓、中国美术界比较滞后,跟不上形势?我认为陈先生的观点更切实些。在现实主义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可能会出现,这是中国油画学派的特色之一。

在理论上,现实主义与一系列的概念相连。生活、永恒、感情、思想、语言、基础、精神、……等等,它能够与各种体系产生联系,并像魔方一样将其组合起来。作为我刚才赘述发言的补充,我想在认识的理念上补充“转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人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出现。现实主义也存在“转化”的概念。现实主义的基础是生活。生活与实践的概念相近。人在实践中利用自然创造人类的第二世界,同时有它精神的创造——人文的创造,绘画的创造。生活是现实主义的基础不仅只是指我眼睛看到生活将其吸收过来作为画面的题材,还包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个人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不同思想(艺术家脑中的精神世界)。这个“思想”是有共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生活是基础在这个层面的意义远甚于将其作为绘画题材。这两个层面的基础加在一起才能出现真正的绘画来源。二者都是来源,形成创作全靠艺术家的想法,包括创作的灵感、创作的意图、创作的打算、最初的构图,……这正是郑板桥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化”。郑板桥说:“‘胸中之竹’是不同于‘眼中之竹’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以及我们从自然、社会吸取来的智慧的承载。这才是艺术产生的关键。为什么经历了同种生活的艺术表现却是多样的呢?

这还只是第一步,还有一个“转化”—— “胸中之竹” 到“手中之竹”。脑中的作品与实际创作有很大的距离,需要各种画技和机遇的支撑。这也是语言的价值所在,而技巧的熟练性是这层转化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得好好练习。这两重“转化”的认识是我们可能解决现实主义各种理论的通路吧!

现在的理论说,艺术作品的形成,不仅只是创作,还应包括陈列和欣赏。这两步正是在美术馆完成的。作品社会价值的实现靠的是美术馆陈列。而“看”本身又是一重创造。因为你画的作品,到观者的眼里又是一重“转化”。每个人的观看感受不同,这是一个丰富的、生动的、能动的、复杂的身体过程。如果将现实主义定在这点上,是不行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发展不会到2013年就停止。这是人的艺术创作的波峰,所以理论要帮助我们穿越这个过程,让其在各地健康的发展。

主持人:

本次研讨会中韩利诚馆长和诸位参展艺术家、组织者阐述了本次展览的策划方案,以及作品创作、收藏工作情况。钟涵先生、邵亚川先生从自身创作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现实主义的概念,及其与生活、永恒的关系。林绍灵先生从美术馆的建立与地方美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肯定了美术馆对本地艺术家、本地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美术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李和清馆长、陈湘波馆长等美术馆同仁对我馆办馆定位,收藏前瞻性表示肯定,也结合各自美术馆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自身对美术馆相关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时间关系,到场的嘉宾无法一一陈述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会后继续。最后,我借用陈继武先生的一句话:“现实主义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结束本次的研讨会吧!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编辑、整理:陶丹)

美术馆学

策划·学术·典藏的公众情怀

文·韩利诚

各位馆长、同仁:

今天不讲论文,就按照大会的主题——“策划、学术、典藏”,随想随讲 “策划、学术、典藏”应具有的公众情怀这一问题。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有馆长,有院长,有专搞学术的,有策展的,有鉴定的,有从事美术馆管理和美术创作的著名画家和老专家,见识都很广,所以我讲得一些不当之处,或者可商榷的地方,我们会后再一起讨论。

“策划·学术·典藏”,我想从大会主题的关键词分三个层次来讲。

一个就是策划的公众情怀,一个是学术的公众情怀,一个就是典藏的公众情怀,我这里所讲的公众情怀就是指策划、学术、典藏如何着眼于公众,开展公共服务,大家知道美术馆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让公众接受你的所有服务,简单来讲就是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艺术服务,或可讲是公共文化服务。

我们最近有一个法国当代艺术家,是比较著名的当代抽象绘画艺术家,也是一个诗人、作家、教授,她进驻我们宁波美术馆在进行创作。期间,我同她进行了比较长时间的交谈,也谈到美术馆的公共服务。我们美术馆的艺术家工作室的一项工作就是安排入驻的艺术家到社会各阶层展开对自己美术艺术理念的一种讲座,或者是一种传播。学术部当初把她安排到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分院,与师生互动。互动回来后,她非常激动,她说公共艺术服务现在中国比法国做得好。那么我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想法?她说现在我们法国,包括巴黎的卢浮宫在内在公共服务方面除了艺术作品(展品)能够提供给公众,这种公共教育一种形式之外,其他的形式很少进行。那我问卢浮宫和奥赛美术馆(艺术馆)的公共教育,有没有针对社会公众,举办特别的一些形式?她说现在还没有听说。但是她说她所在的巴黎附近的一个小城的美术馆是有的,就是不定期的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普及培训。整个法国现在流行着艺术家花费巨资做越来越庞大的作品,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个作品是为谁服务的,公众能否接受,作品出来后,怎样传播给公众,她说目前法国的艺术家很少想过或者想到这些问题,她也颇感到纳闷。这个艺术家叫诺瑞特。她质疑道:“这样的艺术活动到底有何意义?”我说,我们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公共教育方面还是从你们法国学的,卢浮宫原来是皇家的,现在还艺术于公众了,还艺术于普通民众了,欧洲这些皇宫,像俄罗斯也是这样,冬宫的艺术作品很早就还给老百姓了,让老百姓参观了。我们也是接受西方的博物馆、美术馆的运作方式,也受到你们公共服务理念的影响,所以我们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都坚持走着为公众服务的这么一条道路。她说,是的,但现在感觉到法国是绕了一个圈,又绕回到以前那种不考虑公众感受、公众利益的那个原点上去了,而中国呢,她从我们这个馆得出结论: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方面做得很有思想很有效果。她说她要写一本书,介绍我们中国当代一些的美术馆、艺术馆的公共服务做法。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它就告诉我们,我们现在长三角地区广大美术馆所做的事情,大大小小美术馆所做的事情都非常强调、非常注重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这条路子我认为是走对了,不仅仅是我们自己,国外的艺术家也认为这条路子是非常适合艺术本源的。

那么作为“策划”,如何履行公共服务,找到为公众服务的突破口?我想作为策划有团队,也有单一策展人。对于策展人问题,下面还有朱强馆长,和我们学术部主任宋文翔要详细谈关于策展人的身份、资格和策展的有关问题。我想讲的策划既包括策展人,又包括美术馆的团队策划,包括领导的运筹策划。我认为策划关注公众性,就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你策划的展览要考虑到适合的对象,第二、你策划的展览要考虑到适合的文化,第三、你策划的展览要考虑到适合的时务。我想“策划”能够做到这三点,也就基本上解决了,或者基本上逼近解决了“公众性”问题,释放了应有的公共情怀。所谓适合对象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展览做成啥样子,展览做出来以后给哪些人看,给哪些人享受,这个是关键。我们大家都非常注意春节联欢晚会,为什么有些年春晚作了以后,网上好评如潮,有些则烂评如潮,多是否定,这原因就是它是否适合我们中国百姓口味,适合中国的人群特点,就是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我们现在的导演都非常关注群众口味,就是中国味,非常讲究这一点,但是中国味也要把握火候,怎么把握,把握得准了,这个春节晚会就受到好评了,把握不准或者偏离了,那就不行。因为春节晚会这档节目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有着特殊的时空意义和人文涵义,以前是守岁,现在变成了守春晚,是当今中国人过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关”了。所以老老少少各色人等,56个民族都在看,所以难度很大。评价也各有其说。另外的还有三个,一个就是中国文联的迎新春晚会,做得就比较艺术、比较专业、比较洋气,唱的歌曲西洋音乐比较多,跳的舞蹈流行的比较多,港台歌星,东南亚的,包括韩国的歌曲都有,舞台背景也较洋化,有世界性,彰显了中国文联对所有文学艺术界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的宗旨。用新房子来比较,中国文联做的是西式洋房,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式的,传统的。另有一个公安部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它主要是面向公安干警、公安家庭,包括关注公安工作的群众,所以它因为人群的特点,它的职业性、行业性使它的主题特别突出“公安”。再来比较大的是文化部的,文化部晚会重视文化,它的重视文化不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土的掉渣”,经过提炼,它是介于春节联欢晚会和中国文联晚会之间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普通菜”。所以说,用菜肴来比较,春节联欢晚会是适合大家吃的土菜,文化部晚会是普通菜,中国文联的晚会是高档菜,包括鲍鱼、鱼翅都在内,而公安部的则是特色菜了。这就是我们讲舞台艺术之所以要总策划、总统筹的缘由。同我们艺术展览一样,虽然艺术展览我们没有当面看到千军万马的观众,但是我们心中要装着千军万马的观众。你做的展览要适合什么样的人群,那么你就要做出适合这个人群特点的展览特色、展览风格。记得美国公共政策专家盖依·彼得斯曾经说过,大多数公共部门的服务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人,因此,对社会中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目标。美术馆教育推广部有一个调查,在调查之前我曾想当然的认为,我们美术馆不同于博物馆的地方就是,美术馆是为专业人员和爱好美术、从事美术的,比如美术家协会,还有准备要考美术院校的学生,以及宁波所有的高校、艺术学院的师生,主要是为他们这批年轻人服务。问卷调查的结果,跟我以前的想当然基本吻合,我们持续一个月的调查结果是参观我们宁波美术馆的观众年龄段35岁以下的占70%左右。具有大学学历的占五、六成。少年儿童来馆比例极低。以前我们做展览是心存侥幸:让老年人多来看!老年人很多来自于企业,有些企业女同志45岁退休,有些50岁退休,公务员55 - 60岁退休,所以那些所谓的老年人,有些并不老,乍看像姑娘,但她就是步入老年了,有些男的退休还是壮年,所以这些人我们以前认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美术馆参观展览,是我们美术馆的忠实观众。实际上,这部分人群也是很少。所以这个事情,同志们,我们公共服务的方向,公共服务的对象确实要研究,我们到底是为谁服务?当然这是常规性的,不是特殊性的展览统计,是一个月几场展览,一个月我们大概是5个展览。这样我们就要考虑二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展览策划如何关注未成年人的观众。第二、如何关注35岁以上的观众。要关注这二类群体。所以我们现在大张旗鼓的在办一个“六一”儿童书画艺术节,我们每年都在办,这个就是为在校儿童青少年服务,面向全大市广泛征集作品,然后评比,然后展览。这样,未成年人会逐渐关注美术馆,关注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这些有针对性的公共艺术活动实际上收到显著的效果,一旦在“六一”儿童节把这个展览开放,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亲戚、群体都来看。英国一个学者说,通常一个人有“大事”,至少要关系到50个人,我们这方面没有统计,但至少1个儿童作品选进来以后,一个家庭和老师会来看,至少有10多个人会来看。所以我们“六一”儿童节展览半个月时间,观众量大增,最高一天有几千人,就是我们做了适合人群特点的展览。为了引导退休人员来馆,我们开始有目的的策划中老年书画展,民间艺术品展,深得该类群体的欢迎肯定。

第二个讲“策划”的时候要注意适合文化。我们美术馆策划团队主动策划的展览到底定位在哪个区域文化,这个是绕不过的问题。比如上海文化,它是在全国非常典型的海派文化,但它这个海派文化,不是说每个人都海派,每个人都洋派,它的群体构成也很复杂,类似于美国移民社会的特点,那就要考虑一个海派特点,一个人群的复杂性,多元性,这二方面就是“海派特色的文化”加上“多元文化”,这二个文化特性考虑好,然后策划展览肯定成功。我们宁波的文化特点比较类似于上海的文化,可以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强烈辐射点。宁波海派文化的特点不具有上海海派文化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说不突显多元性。宁波大部分是本土人,当然这个本土人不是河姆渡人,河姆渡人距今7000年。上次余秋雨先生到美术馆来,他问,你的镇馆之宝有没有?我说,余先生,你说什么是镇馆之宝呢?“齐白石的,吴昌硕的有吗?”我说,没有。我们搞当代的,1949年以后的。1949年以前的藏品都在天一阁,天一阁从唐代开始到晚清,就有4000多件书画藏品。我们是1949年以后的藏品。“1949年以后齐白石的,吴昌硕不是都可以藏吗?”我说没办法了,人家下手比我们早,他们拿去了。最后他建议我吴昌硕的作品可以向政府提建议,购几幅作为镇馆之宝。我说我们的镇馆之宝是潘天寿和靳尚谊,国画是潘天寿作品,油画是靳尚谊作品。他说,潘天寿也是对的,是宁波本土的文化。我问,我们宁波本土的文化,河姆渡文化最后到哪里去了?他说,河姆渡的文化最后不在宁波了,是在毛里求斯了,太平洋岛国毛里求斯,那里出土的文物和河姆渡是同一系列的,所以河姆渡人河姆渡文化已经走出去了。这是文化学的研究。根据上海复旦大学文化学者葛建雄教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当地的本土文化,比如说周口店人往往不在北京,或者他已经移到我们宁波,或者他是福建闽南人的先祖。从这里我想到,我们宁波所谓的本土文化自然是在历史形成过程当中,是国内其他地区,移民过来的一种文化,但是这个移民已经长期安居宁波形成固定的单一文化。所以宁波的文化不像上海多元,它实际上是相对单一的。但上海辐射的一个强烈点“海派文化”特点呢?它在宁波的特色表现为商业文化,也不像上海同世界文化密切对接,世界艺术流派、文化现象在上海都能找到。以前民国时期好莱坞电影一出笼,上海当月就能看到,比现在的电影进口还要快。当然网络的除外,所以它这个海派非常典型,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宁波海派文化的特点表现为同外国人贸易,商业文化。它里边的原住民也比较单一,这样的一种文化形态,如果我们自行策划展览,就要考虑它的海派的特点,又要考虑原住民固有的顽强的文化特点,这就不容易了。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出版的集子中刊载过,我谈的是策展人的问题,我非常赞同 “不是人人适合做策展人的”观点,策展人首先是一个懂或者研究当地文化的人,如果不对区域文化进行研究,随便搞一个展览很容易,资源是有的。把本土文化研究透,然后我们再去策划展览比较会成功。在宁波因具有海派文化特质,上海的一些展览我们引进来,在宁波受欢迎的程度就比较高。参观人数就比较多,包括宁波搞专业的那些大大小小身份的人都会来看。但是你换个东北的,或者西南的,华南的那些,如果没有一个策划宣传的行动,没有一个认真运作过程,很难形成一个人流高峰。另外,我们原住民的长期的稳定性,决定了原住民在当地的一种自信。这个自信有好的地方,但从艺术发展角度来讲,也有需要不得不打破的地方,但是很难打破。也就是说,我是在这里,老宁波,祖祖辈辈都在宁波,我们宁波怎么怎么样,我这个作品是传承民国时期谁的,我的民国时期老师是晚清时候谁的,一条线脉络很清晰。但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势,或者说这样的一种文化情结,很难被我们所举办的展览打动,或者说我们美术馆辛辛苦苦搞的展览,被这种文化“坚守”自动的拒绝掉、打发掉。所以有时候我们美术馆的满腔热情,会被本土文化的“坚守”者冷冻掉。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曾经引进深圳关山月馆关老的作品,但却是观众量很少。这里原因当然多方面,但我觉得主要是强大的地域文化带来的现象。是宁波的本土文化和它的艺术传承关系的影响,它的传承关系就是浙派。其他就很难接受了,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心态的话。怎样才能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打破那种过于自信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好就是将岭南画派与宁波当地著名画家的作品联展,把本地和本地一部份人不愿接受的两个文化碰撞,把作品融合在一起推出,或者再举办比较学术研讨会,这就是我们美术馆人的一个策动,一种用心。第三个,适合时务,就是说我们所策划的展览要符合当前的形势。比如,我们建党90周年,建国60周年,全国都在兴起一种革命回忆。电视台每天播放革命歌曲,除此以外,有些群众穿起军装在唱歌。这个时候我们策划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的展览,就很容易被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各种身份的人接受,你策划的这个展览可能是本年度受众最多的展览。这就是你策划的时候注意到了“时务”,也就是白居易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党也好,政府也好,在每个年份,每个时期都会提出一些工作目标,作为艺术管理机构,根据迎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