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文化年—奥玛尔•嘉里亚尼巡回展


2024-03-29
嘉里亚尼的作品曾多次在中国展出,但是,在参加了第一、二届北京双年展,并在第一届得到大奖后,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上海展出,随后还将去中国几个最主要的城市巡展,使数量可观的观众有机会接触到当代这位最有代表性的中年意大利艺术家。 在他的艺术生涯刚刚起步时,意大利文化界就迅速注意到了他,他很早就得到公众和私人收藏家的青睐,他的绘画和素描作品出现在最德高望重的收藏中,这意味着对他不断探索的重要性的承认。除此之外,他还在国际上获得好评,曾参加了众多的展览,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巴黎、圣保罗和北京的双年展,大量的个展和联展,这些展览使得他的作品遍及美国、南美、欧洲和亚洲,所到之处,均获得成功和好评。 近年来,嘉里亚尼和他的素描进行着孤独和顽强的斗争,他并不把它看作是绘画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确定的作品,充满完全个人化的表现,从而成为艺术家本身的一种心理记录。恰恰出于这种出色和执著的追求,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被广为认可。 为了很好地解释他的追求,我想请大家看一下迪埃戈•玛尔戴里远在1880年著名的《阅读》中就对“素描”所下的一个极其准确的定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了解过程。 玛尔戴里说:“素描不再仅仅属于视觉,而是部分地转化为触觉,它成为尺寸的线性和数学的表达。一个物体的实感并非来自视觉;距离感如果不用脚步来测量就会丧失。如果你们来想象一个人体,他除了触感外,其他功能俱全,你们马上会明白这个人生活在一个和谐和色彩的世界中,但是,他完全不了解尺寸和线条。因此作为素描的素描是量的数学表达,用数学语言来说,只有它对量作出限制和规定时,它才是有效的…… 我得说明,明暗素描是介于素描和绘画之间的,因为创作这种素描的人不仅要用黑色来涂出大片阴影和用浅色来描绘光线,而且要拥有和掌握所有从白到黑的过渡色调,他要用一个真正的调色板,进行无穷的组合,也就是绘图”。 这种嘉里亚尼的“绘画”就恰恰验证了玛尔戴里的理论,他将素描变成了他自身的一种绘画语言。在这里,模特只是一个理由来进入内心,发现隐藏的节奏和构造的原则,然后将它们呈现出来,通过绘画的绝对价值把它们升华。 嘉里亚尼接近并掌握素描的过程无疑离不开文艺复兴的传统,但是他的眼光是新的,对绘画对象和审美观的运用更为现代,因为他的作品并非将作他用的草图,而是确定的完整的作品,这样,形式成为性格,成为一种风格的表达,线条在他的手中成为一种工具,来揭示出人物的灵魂和心理内省。他们通常是想象的人物,但同时也是真实的,靠近我们和我们的时代。铅笔或更多的时候是用钢笔所画出的曲折的线条,在他的手中时而龙飞凤舞,时而变成繁复的图案,它们纠缠在一起、分散开、如浪花触礁一般散落开来,变成无数的线条、短而干脆,如同一种速记,能够神奇地将这些线条组合在一起,赋予形象、物体、视觉印象以非凡的召唤力。 嘉里亚尼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的这种神奇的创造力,能勾勒出“现实的永恒的阴影”,并通过对光线所揭示的形式和对色彩的最低限度及有控制的运用,来揭示出他的思想源泉,它们是非常现代的“光与影的细腻的游戏”。 嘉里亚尼在他的创作和素描的理念中,接受时代的挑战,毫不犹疑地与同时代的各种艺术潮流进行比较,严谨地使用自己的天赋,用情感的投入来继承传统的精髓,又将之发扬光大。他将古风主义、宗教和性欲融入在一种神秘的视觉表现中,这种视觉表现与其说与毕加索的出其不意的艺术进程相仿,倒不如说更贴近康定斯基的基本原则。 相对于当今的潮流来说,他的线条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感染力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地超前,他的画痕的力量,尤其是在他的黑白对比和色彩的多样性中,推翻了许多当代艺术中的虚无性,并将我们了解到一种新的现实。 温琴佐•桑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