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叶蓁蓁——潘天寿、潘公凯、古仪、朱仁民联展


2024-04-20
流淌着宁波精神的三江流域,不仅是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起泊地。数千年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聚集的不仅仅是勤劳、精明的宁波帮商人与繁荣的商贸氛围,更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由无数人文思想学者、旷世书画名家组成源远流长且浩瀚的文脉。 顺着这股文脉仰望璀璨的星空,潘天寿无疑是近百年以来宁波籍艺术家们的一面旗帜,他以“一味霸捍”的人格和学术精神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不仅以杰出的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借古开今,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还以“有常必有变”的创作思想影响着后代,形成了画风沉雄奇险,笔墨苍古高华,构图出奇制胜的家学艺脉。其画大气磅礴,具有慑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 受文脉与家学艺脉的熏陶,如今的潘家后人继承和发扬了家学与绘画艺术,把潘天寿在现代中国画的探索与贡献继续深入和拓展,形成了以潘公凯、古仪、朱仁民为基本面的第二代潘氏画风。 潘公凯强调 “格调”、强调笔法与墨法的关系,既继承了其父亲在中国画作品中对于笔墨和构成的研究,又对中国画如何体现现代性作了突破性的实验和探索。在他的作品中,借用当代构成,用笔触对画面的大的分切,把画面的空间与笔触、墨色的渗化、挥运习惯所带来的细部形状等融合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整体,形成了强烈的画面视觉冲击感。他曾任中国美院院长,现为中央美院院长,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中国画、书法、版画、装置和设计等多个领域均有杰出的成就。 古仪,原名励国仪,潘公凯的爱人,杭州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古仪的绘画创作构思宽阔多样,绘画风格清丽、典雅。她在认真研习中国唐代、宋代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写意画的水墨韵味,运用水与色的渗化交流,通过工笔与写意两种风格把人物和背景融为一体,使传统的中国画显出了生动活泼的新意。同时,她亦注意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画面构成的处理手法,使她的作品在东方特有的诗意中显现出现代的审美意念。 朱仁民则从四岁起就开始在外公潘天寿身边学习,深厚的家学渊源给他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潘天寿身上那股文人式的硬气和韧性品格无疑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曾获得过陆俨少先生“将门虎子、潘老遗风”的称赞,还获得过1979年全国美展的铜奖,大家熟悉的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中展示的《千里饿殍图》即为他的作品。他的艺术创作,将西方的光感、层次随机自然揉合在传统的笔墨语言之中,将大海、生活、艺术的感悟,严严实实地凝滞在如诗如梦的禅境里面,他的书法、诗词、感情舒放,无拘无束,洋洋洒洒地奔泻出他的生活经历、艺术气质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是文脉与家脉,让他们踏上了艺术之路;是梦想与不懈,让他们成就了艺术的永恒。固然,逝者已斯,继者图强,然而其艺术精神却永不磨灭,撼然人间,且文脉与家脉的渊源依然在延续、传承和光大…… 潘天寿 (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 ,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公凯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男,1947年1月24日出生于浙江宁海,著名中国画家、美术理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系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画大家潘天寿之子。 1964年就读于浙江美院附中, 196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受“文革”迫害牵连,下放农村; 1968年—1979年,在浙南贫困山区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和美术创作; 1978年在浙江美院国画系进修, 1979年—1986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助教; 1986年—1987年,任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讲师; 1987年—1992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 1992年—1994年,赴美国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4年—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美协副主席; 1996年—2001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 2001年 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荣誉称号 1991年10月被国家评为“有特殊贡献知识分子”。 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 出论文集 《限制与拓展》 专著 《潘天寿评传》 《潘天寿绘画技法解析》 主编 《潘天寿书画集》(获国家图书奖) 《现代设计大系》 编撰 《中国绘画史》 潘公凯教授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令人仰慕,曾多次在纽约、旧金山、香港、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潘先生在2004 新写意水墨画邀请展研讨会上论述“写意”背后的文化结构,认为“新写意”这个展览的构想很好,很有现实意义。目前,中国画画家队伍庞大,从第十届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来看,为了能让作品入选,不少画家的作品中“做”的成分比较多,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普遍觉得国画看起来很累,几乎见不到抒发性灵的、很“痛快”的作品。如果把“写意”看成是一种画风,那么可以说,目前这种画风低靡。因此,这个展览的举办很有意义。刚才的发言者都讲到了“写”和“意”,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其背后都有一种价值结构、文化结构。中西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外“写”的形式语言中都包含有独立的审美语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笔墨”是历史形成的复杂的东西,它是一种流通性的语言。“意”与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人的人格密不可分。正是中国文化深厚的文化渊源决定了中国画是复杂因素的组合体。因此,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变革它往往就会使之失去精髓,但不变革却又难以适应当代社会。但变革是必须的。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古典结构,探索推进的可能性。 古仪,原名励国仪,是中国著名女画家,杭州画院副院长,杭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国际水墨画协会理事。 古仪是宁波人,却又是上海姑娘,她出生于近百年中国文化和绘画的主要中心地之一──上海市。她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打下了深厚的西画根基和传统的国画技法。 古仪绘画创作构思宽阔多样,或粗放或细腻,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她多次在中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地举办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 古仪善画风格秀丽雅致的工笔仕女画,她吸取了宋、唐古画描绘仕女形象的精髓,她笔下的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