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期 总第10期 PART 4


2024-04-20
展事回眸 东方视觉 中国竹雕发展的三大路线与王群的“解雕” □ 韩利诚   我国是世界竹雕故乡,其悠久的历史掺和于世界艺术长河之中,发出熠熠光辉。最早的竹雕实物作品,是出土于长沙汉马王堆的两件彩漆竹勺。它们已经具有了镂空和浅刻技术。唐朝是我国竹雕艺术鼎盛时期,竹雕刻所应具备的浅刻、圆雕、浮雕、透雕等技艺都已在此发展成熟。   自明代中期开始,江南竹乡金陵和嘉定逐渐成为中国竹雕的两个中心,即后来所说的“金陵派”、“嘉定派”。从创作技法上言,以濮澄为始祖的金陵派,“善因材施艺,喜用竹根制器,取其盘根错节。相形度势,略加刮磨,即自然成趣。”刀法以浅刻、简洁为主。而以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朱氏三代”为代表的嘉定派则长于深刻兼透雕法、圆雕法和浮雕法。刀法上细腻、灵动。   另有讲究“留青”一派的万历年间的张希黄。但影响最大的是嘉定派朱氏技法。   至清代康熙年朱氏技法在吴之潘手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开创了“薄地阳文”技法;在封锡爵、锡禄、锡章三兄弟手上朱氏圆雕法已推进至主体圆雕模仿现实、逼真造型的境界。雍乾年间嘉定人周颢又将传统绘画凹凸皴法引入嘉定技法之中,以刀作画,使嘉定一派竹雕技艺走向精妙绝伦。金陵派入清以后,最为有名的是清中期浙江新昌籍的潘西凤。他最精浅刻,“以不事刀斧为奇,巧夺天工”。另有道光时的方洁。师承留青法的,至清朝最出色的大家是尚勋和浙江萧山人蔡照。   至清末,我国竹雕刻发展血气最旺的就是金陵、嘉定和张希黄所创留青三条路线。   民国时期,中国竹雕刻经过明清的富丽绚烂之后,主流只剩下留青竹雕了。大家是常州人徐素白。现在则是他的儿子徐秉方。   建国初作为竹雕望族的“金陵”、“嘉定”两派已不复存在。两族如果说有传人,金陵只有赵德桢先生,嘉定也只有潘行庸先生了。目前,金陵尚有赵先生之孙赵荣承此大业,嘉定则由张伟忠担纲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竹雕艺术竟奇迹般地在浙东象山半岛兴起,漫山是竹的象山成了当代中国竹雕中心——文化部授予的唯一的“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从业人员数以千计。其杰出代表是中国竹工艺大师张德和,和竹根艺大师郑宝根。他俩的作品屡屡夺得国内竹雕金奖,也多次代表国家出访亚欧国家和地区,作表演,作交流。   张德和是象山竹根雕也是目前国内竹雕无出其右的领头雁。他的作品是明清金陵、嘉定和留青三派的集大成,历史的三条路线是那样自然地交汇于他的刀端,使他的作品或透雕、或圆雕、或留青,刀法变幻奇丽,造型缤纷多变。他特擅长的“大写意”、“局部雕”,实际上是金陵风格一路走来的一次质的飞跃或一次竹艺基因大突变。他的不雕而雕的雕刻,如《人之初》、《茅屋•秋风》,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潘西凤的《潘西凤铭竹雕笔筒》(上海博物馆收藏),也让人想起留存的潘行庸先生作于1948年的笔竹筒。他对竹根艺天趣与自然的追求,赢得了国内外声誉,也开创了象山竹根雕集群品牌的风格。同时他的众多透雕、圆雕佳作,自然是嘉定雄风的再起。张德和紧抓住机遇以他的勤奋和睿智引领着当下中国的竹雕。   王群是张德和大师的入室弟子,已有二十多年的竹雕经历。目前在象山属第二梯队的姣姣者,他经营着一家工作室。   自从他在2005年成为张大师嫡传弟子后,张大师“求得生存,必须要文学、要文化”的教诲一直萦绕于耳。他一改过去以经济与商业为目标的工作室运作方式。“闭门思过”,很少甚至谢绝外人对他竹雕产品的商业咨询与求购。   他在研透了竹雕三大路线演进过程产生的种种奇丽雕法之后,开始追求纯艺术,并大胆“叛逆”。张大师颇为支持与鼓励,告诫他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可不跳出前人的藩篱,“像布特尔不仿罗丹技法,成就了一代大师风格”。   经过近四年的苦心学习,向文学作品学习,向文化人学习,向学者学习,2008年末,王群豁然开朗。他将竹根或依势或依纹或依意精心解开,根部内外组合构思,而后施雕,完成一幅幅荡人心魄的艺术佳构。从王群现有作品的解剖方式看,有局部解、纵向解、横向解、纵横解和斜向解、纵斜解等六种。每个竹根采用何种方式解之,则以作者对这些竹根的势(形)或纹的理解与把握而定。如依竹根表面自然根须纹线,横截,再施以圆雕、浮雕、局部雕之法,再现优美舞姿(图2)。依天然竹根之势,纵向解剖,将内竹节作为与表皮竹青节相连或呼应的衣裙皱褶,内外浑然一体,达到不雕而雕的境界(图6)。依竹根之势纵斜向解开,略施刀法而创作的《献》(图4)。将竹根从中一分为二,在根外部以浮雕法雕琢的《酣梦》(图7)。依竹根天然之势,从中解开,在解面施以传统雕法完成人物造型的《女头像》(图1)。同时除《酣梦》、《女头像》以外,其他皆为局部解,都保留了竹根须,使作品具有天趣与写意味。从特点看,作者常常将解剖面施以刀法,形成竹根内外兼雕局面;有时根据造型只雕剖面;有时则不雕剖面,只取其解剖线(切割线),该线作为整个人物造型的有机组成。这些作品在造型上显得十分自由灵活与洒脱,线条美、结构美、布局美,这些原先难以表达的审美节点,都淋漓尽致地突现出来。作者似乎是庖丁,见竹根即可窥其内部肌理、骨架(构造),所以从何处入,从何端入,纵横竖斜,“意于中”而“精乎技矣”。王群的这一“叛逆”,一方面解决了一般竹根雕作品(材质)开裂的难题,另一方面打开了竹根雕创作一扇诺大的自由之门。进入此门,艺术家们完全摆脱了原有各种雕法的局限,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创新天地,正如张德和大师所说“王群这一举非常成功。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突破。是王群对竹根雕艺术创下的另一个新的风格。”王群的一举或可称之为“解雕”,已非前人之法,他让新世纪的中国竹雕艺术在张德和门下又生“一枝”。 (作者系宁波美术馆馆长)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