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期 总第11期 PART 3


2024-04-17
名家瞭望 架上油画永远不会过时与消亡——油画家白仁海访谈 访谈时间:2007年7月27日(星期五)      下午3:00—5:30 地  点:杭州民生路17号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公寓10楼白仁海画室 采 访 人:范达明 油画家白仁海   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南通。   1959-1964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   1964-1984年在济南军区政治部、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任济南军区政治部美术创作员山东民兵美术编辑。从事美术创作和杂志美编工作,此间油画《人民的战士》、年画《请教》和油画《一袋干粮》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军美展。   1985后任浙江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此间油画《晨曲》、《洗纱幼教湖畔》参加中国油画精品大赛、西湖美术节,作品分别为日本千代田俱乐部和香港东方艺术基金会收藏。   1991年5月随中国美术教育考察团出访阿尔及利亚,并赴法国巴黎观摩考察。   1992-1996年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学院作品进京展;国际美术巡回展。   1993年先后赴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考察。   1997年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成教分院执教。多次深入边疆采风,倾心创作一批反映西域风情的油画,作品有《峡谷烟云》、《夏日》、《多云的天空》、《冰山之父——慕士增格峰》等。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此间油画《远望》、《古镇》在印尼雅加达国际会议中心展出,作品被印尼回廊收藏。油画《彝海情》、《四大寇》分别入选“中国美术学院作品展”和“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巡回展。 [ 采访人附记 ] 前一天跟油画家白仁海电话联系,想给他做个访谈,希望地点就在他的画室。问他,近来天气太热,还在画室画画吗?他回答,还画画,每天都在画,说很欢迎你来。这样就按他的意思把访谈时间约定在第二天下午。他的画室在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公寓女生宿舍顶楼第10层。此楼有公用电梯,却不能使用;学生早已放假,公寓基本无人,但我们进出仍要按门铃,由门卫来打开紧锁的铁栅栏门——这儿,无疑也是全市最安全的一处个人画室了。 白仁海的大画室 范达明(以下简称范):白老师,你这个画室我是知道的;以前你隔壁的徐永祥画室我们经常会来,主要是商量美术评论研究会的工作来的。你这里我曾经在门口张望过,但是一直没有真正走进来。 白仁海(以下简称白):你看我这里怎么样? 范:好像比徐老师那里大多了,感觉很不错。 白:我们两个画室面积一般大,他喜欢分割成两间,我主要是一大间,显得大了些。你们楼梯走上来不觉得怎么样,进到我这里感觉会好多了。 范:加起来有100平米吧。你收拾得也比徐老师干净整洁得多。 白:他年纪也大啊!来,我们坐下来谈。 油画大气候还是刚刚开始,现在切入正是时机 范:今年春我参加了“文化江南——长三角江南风情油画邀请展”学术活动,写了一篇学术文章,发现很多浙江油画家几乎都没有被评论研究过。十几年前,潘鸿海准备出版他第一本油画集时,让我给他写过一篇专论。此后我对油画家写过评论的也还有一些,但不多,比如陆琦,陈天龙,还有徐芒耀、朱植人、莫大林等等,后三人,都是我附中的同班同学。其实在9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被潘公凯与潘天寿基金会弄去研究潘天寿、研究浙派中国画去了。这次以潘鸿海为首搞的“长三角江南风情油画邀请展”,又找到了我,让我写江南风情油画的文章。潘鸿海应该说是江南风情油画的代表人物,也是这次活动的领军人物。这么多年了,他最终把江浙沪三地100多位油画家,都聚集到他热衷的那个题材上来了。 白:这个选题很好的。现在北方群体宣传比我们着力,而我们浙江几乎没有人来介绍推荐。你做这个活动比较合适。油画大气候还是刚刚开始,现在切入正是时机。 走的路子基本是写实主义的 范:总得来说,这次“长三角”三地油画家打到了北京,逐渐在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我也发现在画风俗画、风景画方面,浙江自己确实是有一些有实力的画家。做画册时,我具体写到浙江油画家作品的那块没有放进去。我觉得还是要强化这方面的宣传,尤其是对具体画家的研究与宣传,这对画家走向市场也是有利的。我这次写文章的标题就是《写实造型与江南风情油画》,除了强调江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外,重点就是强调五六十年代以来浙江油画所形成的苏派绘画的写实传统。 白:我的油画基本上就是写实,我走的路子基本是写实主义的,是学习苏派绘画过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觉得这个传统仍旧是可以延续和发展的,它可以跟生活结合得更紧。苏派绘画在艺术上一直是有很大的成就,它的风格也是多样的,与西方优秀艺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造就了一些名望很高的大师。所以我觉得坚持苏派绘画的路子还是不错的。不过,今天我们眼界开阔了,见的东西更多,对西方优秀艺术传统、现代流派都可以借鉴,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觉得自己的艺术路子会走得更宽些。 第一次到新疆就感触非常深 范:我看现在你画的油画,主要是新疆的风情画、风景画。2002年你送给过我你的油画作品集就叫《西域风情》。 白:那里面收集了我画新疆的30幅作品,有写生的,有创作的。1995年去了新疆之后就一直去新疆,那里环境空气都很好。我第一次到新疆就感触非常深,因为新疆的地域跟我们南方地域的秀美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整个给人感觉一种壮美、一种气势,非常感人,而且它那种景啊很有震撼力;再加上新疆呢它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生活风情啊都是很丰富多彩的,无论是描绘风景也好,描绘人物也好,我觉得最适合油画的语言来表现。所以去了以后就情有独钟了,去了还想去。 范:徐永祥老师说,去年秋天你和他,还有童年老师等几个又去了一次新疆。 白:我现在在画的那幅画,创作素材就是去年去新疆时搜集的。 范:就是画架上的那幅,有一骑马的哈萨克族少女的那幅吧。这幅画画了多久了? 白:画了一个月了。我这几年主要是画大的风景为主。写生作品可能画两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如果是创作,可能就慢点。刚才说的上半年的“长三角江南风情油画展”,他们并没叫我参加。 范:因为他们认为你是画西北风情的,是画新疆的。 白:其实江南风情的画我也画,江南水乡风情我也非常喜欢。 范:你画了大西北,再拿那个眼光看江南的小桥流水就不一样了。所以徐永祥老师在北京“长三角江南风情油画展”的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大气、小气的问题。 白:听说结果被策展人批了一通? 范:谢海、周瑞文在讲话中都做了解释,实际上就是反击。 去美国考察的一些经历 白:我的作品,有一些已经刻在光盘里。你们可以先看看。还有浙江经视频道“宝藏”网做的一张我的录像光盘,10分钟,你们也可以看看。(通过速记小黄的手提电脑看光盘里的作品与录像;看之前,白同意把几张光盘上的资料复制到手提电脑硬盘上。此时白还谈起了他去美国考察的一些经历。) 白:2005年我应洛杉矶天普美术学院邀请去美国交流、考察。从洛杉矶坐飞机到芝加哥,坐火车到纽约。那里有很多老同学,我怕麻烦人太多,就经常自己一个人出去参观。美国博物馆很多,一比较,就知道我们中国几乎是没有西方原作的国家。到那里就完全不是这样。美国博物馆也收门票,但如果是穷人,可以很便宜就进去。看的人很多,这跟内容有关,跟国民的素质有关。国外的博物馆内容非常丰富,我这次去看的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三四次也看不完,比如埃及的东西,里面考古啊建筑啊什么都有。我们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美术博物馆,只能说是展览馆;而像国外的则有自己的藏品,它是长期陈列的,由博物馆自己出资购买,企业家捐赠,固定收藏。严格来说,中国没有美术馆或艺术博物馆。当然,中国也是向这方面在努力,现在经济上去了,也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了。浙江现在在南山路这里也在造新的美术馆,它是政府财政拨款建造的。而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就是大企业家出资建造,有的就是用大企业家的名字来命名,它的藏品主要是来自大企业家藏品的捐赠。 范:这方面,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白:那次我一个人到美国,不懂英语,四处外出参观,胆子要大。美国普通百姓素质好,你问路,他们都热情相助;有时也难免出些洋相。此次美国之行,我跑了10个城市,参观了21家博物馆、几十家现代画廊,拍了7000多张照片,收获颇丰。你们有空,我可以放给你们看看。 架上油画永远不会过时与消亡 范:你这个录像(指浙江经视“宝藏”网做的“名家名作”专题片《西部放怀——白仁海的绘画艺术》,编导陈玉容)时间不长,拍摄得还不错。 白:他们开了车,让我到外面实景拍摄了一些镜头;还有骑着自行车的镜头,从滨江到这里画室,这有我的特点。其他就是在这个画室里拍摄的。 范:这个录像光盘拍摄制作是什么时候? 白:今年4月份。 范:那还是很新的东西。 白:本来还有一些东西放进去的,后来已经做好了,就算了。 范:油画做在光盘里,效果也不错。虽然色调不一定与原作完全一致,但是色彩关系还在那里。 白:有时候看上去比原作更有味道。 范:可以放大,看局部。你看,那种笔触,那种肌理,那种堆起来的感觉,这些完全是人的手上的工夫,又是随意的用笔,它是照相机直接从生活里完全拍摄不出来的。现代技术代替不了这种手工绘画的审美魅力。 白:所以说,西方有人说绘画死了、架上油画死了,我看不可能。架上油画有它独到的地方,永远不会过时与消亡。就在今天的美国,仍有不少人在倡导“回到绘画”,一大批维护绘画和雕塑价值的艺术家,坚持在写实的田园里辛勤耕耘。 北京有一家《中国油画市场》杂志 白:北京有一家《中国油画市场》杂志,每次都给我寄来他们的刊物。主编是苗凤池,几次写来亲笔信,邀我参加,要刊登我的作品与文字介绍——当然,条件是要送他一张油画。我还一直没有回复他(把好几本《中国油画市场》杂志拿过来给我们看,还有苗的来信。)这本杂志编辑和印刷都不错,我想油画家见了都会很喜欢。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