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4期 总第13期 PART 3


2024-04-20
宁波籍艺术家 中国版画界的宁波群英谱 □ 徐建成、王进   2008年7月,宁波籍当代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先生将自己精心整理具有代表性的30件(套)原创版画木刻版、112件版画精品以及珍贵手稿等文献资料捐赠给宁波博物馆。同年12月18日,当代水印版画家金明华先生将他每一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之作,包括《青山树碑》、《洪钟》在内的60件版画、100件国画,以及10套版画的原版捐赠给宁波美术馆。2009年12月,云南版画群体的领军人物、宁波籍当代版画大家史一先生把他在历届全国版画展和全国美展中获金奖、银奖和铜奖的5件作品及其它50件版画作品捐赠给了宁波美术馆。2009年12月30日,宁波籍版画家、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张国琳将自己的代表作《生死印》等30件版画捐赠给宁波美术馆。四起捐赠佳事,引起笔者的关注。这是一种无声的文化提醒: 征集、收藏版画作品,对新建的、缺少馆藏又缺少资金的宁波博物馆界、美术界来说,不失为一策略,而且最好是宁波籍的作品。因为在中国版画界,始终活跃着宁波籍版画家的身影,而且他们的艺术造诣和作品思想,或举足轻重,或独树一帜,为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版画,是用刻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铜、锌、麻胶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版画之兴起,远在世界诸国之先,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其发展来看,汉画像石、砖被称为中国版画的雏形。它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但由于它以石砖为地,以刀代笔,显见版画的某些属性,后人以纸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画”。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所镌刻的《金刚般若经》卷首的扉页画《祗树园孤独图》被认定为现存最早的版画。两宋时期,木刻版画的插图则大量出现在当时出版的经济、史略、文学书籍中。明前期的版画秉承宋元遗风,线条粗犷,自然奔放,不拘细节,此时期的画工与刻工通常为一人兼任。如戏曲插图早期本子《娇红记》刻于宣德乙卯(公元1435年)图为半页式,风格古拙,继承了宋画遗风,构图饱满。明代中叶,著名画家投入创稿,造纸制墨,刻印书籍也有所发展,名画家与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画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在质量与艺术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术也在此时迅速发展,各地出现大批朱墨两色或多色印通俗读物和戏曲小说的插图。明后期,中国版画步入鼎盛时期。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大量的插图使版画的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版画以地域划分出现了许多流派,如金陵版画、徽州版画、吴兴版画、武林版画、建安版画等,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仅就《西厢记》的插图本来说就出现了数种版本。天一阁所藏《金莲记》也是杰出的作品。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陈洪绶的刻本《楚辞九歌》,与清顺治二年(1645)萧云从所绘的刻本《离骚图》都是以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主题创作的版画。这两套作品堪称我国插图版画的精品,在我国版画史上地位颇高。清朝后期,版画艺术逐渐衰落。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把木刻版画从国外介绍进来并加以提倡,我国由此发展了新兴版画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版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手法千变万化,优秀的版画家层出不穷,创作风格各异,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版画成为了讴歌祖国建设成就、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有力宣传工具。可以说,中国新兴版画作品,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化遗产,一幅幅生动的作品详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从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走向改革开放、伟大复兴的历程。   鉴于对中国版画史和当下版画艺术品市场的了解和中国版画界宁波籍群英的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淘沙,那些生动地描绘历史生活情景的纪实主义版画作品必将成为文物精品,成为宁波博物馆、美术界馆藏的个性和特色,继承天一阁“藏”之精神和“重他人之轻”的眼光,发挥独特的文化价值。现根据积累的素材和人物访问,将宁波籍版画家生平小传、研究叙录如下: 重庆版画的“江氏父女”   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是我国进步美术运动的旗帜。江敉是重要人物之一。江敉(1912-1989),镇海人。曾用名江心康、江升康,笔名白丁、黑子,自学绘画成才。1930年开始从事木刻,1933年以卖画为生。1937年在上海编辑创刊《非常时漫画》,为《抗战漫画》、《抗战画刊》投稿,宣传抗日救亡,代表作有《日本的泥脚》。1939年后,任教于贵州毕节师范学校。1945年在重庆作商业美术,并为《中国夜报》、《南京晚报》、《新华日报》投稿。1950年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任讲师、副教授。1956年后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江敉是四川、重庆黑白木刻的最早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甚多,广受文艺界和中外人士的热情赞誉。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江南小景》、《渔歌》、《晚归》、《岷江暮色》等,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战鼓》、《百折不挠》等。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在国内外展出。出版有《熊家婆》(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及《江敉版画集》等。1964年中国邮政发行《庆祝非洲自由日》(纪103)1套2枚,是由宁波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设计的,江敉木刻的作品。   江碧波(1939- ),江敉之女,是我国当今蜚声国际的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曾任绘画系主任。她创作的版画、油画、中国画、雕塑等作品数以千计。曾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都四川美术展览馆、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以及家乡天一阁博物馆等举办过个人美术作品展。还多次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国和地区举办过个人美术作品展。大量作品为国际国内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代表作版画《白云深处》、《近邻》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大型城市雕塑《歌乐山烈士群雕》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最佳奖;版画《石门颂系列》、《生命之变美》等注重主观表现,注重艺术想象,注重形式创新,在国内外版画界引起巨大震动。“综合版画”是江碧波崭新的艺术创造,是她创作生涯中耀眼的艺术裂变和重要的里程碑。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 上海版刻艺术“四元老”   1946年6月4日,原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和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迁回上海的中国木刻研究会的两方面会员,集会讨论决定,将上述两个版画团体合并改组成立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总部设在上海,办公地址在大名路65号。这意味着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开展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中心依然在上海。同年9月“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举行,当时参加筹备和展出工作的陈珂田、邵克萍、余白墅、戎戈成为日后上海版刻艺术发展的主将和见证人。   陈珂田(1914-1987),宁波人,常用“珂田”名字发表版画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武汉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因患肺病返回上海,从事工厂的会计工作,业余时间创作木刻版画,1947年12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早期作品有木刻画《小毛》,木刻版画《上海的边缘》入编《抗战八年木刻选集》,《饿》与《妇人》入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二届全国木刻展览,并被收录于《中国版画集》。陈珂田的版画作品题材不大,却能管中窥豹,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市民的生活。作者以连环组画的形式,以一个职员在日寇铁蹄下苟且偷生的遭遇,讲述着当一个亡国奴的悲哀,从而激发起人们的反抗意识。画面黑多白少,基调沉闷,主人公总是低眉垂首,周围的景物也十分单调,作者正是用这种特殊的语调,再现了当年这些人的心境,同时也给今天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新中国成立后,陈珂田在抗美援朝时期创作了《保卫自己的土地》等具有代表性版画作品。   邵克萍(1916-),又名弓玄,镇海人。1940年开始木刻创作,是中国新兴版画创作最多、题材最为丰富、创作年代跨度60余年的大师。他历任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版画会副会长,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他“新兴版画贡献奖”。 主要作品包括内容涵盖抗日战争时期-“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运动时期-新中国解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包括《战时运输队》、《侵略的罪证》、《鲁迅画像》、《百万雄师过大江》、《电到农村》、《可爱的祖国》、《浦江潮》等带有深刻时代烙印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批作品贯穿了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的脉络,既是邵老生平创作历程的写照,更是中国新兴版画史的缩影、中华民族复兴的记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余白墅(1920-2008),慈溪人。早年学漫画,作品发表在上海《东方漫画》等刊物。1936年夏,受到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开始从事木刻创作,早期作品发表于上海报刊,并收入1938年出版的《全国抗战版画集》中。1939年至1945年,为推动木刻运动,他先在宁波组织木刻研究会,随后在江西、浙江多次举办个人木刻展览。  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反映劳工与农民生活的木刻作品,如《铁路工人》、《矿工》、《晚归》、《牧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主编《救亡木刻》、《木刻艺术》等木刻与漫画刊物多种,与漫画家张鸿飞合作抗日漫画集《怒潮》,并编著出版《木刻技法点滴》一书。1942年8月,与荒烟为筹募全国木刻研究会和中国木刻工场基金,在赣南博物馆举行木刻展览会,在美术界颇有影响。同年,又与梁永喜、张乐平、陆志庠举行木刻与漫画展览,在赣州中山公园展出。1945年10月,余白墅回到上海,参加“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筹备和展出工作。1946年,余白墅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并任该会木刻函授班导师。1949年4月主编《木刻》画集,迎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余白墅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委员,并任该协会编辑出版部副部长。历任上海大众美术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