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 总第14期 PART 3


2024-03-29
关于全山石艺术的二则识记 □ 刘晓东 识记之一:默画以往的全山石印象 时间:二十五年前 地点:浙江美术学院红楼师范系教室   全山石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培养出了众多的油画专业优秀人才。他的历史画代表作品《英雄不屈》、《井冈山上》、《娄山关》、《重上井冈山》、《时代的潮流》、《义勇军进行曲》(合作)等,体现了他运用油画艺术语言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高超的艺术才能,成就了代表一个时代的油画力作。而对于我个人来说,全山石先生的作品也是我走上艺术之路的心智启蒙者,在我考学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全先生的作品就一直吸引和感化着我的心灵。有时偶尔能从一些老师手中借到其珍藏的全先生作品的印刷品来观赏、临摹,那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激动和幸福的事情了。说实在话,由于眼界不开阔,在我青少年时期的不够正规,不太系统的绘画学习中,全先生作品对我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其高超的技巧,而是作品中的形象感染力。他的《英雄不屈》和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不期而至》一样,是最早印入我脑海中的美术杰作,虽然历经三十多年,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在我的脑海中至今仍然无以取代。   1986年,我入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师范系,我们全班有四十余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同学,来自宁波地区的就有任树新,曹辉,葛晓弘和我。我们在专业学习时分为二个班。当时因为浙江省的中专、中学里经过系统教育的美术师资太少,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省教委把相关的培养任务交托给了浙江美术学院。在我们这一届的同学中,多数人已经工作和学画多年,思想比较成熟,也有较好的基础,所以,经严格的考核,进入向望已久的艺术圣地后,大家都是学习刻苦努力,并且一开始就形成了良性的专业竞争。画室四壁不见空隙地贴满了教学范画和我们自己的作品。学校对我们也非常重视,选派了不少的优秀教师来我系工作和任教。尤为幸运的是,许多学识渊博、功底扎实的教师很喜欢我们这些师范专业的学生,这其中就有范景中先生,潘耀昌先生,洪再新先生,谷文达先生,张远帆先生,陈海燕先生等。其中黄发祥老师又是全先生的研究生,记得当时他送给我几张原版底片放印的全先生的素描作品照片来学习临摹,我珍藏至今。   一个学期下来,肖峰院长和全山石老师就来进行教学检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大师。记得全老师穿着很平常,上衣整洁而自然地敞开着,身材高大但上身略向前倾,不像他自己一些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一些英雄人物那样气宇轩昂。尤其当他认真听取系领导和任课教师的教育汇报和介绍时,上身更加前倾,双手掌面朝上地迭放在一起,频频点头,始终微笑地听着。虽为学院教务长和油画权威,却没有任何大师名家的作派。他首先是认真地看,并示意班主任轮番把学生一个个介绍给他。直到二个画室来回看了二次,他才对全班同学提出了基础学习中应有的态度和方式方法等,并有针对性的却又是很自然地谈了他自己对不同风格的素描教学的看法。(后来猜想,他至所以这么自然地在这个场合谈这个当时已经被激烈争论的问题,或许是他不愿运用在职的责权影响力。)本来到此为止,我们大家也都知足了,毕竟有了和仰慕已久的大师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了他的教诲。不过,没想到的是,他没有急着离开,却又从头看起我们的作品,这一次他是一个个地和学生交流,进行具体地指导了。对我激励至深的是,他当场和有关教师讨论后,把我的一张作业的成绩由四加改成了五分。这对尚为学生的我,其意义就远远超出了分数本身。一方面鼓励我坚持对明暗调子素描作更加勤奋的学习,也同时教育我应该更多地关注素描中线条的表现力。我记得从此以后 ,我们大家在校园内外碰见他时都乐于和他打招呼了,这当然不是仅仅因为他是国内的油画大家,而更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全老师”。而他也的确对我们这些师范专业的学生寄予了厚望,除了要我们记住以后要从事的教学职业,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外,在专业上则对我们不断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鼓励我们要象油画系、国画系等纯艺系科的学生那样去努力学习,提高修养,熟练技能,并且要跨学科地融会贯通。我的油画毕业创作《五个织网女》就受到过范景中先生和全山石先生的指导。我一心追摹委拉斯贵支的《纺织女》的艺术境界,那是全然有了母校的教育和影响。我当然不能妄然自称自己是全先生的某种特定含义上的“学生”,但是,我们这几代艺术学子的进步确实是因为有了象全老这样的大师的作品的引领和熏陶所至。 识记之二:对全山石宁波情结的写真 时间:二十五年后 地点:宁波美术馆的展厅、报告厅、会议室等      对每个人来说,对故乡总有割不断的情谊,这对全先生来说也是如此。全山石先生是出生于宁波的杰出油画家,大学毕业后经过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深造,回国后一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他培养了无数的学生,德高望重。他是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等。代表作有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英勇不屈》、《井冈山上》、《娄山关》、《重上井冈山》、《历史的潮流》等。多次去欧美及东亚诸国考察,讲学,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画展并被众多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编著了许多影响较大的画集和论著。虽然成就卓著,但是家乡情结、宁波情结又是全先生长久地牵挂于心的:“我的故乡在宁波,在浙东四明山麓附近的沙港口,宁波鄞县西乡的一个小村落。一条清澈见底的桓溪,从‘全氏宗祠’大门口静静地流淌东去。” 全先生深情地回顾说,自从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后,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回过宁波。直到最近十年才有机会常来宁波。“宁波油画界有我的学生,他们常会邀请我去宁波看看。”他以一颗热爱家乡的赤诚之心,并以一个闻名遐迩的艺术大家的影响力来关注和促进宁波的美术文化事业的建设。宁波美术馆在规划、筹建之初,全先生就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并一再和在宁波的学生们约定,他说美术馆投入使用时,他一定要到宁波看看。事实是,在美术馆建成后的几年里,一旦家乡的美术界有所需求,他总是有访就见,有请即来,参加宁波美术界各种重要的活动,给以家乡热情的帮助。他一次一次地回到故乡,与故乡的同行与学生交流,与故乡的人民分享他半个世纪以来创造的艺术成果。全先生也对宁波的油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艺术创作要真正深入生活,画家不能浮躁。认为现在我国的油画创作水平尤其是油画技法水平已与世界同步了,但要画出好作品更需要“创意”和“观念”。 “宁波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东西,都是油画创作的好题材。宁波油画家在结合自己生活和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表现个性和风格,真正下功夫潜心创作是不愁没有好作品的。” 现在,有了宁波美术馆,我们也就有了更多与全先生碰面的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他教诲,和他的作品对话了。他重新创作的《八女投江》现在是宁波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幅作品是全先生40多年前应黑龙江博物馆之约创作的,原画后来因故毁坏。直到1989年,应美国洛杉矶东方博物馆和香港东方艺术基金会之请,全先生凭着草稿和记忆用了几个月时间又重新画了一幅,之后便一直放在美国。1995年,在香港大会堂举行了“全山石油画展”,《八女投江》特地从美国运回香港展出。展出结束后,这幅作品曾被香港大学博物馆长期陈列,现在又落户宁波美术馆。能让更多的宁波人能直接观赏到他的代表作品,全先生表示这是件让他欣慰的事。《八女投江》是我们熟知的题材。而这一次,全山石先生以全新的艺术思维和激情重新进行了创作。它充分展现了全先生油画艺术的魅力。肆扬流转的笔触传递出画家激荡的内心,凝重苍然的色彩唱响着一首悲怆高铿的英雄颂歌。那雕塑般的造型已经和特定时代的民族精神互为一体了。作为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油画大家之一,全山石的油画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写实主义的油画语言风格,他追求表现的酣畅淋漓,纵横挥洒。臻于高度成熟的技艺体现出画家内在的创造激情。   “我的风格就是写实”,全先生喜欢如此直白地表示。写实主义是全先生一贯坚持的创作个性。“我是1990年退休的。这十多年,我连续跑了很多国家,主要是欧洲,像意大利、西班牙等,目的是想理一理油画的来龙去脉。”他知道油画起源在西欧,必须追根溯源,直接向西欧传统学习,探寻油画的真谛。经过六十年的学习、实践和考察,全先生说:“我认为写实主义是很有生命力的。”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从早年《英勇不屈》、《八女投江》等历史画,到后来八赴新疆创作的人物画,风情画,还是现在为各国原先不被关注的写实主义油画家出专辑,“我要证明的无非就是一点:那些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的艺术创作是有很强生命力的,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过去、现在,将来也一定会是这样的。”   写实主义油画创作的魅力是恒久的,尤其在中国,它有相当独特的时代渊源。五四新文化运动,油画的学校教学体制形成之初,就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油画写实教学体系。抗战期间,文艺的革命性品质和写实的审美精神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写实主义油画艺术得到了大发展。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题材的历史画,使几代中国人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同时受到高品位写实艺术的美育熏陶。七十年代,中国写实油画,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八十年代以后,“伤痕文艺”,新写实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等,都创作了一大批关注社会、贴近生活、技艺纯熟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以说新中国的视觉文化传统是建立在优秀的写实主义艺术基础之上的。而在这个传统的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全先生都以其创作和教学产生了无可替代的、重要的影响。他曾把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学院阶段。(1949年—1960年),前期完成国内本科院校学习,毕业创作油画《三月九日》是这个时期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