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3期 总第28期 PART 2


2024-03-28

学术研讨

一花生百媚三世画中缘——吕馥慧、王真真、于晨画作座谈会

时 间:2013年9月1日

    14:00-16:30

地 点:宁波善水阁

主持人:尚辉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今天是我第二次为王真真老师一家主持座谈会。她一家三代人都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王盛烈先生、吕馥慧先生、王真真女士、王铁牛先生及于晨都是有成果的艺术家。

王真真老师生长在一个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修养,在素描、色彩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到浙江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并经受了“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劳动锻炼后,她将生活溶于画作中,融进他的素描和国画中。

这次与上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不同,这次是一家三代且都是女性的展览。这样的策展意图很有意思,也是很少有的。首先我介绍下与会的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张祖英先生,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范达明先生,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所照先生,辽宁画院书记、副院长徐萍女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铁牛先生,阜新书画院书记、副院长何莉女士、沈阳市文联主席王哲年先生、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韩培生先生、浙江万里学院教授陈琦女士、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女士、等,其他就不一一介绍了。

首先请张祖英老师发言。

张祖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王真真秉承家学,深受其父亲王盛烈先生和母亲吕馥慧教授的教诲,加上天资聪慧,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分。虽历经生活磨难和坎坷,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地献身艺术事业。

王真真的作品以生活为源,以朴素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讴歌生命,讴歌真善美,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进行着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她的作品富有个性、创造意识强,用笔用线泼辣大气,很有表现力,也有明显的纯东北画风的风格特点,就是写实性强。但有一点看法就是在线条的运用上,不能所有题材的作品都用这种强烈的、繁密的线条来表现,有些要减弱,要变化,讲究虚实结合,写实写意并举,那样中国画的味道就更浓了。

尚辉:

张祖英老师给我们开了个好头,首先讲到了家族的承传,这种承传更广泛意义上说是中国文化的承传;其次,谈到了今天美术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及其与美术馆之间的联系;第三,他对三位艺术家的作品的分析,尤其是直抒己见,对于作品改善的认识。给我们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有请浙江的范达明老师谈谈。

范达明(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

王真真是我们浙江美术学院附中64班的校友。当时我们一起学习美术,且不限画种,国画、水彩等都有涉猎。可是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由于她父亲王盛烈原因,在她进入学校的两个月后被退学了。尽管只有两个月的同学情,但她始终同64班的同学保持联系。在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时,还特此邀请她参加。我虽然是62班的,但是由于两个班级的深交,所以我受到两班同学的委托代表他们来参加王真真展览的开幕式。

今天的展览让我很震惊,虽然我在四年前校庆时看到她的画册,但我对她的作品着实不太了解。而她久居东北,与浙江的距离感也成为让我惊讶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个展览,我想说展览定是有策展意图的——有显著的女性主义特色。她的展览是家族展览,而一般我们见到的家族式的展览,多为父-子、父-女,但她的展览却是以母亲-本人-女儿这样三代女性为线索,因此展览策划上应该是由女性主义元素参杂其中,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侃出很多有趣的话题。

其次,在王真真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女性主义特色。比如她的《心系云水间》,这是一幅现当代体裁的作品,描述了一位知识女性静坐在湖畔老轮船上的遐想。人物的姿态、动作及周围的环境的安排无不体现了艺术家自己的涵养。当然,在这幅画作边还有几幅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尤其喜欢《芳草》这幅肖像,无论在用笔、造型、颜色、神态上都完美得无可挑剔,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女性的自在、优雅和其知识涵养。这可以说是女性的自省,区别于男权下女性的哀怨的格调。

对于你的母亲吕馥慧老师,我们之前的了解并不多,在来宁波之前,我才通过网络了解到她是19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的艺术家。建国初的美术界受到苏派影响大,日本这种抒怀的画法并不多。尽管如此,吕老师扎实的功底和潜心教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而你的女儿于晨虽然主攻的方向是油画,但在艺术上仍有你们的传承。这样三代女性的展览在中国是很少的。这是展览的策划视角新意的体现。而能在一个家族中出现这样的“一花三世界”很是了得。

就你的作品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用笔和线条。你的作品中工笔却又带点速写感的用笔,并非写意,线条细且挺秀、流利,无论是花卉还是人物的衣褶。作品中可以看出你创作时充满激情,“势”感强烈。作为画家,你的表现感很强,女性主义中的自主意识在你的线条里也有体现。而颜色方面,区别与现在普遍的双勾重彩,你更像是随类赋彩,色彩运用很随意,以线条为主,像保罗·贺加斯的速写一样,让人舒畅。这与浙派的人物画迥异,在整个中国画界也是独树一帜的。从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你融汇了很多手法,在你写实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你强大造型能力。

当然刚刚张老师对你以后进一步发展给出了建议,我也同意他的看法,线条的繁密看一张还好,但是多了就会有觉得有些问题。

于晨的油画作品,主要还是集中在块面塑造上,与她母亲的反差比较大。她的作品以花为主。花不仅仅是植物,它也代表了女性。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尚辉:

我本以为范老师对王真真会比较熟悉,但没想到他也是第一次全面看到她的作品。这也说明做这个展览的必要性,还应该延续下去。只有通过展览才能让更多美术界的朋友们了解你,否则你的创作只能局限在你的画室中,不同的专家会对你的作品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你今后的创作多多少少会有启发。刚刚范老师能找到女性绘画这个角度谈她们的作品,很好。

下面请徐萍老师谈谈。

徐萍(辽宁画院书记、副院长):

大家好,今天上午我们在宁波美术馆,在浙江同仁和真真同学们热情见证下,真真一家三代的展览平和、有条不紊地开幕了,就像宁波的风暖暖的,有些潮湿,很舒服。

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画家,给我们高雅享受。我感触万千,今天是吕馥慧老师离开我们两年,今年也是王盛烈先生离开我们十周年,我觉得此刻天堂有目光,我们接受了天堂目光的期许。王老师的子孙一家至孝。怎么“孝”呢?父母在时,儿女自强自立,不让父母操心,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父母不在了,真真实实地将父母留给我们的,上苍赋予的天分、机缘和艺术天地发扬光大,能将它当一份事业,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认真、严肃地一年一年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的孩子,做人是很好的人,是做朋友是很好的朋友,做事是有责任心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与真真大姐保持了长时间的友谊。

今天尚辉老师和张祖英老师百忙之中从北京来到宁波,真诚地关心着我们辽宁的美术和王盛烈先生的家族艺术。王氏家族团结,用东北话说叫互相都惦记。虽然父母仙逝,但姐姐、弟弟、在美国的妹妹、女儿和侄儿都相互牵挂。这种牵挂不仅仅局限于感情和生活,更关心他们的学习和专业的发展。这也是王盛烈先生和吕馥慧先生给他们做出的榜样,使他们在这方面也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在与他们一家接触的过程中,两位长者对人、对事业淳朴的热情,善良的真诚也得到了后辈的继承。王老师质朴,这么一位艺术修养高的老师,朴素得让人敬仰。而吕老师的凌厉、大气的劲,则被真真大姐继承下来,而于晨呢?她相较于姥姥和母亲,更为委婉,做事更讲究方法。她的力度体现在有想法了,有创意了,并能将其变成沈阳书画院的集体行动。她在书画院的十年做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她的学术能量不仅仅局限于沈阳书画院而是辐射到整个辽宁书画界。

上世纪初左右的求学路线,一条通往欧洲,而更早的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到日本进行学习。而王(盛烈)老师、吕老师当时去了日本,在那里不仅打下了扎实的西方绘画基本功也吸收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绘画理念,而这些在19世纪30年代左右的中国毫无疑问是最前沿的。经过几十年的教学王(盛烈)老师培养了众多学生。吕馥慧老师常年从事素描教学,在基础教学上很有经验和成就。有人说64届的鲁美学生群星灿烂,而他们正是由吕老师教授了三年的基础课。著名水彩画家关维新、张克让都受教于她,国画、油画也有不少,我也举不出更多例子。她以自己得当的教学方法把自己从日本以及自己几十年的对艺术的理解深入浅出的告诉了这些学生,使他们在美院九年的学习后成为辽宁乃至全国优秀的艺术家,为现当代美术史留下优秀的作品。而到了真真这里教学的方法变成了“死去活来”——先学前人的技巧,再创自己的技法,遵循师训,踏踏实实,不可投机取巧。连走都不稳的孩子,是不可能会跑的。她将父母对学生的负责精神体现得更为泼辣直接。

这个家庭还有一点可贵之处——对艺术的执着。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是一如既往坚持艺术。在这个家庭里对艺术的追求代表了一切。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貌和成就。

王真真老师的作品追求高雅的格调。她对自己的要求高。就说她的素描人体,一笔都不将就,一笔都不拖沓,自信而严谨地到位了。王(盛烈)老师的“线”在当地中国画坛独具特色,但王真真的线很难归类,与传统中国笔墨保持距离。有些线我也同意张祖英老师的看法,还可以再简化,再整理、归纳。尽管如此,她的每一笔都有她的表现力和想法。

王真真具备了向更高的艺术台阶迈进的基本条件,她的修养、眼力、格调和心中的追求都达到了向上的条件。相信她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定能不负天堂的期许。我们应当这样。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就喜欢做这样事情,这就是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一定要做好。

就像刚刚诸位评论家所说,母女三代同展并不多。广东曾有一次,但当时艺术家的母亲是晚年自己学画,与吕馥慧老师迥异。

所以,我想对真真大姐还有于晨说:“感谢上苍的赋予,不负天堂目光的期许。”我祝愿王真真老师、于晨还有王铁牛老师你们一家真正在21世纪的艺坛中做出新的探索,留下些好作品。

王铁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想说的话很多。我也是王氏家族的传承者之一。这次画展是王氏家族的女性画家,是“王门女将”的一次画展,也是今年我们家族的第二次展览。第一次是今年五月借儿子结婚的机会,在婚礼上举办了一次我父母和我的三人展。我的儿子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成长,与他们的感情深厚,可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爷爷奶奶的缺席似乎不妥。于是我们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缅怀爷爷奶奶,用他们的作品来祝贺孙子的婚礼。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创举。我们家似乎总是在一个生命的节点上做出一个展览。今天展览的开幕式不巧也是我母亲仙逝两周年的纪念日。这样一个节点,我们用这样一个展览来纪念我们的父母,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吧。艺术家用艺术来回报社会,通过这样的展览来纪念先辈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母亲、姐姐和于晨三代画家,生活在我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她们的作品中可以折射出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印记和特征。尽管这次展览的时间跨度达60年,半个多世纪,这些作品恰恰展示了我们国家美术事业发展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发展的缩影。

我母亲生活的那个年代,真正黄金创作年代是50-60年代,但由于历史原因,她无法全身心的创作,而她今天展示的作品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这时的她已经接近退休的年龄了。不过她也算是幸运了,能在文革的浩劫后再拿起画笔,重新燃起对生活、对未来的期望。我母亲的作品中充满了那种温馨的、高贵的气质和对艺术的忠诚,一点瑕疵也没有,一点杂念也没有。画画就是画画,非常单纯。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老人家那种纯正的艺术品质。这些在我母亲的水彩画里透露出来。在今天这么浮躁的社会中,这些作品给我们以启发。

我姐姐有她自己的经历。我们子妹三个中,她是最有才华的。在我年幼时,我时常跟着她画,十分羡慕。上初中时,她就画得一手好速写。60年代时,她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不久,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姐姐被退学,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灾难。只是当时我们还小,比较麻木,也不懂这些事情。一直到文革以后我们才渐渐知晓早在1964年时我父亲就成为了斗争对象,而我姐姐就是那时第一个牺牲品。生活是这么残酷,在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剥夺你学习的权利。但她对艺术的热爱和忠贞,让她在走过了艰辛生活的十二年之后,在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之后,再次拿起画笔,成为77届鲁迅美术学院本科年纪最大的学生。她能走到今天十分不易。

于晨出生在家族最为艰难的时候,于晨也是在二老身边成长。我母亲很多都是以于晨为模特进行创作。我想这些影响也促使了她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一个家族在同一个职业中,同一氛围中成长。我们家有个传统,在饭桌上一定要谈艺术问题,一定要谈画,一定要开研讨会。这些潜移默化地渗入了这个家庭。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和家族的传承也不会有今天的我们。

我从家庭的角度谈这些。谢谢各位。

张祖英:

我先插一句。我想从一个独特角度谈谈“一花三世界”,姥爷、姥姥是留日的,画西洋画,水彩、油画在学校中受到重视;王真真在经受磨难后,仍然忠诚于绘画,在美术教育领域耕耘了一辈子;于晨现在是沈阳美术馆、书画院的领导。三位女性在不同的时代,做着不同的事业。

我与这家没有过多的联系。这次我来有一个原因——我与于晨现在一同参与组织的东北三省的油画大展,展览在今年十月即将开幕。这是从紫罗兰画展至今,东北油画家奋斗了三十年也没有办成的事情。我曾与宋慧民提及此事,没有办成,与东北油画创作中心商谈,也没有办成。谁也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在于晨身上办成了。她能有勇气和魄力将这件事情接下来并完成它,让我吃惊。不管是姥姥还是母亲致力于教育事业,还是作为小一辈的于晨关心全东北的美术事业,这还是不容易的。在这过程中我与她一起跑遍东北四省画家的画室挑选作品,几乎家家都到。谁办展览像她这样?她是主办单位的代表,我是展览策展人。展览十月开幕,中国美术馆六个展厅。用东北艺术家的话说:“圆了我们三十年的梦!”关于这个展览,于晨之所以能办成,除了胆量还有强大的后盾——文联的支持。除此之外还有作为王盛烈老师家族魄力,家族之间心灵的反映和基因的继承。

张所照(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副秘书长):

我非常高兴,也非常骄傲,因为我和王真真是老同学。

1964年王真真考入美院附中成为20余同学中的一员。当时我们这28人主要来自浙江、安徽、江苏和上海。上海的人最多,有10位,董小明、韩培生、励国仪、我等,而最远的就是王真真。她作为北方同学来到南方的长三角,应该是较难适应这边的生活的,但是她却不同,她很活跃、开朗,能歌善舞,与同学们非常融洽。所以当她离开时,我们谁也不知道为什么?62班的同学也很关心。当她考进的时候,62班的同学就来打听王盛烈的女儿是哪一位。当时王盛烈老师《八女投江》的现实主义创作影响很大。可是她什么原因走了,我们都不清楚,老师们也都闭口不提。直至后来,我们才逐渐了解情况:当时所谓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真真很艰难,在2009年80年校庆时我们力邀她来参加。她来后才道出实情。我们都很感动并佩服,在她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后还能自强不息,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回过头来看,她的展览能在宁波举行,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她以一个被迫离开学校悲剧的开头迎来了一个喜剧的结果。今天我们到场的同学有10位,很不容易。我们的老班长潘公凯以及励国仪因为事业和身体原因不能到场,却也发来了贺信。

宁波也是一个盛产画家的地方,油画家、国画家、书法家都有。油画家全山石、国画家潘天寿、书法家沙孟海都是宁波人,连环画家贺友直、华三川,浙派山水画家童中焘,油画家陈逸飞也是宁波人。王真真的画展能在气候这么好的宁波开展,老同学韩培生帮了大忙。我们不仅是韩培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愿意帮她的。因为她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而她的作品,虽然在校庆时带来了一些画册,但这次画展更让我震撼。首先,她的作品幅面很大,与我们小桥流水的小幅画不同,且都是大幅面的勾线。在中国画中以勾线为主,我国的勾线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的勾线发挥了中国画勾线的独到之处,她也是传承下的,但又有趣。她的作品放在长三角有其独特的面貌。所谓“南秀”、“北雄”,这是大的分类,她的线条精到,尤其特点。勾线是她的强项。当然,这来自于她的素描功底,同样还有对笔墨的控制。大画勾线难。南方的画讲笔墨、讲韵味,讲水墨淋漓的效果,但她的线让人猛一看还有点焦墨的味道。她也不强调色彩,即使有些许色彩,也比较淡雅。她的淡雅与南方的又不同,感觉朴素、率真。

画展名曰“一花三世界”,我说应该是“一门三花”,这是三个时代。祖孙三代,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学院派,很严谨,路子很正。现在画家多如牛毛,但是能秉持学院派风格严谨创作的不多。王真真的画有自己的特点,在我们这边很难看到这种画法。她属于实力派,当然如果在实力派基础上再上升一步的话,还可以继续钻研下去。你的线是强项,造型是强项,但你的书法和经营位置呢?你的看点、亮点、创意在哪里呢?今天你捐赠给美术馆的这幅就很精彩。你的墨荷是迥异于浙江。画面的用线让我觉得像是画山水画一样。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你的强项,再提炼、概括。当然这种改进也需要看场合、看体裁,并不是每种都要放弃这种繁密的画法。我觉得有些可以概括,有些则可以保留。你的戏剧人物画得很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你的背景和地上投影你还可以再斟酌,感觉你的把握还不大,如果更精到,应该能更好。这是我小小的意见。

最后,我代表64班的同学,祝贺王真真的画展成功,她的艺术创作成就能更上一层楼。

何莉(阜新书画院书记、副院长):

刚刚几位前辈和学者的观点我都很认同,而铁牛老师的家庭故事,更让我们唏嘘感慨。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经历就是一种财富。”我想正是这种政治磨难和坎坷的命运,才让艺术世家拥有了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才让你们的作品这么厚重、这么耐读、这么有感染力。

我是王老师28年前的学生,那时的她才39岁,近三十年的师生情谊亦师亦友。这种感情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更加显得弥足珍贵。王老师现在依旧在美术教学第一线,可算是桃李满天下。我的最大收益在于王老师教会我们学画先做人,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我们学生以这句话作为学习、工作、绘画的指引,让我们得益终生。

一个优秀的画家具备两个品质,其一是他的社会品质,即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对社会和家庭有责任但当;其二是专业品质,即热爱中国绘画,并持之以恒地继续学习与研究,树立终生学习和创作的意识,这也是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品质。真真老师她做到了,她做到了为人师表。

今天展出的作品彰显了生命的平等,是对生命的礼赞。画面平和质朴。她画花卉,但这花开在寻常百姓家,是接地气的,虽然没有那种雍容华贵感,但质朴厚重。无论是梨花还是荷花,迎风摇曳似乎唱着生命之歌,看着这些作品,似乎有一股清香,一股泥土的味道从画面中缓缓而来,让人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真真老师人如其名,真性情,古道热肠、侠肝义胆。一个人的性格对绘画是有很大影响的。刚刚学者专家都谈到了这点。我感到真真老师无论是人物还是花卉的用线都特别泼辣,既有传统的笔墨传承,又有跟随时代的创新。尤其是一些近作,荷花写生系列,那种强烈的构成意识,笔墨味道,那种大气豪放的画面张力,给人一种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真真老师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造型能力,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她已经脱离技术层面的表现,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了,更注重“象外之象”——对生命的歌颂,人类精神情感的刻画,对自然与人和谐共为一体的美好的表现。在笔墨的驾驭上她以达到笔随心性,游刃有余的境界。真真老师在笔墨功夫上日渐娴熟,在艺术修养上日渐精进。

我敬爱我的王老师,她不仅是我艺术学习的指导老师,更是我为人做事的榜样。她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态度让人佩服。

最后,我祝愿她的艺术世家能有更多更经典的上乘之作来美丽这个世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祝愿她们的生命之花、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烂、更加辉煌。

王哲年(沈阳市文联主席):

很高兴,抱着与上午一样的心情参加下午的座谈会。我作为王氏的一员,东北同乡会的一员,为我们老王家能在宁波举办展览感到高兴。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今天的座谈并不表面化,真真老师的同学和学生发至内心的讲话,都是一份“真”,其中有褒扬也有点评,不完全一面倒,这是最珍贵的。

仓促间,我讲几点感受。第一个感受是亲情,第二个感受是执着,第三是传统。

“亲情”,不仅仅是从“三花”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生活、对自然、对一切充满了情,还表现在王氏家族子妹间、母子间、父辈间,几代人的感情。人间真情在。这几天有股冥冥的亲情流淌在我们活动的始终。64班的同学对共处仅两个月的东北同学如此念念不忘,“往事并不如烟”。这不是一种亲情吗?没有亲情怎么能换来这样的回忆呢?

“执着”,我认为真真大姐的命运用文学语句表述叫“命途多舛”。14岁的花季少女,刚刚步入社会,以优异的成绩破格录取进入浙江美院附中,结果两月后被退学,并在农村一呆就是十二年,在农村艰辛劳动。没有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她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与艺术家不同,我做得是行政管理,我感动是王氏家族的血脉在真真大姐、铁牛、于晨身上延续。鲁迅说:“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渗透到骨髓里的东西。”它确确实实存在着,支配着你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从王盛烈老先生传承下来的。1984年我在沈阳市委外宣部,当时市里正在改革开放,做三包联谊会的活动,我到鲁迅美术学院邀请到王先生。老先生手持卷画,到青少年宫捐赠给会场,他衣着朴素毫无架子,就像他画中的形象:一位老农,头戴大毡帽,低头看路,旁边有匹老马耕耘——一位耕者的形象。他就像这位默默的耕者,为我们创造了美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个人感情,为家族延续了血脉,丰富了美术创作。今天我们想来这是一种执着。不仅王老师如此,他的女儿真真大姐也是。

“传统”,这里的传统不是贬义。整个王氏家族,从王盛烈老先生,到今天真真大姐,铁牛,到于晨,都渗透着一种家族的优秀传统。不继承传统,片面讲创新的观点是得不到我的认同的。我认为艺术与科学不一样,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地讲创新。艺术不同,比如说书法,书法都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遗产了,你还创新什么呢?我同书画院的老同志争论讲创新创得头破血流。当然在内容等其他方面也有值得创新的地方,但是还是要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真真老师、于晨还有吕先生更多的坚守了艺术的创作规律,坚守了我们关东画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坚守了为人民而创作,为时代放歌的好传统。我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的地方领导者之一,官虽不大,但我要对得起我的俸禄,我要为党说话,我要为艺术家服务。我们不能像某些人一样,拿着党的俸禄却从事着颠覆政权的活动。在艺术上也是一样,我们应该怎样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来反映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通过吕老师、真真大姐观察的生活,其中有于晨小时候,有其他的儿童,家庭成员,包括自然的美,这也是一种主旋律。主旋律不能偏,但主旋律不一定就要歌颂党。

我最近对“感恩”产生了兴趣,这个词来自西方,是舶来品。牛津词典讲感恩是乐于把自己得到的好处通过不同的形式回馈给他人。这个社会上一切生命的力量,包括自然给我们每个人以恩赐。我们应该给它以回馈,这就是感恩。所以,我认为真真老师画花卉描写它的赏心悦目也是一种感恩。我来到宁波,在看到经济现代发展的同时,我感受到了这里浓郁、清新的水墨味道,让人愉悦,我应该为它做点什么。

“亲情”、“执着”、“传统”的传承这三点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方向。学习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将学习作为工作创作的一部分,第二境界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第三境界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我认为真真大姐做到了这一点。我愿意在这方面多学习。在未来的日子里多为艺术家服务,按照铁牛说的“多点正能量”,努力为你们在艺术更上一层楼方面做点自己的贡献。

尚辉:

王主席讲得好,三点感受“亲情”、“执着”、“承传”谈得很全面。接下来我们有请宁波知名策展人陈琦女士讲两句。

陈琦(浙江万里学院教授):

首先,感谢尚辉老师给我的信息。尚辉老师电话我时,我凭直觉认为定有重要的美术事件。早上,在美术馆我又遇见张祖英老师,更加肯定了我的看法。今天的展览让我们赏心悦目了,证实了这点。

首先,谈谈三代画家的作品。我与于晨是同龄人,真真老师是我的前辈。我原来也画画,后来在尚辉老师的指导下梳理美术事件。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今天我看了画,也听了故事。这个故事还未讲完,但于晨你可以把它写完,展示给我们。故事很好。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家族有相似的经历。但我的认识是不管这个家族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后继有人的家族是最庆幸的。美术圈里不乏这样的故事——潘天寿先生的家族,尚辉老师的家族……这些都是最好听的故事,最好的结局。

王盛烈先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读过他的书,看过他的画,但是我没有自信肯定我的阅读能力。吕馥慧老师以前我并不知晓,但今天的作品让我感动。真真老师的作品我看得比较仔细,技术了得、全面,我的老师已经做过评价了,我再说就添油加醋了。但你的色彩感觉非常优越,我不太愿意说你的作品是否有泥土味,这个跟我无关。我也是个女性,我也画画,你画得比我好,因为你的积淀比我深,你的经历比我丰富,你或许比我更大气,但是“女中伪丈夫”这个词我不喜欢。我觉得你应该是一个豁达却有定力,方向感强,你有你自己,这很重要。你还很漂亮,这非常优越。我不喜欢画画画得蓬头垢面的画家,自己都打理不了自己,还能引领审美吗?我表示怀疑。艺术家从艺术本身出发引领了生活的时尚。看你的《墨荷》,让我觉得画荷花就应该像你这样画,可以画得很灿烂。为什么画荷花都要耷拉着脑袋呢?都是那种残荷呢?但是,需要明晰的是泥土,泥土和我有关系吗?画面漂亮很重要。你画中的树林有你自己的色彩,在你的年纪还能画出这样的色彩,我是很敬仰的。我喜欢周思聪老师的作品,你这幅《清风徐来》有她的味道。

王真真(广东培正学院美术设计系教授):

这幅作品中的模特是雅也夫人,她是一位知识女性,学识广博,一口流利的中文,当时我在日本展览中的文字的翻译总是有些词不达意,是她帮助了我。不仅如此,她还画了一手好水彩画。她穿的这条裙子本身就有强烈的作品感。

陈琦:

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创作出这幅作品,画出这样的色彩,非常的优雅,这也是幅有故事的作品。好的作品背后一定有故事。

王真真:

这幅作品画得还是有点拘谨。

陈琦:

我阅读这样的色彩都很感动。我的很多老师都在画油画,但在这个年龄段的很少有突破,是土油画。全山石老师对我讲的事最多,我对他很理解。但他是土油画,他认为油画就应该有油画的色彩和笔触,有它本身的力量,而国画也应该有国画的讲究。你虽在我们浙美求学过,但你是否有浙美的脉络,是否浙派的遗存,我觉得这都不重要,这些都是你的元素,因为你生活在东北。这些元素最后促成了你画你自己。我肯定这样去理解,泥土跟你无关。你的同学很多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作品我多有阅读。今天,因为张老师说真话了,我感觉这里能讲真话。平时,宁波也有很多展览,我都耍赖,因为我不愿意去评价前辈的得失,因为我自己缺乏阅读能力。但今天不一样。你的很多男同学的画我都见过,我喜欢读书,你肯定比他们画得好,他们很多还没有摆脱土油画的束缚。你的很多男同学比你画得还要“作”。画画最不能“作”。

范老师是指引我的导师,他能理解我。我写东西,从不卖文,我只写我喜欢的画家,不喜欢就不写。打文字仗是没意义的事情,我不喜欢,我是女性。但喜欢的话,我就会自投罗网。真真老师,你今天感动了我。于晨,我羡慕你,你是个幸福的人。

我谢谢各位老师,今天给我上了一堂珍贵的课。

张维萍(宁波美术馆副馆长)

感谢各位前辈、老师对宁波美术馆工作的支持。这是宁波美术馆建馆八年来第一次采用这样的策展方式,举办展览。曾经我们举办过一次“三沈”的书法展,但是那一家子的艺术面貌相对比较统一,但这次展览的一家却是面貌迥异的。而且在数量上也有重点——王真真老师,以往的展览往往比较均衡。而真真老师这样的国画人物画也是我馆从未展现过的风格。尤其在得知是一位女画家的作品,更让人吃惊。我相信宁波的观众以及艺术圈的朋友们会对这样的方式和画幅产生很大的兴趣。因为这边没有人这样画。展览肯定会影响本地进行中国画创作的群体。王老师的作品别具一格,在下午听了王老师的故事后,网上了解了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画画真的不是空穴来风。原来它源于这么好的继承。吕老师,我先也不清楚,但她却是张克让、关维兴的老师辈,让我心理充满了崇敬。

所以,我们能引进这样一个展览,我觉得我们要感谢策展人韩培生老师。

其次,北方的作品来到南方的美术馆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气息。美术馆馆际之间的交流如此重要,所以我希望我们和沈阳美术馆之间能够加强沟通交流。

韩培生(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张维萍馆长说我是策展人,其实我不是,我只是一个牵线人。三年前,在香港的展览上,王真真的画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就是今天美术馆收藏的那张,气势大。所以我说让她有机会到宁波来办个展览。她来考察时发现宁波美术馆适合展示她大幅的作品。

我想将她的画风介绍到浙江来、宁波来,现在的浙江受市场影响太大,学院派不太有,认认真真地画以及对学院派画法坚持的很少。为功利的目的,坚持自己的作品;不为金钱所动,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这一点上,我要向她致敬。美术界这种画家越来越少。刚刚所说的这既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她一直在这个圈子里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在雅昌网上搜索,她的相关信息很少,几乎没有社会的价值标准,她的才华就会这么被埋没。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基于这两个原因,我建议她到宁波来做展览。宁波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是经济繁荣,收藏家很多,对浙江、上海、江苏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在她的艺术生命中最宝贵的是她坚持了学院派严谨的造型艺术,像音乐学院的美声唱法一样,是基本功的唱法,而不是通俗唱法,流行歌曲。但她的学院派也不是拘泥古法,守旧的,她穿插的现代元素,这个很好。第一,她表现的人是当代的人物,她处理的方法也是当代的,但她处理得严谨。第二,她的线,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只是些碎线,但这些线表达了她对形体的理解,很有个性,很精彩。线碎却好看、耐看。浙江追求笔墨,淡雅,很淡、很雅,雅得都睡着了,缺乏激情。而这正是真真老师的画面上展现的,有激情,很有生命力。第三,她写生。现在很多艺术家认为写生是很麻烦的事情,都不写生。所以,她从生活中创造,理解生活的本质。她展出的这些作品定能感染到宁波的艺术家和市民。今天,从领导到艺术家、收藏家那里,展览得到了众人的肯定。这是一件众人皆喜的事情,满载而归!

张所照:

今天是我第二次到宁波美术馆来参加展览、座谈会。几年前,我来这里参加同班同学潘公凯的展览和座谈会。这次又是老同学王真真的展览、座谈会。我很骄傲。这里我代表64班的同学向她表示祝贺。

马哲(沈阳书画院学术研究部主任):

我简单说几句。“一花三世界”这个展览给我很多感触。我与王氏家族的距离很近,这给我带来的感受更多。这些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达清楚的。今天研讨会上的学者、前辈更多是充满情感的侃侃而谈,以情感代替了一个学术的评价,但还是触及到了数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个是命运与绘画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际遇、一个家族的际遇、社会的际遇和绘画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后果和成果。这之间的关联很难说清。但它能给我们启示。

第二个是情感与关爱。画面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情感和爱的渗透。这个家族承受了多少命运的坎坷,但它能用爱,一种自然向上的精神给我们一种美的呈现。这是有担当的。

第三个是女性人文关照的呈现,但这个需要做深入的研究。虽然她们只是一个个案,但是却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时间有限,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论述。谢谢大家。

徐萍:

我再补充一句。2007年王真真老师在中国美术馆办展时就得到了中国艺术界、评论界的好评——薛永年、王镛、尚辉老师都有撰文。但今天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2007年至今,真真老师又向前大大地迈了一步。不只画幅大,虽然她的线碎,但她驾驭大画的能力,整体的控制感更强烈了。她的疏密处理得也很好。有些花鸟画采用的却是山水的笔法,有些是人物的笔法。2007年以来,她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在艺术的追求上更具个性。

徐志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这次座谈会,大家谈了很多学术上、家源上的艺术故事,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作为王老师的一名学生,她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本科时师从王老师,她的造型能力、速写功底以及课堂上严谨治学的精神,她现实主义创作的理念,一直影响我的创作、观念。她是我心中的偶像,也是我心中未来的大师。她的教学方法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她扎实的手上功夫得到了学生们一致的崇拜。

王真真:

今天在这里首先表达我的谢意。今天的言论让我至此仍然深深地沉浸在感动中。这是一次让我有收获的座谈——学习文化的收获和亲情、友情的收获。今天大家都讲得很好。从我的画挂在美术馆时,我自己就已经开始了审视,这也是一种传承,这也是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就像我们经常跟学生说的:“画要挂起来看!”大家讲了很多的故事,都讲得衷恳,不仅有对我的鼓励和褒奖,也有对我在画室里常常忽略问题的建议。所以画家需要经常有这样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这是种受益匪浅的活动。

这次画展我收获颇丰。虽已66岁,但我仍需努力。我学画时间不长,17岁到30岁之间我没有拿画笔。那时在农村,即使我想当幼儿园的老师,人家也不用我。我学画太晚了,即使再有天赋,也难以发挥了。父亲也经常感慨:“真真啊,你错过了最好的学习年龄。”很多基本功,需要坚实的童子功,是要在附中时解决的、二十岁时解决的,三十岁是要出作品的年纪了。我父亲作《八女投江》时34岁,而我三十岁才开始学,太晚了。所以我晚熟也是必然。即便是这样,我依然感谢生活,不论以往多么坎坷,我永远向前,年龄并不重要,学习对每个人都是必须的。这次的展出在时间上是觉得十分仓促,展出的作品我自己也看出不少问题。

所以,谢谢各位,你们的褒扬都让我坐不住了,受之有愧。我特别希望我们在这种荣誉、这种高兴、这种热闹之后,能回归平静,继续我们的画画和学画的生活。希望自己有幸,身体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能登临更高的殿堂,拿出更好的作品来回馈社会。虽然言语有些官方,但是这是我父亲一身的实践和对我们的教诲。在他临终时,几乎不能言语,但他说出来了:“我以我一生能用艺术来服务社会而感到欣慰。”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人。我有很多不足,我希望更优秀,所以要更努力。今天你们的友情,你们的鼓励,你们的到来触动了我。我非常感谢,非常受益,我要身体力行。谢谢大家。

尚辉:

下午的座谈会别开生面。与会的有作者的同学、家属,还有和东北和杭州来的艺术家与理论家。大家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艺术与心灵的关系。参展的三代女性都走过了与时代相关的艺术历程,她们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她们各自艺术历程、人生经历的折射和反映。所以,刚才同学、同事、亲属都深情地陈述了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新时期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对社会、对每个人带来的思想情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中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这三位画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折射了三个不同的时代。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时代,虽是三代女性,但是她们创作的最可贵特点是发自于内心的真诚和朴实,没有矫揉做作,没有十里洋场的脂粉气,仿佛是真真老师画中的花卉,来自于田间,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绽放出的花朵。我相信她们三位“一花三世界”绽放出的艳丽的、淳朴的,打动人的三朵花。

这三代女性都受到了王盛烈先生的影响。王盛烈先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写实人物领域,用传统人物画表现现实主义题材方面杰出的代表人物。这三位女性表面看来是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更深刻的讲,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在女性中的延续和体现。

所以,今天这个小型的、温馨的、自由的座谈会开得非常深入,让人感动。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就到此结束吧。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编辑整理:陶丹。

美术馆收藏和艺术委员会

文·韩利诚

摘要:收藏是美术馆的主要职能,艺术委员会机制是美术馆开展收藏工作的学术标准和智力支持。当今国内外收藏环境复杂、多变,如何建立合理且能高效运作的艺术委员会机制正是推进美术馆典藏工作规范化主要动力。

关键词:美术馆收藏  艺术委员会机制 高效运作

“藏品是美术馆业务建设的基础。美术馆代表国家征集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实物、资料等”。①美术馆的这一工作任务决定了收藏是美术馆的一个主要职能,要履行好这项职能美术馆需要组织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职责就是为美术馆的美术作品收藏提供智慧,提供艺术价值相对标准支持。当下中国的美术馆面临较以往任何时期都为复杂的收藏环境。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大国的崛起,中华大地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汉唐盛世再现,出现的艺术家队伍之众,艺术作品之丰,艺术思潮之多元、艺术创作之自由、艺术品之受追棒,是中国艺术史空前之象;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全面向现代社会历史性大转型的时节,中国绘画出现了与社会这一转变契合的向现代型态转型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喧嚣的市场,似滚滚黄河泥沙俱下,艺术家、艺术品均经历着鱼龙混杂的浮躁;另一方面一大批传统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开拓创新的艺术家,坚守着静默,开创着中国绘画的新语言、新形态、新样式、新领域。一方面存在以西方审美标准评判中国画价值的盛况;另一方面,中国画自身的评价体系迟迟未现构建。从建国初以来的对中国画评判的无规则到当前的对当代艺术的模糊认识,艺坛怪事乱象错生。

建国后,1955年黄宾虹先生去世,其家属有意将其遗作四千余件和收藏的三千多件捐给生前任教的浙江美术学院,但被美院领导拒绝,原因之一,是时任领导对传统中国画在当时形势下的评判不准,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末陆俨少先生曾决意将他的80幅画作,捐赠深圳一间美术馆,也被领导拒绝。其中主因是当时的陆俨少作品被认为“无甚大价值”,深圳美术馆购买的一幅6尺整张,仅有几百元人民币而已。

几年前李宝林先生随李可染画展到访台湾,当地很多收藏家拿出“李可染的画”给他看,“10张里面竟有8张是假画”,浙江大学教授黄鼎先生是毕业于中国美院的书画鉴定专家,针对目前的书画市场他指出95%是假伪。

长期来中国画价值的无标准或模糊估判、行政拍板代替标准而产生的让人感慨的经典故事远不止几例。

文革之后,艺术思潮流派的国际化趋势,各种当代艺术形式蜂涌进入国门。传统艺术之概念遭到挑战,面对庞大的艺术与光怪陆离的艺术作品,美术馆收藏再遇困惑。“如果后现代主义者指望美术馆(实质上意味着未来)展示、研究、收藏他们的作品。第一,必须把漫无边际的艺术的概念即它的内涵与外延加以界定,那种无边扩张的做法、牢笼万有的企图明显是错误和愚蠢的;第二,必须建立有效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体系,单靠某些理论家大话稀有、无限上纲的哲理最终是站不住的。”②李普文先生的这段话集中反映了美术馆人对当代艺术价值认定的担忧。

无庸置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艺术家与作品的喷涌以及艺术作品价值标准的混乱和失缺给美术馆的收藏决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但是作为一种担当与责任,美术馆在如何合理、有效运用政府提供的公共资金上必须要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待说明。

这种说明不是作品简介,也不是导览提示,更不是事业发展报告,它应是理性的机制,应是美术馆的运作制度。艺术委员会虽然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组织,但从美术馆管理学层面看是一种管理制度,是严格的收藏制度。它既是美术馆收藏的强大学术背景,又是美术馆收藏的科学保障。

无论美术馆大小,隶属关系抑或资金支持如何,只要职能完备、运行正常,美术馆的收藏定位、收藏原则、收藏标准、收藏目标、收藏规模、收藏项目乃至收藏价格等都需要由艺术委员会讨论审定。如果要问,何谓艺术委员会?借韩愈《师说》一句说法,即“传道、授业、解惑”较为妥贴。艺术委员会是给馆传艺术之道,即大至艺术规律,中至流派风格,小至个人创作特色;授予馆以评鉴典藏之法;解决馆收藏之困惑。艺术委员会一般可由“323”(三类专家、内外两方和三层级)模式组成。从专家类型分别有从事艺术研究的知名学术专业人员、知名艺术家和知名艺术管理人构成。三方面的专家人才将理论力量、创作力量和管理力量合铸成一个坚实的综合收藏“掌眼”。三合一的人才架构正是美术馆为何称这个组织为艺术委员会而非简单称之为学术委员会的缘由吧。

美术馆的这支团队必须要以馆的学术部门为中心开展工作,所有的艺术委员会成员的工作对象是美术馆,学术部门是该组织的日常工作机构。因此,在建设学术部门时,其职责和部门人员组成必先考虑艺术委员会的因素,那里必需要有资质进入艺术委员会的学术研究人员或创研人员,也即学术部门要有自身过硬的学术。这也是美术馆各职能部门中唯一被要求学术为首的内设机构。

艺术委员会的中心在美术馆的学术部门,所以艺术委员会自然由馆内和馆外两部分专家担任。学术力量浓厚、人员编制较宽绰的馆,馆内学术部门人才济济、往往具有1-2个学术部,如中国美术馆,对于绝大多数美术馆仅靠一个学术部门,力量尚嫌单薄,美术馆就需组成以学术部门为核心的其他各内设机构专业人才参与的馆内学术团队。

在管理中,千万不能忽视的是艺术委员会馆外专家的聘任。一些馆,特别是刚建立不久的馆,容易存在这样的思想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聘请所有艺委会专家。虽然出发点是建立在学术高起点和扩大地方办馆影响力上,也是经得起媒体宣传的一招,但运作起来,存在的问题相当大,最后招损的还是馆自身。

留心媒体,常会发现一些馆设立或换届艺术委员会的消息,乍看名单,清一色国内大牌名家几方阵,眼球效应是达到了,但往后的工作效率可以推断与“零”为零距离。无论行政、事业或企业,管理的共同终极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或效率的最大化。作为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包括副省)的美术馆,你将怎样召集几方阵的四面八方大腕名家参加你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活动?大腕名家了解县、市、省的艺术生态和艺术气候的有几何?正像有的馆乐于外请策展人为当地策划展览,殊不知外来的和尚并不清楚当地的人文习俗与传统文化底蕴,即使是最好的策展人,其策展之成果必然会有无本之木之嫌。

记得2011年宁波美术馆为书写地方艺术史,着手挖掘整理开放以来30年的本土当代艺术文献,计划举办“宁波当代艺术三十年回顾展”,可这是第一次。首先面临的问题是1、怎么将世界和中国当代艺术思潮与宁波当代艺术创作 倾向结合考量。2、怎么把控其中的艺术事件与人物。3、怎么评判创作个体的艺术追求。4、怎么给三十年的摸索一个剖析、评价。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谙熟宁波这三十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策展人小组。此展在策展人的选定上产生了纠结。馆长亲赴本土籍驻北京宋庄当代艺术家陈峰工作室,与之交换看法意见。陈峰对宁波当代艺术发生、发展一直到今天的状况不仅了如指掌,对曾经的参与者如数家珍,且是一位忠实的亲历者,同时他又是一位热衷于现代诗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的专家型艺术家。他对本土的文化特性和社会文化心理有着独到的理解。馆长决定他为策展人主要成员。这样策展小组所有成员均由本土组成。最后亮相的文献图片展,令人折服。此展也成了当年度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和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认定的全国少数几个优秀展览项目之一。爱尔兰总统迈克尔·D·希金斯在杭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视频讲话中说:“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尊重本地的文化。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要把本土人的智慧作为决策的重点。”③艺术委员会专家成员的选聘,一定要有不唯名不唯上的心态作指导,要重视本土人才。一个务实,管理上力求高效的美术馆艺术委员会不妨可以是三个层级的组合(见图1)。馆内为一级,馆外分两级。根据工作需要,馆内层级是评鉴组,第二层级是馆外的论证专家,第三层级是馆外的咨询专家。评鉴组由馆学术部和其他部门有专长的人员组成,职责是负责零星的小宗收藏评鉴。特点是快捷、随机。

第二层级是由馆所在地区、邻近省市的专家组成。负责大宗收藏的会议论证。特点是就近、权威面议。

第三层级是馆外的面向全国各地和国外的专家。负责大宗收藏的非会议邀约式咨询。特点是针对性强,通信沟通。

对于第二、三层级的聘用专家需具备两方面条件。

第一,要有为公共艺术服务的良好人品。首先,在当今中国所有公立美术馆的运行资金都由财政预算限定,专家收藏论证支出也属有限的收藏经费之列,美术馆所聘专家多为奉献志愿者型,当不为酬劳所累。其次,应具有公正心和较强的保密意识,因为美术馆的收藏项目和收藏计划都属保密工作范畴。

第二,是各艺术门类的行家里手。美术馆依照馆的定位,聘请门类专家时可有偏重,一个综合美术馆必需要有全面的储备,国、油、版、雕、书、摄、工艺、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等都应具备,但尽量避免重复。

艺术委员会三层级专家的适用范围

层级

论证范围

论证方式

论证时间

第一层级

“办展收藏”之画家捐赠品;优秀展览作品;社会捐赠散件。

会议

随机

第二层级

大宗预算支出收藏;专项收藏;年度收藏计划;近期收藏计划。

会议

每年2-3次

第三层级

大宗预算支出收藏;专项重点收藏;中长期收藏规划。

通信,网络咨询

随机

聘任的艺术委员会无疑需要任期,从工作的连续性、保密性和信度考虑不宜短宜5年或更长时间,中间可以增补。艺术委员的工作要制定“议事规则”和保密相关规定。

收藏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艺术委员会的充分论证,艺术委员会维系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艺术委员会制度就是为推进美术馆典藏工作的规范化,非行政化。

作者系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

注释:

① 见文化部1986年11月11日颁布之《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第二章第六条。

② 转引自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李普文《美术馆vs.后现代:困惑与抉择》。

③ 见2013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赵晓霞《城市发展不能忘记“文化”》。

美术馆学

美术馆典藏专业人员的新课题——从“全国美术馆典藏专业培训班”谈起

文·梁洁颖

近年来,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无论在数量、规模、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收藏、展示、研究、公共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美术馆事业在我国毕竟属于起步阶段,基础相对薄弱,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对于典藏工作而言,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章程与标准,各美术馆的收藏管理的制度、规范依然各行其道,因此在收藏领域内急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专家依照美术馆运作程序及目标,并全盘考虑国内现状,规范藏品工作中的责任、要求、管理与方法等。

在2012年1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人事司主办、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美术馆共同承办的“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典藏专业培训班”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主办方强调这次培训需要把典藏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完成作业和考核,这一全新的尝试在中国美术馆业内尚属首次。笔者有幸作为工作人员,通过在培训班举办过程中收集、整理各路意见,藉此对照培训班举办后的反馈情况,对典藏工作人员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与所面临的挑战从不同维度和层面去进行一些思考。

明确典藏工作的职能责任

典藏工作的开展以藏品为核心,目的是充分发挥美术馆藏品资源的社会效益,它具有自身的专业特性。典藏专业人员的管理对象是艺术品,是文物,围绕这一对象,需要将典藏工作划分为几个方面来细化:①征集;②研究与陈列;③藏品管理;④保护与修复,这几个方面既互相依存、但也有各自的要求与特性。笔者认为,典藏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体现在对这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责任、方法与实践技能等环节的专业判断与执行上。

一、藏品征集与定位。该项工作是典藏的基础,没有藏品征集,藏品的研究与价值体现、藏品的管理和保护都无从谈起。从事藏品征集的人员首要面临的是确立收藏的指导思想与制定藏品征集制度,以明确在征集过程中收藏专业咨询委员会的权限、美术机构的责任和藏品提供者的利益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各自需要履行的职责。二是藏品征集专业人员需要在收藏视野、定位、绩效评估等方面去把握如何利用有限的藏品征集资金,开发各种渠道进行收藏,在收藏定位、类型与资源的组合上建立一套完善收藏机制,并通过征集回来的藏品带动研究的发展方向。三是对征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艺术品拥有权等与征集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个别比较复杂的难以把握的问题需要向律师进行咨询。此次课程以此为起点展开,用广东美术馆藏品从无到有为例进行疏理,解释了《广东美术馆藏品征集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章程》、《广东美术馆艺术品收藏合同》等具体条文,并就如何以展览促收藏、以出版带动收藏等丰富多样的收藏方式进行了阐述,还特别讲述了征集专业人员的操守,重点在如何明确征集关系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上,让从业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成为一个专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实际上,典藏专业人员因需要具体参与到与资金相关的敏感工作中而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要求藏品征集人员对艺术品要有审视的眼光;另一方面又要懂得如何保护纳税人的利益以及在工作中避免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中。这要求藏品征集专业人员既要有开阔的眼界、专业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史脉落有清晰的概念,能在专业上有基本的判断,同时又要懂法、依法、合理地使用专项资金,认真履行职责。

二、藏品研究与陈列。这项工作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与美术馆策展人有所相同,策展人关注的更多是当下的艺术现象,而藏品研究与陈列的专业人员则需要将精力放在藏品中,以藏品的资料与价值作为切入点,从藏品中挖掘信息进行研究,并利用美术馆的藏品策划展览,这是典藏工作的另一项任务。因为藏品的特色各有不同,因此藏品研究人员要做到全面论述并不容易,本次培训班通过北京画院美术馆对齐白石的个案研究与陈列的过程,向学员清晰地展示如何根据藏品特色进行研究与陈列,让大家对利用美术馆藏品构筑展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