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研究生油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纪要)


2024-03-28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研究生油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7年6月21日 14:30-17:00

2017年6月21日 14:30,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研究生油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在宁波美术馆二楼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志明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谭根雄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李晓伟教授、湖北美术院院长、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肖丰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和西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高飞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曲湘建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冯民生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英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谢雱教授、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周建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刘七一教授、齐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三军教授、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杨瑞洪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邱兴雄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白建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宋永进教授等就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研究生油画教学与创作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主持人马志明首先提出了高校管理中的两个问题。第一,每所学校在管理上还是有一定的缺失;第二,从各个学校研究生的论文来看,无论是导师的指导能力,还是研究生自己对论题的查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前艺术形式相当多元的局面下,虽然应该重视传统视野,但放开眼界,把造型基础放在传统和当代之间,进而放到当代里去思考,这样大家的知识构架会更完备一些。
谭根雄认为师范美术教育和一般类美术专业院校的教育有不同。师范类的传统教育理念在客观上被逐渐消解。另外,他觉得研究生应该具有更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对素质教育的培养更适合研究生艺术能力表达的提升。
李晓伟从现在培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入手,觉得学术型就是写论文,可以更多地鼓励这类研究生们去挖掘,去研究古代,当然也可以写当代。但如果是专业型的研究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必须有当代性。关于基础,他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教造型基础,觉得基础要抓,应该抓的。但是,不应该把它当做纯粹的技术来处理。所以,艺术应该先有思想,再有表达,这样就能不停地挖掘艺术对象的深度。
肖丰认为教学的目的性应该是未来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要培养一个艺术家,一定要根据未来社会艺术家能够存活的方式进行培养。他还提出观念、思想比技术更为重要。当有了好的观念和思想,艺术家有强烈的欲望和手法,去实现他的艺术理想。实际上,美术史是给出一个参照,让画者知道,事实上不能再学美术史,而是应该面对生活,对其进行反映。这可能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教授技术,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去面对社会生活,对其进行发问,对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
陈和西认为学校出有影响力的人和学校如何教学,怎么培养人才有很大关系。在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的本科生教育教学大纲指导下,学生的毕业创作既是本科生涯的第一份创作,又是最后一份创作。实际上,学生们的毕业创作是个零起点,没什么创作能力,因此这样的作品没有竞争能力。研究生阶段,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审美、他们的要求去寻找他们的学习方向,处于相对散漫的状态。最后他也呼吁最好可以统一地,系统地来解决这些问题。
高飞觉得人才教育,不能有太大的局限性。他发现许多艺术家并非科班出身,但具有文化内涵。他建议学生如果有更多的精力,可以去画画,去做感兴趣的事情,但必须先读书。他相信,这样一种模式,将来会对他们有所启示。
曲湘建认为研究生教学,现在面临很多问题。第一,研究生教学不仅仅只是导师的问题,还有选择生源,设备更新问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其次,关于研究生教学。每个学校不一样,每个学生也不一样。他认为,研究生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水平,研究生教育水平要提高取决于导师个人的水平以及修养。导师个人的水平以及修养又涉及到导师的自信心和个人定位。作为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变化,但是又不能离开自己老师的长处。
冯民生提出教育需要首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并思考如何促进这个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对导师的考验和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如果不在这块做文章的话,教育质量提高无望。在研究生教学时,首先要教授学生规律性的东西,教授方法论,不可拘泥于导师的技法和手法,追求与导师一样。所以,规律、方法才是今天应该认真总结的。要打开思路,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把师范大学的底子凸显出来,真正体现出综合性大学的优越性。
李英武认为师范大学是属于综合院校,这样的体制强调的是管理性,也带来了一些限制。首先,女生特别多,在体制的管理下,就显得保守,束缚了学生大胆地表现发挥,把作品做到极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体制的影响,学生在创作中也遇到这些问题。所以认为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学校的氛围。综合院校有专门的研究生处,按照综合院校的方式,围绕着这个体系,展开教学。
谢雱指出了教学中包含招生、过程和质量监控管理的问题,并希望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送至省外盲审的形式能率先在师范院校内实施下去,提高自身的质量把控能力。
周建宏作为一名导师提出了几点感受。首先,关于研究生个人定位的问题。研究生不管其画得好坏,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其次是关于研究生的素质。作为老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相对方向的定位,提升其知识素养储备。第三是研究生的个性和创作。在培养的过程中,导师会发现学生的特点,针对其特点进行引导,为他提供可能的方向和可能性。
刘七一认为做展览,机会很多,但针对研究生教学的研讨却很少。在如何来培养学生,如何培养成人才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作为导师,就是要尽全力把学生培养好,希望大家能够多交流学习对教学体系的研究。
杨瑞洪认为研究生教育有两个方面:其一,生源素质;其二,导师水平。这两点是关键。他认为技术层面的知识很好教,而观念、思想的教授很难。所以要多读书。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特征以及每个导师不同的审美品位,决定了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在探讨共性的同时,不能放弃个性。老师在顺应自己内心的同时,要有包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
邱兴雄认为作为一名导师,有着独立的思想,这很重要。在学院传承中,技术上很简单。但是作为导师,如何教学生提高理解事物的深度,表达的深度,这很重要。作为一个师范大学,他觉得学校就是应该培养画家,同时应该培养教育家。师范大学也有自身的优势——文化分要求高。学生会读书,理解力,审美情趣容易培养。最后他希望师范大学的美术学院越办越好,油画研究生的培养团队越老越好。
白建涛觉得在全国状态下,自己学校相对比较落后。反思下原因,个人觉得一方面在于对传统的坚持也不到位,另一方面,观念的更新也不及时。所以记录了今天的研讨会以汇报领导,以求改进。
宋永进认为在教学中有基础与观念比较重要。在教学时,对基础的思考也应该更加宽泛。作为一名学生,给他更多的知识结构后,他的可能性会更丰富,局限会更少。他提出,缺乏思考,这样的教育就变成了技术型教育。所以在宽泛基础的教育上,引导学生去思考。
此次关于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研究生油画教学与创作的研讨会让与会的各位教授学者感触良多,他们用心培育着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中国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整理:鲍纯韵)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