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视线 35 PART 2


2024-04-20

上接美术视线 35 PART 1

殷双喜:

下面请中国美术学院的陈焰博士发言,她也是这次展览的特邀艺术家。

陈焰(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油画系综合绘画工作室主任、副教授):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坐在这里谈一谈我对综合绘画的一点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我自己是一个实践者,也更多是一个综合绘画的教育者,现在在负责我们中国美院绘画学院综合绘画工作室的教学。先前高士明老师提到那个关于综合的四个要点,我觉得谈得特别恰当也特别有感触。刚才诸位老师、专家也谈了很多问题,基本上是否可以认为是从关于如何看待过去,立足当下来面对未来这样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一点,关于综合材料绘画是否是作为我们国内或者说传统官方认定的画种里面第六种绘画这么一种方式来呈现?这个大家刚才也都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中国特殊的语境产生的。大家可能也知道,上半年我们中国美院刚刚完成了一个很大的院系改革,也就是把很多院系重新合并,在关于绘画学科方面有很大的变化,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合并成绘画学院。1953年,我院当年还是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时候曾经开始从绘画系分出国、油、版三个专业系科。为什么我们当初分开现在又回去了,这个回去跟以前的分开之间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可能是需要认真想一想的问题。

还有就是刚才有些老师也谈到了,其实我们不光面对当下,更要求的是面对未来的一种可能。我作为一个在一线教学的老师,面对这些年轻人,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个诉求特别明显。殷老师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您很熟悉,丹托的艺术终结这个命题。他说的这个艺术终结,终结的是叙述本身,而不是叙述的对象。换言之对于绘画来说,绘画的一套实践结构已经被另一套结构所改变了。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来,就是我们如何来反省绘画的再现的手段和方法?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面,非常习惯于一种现实主义的再现,包括全国美展的这种呈现。所以我们今天做这个综合绘画的青年学子,就会特别觉得孤立。我们好像不是在这方面做研究,不是这种主题性绘画。而这个主题对于我们综合材料绘画是怎样的一个主题和主体,是我们今天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记得格林伯格在关于现代主义的阐述里面,有一特别经典的论点。他说现代主义在于使用某一门学科的特有的方法去批评这门学科本身,其目的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巩固其在独特地域中的地位。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关于方法的概念,方法特别重要。刚才我们讲了综合材料里面有材料、方法、形式、媒介这四种形态和要求。为什么我们长久以来把画种定义为油画、版画等,因为它们各自都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经过文艺复兴甚至更早的历史传承到今现代主义以后,它们都有谱系、有非常严密的制作程序和工艺,从内容、材料、方法甚至到形式的完满,构成了一部丰满的艺术的终结与开端的历史。

对于我们综合材料绘画来讲,它这个方法又是在哪呢?这个方法无疑是和材料关联,与媒介和形式语言关联的。但是其更重要的是它是绘画,最终还是落实到绘画。当然作为我们一线的实践者,材料和媒介的应用也是我们特别要解决的,这点我个人比较强烈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比较鼓励同学们自己去找到一种他个人的一种上手的材料及其使用的方法。可能同一个课题,10个学生会在阐述上呈现10种不同的材料或者方法,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逐步运用好他能够上手的材料,并让这种材料的表达构成某种足以表达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是这个综合绘画的画种,如果叫它画种的话所表现的一个比较开放的姿态。就像西方的美术学院的教学体制里面,绘画不是以画种分类,而直接被称为绘画。所以说这就回到我刚才说的,综合绘画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个大绘画的概念。这意味着它是一个开放,而不是一个纯粹就是叠加或者是1+1在材料量化上累加的画种。除了手段上的开放,更是思想上的开放。甚至可以忘记它是材料的绘画。让材料的物理属性与精神属性达到某种统一,才是在最大可能中去更本质地追求内在的诉求。形式、媒介等的问题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刚才也有老师提到,把现当代性这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为一个词来相提并论,很别扭,因为哲学家会很敏感这个问题。那为什么我们常会把现代和当代这两个问题混在一块?这个可能跟中国特殊的历史有关。尤其今年大家都在谈“八五”,1985年到今年2015年的这么一个历程,我们似乎用三十年时间把西方的现代、后现代到当代都过了一遍,也是跟我们中国特殊的发展语境有关系的。而“八五”特别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一个词。事实上,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回到它的本原去思考,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出来。而即便是我们现在多了一个画种,艺术家一般也不会把自己孤立成我是这样一个画种的艺术家。与艺术史上的任何一个媒介的发展一样,跨媒体这个媒介的发展,同样决定了观看方式的改变,而且其跨度更为惊人。当下的年轻人,绘画对他来说,如果只从画种来讲,是一个非常小的改变,大的改变是更多的新媒介,同电子时代的技术飞速发展有着特别关联的新媒介。如今我们就遇到第二层面的一个疑问,也就是绘画死了,绘画如何重生?面对图像时代,绘画何为?我们综合材料绘画是否可能是一个突破口,是否我们可以更多的开放、而不是狭义的去理解。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点。

另外一点是我们经常在谈的关于当代性的问题。最近中国美院绘画学院在策划一个全球的青年画展,是在校的青年艺术家的展览。从参展作品里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绘画形态,就是任意应用过去的艺术方法,让它们都派上用场,只是这样由可能会改变其原生的创意和初衷。但是,这是一种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跨界和嫁接的方法。无论如何,绘画有着自己的传统,不单单是某种材料或者技艺,甚至在展示方式上都有着特定的关联,这样才有它存在的意义。所以绘画更重要的不是材料问题,不在于事物的表象再现,而是一种让不可见变为可见的语言。今天我们有更为多元的方式, 如何获得转化和深化,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殷双喜:

陈焰的发言我是第一次听,她从综合材料绘画,进入到“绘画何为”的问题,她说的这个现象,中央美术学院也存在。1953年中央美院是绘画系,后来就开始分系,就变成了版画系、油画系、雕塑系,走向正规化,这个是受苏联的影响。所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高等院校有一个院系大调整,像清华大学就把人文学科分出来,给了北大,清华大学变了一个纯粹理工科的大学。

这是很有意味,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觉得综合材料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这可能预示着,中国美术教育和创作的整体格局的一个静悄悄的转型。这也是今天早上开幕式高士明说了一句,这个展览的开幕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句话值得注意,他好像给某一个孩子发了出生证,一个身份证明,但实际上背后是一个艺术思维、观念的一种转型。陈焰说的再现系统这个问题,这是中国美术50年代以来最主要的模式,我们说的主题性创作,都是一个再现系统。但是看我们的综合材料绘画,在某种意义上和再现系统不一样。这就是她刚才提到的,什么是综合材料绘画的主题?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这个背后所带来的材料性、抽象性、综合性,都是再现性绘画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我觉得她的发言,在很多方面跟刚才宋文翔的发言相呼应。因为宋文翔比较理论化,她是有切身的体验。我觉得第一线教师的发言,非常值得注意。因为他们直接面对青年学生,他们才是我们未来的艺术承担者和格局的塑造者。这一点我特别赞赏中国美院的教师,不管是哪个系的,都有较强的理论思维。他们的实践类博士的论文,因为我经常盲审阅读,还是相当不错的。

下面我们请来自中央美院版画系的教授唐承华发言。

唐承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谢谢。听了非常多,解决关于材料和绘画的关系,我觉得我是个实践者,因为我自己一直没有认为我要用综合材料做作品。我觉得它是很自然的一个创作过程。因为我是担任版画系综合工作室教学任务的负责人。因为版画应该是一个把传统的版画技能技巧,一个一个剥离开,应用一个新的创作理念进行创作的综合绘画平台。其实在版画创作语境里面,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应用,不但是当下的版画家,甚至以前的版画艺术家,他们对材料的感受都非常深刻。我之前是画油画的,到国外留学后喜欢版画。为什么对版画那么热衷?用刚才说的,单刀直入。我觉得版画它对材料的一种追求,对材料的应用是非常敏感的,我喜欢。十二届全国美展时我来参加这个评选,那是我1978年回国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综合绘画作品,之前我基本是从不关心的,我觉得他们做得不好,都是在堆积材料,都是在用材料来堆砌作品。因为很多艺术家对材料的理解还是很肤浅和表面的。今天在这里,有一个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的词句——关于绘画性精神的诉求。

这次我有很多感触。我觉得这个展览里面的很多作品,既有回归本质——对绘画精神的延续,它对拓展性表现以及当代语境的表述确实有很多艺术家做得真的非常不错。我特别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觉得艺术家不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别人在干什么,在做什么,而应该更多时间在思考自己的问题,在思考自己对于材料甚至对画种,对自己创作这个体验的一种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去解决问题。所以我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艺术创作和实践。我记得去年9月份的时候,德国艺术家马库斯(音译),在上海有一个很小的研讨会。他说绘画就是造型艺术,当你觉得很简单很无聊的时候,那就是最危险的开始。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是不是觉得很无聊,我们今天是不是觉得这个很简单,那可能很危险。但是不是的,我们都非常认真地在思考绘画的本质,应该说是它的精神。它从物体的本质,它从物性本质的东西转化成精神层面。就刚胡伟老师说的,上层的一定是精神的。所以在绘画语境里面,艺术家思考与它独立的表现手段是对这个世界,对这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应该是通过它对绘画的思考形成的语境,不断地拓展,不断地从不同的表现材料来拓宽。我们不是来玩材料的,我们应该是用材料来做你喜欢的东西。每一个人对材料的理解应该是不一样的,不是我用多少的材料去做你的作品,应该是用你自己选择需要的那些材料去做,你完成的表达的绘画的作品。所以我除了我自己的教学以外,我自己做了很多的艺术实践。

我想材料是一个不简单的东西,如果你把它组合,把它应用得非常到位。当然这个到位一定是它的绘画的语境,绘画的结构相符合。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绘画表达的东西。我想这些可能现在所面临的就是更多艺术家要去解决的问题。对材料的认识,不是那么的简单,确实是一件值得我们思考,也是值得用更多时间来探讨的问题。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殷双喜:

谢谢唐承华,因为他在创作的第一线,他做过很多个人展览,展览的形式是很多样的,对他来说是非常自然的。我们下面请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叶国丰做一个发言,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大量的普通本科都要转成职业技术学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职业技术学院里面的艺术,跟我们所谓的纯艺术有一个什么样的认知和差异。

叶国丰(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综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各位老师、各位艺术家,大家下午好。刚才殷老师介绍时有出入,我不是从职业院校这个角度来讲的。我是浙江省美协综合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兼秘书长。所以,这个展览我是组织方的一个参与者,大会、小会包括展览事项的研讨也基本都参与。同时,自己又是一位参展作者,也有作品入选。因为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讲两点。

今天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展览已经呈现出来,因为刚刚去年在石家庄举办了12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今年紧接着宁波的全国双年展,就像钱江潮一浪推出一浪。现在,它的学术指向与形态特征都已经摆在那里,非常清晰了。我觉得宁波首届全国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我从省综合艺委会角度来谈一点,也向大家汇报下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浙江省美协综合艺术委员会是2013年下半年成立的,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省级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前期也酝酿了很长时间,那个时候还没有公布全国美展有综合材料绘画展区,所以省美协领导是蛮有前瞻性的。我们在2014年4月举办了首届浙江省综合艺术大展,先后开了两次工作年会和两个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的人数与规模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今年6月,我们在浙师大美术学院邱兴雄院长那里开的研讨会有100多人参加。原来这个领域属于比较边缘的,现在逐渐走向了前沿,这支队伍一下子涌现出来了。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这些。

我们计划明年举办省里的第二届综合艺术展。本来乘这次展览开幕式大家都在,策划与计划一下明年展览的事项。杨老师有这个意思,因为他忙着赶飞机先离开,下次我们定时间会专题研讨。去年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包括今天的全国双年展,我们浙江省的入选作品数量与质量都是非常不错,所以我作为艺委会的秘书长,心情非常高兴。

刚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激烈地探讨着,焦点也越来越明确。我还是回到胡伟老师一开始讲的问题:一个是材料性,一个是精神性。说综合材料绘画,它是对传统绘画的材料突破也好,对单一画种的突破也好。首先我觉得对材料的运用是不同的。中国画、油画中的材料运用主要是对材料的掌控。而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材料运用则是对材料的利用与加工。

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可能绘画性不是很强,主要是因为对材料的粘贴、加工不像水墨画用水与墨在宣纸上的创作那样。所以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就是到底强调绘画性、精神性的还是强调材料性。我的作品材料用得比较少,也就是丙烯加了点沙子。但是我也不反对用很多的材料。我在看基弗、塔皮埃斯的作品时,首先看到的是绘画,是艺术,我没有马上看到它的材料。再慢慢看,作品里面有钢筋、水泥等材料。我觉得作品它自己会说话的。同样,我们看今天这个展览的作品,作品抓不抓住人,倒不是它的材料抓你的眼球,是精神性的内心表达在抓你的眼球。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大家也达成这样的共识,怎样才能把对材料的利用、加工和内心的精神表达融合在一块。这是我们所有在这一艺术领域的创作实践者的努力方向。也是对我们巨大的挑战。

因为双年展有可能在宁波还会举办后面的四届,对我们浙江省的综合艺委会与作者的鼓舞很大,今后还要得到中国美协领导,胡伟老师及全国艺委会的大力支持。

殷双喜:

谢谢。讲得很实在,也让我们了解到浙江的材料绘画这几年发展的格局。估计四届就是十年,至少又有两年全国美展可以做了。杨洋请你坐到前面来,作为获奖的代表发言。

杨洋(《美术》杂志社、获奖作者代表):

我前两天在网上、微信上,看到咱们这个展览的作品,我感觉作品特别棒!因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原作是非常有震撼力的,一个是材质的美感,还有一个是作品传递的一种精神气息,必须要看原作才能感受到。今天看完这个现场以后,感觉真是很震撼!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画家。以前见过、听过的名字,在十二届美展上也看过他们的作品,但是觉得这次他们参展的作品要比上次又跨越了一大步。我想肯定是全国各地探索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家们在这种大的气氛下,在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的引领和这种全国性大展的不断促进和刺激下,画家们的探索又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这种成果真的值得庆贺。我这次参展的是一幅抽象作品,以前我一直进行人物画的创作,这是第一张抽象作品,感受也很多,在这里我简单讲一下我创作之中的一些体会。

不管是具象创作还是抽象创作,我认为它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情感”出发,就是从“真情实感”出发,而不是从材料出发。有了创作激情之后,我采用层层深入的创作方式,有点像中国画的“积墨”,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因为综合材料绘画的魅力就在于能够给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提供可能性,在创作之中埋下一次次的伏笔。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意外的效果,留下很多珍贵的地方。但这些珍贵的地方,又不能都在画面上闪现,要在单纯之中体现丰富,丰富之中见单纯,就要在做好这些功课之后,归纳总结,把它们归纳到一种情感中,让画面走向单纯,这也是我探索、追求的目标。

综合材料绘画不管在创作手段和创作观念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综合”二字可以打破画种之间的界线,综合各个画种之优长,根据画家创作情感的需要,不拘泥某些材料和技法,其结果就是让创作思路更加开阔,使绘画手段更加多元,创作激情更加饱满,渐渐进入到无拘无束的状态,直接触及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情感。由情感而生发的创作手段,不拘一格,会产生意料之外的画面效果。其次,综合材料绘画还具有“延展性”与“包容性”,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对综合材料绘画的定义是“单画材料的技法的演进,多画种、多种材料技法的互相融通”,虽然这只是在材料技法层面上的定义,但最终的追求是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观念的转化。新材料的使用必定激发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新的观念,在材料与观念的相互作用之中转化为新的语言方式,使多种表达成为可能。而这种新的语言方式,也就成就了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独特风格。“包容性”体现在它可以融汇古今,贯通中西,作品中既可以蕴涵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气息,又能充分体现当代多元文化的特点,为艺术创作开拓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成为当代艺术潮流发展的趋势。

通常大幅、主题性的创作,需要画面丰富、饱满、厚重与完整,跟平时的小品画不一样,但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很多鲜活的东西就失去了,最初创作的冲动和新鲜感慢慢消磨,所以在创作中,怎样保持生动性和新鲜感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在完成的时候要有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这时候“绘画性”就很重要,综合材料绘画很重视“绘画性”,很多人在谈到综合材料绘画材料表现的同时就会想到制作,觉得综合材料绘画强调制作感,实际上是恰恰相反的,“绘画性”才是综合材料绘画的本质追求。中国传统水墨画强调用笔,一波三折、笔笔生发。综合材料绘画也讲究“用笔”而它强调的是感受,创作者当前的感受引导下一步动作的发生,手头的笔化为心中之笔,这时,无论是“拼贴”还是“箔”等技法的使用,都会产生“笔触”感。每一“笔”都会唤起下一“笔”与之呼应,画面中每一块颜色都是活的,他们在生长、发酵、转化,孕育新的生命。总之,综合材料绘画是具有“生机”的艺术形式,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

殷双喜:

好,也很认真,写了发言稿。接下来我们有一个10分钟的自由讨论,我们很多听会的朋友很认真地听了一下午。希望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见解,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家欢迎韩利诚老师讲一讲。

韩利诚(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

刚才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了宁波的当代艺术。宁波的当代艺术起步也比较早,其中也有综合材料。2009年我们就成立了当代艺术委员会,所以这一支队伍一直比较活跃。后来在浙江省综合材料绘画展中也表现不凡。我在这里提到这点,希望胡伟主任在这次关心以后,在以后的日子里要更加关心,给予宁波更多的支持。

对于综合材料绘画,我认为它首先是一种当代艺术,它区别于其他的传统绘画。且不说国外的,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就存在着综合材料,大家刚才都讲到,在民间艺术当中综合材料更加多。像景泰蓝,像景德镇的画,还有我们宁波的非遗项目——骨木镶嵌……这些都是综合材料,但是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综合材料绘画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今天我们就要给它们撇开。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我们现在所要研究和创作的,是这次综合材料绘画展当中,评奖评出来的那些作品,获奖的作品,那些特邀专家、评委和入围的作品。这些作品才具有代表性,具有当代性。

第二点就是这个当代性当中,包括了高士明院长讲的四个方面。但是我在这里特别想突出材料的“综合性”,它是媒介的综合性,它是工具的综合性,它是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以及作者艺术家本人所具有的创作时候的那种综合表现的一种理念。我也非常赞同刚刚发言的获奖代表杨洋的观点——作品说要体现艺术家,当代艺术家的一种真实的灵魂。这个真实的灵魂,不是我们现在一般单一画种中的油画、国画、版画所能够体现的了的。所以我们要有这么一种绘画形式,我们要去给它支持,给它发展的空间。

第三点是绘画当中的一些原生态问题。当所有的展出作品聚集到宁波以后,才发现作品样貌的五花八门。早上观展的时候,与同行交流,他说综合绘画其实好像就是装置艺术的扁平化。我想如果看到那些被我们淘汰的近2000件的作品,这样的感觉会更盛。这种装置艺术扁平化形式的作品,经过评委筛选,已经不明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确确实实有这么一种迹象。特别是一些绘画中,试图表达一种事物的原生态的状况,于是把原生态一些东西用上,用上以后,给人感觉一种既不是雕塑,也不是其他艺术,好像就只能是装置了。当然这个“原生态问题”可能同刚才胡伟主任讲的“原生态意义”不一样。所以综合材料绘画当中原生态因素的应用,也是艺术家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原生态要为自己的思想、情感服务,另外就是确确实实要同其他艺术样式区别开。我所感受就是这么三点。谢谢大家。

陈琦(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综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万里学院教授):

谈谈我的体会。自2014年起参与省内外“综合材料艺术”活动过程中,我关注到两点:一是创作队伍的建设即作者的迅速成长,特别在我们这次全国性的大展中,县一级的作者走向成熟。宁波是副省级城市,下属有几个县及县级市,其中象山县有4件作品入选、宁海县有3件作品入选……我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尽管这些作者曾经参与过其他画种的诸多展示活动,但这一次的成绩实为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丰厚的成果?作者、他们一定对“材料”这个因素有潜在的认识力,对熟悉的材料或陌生的材料有一定的想象力和驾驭力,这些能力通过“综合材料”这一艺术形式焕发出来了,我们这支创作队伍也因此迅速成长。二是受众,就观众的接受力,我感受很有意味。当组委会确定要在宁波美术馆举办“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首展的时候,因为我在宁波就职,杨劲松老师就说“你先跟有关领导说一说”。我首先找了韩馆长,后又遇见了张部长,每次我都下意识地酝酿了满腹说词,但同时我被他们深刻解读了。当时很是惊讶,尽管他们都是中文系的高材,毕竟专业不同,为什么他们能慧通这一学科门类的艺术理念,苟同我们的想法?因为“综合材料绘画”把他们的生活体验、审美经验、人文情愫给焕发出来了。同样,观众中有评论说“某张作品只是把什么东西都堆上去”,他对这张作品是否定的。我们这就又回到“综合材料绘画”的审美标准上来了,在教学活动中,当我们评议学生的作品是80分还是90分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什么?要有绘画性!要把这个标准叠加在里面,高一点讲就是作品的人文含义,内容的内涵,技术的突破,形式上的拓展等方面的追求。我想到了这些。谢谢大家!

邱兴雄(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我是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今天带领了不少研究生来学习。宁波全国首届综合材料绘画展浙江省的看稿会也放在我院。学院非常重视综合材料绘画教学。

我既是学院教学的管理者,也是艺术的实践者,自己也有作品参加本次展览,十二届全国美展也有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参展。我觉得学生喜欢做综合材料,第一是综合材料它的宽容与包涵。因为学生学中国画、油画,特别是中国画传统根基很深,光把技法练好,就要很长时间。综合绘画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个契机。学生有材料的实验意识这个非常好。现在学生的技法能力不强,不可能等技法练到一定高度再来表达他的思想。刚才大家表达了很多艺术的第一要义就是表达思想。今天谈的材料画种分类,在国外已经不是讨论的话题。艺术主要是用材料去表达思想。第二综合材料绘画有一种力量感。我自己也喜欢塔皮埃斯和基弗的作品,因为他给我力量感。我觉得艺术有三个纬度,一是感官的,综合材料绘画的感官性是特别强烈的。二是主题的,塔皮埃斯的作品也是有主题的,我不觉得抽象的东西没有主题,它给我们有一个意境观念在里面,它还是有主题的。三是精神的。单一画种对于学生来说,局限性相对来说大些。其实油画、国画也在用实验的手段和手法拓展自己。只是它是单一画种里面的,综合材料绘画的多材料试验很适合学生。

浙江师范大学这次有6件作品入选,更可喜的是我们有3件是学生作品,并且水性材料、油性材料都有,还有设计老师的作品。

另外,展览当中还看到一些纯粹的国画和油画,我觉得这不太好。个人认为应该让年轻人的思想更活跃一些,应该让更多年轻人表达思想和文化动机,作为年轻人文化的栖息地,这才是这个展览的宗旨所在。过多的传统因素植入,会阻碍我们发展。当然单画种的材料也是我们的材料,但是最起码有一种材料能够达到表达思想的高度,或者是一种演变。谢谢大家。

殷双喜:

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整体的发言就结束了,会后还可以再交流。因为今天胡伟先生等于是讲了一半,他就像那个吃饭馒头刚咽着,我估计要请他不吐不快,就请他再为我们作一个小结吧。

胡伟:

今天的研讨会是我们这个板块上谈得很好的一次。大家谈到了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和一些我们在眼下急需梳理的看法。我建议整理成册。最后我就十句话变成一句话说。大家谈的这些问题,是对号入座,抛出问题来。这些问题,再有一个研讨会,也讲不完。

昨天我和殷老师一直在谈论概念的问题,编辑的问题,前瞻的问题,评估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自己都弄不清楚的话,事情无法继续了。这个综合材料双年展的意义何在?今天谭老师说的三个问题都是非常好,尤其是在概念的解读上。综合材料绘画这个名字怎么来的,也是不得已的。最早好像是20年前与冯斌老师探讨这个问题,当时说需要这样一个板块。怎么需要呢?大家都明白,因为中国美术,又叫新中国美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美术事业进步非常快。从留学的那批先生回来以后,建构了一个中国美术的教育体系,同时建构的还有中国美术的创作格局和展示的方法等。其中展示的方法就牵扯到作品的评选方式等。那时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成熟的体系。而中国美协始终贯彻执行着中国文化发展需要,具体的专业工作,由各个艺委会来做。今天中午在采访的时候,记者一针见血地提出来:“综合绘画艺委会为何要单独存在?”这个就是必要性的问题。这个话题是最难阐述清楚的。因为国油版雕都有一个包括展示体系在内的,成熟的体系,在作品选拔的时候,有些作品或者说有很多类型的作品,就很难进入到这个体系去。这个话我就点到为止。这个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既然做综合材料这个板块,我们就要有一个界定。第一个就是“绘画”两个字,必须要坚守的,在这儿我也不展开了。有艺术家说这个是装置艺术的扁平化,这是不对的。装置艺术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废弃物的重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不去谈它。它是不强调绘画性的。绘画性是什么?今天咱们也不谈,没有时间。它们完全是各自体系,坐标的不同,它的学术指向完全是两件事情,等于一个是鱼一个是肉,这是两个事。

“绘画”有了,那么前面是什么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谈了不少,喝着酒谈也好,在中国美协开了很多研讨会谈也好,谈出了很多的想法,但越说越糊涂。最后大伙认为简单一点,从材料入手就好。这是目前中外当代架上绘画共同关注的互相融通。所以,先这样做着吧。“综合材料绘画”是这样定下来的,我们也不满意。到现在艺委会的这些委员专家没有一个人对这六个字是很满意的。全中国探讨到现在,就是这六个字,出不来第二个名字。这六个字走到现在好像还行,上至中央领导下到一般的美术家还能接受,算是能明白这个是什么。

第二点,关于叙事结构的问题。这个话题很大,今天肯定是不能谈了。这牵扯到当下性的问题。咱们得专门做一个研讨会去谈。这个问题很好、很关键,是综合材料绘画将来发展的全部内容。

第三点是不能把综合材料的学术意义无限放大,谈得也是非常好。咱们回过头来说,刚才陈老师谈到她的学院教学,这有两个模式:一个是东京艺术大学的模式,一个是中央美院的模式。今天同样展不开。简单说东京艺术大学的学科建制有日本画、油画、版画,和中央美院一样。但是不同的是它不设立大纲,中央美院现在又设一个实验艺术系,还有其他的系,它有大纲。这个东西好不好,这是中国特色的,我觉得没有必要改。今天和记者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不能改的,一改中国乱了。这牵扯到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的问题。

第四点是我们综合材料绘画这个“上下限”,我今天只是提出问题。它的上限面临的是影像艺术。这个在中国发展就很困难。它太意识形态了,它太非主流了。

下限这个问题,就是刚才咱们讲过,那些太像中国画、太像油画的作品,谈到的是我们研究方向,比如水溶性的问题,这其实也是中国画的问题,由于是毛笔头在纸上游动。水墨画没有水和墨,这个墨和水是两个大概念。这个我们也不谈了。

最后,还有一分钟,时间太紧了。在中国这个土地上,眼下可能只能把综合材料绘画当做一个画种,如果不当做画种的话,在国家美术的板块里面就很难安置。但是它肯定不是一个画种,正因为它不是一个画种,所以我们才要做这个双年展。大家知道我们双年展的意义,这是我今天上午没讲完的,它可不光是文献性的,前瞻性的,还有一个意义——它给我们这个板块一个上下移动的空间。这个很重要。现在我们的工作都是在打擦边球,今天的话题大家谈得很高兴,我们区区几人把事业推得轰轰烈烈。现在雨后春笋般的,一个月出来几家。你们几个在湖南成立艺委会,还有山东省,和他们同时成立艺委会的是深圳。这只是在一个月间,几个省几个市成立,展览更不用说,这非常了不起。但是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在政策和政策之间、在团体和团体之间、在板块和板块之间,居然还撕开了口子,还覆盖了一些板块,看看这个工作力度,值得庆贺!当然,也要感谢主持人殷双喜先生对我们的指导。

殷双喜:

我真替胡伟老师难受,受到时间约束,他每讲一个问题,刚开了头,就说这个问题不讲了。以后还是换一个研讨会思路,专题性的问题一个一个去深化。他刚才给我一个任务,叫我做个总结,我觉得今天每个人观点都很有价值。

其实今天的讨论对综合材料绘画涉及的是非常全面的。因为参与者身份角度都很丰富,有第一线的参展画家,有组织者,有领导,有专家,涉及的问题都是切身的感受。

今天首先讨论了综合绘画的历史,讲到综合材料绘画,不是一个刚出道的新东西,它是绘画的源头,人类早期绘画就是综合材料,没有分国油版雕。

实际上这应该是一个常态,它在历史源头上是常态,为什么到后来变成一个特殊形态,还要加以提倡,这就要引起我们的反思。所以刚才谈到60年轮回,今天要回到本原和常态,这就是胡伟老师提出的“原生态”。一个是形态化的原生态,一个是人类早期艺术的精神。那种自由的表达,这一点可能是我们正在失去的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综合材料绘画去把它找回。

第二个关于综合材料的定性,胡伟老师发布了一个比较经典的概念界定——单画种的演进和多画种的融合。我个人觉得单画种的演进,各个画种都在演进,实际上是共享某些区域的。比如说中国画的技法,有用矾的,有撒盐的等。胡伟老师的前辈,一直在探讨材料,但那个材料是在颜料的层面上去理解的,而我们现在讲的材料它不是一个描绘性的东西,它是构成性的东西。我觉得综合材料绘画,不是单一画种在颜料上面的认识,大家都是研究材料,但是不一样,这方面有相同也有不同。

这个多画种的渗透融合,其实是当代的一个趋势。20世纪初毕加索就是在平面绘画上把报纸、麻绳和纸板粘上去,这里引入了一个概念,叫“现成品”,这个值得综合绘画去反思。在画面上直接贴一张报纸,就颠覆了传统绘画的那种手绘性。现在综合材料绘画特别强调绘画性,对现成品的引入和手绘性,这种区别值得研究。这次展览有一件据说是宁波当地画家的作品,味道特别大,据说是直接用当地生产的鱼干放上去,就是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现成品的应用,可不可以用?从当下的创作来说。完全是可以的,但是这种东西,不同于在虚实之间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精神,它跟西方艺术的物质性是非常相近的。中国绘画的虚拟性,就像我们的虚拟戏剧舞台。虚与实,我认为是中国绘画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个选择和权衡。

也就是说,这种语言形态的特殊性何在?材料何为?或者说何为材料?这是一个定性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定位的问题。我觉得韩馆长最后一语中的,综合材料绘画是指向当代艺术的。在西方,综合材料的应用,最初是作为古典绘画向现代的转型。格林伯格谈到现代艺术的特点,即语言通过自我批判而得以演进。各种语言的表达,它从属于对社会人文价值的呈现。也就是说它和现代主义的区分,综合材料绘画面对“器”与“气”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气,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的意思就是所谓的材料,而气是指精神层面。

我想讲的是,通过材料看不到问题,通过材料语言问题才能呈现。也就是说,单纯的堆积材料不构成语言的应用,只有在材料分析、综合应用影响了艺术表达系统的时候,问题呈现出来。如果讲堆积材料的话,你到江浙的小商品市场上,看那里卖扣子、拉链等各种小商品,那很壮观的。北京朝阳区红庙,曾经有一个废旧自行车堆成的山,有十多米高,几十米长,可以说是“天下第一装置”。但是那不能叫装置,它只是材料的堆积,实际上材料和材料的语言是不同的概念。这就提醒我们,今后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除了举办展览、专题性的研讨,或许可以办青年艺术家的专题研修班,这会有助于青年艺术家更快地进入到探索的前沿。

陈焰女士提到“绘画何为?”实际上就是一个综合材料绘画,刚才讲材料何为,现在绘画何为?这也是今天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家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我们今天虽然做综合材料,但我们不是画家,要从画家转向艺术家,这之间有何区别?这个“艺术”它不仅仅是包括艺术语言和材料,还指向人文和精神。这一点上我觉得“穿越绘画”可能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就是以绘画穿越绘画。我们的绘画是综合材料绘画,对传统的绘画我们有一个穿越,我们现在不说超越,因为我们的意思是传统融汇、互通,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这就像核物理反应堆,高速撞击以后,不知道会撞出来一个什么新的形态和东西。

最后是关于前瞻,也是韩馆长提到当代性和综合性这个问题。这个综合性其实很复杂,就像高士明讲的四个方面的综合:形式的综合,媒介的综合,方法的总结,材料的综合,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有深远意义的。未来的学校,像陈焰讲的教学的思考,都要形成一个教学系统,包括综合材料语言的研究。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在高校里面要深入地探索和展开。积累一些更有价值的成果,让我们从材料的堆砌的层面,展现出材料绘画的魅力和它的光芒。

刚才韩馆长提到一个说法很有意思,就是这次展览有些送选作品是“装置艺术的扁平化”,换个角度看,我说毕加索做的就是“平面绘画的立体化”。当年中国美术学院建立综合绘画系,很难确定到底什么算综合绘画,最后不得已界定了一幅综合绘画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这个跟王书杰院长说的相似,三种材料以上才算材料绘画,也是不得已用了一个量化的指标,担心再厚就成了雕塑,从墙上下来就成了装置。

但是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现成品和综合材料,很快转向了装置。胡伟老师特别强调综合材料绘画中的“绘画性”,我曾经与他的认识有差异,但我现在支持他,必须要强调绘画性。也就是说要回到绘画本原。在现阶段,我们对绘画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国人对当代艺术绘画方面的贡献。曾经是一流,我们的古代书画在国内外博物馆都是其重要的藏品,但是我们当代的绘画还不能进入,被认可。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必要非得要进入他们的博物馆。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代绘画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表达与存在的价值。只是我们对曾经有过的绘画的反思和认识,如果不能深化,今天的绘画也难以发展。这一点我们现在美术史界正在做。如何看待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就形态上来说,20世纪中国绘画跟西方绘画相比,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但是前辈们在绘画的时候,不管是留学海归还是本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特性的表达,就已经成为他们的内在基因。这一点上,今天的画家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这个东西也不是强制的提倡。但是应该艺术家有这么一个责任感。绘画对我们仍然是最重要的,就是高士明强调的,因为今天的图像正在取代绘画。

那么图像意味着一种电子信息化的繁殖,这样的繁殖包围了我们,改变了我们的视觉思维,大家都是一种图像化的眼光和思维。而综合材料绘画,也许为我们保留一种绘画的思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观看世界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一点特别的重要。

最后我用一个比较押韵的句子做个小结。

我说“以心开物,以物倡神”。这个物一直存在,但是我们不能用心去体悟,所以这个物永远对我们关着门,这个物并不为我们打开,只有我们去认识它,它才为我们打开,我们只会用,不会去观不会理解的话,这个物永远是物,与我们没有关系。但是我们用心去看,我们跟物就会有一个心的交流。

“以物畅神”,为什么古人旅游回来要画一张画,张挂于室内“卧游”?这个就是以物作为媒介来提醒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经历,表现生活,认识生活,这正是我对综合材料绘画的期待。

韩利诚:

非常感谢胡伟主任,感谢殷老师,王院长,还有在座的各位评委、专家以及我们参加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们。还有我们媒体的朋友,今天这个研讨会我觉得非常成功。

刚才殷老师讲到,胡主任也讲到,这次研讨会的有关专家的讲话发言,那么我们会做一本专集出版,也会递送给各位,特别是艺委会。再次感谢各位专家,感谢殷老师、胡主任、王院长、冯老师千里迢迢来到我们宁波,参与这个展览和研讨会。我们希望下一届两年之后的双年展能够比今天的第一次的双年展更精彩,更有深度,更有广度,谢谢各位,也期待各位的再次到来。

以上部分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编辑整理:陶丹。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