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

全山石
油画 / 195 × 300 / 200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从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党领导或影响的各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东北抗日联军不屈不挠地坚持在白山黑水之间斗争。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其已发展为11个军,共3万余人。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讨伐,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时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乌斯浑河河畔,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宁波美术馆收藏的《八女投江》正是为了纪念这八位英雄而作。为了创作这一作品,全山石先生深入到“八女投江”战迹地,体验生活,搜集相关资料,找东北抗联老战士、英雄家乡人民了解情况,创作了大量人物素描。因为“八女投江”中有朝鲜族女战士,他还特地到延边农村一个老乡家里住了一段时间,体验朝鲜族的日常生活。一天深夜,他去牡丹江“八女投江”实地进行考察,突然洪水暴发,他被洪水所围困,差点被恶浪卷走。虽然最终脱险,然而当时那种浊浪排天、惊涛怒吼的壮观场景,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从东北考察回来以后,全山石先生以全新的艺术思维和激情重新进行了创作,很快就完成了这件作品。

这幅《八女投江》充分展现了全先生油画艺术的魅力,肆扬流转的笔触传递出画家激荡的内心,凝重苍然的色彩唱响着一首悲怆高铿的英雄颂歌。这幅力作采用了一种象征性、纪念碑式的手法,以表现坚定不屈的精神,画面形式和色调给人以悲壮雄浑之感。这种纪念碑式的表现手法,可能是受其老师梅尔尼科夫教授影响。画面中的红色背景,是咄咄逼人的云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红色既象征中国革命的悲壮,又预示革命的光明前景,同时又暗示日寇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画面中的八位女战士自然地分成两组,通过前后两个战士手拉着手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她们在齐腰深的水中,相互扶持,并肩战斗。虽然她们身上伤痕累累,衣衫破烂,浊浪翻滚,但是意志坚定,神色凛然,义无反顾地向江心走去,表现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坚强无畏的英雄气概。

全山石,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毕业,后入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1960年毕业回国,长期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浙江油画学会会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等。2019年荣膺中国文联颁发的“中国美术奖终生成就奖”。

创作手稿

创作手稿

色彩小稿

色彩小稿

创作过程

八女投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