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四明山

黄发祥、何红舟
油画 / 179 × 208.5 / 2003

四明山革命根据以余姚梁弄为中心,这里曾是我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战区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的人民用血、用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1941年5月至9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派遣武装部队分七批共900余位指战员,从上海浦东南渡杭州湾到浙东三北地区,与浙东抗日自卫武装一起开展抗日斗争。7月18日,其在慈溪相公殿伏击日军,打响了浙东抗日的第一枪。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先后派一大批干部和武装到达浙东、领导浙东的抗日斗争。1942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浙东区党委,指挥浙江敌后的武装。 1943年4月,中共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四明山区梁弄,开辟了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共浙东区委的领导下,游击队以四明山为根据地,以梁弄为指挥中心,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县城2座,攻克敌伪据点110多个,毙伤日军610人,俘虏日军21人,毙伤汪伪军3062人,俘虏伪军5540人,解放同胞400万人。抗日武装力量由最初的900人发展成为15000余人的新四军浙东纵队,同时开辟和建立4个专区,16个县级政权。

黄发祥在余姚四明山五年的插队生活,让他对四明山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所以,在高研班众多可选的题材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四明山的游击战主题。浙东革命根据地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斗方式,此历史事实决定了四明山的战斗必然是相对隐蔽的、小心的,不会是大张旗鼓的,由此,作者选择以战争间隙正在竹林中休整的战士为主角。画面中的人物亦被作者分成了几组,摊开地图分析下一步战略的指导员,擦枪整装待发的战士等分散在画面的中下部,一条竹林间罅隙的小径从他们之间穿过,延伸向远处的山尖,有效地将画面人物串联起来,控制了画面的节奏。郁郁葱葱、笔直向上的竹林在赋予画面冷青色色调的同时,亦给予画面蓬勃向上的意味,而远处山尖上的那一抹隐隐的曙光,则象征着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途……

黄发祥,1953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79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何红舟,1964年生于四川成都。1988年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