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


2024-03-29
主  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  办:宁波美术馆 展览地点:2号展厅 展览时间:1月16日—2月25日 什么是中国的现代美术?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文献展•代前言)   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反思性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海内外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大陆美术学界的研究主要从史学的角度对代表性画家和主要流派作偏重于史料梳理的研究,台湾的研究侧重于30年代的早期油画家,欧美自90年代以来对此项研究兴趣日增,尤其关注“85新潮”及以后的艺术探索。这些研究已经为当下的思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史实基础。但与此同时其中亦存在着一大共同的疑惑和误区:即在对“现代性”的判定上还没有跳出“现代即西方,传统即中国”的思维模式。其缺憾在于将中国的现代美术等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在中国的推演,而将中国20世纪美术的主体部分——传统演进、中西融合和大众美术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形态排除在“现代性”之外,使20世纪中国美术无法在世界美术史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定位。   80年代以来,我们在中国现代美术的许多重大问题上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诸如美术的“现代性”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的现代美术?如何辨析和界定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什么是中国画发展演进的现代形态?这种转型以什么为标识?大众美术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尽管不断有“全盘西化”的思潮涌动,但在中国的可行性却又如何?“中西融合”的不同样式背后的社会指向如何?如何从本体论的角度来为这些样式定位?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前卫艺术及其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位置?中国现代美术在当今全球化境遇中的未来可能性又将如何?我们尝试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与评判刚刚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并展望我们的未来前景。   在我们看来,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对20世纪中国特定的社会矛盾、民族危机和精神文化氛围,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加以应对的“自觉”上,艺术家对中国现代情境的“自觉”,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分界点。我们将这种“自觉”看成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对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作系统的梳理,并把“传统主义”、“融合主义”、“大众主义”和“西方主义”策略下的实践,理解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形态。   通过对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研究辨析,可以使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价值标准是否具有普世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正如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一样,不同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也不可能重复一个模式。20世纪的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现代美术,它不可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翻版,而只能是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独立自强的奋斗历程中,在中西文化冲突下整体的精神文化氛围之中,美术家们对时代巨变所作出的“自觉”回应。 摘录自2000年《“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计划》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