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作品展


2024-03-28


寻遗响、继绝学
——写在《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开幕之际
范迪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铺展了新的蓝图,“一带一路”不仅着眼于政治交往与经贸往来,更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形成文明互鉴。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的实施中,让我们把目光更多投向自古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和丰厚的积累,更促使我们在新的文化情境中思考与探索从传承到创新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的举办就显示出特别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个文献展有着丰富的结构,它是由胡明哲老师主持,从2014年开始的“首届中国岩彩画创作高研班”的成果展。一年前,这个高研班将教学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展示,我和许多专家都欣喜地看到并高度评价这个高研班在教学主旨上具有鲜明的学术理想,力图通过对岩彩绘画的历史考察与田野调查,在岩彩绘画的媒介与方法上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引导学员进入岩彩绘画的创作。许多年来,胡明哲老师对复兴中国的岩彩绘画充满热忱,为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岩彩绘画教学与创作体系不遗余力,在她的敬业精神感召下,海内外在岩彩艺术上富有教学与创作经验的名家陈文光、卓民、朱进、张新武4位先生也参与教学指导,共同为高研班的教学付出极大心力。在去年的教学展览之后,这个班的全体学员又潜心进入了创作的阶段。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员们通过学习进入了岩彩绘画的堂奥,在艺术精神与创作状态上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专注与集中,并克服困难,忘我劳作,由此拿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投向历史的目光将他们带入到岩彩艺术的巨大矿藏,踏往丝绸之路的考察让他们真切体验到岩彩艺术的魅力,他们的创作主题紧扣丝绸之路,更体现了岩彩绘画和伟大的艺术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个展览以创作作品为主体,包括了对岩彩进行实践性研究的大量资料,反映了整个教学的过程,让人看到了教学的现场和感受到师生交流共研的学风。这是一份有关岩彩绘画从教学研究到艺术创作的可贵文献。
对岩彩绘画的认识关涉着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评价与认识,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说到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时,往往聚焦于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勃兴所带来的水墨写意绘画的发展。毋庸置疑,这股流脉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彰显了中国艺术的精神特质,在流派更迭和名家辈出的进程中,展现了文人绘画的文化理想、精神属性和美学追求。但是,当我们的目光向历史的纵深延展之时,我们能够看到也需要更多地体认宋元以前中国绘画的另一番景象。大量的考古发现与艺术遗产的研究表明,掀开岩彩艺术的巨大帷幕,那是一方色彩斑斓的绘画世界,它充满着东方古代对世界认知与表达的方式,以岩彩为媒介的绘画构成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宏大景象,也是在文人绘画萌发之前带主导性的艺术方式。由此可以说,穿越时间的阻隔,在今天对这份遗产投以关切与评价,更从实践的层面投以研究与传承,是高等艺术学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中国画坛对岩彩绘画的研究和创作日渐展开,正表明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胡明哲老师和高研班的师生们在这个领域寻遗响、继绝学,踩出的是一串坚实的脚印。
复兴岩彩艺术,需要投以持续的毅力去寻源问道,探求本真。高研班师生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考察中国境内的石窟壁画,也踏访南亚国家追寻岩彩绘画的历史和这种媒材在今日的应用,这就在认识上建立起了一个有关岩彩艺术的初略坐标,为创作实践找到了传统的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尚需大面积展开,但本届高研班所开展的资料采集和矿质分析,所做的颜料磨制和色彩谱系,都是教学课程的基础性工作。
复兴岩彩艺术,需要通过创作去体认岩彩的语言本体,在运用中探索岩彩媒介及其方法的可能性。以“丝路”为创作主题,高研班的创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内生动力,有的沉潜典籍,在上古的神话传说中追寻原型、撷采素材,融想象于叙事之中;有的取现实感怀,关切日常生活,将历史与现实并置,形成了跨时空的视觉表达;有的结合个人体验,重在表达自我与人们的当下处境;有的结合民族风情和民间语言,描绘出与大地相生相伴的生命景象;还有的将古代哲学观念作“形而上”的演绎,构筑互动的场景,探寻生命的意义……但无论何种立意,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岩彩媒介的运用,既发挥岩彩的材质与色性的魅力,又通过实验扩展了媒介的种类与形态,形成今人对传统岩彩的转换与创造。可以说,通过这样的创作过程,每位学员都获得了新的起步,为他们今后立定岩彩艺术的创作奠定了路向。
复兴岩彩艺术,还需要在艺术理路上正本清源,确立“身份”,以便开展积极的文化对话。岩彩艺术的流脉宽阔,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结晶,在“源”与“流”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富有动态的发展,因此,它也是丝绸之路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的课题。有说法将岩彩绘画称之为“亚洲绘画的母语”,透露出在这个领域以多种路径探源寻流的可能性,也必然形成话语的争辩。毫无疑问,从两汉到大唐,中国绘画借鉴、吸收和消化转换外来艺术,体现出宽阔的文化胸怀,也通过融合创新的成果,构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立足本体、融合创新的胸怀和方式,都是今日中国艺术应该坚持的优长,也唯有此,才能在艺术交流和文化对话中拥有充足的自信。
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16年11月

主办单位:宁波美术馆 炎黄艺术馆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支持单位:翰高兄弟(北京)投资集团

展览时间:2016年01-2002-12

展览地点:宁波美术馆3号展厅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