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法钗、李天元个人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同步开展


2024-03-29

9月2日,“重生:梅法钗艺术展”和“涌现:李天元绘画展”在宁波美术馆同步开展。展览呈现梅法钗大型装置和绘画作品约20件、李天元绘画作品近80件,多为两位艺术家近年创作。

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式于9月3日下午举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展览学术主持王春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梁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刘旭光,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陈汉,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特聘教授周剑石,及海尚艺术创始人周宗夫等来自宁波市外的嘉宾;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岛田文雄,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师、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特聘教授海藤博等外宾;原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文联主席陈继武,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展览策展人杨劲,原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国强,宁波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早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院长陈君静,原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书记、副局长孟建耀,宁波市文联协会部主任章惠宁,宁波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叶文夫,慈溪市文联主席张巧慧,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蔡毅,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邬国宝、潘沁、陈琦、王琛等宁波本地领导嘉宾;以及多位宁波县(市)区美协和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高校艺术专业教授、文化企业负责人等出席开幕式。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主持。

原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文联主席陈继武(中)为艺术家梅法钗(右)、李天元(左)颁发作品收藏证书

艺术家梅法钗、李天元分别向宁波美术馆捐赠作品《远方》和《无题》

策展人杨劲指出,李天元和梅法钗多年来从不同场域突入,上下求索,各个创作阶段都注重体现思想的演进和引领,看重观念的创新和表达。两位艺术家共事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合力构筑起一个全新的艺术教育生态,在他们的倡导和实践下,创新成为师生们的普遍认知和创作态度,他们赋予艺术教育更多的想象与可能,这也是他们在艺术领域更广义的贡献。

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展览策展人杨劲致辞

梅法钗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科研工作。他开展绘画、陶艺、雕塑等多种媒介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在装置艺术创作上不遗余力。

他的木炭装置作品,原料来自木料燃烧后的残骸,这种熊熊燃烧带来的震撼,以及木炭所带来的惊人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春辰认为,梅法钗的装置艺术显示他善用材料,借材料重塑着艺术的基底语言,在方法上时而繁复,时而简化,但他把观看的直接经验和促使观者反思的提示融在一起。其围绕木质材料着力于表现生命感悟,具有一种悲呛的意味。比如展出的《祖先》《理想者》等,用了烧焦的木桩、灰炭,这些作品由重生而来,人物没有细节表达,但却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无言的感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展览学术主持王春辰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李天元致辞

李天元与梅法钗艺术的相同之处,在于二人都不拘泥于艺术的种类来表达自己;他们的作品都是在用东方的艺术语言,诠释各自对于生命这个宏大主题的思考。同时,他们又各有自己的表达,梅法钗作品偏向于物质性的表达,而李天元则倾向于精神层面。

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主持开幕式

李天元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早期的油画作品,透露着典雅、细腻、丰富,具有欧洲古典绘画的韵致,也得东方美学神态。2001年开始创作艺术与科学相关作品,曾与中国科学院卫星所、化学所合作创作“李天元肖像”参加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并获国家评委提名奖,是国内最先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展览现场

他用“涌现”来阐述自己的近期绘画。王春辰认为,“涌现”是系统论、科学、哲学以及艺术中的不断探讨的概念,它指向复杂过程中或系统中的不断生成、不断变化,部分与整体的组合、变化、反复的关联,充满了既确定又变动的行为。如《肖像》(2008-2022)、《大爆炸》(2008-2022)等作品,穿越不同媒介,思考着绘画、科技、思想之间的重叠矛盾关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9月3日上午,主题为“从媒介到观念”的艺术沙龙在宁波美术馆中央厅举办。王春辰和杨大伟主持,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怀宾及刘旭光、陈汉、李天元、梅法钗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嘉宾们以自身创作或教学经验,围绕“媒介”与“观念”这两个当代艺术的核心概念展开探讨与分享。

“从媒介到观念”艺术沙龙现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

嘉宾合影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