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物同游——杨参军绘画札记(纪要)


2024-03-29

与物同游——杨参军绘画札记(纪要)

时间:2017年6月21日10:50-12:20

主讲人:杨参军

2017年6月21日10:50,杨参军的主题为“与物同游——我的绘画札记”讲座在宁波美术馆会议室顺利举办。讲座以探讨画家画画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如何用画笔展现对世界的感受为主题。

首先,杨参军以孔子回答鲁哀公关于人的内涵如何完善的问题和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讲座上的发言引出对人类的文化进步的感受——第一,今天的人类在个人权利,人人平等,民主权利上比过去进步。第二,人类从古到今积累的文化成果是不断叠加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人类没有任何的进步。

杨参军表示参观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了解到人类从古至今的展品之后,开始归依于具象表现主义绘画。“具象表现主义”,其实这只是一个名字,“具象”“表现”“绘画”这个名字,没有意义,它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它的“内涵”很重要。这时他才明了视觉感受之于自己的意义。在刚开始观察时,只是想从静物之中看到奇异的空间,想通过静物找到他眼中最真实的状态。贾克梅蒂及他的思想源头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胡塞尔的的现象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在于什么都不要相信,唯独能够相信的就是用眼睛看到的世界的真相。他获得的启示在于他寻找的“真实”不是物的实际存在的真实,而是他眼睛看到的真实。因为实存是可疑的,看到了才是真实的,这是绘画的真实。经过十年间画大量静物的磨炼,杨参军觉得只要给他画布和画笔,把他放在世界任意一个角落,他都可以画画。任何他看到的东西,里面都有一个世界。

杨参军展示了他的一些作品,并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其中,他表示自己无事时,经常去潘天寿纪念馆看潘老对画面的切割。因此他得出中国人画画,通过对西方油画语言的学习把握,最终会回到自己的内在需求之中。

在十年静物创作之后,2005年杨参军才开始画肖像。这些肖像画中,他有意捕捉的除了对象的形象特征之外,更多关注的是画面的结构和调性的营造表达中,让肖像画在原来的表达方式中找到一点新意。他希望从直观的视觉中,找到灵感创作。

杨参军说到体验对一个画家的重要性,如果你对生命,对周遭有着深切的感悟,那么你的眼里就会不断地有美感在生发。对一个画家而言,将这种生发捕捉住就够了。你捕捉的真实,不是那个外在的真实,而是你眼里看到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主客体之间相融的一种体验。

杨参军认为绘画本身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自身能够安定自己的心灵的一种方式。在这样的社会里,通过静物来思考人生,思考在这个社会存在的真实,是件多么的幸福事情。所以,他觉得绘画的本体首先是思想,然后是体验,最后是技巧。他隐约感觉到,他作为一个学习西方油画的画家,最终的归宿肯定是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个“心斋的空灵”中去。因为在那里,才把绘画变成了绘画本身,游戏源初发生的形式就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因为它没有功利。看一张画绝不是因为它如何表达了一个感人的主题思想而去赞美它,看到这个画面由衷地用绘画的语言让人们着迷,不是道德的,不是情结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心展示。

最后,在互动回答环节,杨参军表示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与感受不好教,要营造氛围,互相熏陶。技巧虽然只是依附在这个行为上留下来的痕迹,但是技巧也很重要,因为你画得不好,说得再多也无用。在关于有针对性、主题性作品的挖掘问题方面,他也希望有能力的人能在主题性创作上找到新的可能性,创造出新的一种感人的艺术形式。

(整理:鲍纯韵)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