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视线 39 PART 5


2024-03-29

上接《美术视线 39 PART 3

布拉格市立图书馆二楼


布拉格市立图书馆建于1925至1928年间,由著名奥地利建筑师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的弟子弗朗蒂舍克·洛斯(František Roith)设计,可举办展览、讲座和音乐会。

1992年,布拉格市美术馆收购了图书馆二楼的展览空间,并进行了重建,从大街上就可以直接进入二楼展厅。目前,这一块展览区域用于举办布拉格的顶尖展览。

布拉格摄影馆


布拉格摄影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989年成立的摄影家协会组织“自由摄影会议”,该组织旨在寻找摄影展览的合适场地。20世纪90年代早期,该协会参与了布拉格摄影馆的募资。

2002年,政府开始讨论建造一座摄影馆,用于展出捷克摄影作品以及全球摄影作品,还计划在摄影馆内建造图书室、储藏室、讲座厅及暗室等,可开展摄影课程和工作室。摄影馆由布拉格市政厅和捷克文化部共同建造,总投资2000万捷克克朗。然而建筑工程一拖再拖,摄影家与管理团队之间的争执也越来越多。直到2010年,布拉格摄影馆最终成为布拉格市美术馆的物业,布拉格市政厅还拨款500万捷克克朗用以完成其空调系统安装并开放所有空间。

作者系宁波美术馆对外事务部翻译,二级翻译。

宁波美术馆2017年第三期驻馆艺术家纪

文·彤 匿

编者按:让·皮埃尔·波尔金和玛丽·茜茜丽·阿比戴尔是今年我馆第三期驻馆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来自法国鲁昂,是法国诺曼底大区知名的抽象艺术家夫妇,于今年9月至10月初入驻我馆,进行为期一月有余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活动。本展正是其在这一月余艺术创作成果的完美展示。

“似与不似”在画者眼中是表现方法的异同。西方传统写实绘画是“似”,抽象绘画是“不似”,中国白石老人更言:“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在观者眼中,“似与不似”却是普遍评判绘画的主要标准之一。专业观众,强调作品的形体、色彩、构图、笔墨、技法等;普通观众关注画得像不像,画的是什么,想要说明什么等。画得相似、结构准确就是好?不似,鬼画符一样就是差?但这些真的重要吗?画画是艺术家心灵、情感的表达,作品的样式方法只是其表达的手段。西方美术发展到抽象绘画,正是人们彻底反叛传统“似”的结果,他们摈弃形体,否定“似”,将其精炼为元素、符号。或如蒙德里安冷静理智寻求绘画的本质,黑白、红黄蓝、点线面等,或如波洛克放纵自我,肆意而为,只求表达自身的情感诉求,将描绘对象抛之千里。而中国在长期以来的“形似”“意似”审美传统影响下,抽象艺术的这种“不似”也是最容易让当下中国观者产生疑问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让·皮埃尔和玛丽·茜茜丽给我们带来的正是这样一批让人激动却又略带疑问的抽象作品。

让·皮埃尔是一位开朗、有趣的抽象艺术家,还是一位默剧表演者,他的身边总是陪伴着一个小小的速写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着他觉得有趣的一切。可是,你在他的本子中看不见任何一幅绘画的底稿。他在宁波创作的作品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他的《宁波》组画系列,以洒金的宣纸做底,钴蓝、橙黄线条为间,浓墨宿墨线条为表,用看似杂乱的圆圈、曲线绘出隐在画作的图像、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繁茂的大树,可以是喷发的火山,可以是璀璨的星云,可以是深海的旋涡,……可以是你觉得“似”的一切。而他的《几何》系列、《条纹》系列,先用折叠的手法折出异形的绘画载体,再根据形状冷静地思考线条的方向、疏密排列,色块的大小、分布,色彩的冷暖、搭配,形成形式感极佳的异形画作。而《多边形》系列则反向为之——将已经绘制好的作品进行即兴的折叠变化,形成不同于常规方形的异样画面。他说,这与他此前长期从事绘画与平面设计的艺术经历息息相关。绘画要求他自我、洒脱、个性,而设计要求他冷静、细致、完美,这让他的画作充满了矛盾,游走于冷抽象与热抽象之间。大家都说“画如其人”,可他的作品时而激烈奔放,时而理性感知,让人摸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让·皮埃尔的妻子玛丽·茜茜丽的作品同样热情洋溢,不同于丈夫作品中的庞杂、深沉,她更喜爱明亮爽朗的色调。大面积干净的纯色碰撞满溢于她的任何一幅作品,其中总有文字出现,然而,于她而言,这些文字仅仅是符号和图像,不具任何意义。它们时而巨大直逼眼球,时而微微露出于一角,时而淡淡藏匿于色彩之后,就像是她的秘密,引人遐想。所以,如果你想根据这些文字去判断画中的深意,就有可能走入欣赏的误区。

这些作品因为画者的“不似”而谓之抽象,因为观者的“似”而引人遐想……观者不同,遐想有异,故不可简单一言以概之。敬请各位在让·皮埃尔与玛丽·茜茜丽的“不似”之中去寻求自己认为的“似”,何如?

抽象·艺术·生活

——卖面桥社艺术交流会

时 间:2017年9月28日

    15:00—16:30

地 点:卖面桥社

主持人:陶 丹

主持人(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副主任):

欢迎各位来到今天这个艺术交流会的现场。今天我们所在的艺术氛围极佳的空间,地处宁波海曙区,是宁波新兴的卖面桥社(万盛文创园),不大的区域中囊括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文化创意集聚区、艺术沙龙咖啡馆、文化艺术体验区五大功能区域,是艺术家、设计师、创业者的文化艺术乐园。刚刚我们的两位外国客人在安然老师、孙宁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园区数间艺术家、设计师的工作室后,对宁波的艺术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也将自己在宁波创作的作品在旁边铺开,做了个小型的展示,相信大家欣赏后,也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问题,交流会正是为此而开。

不过在此之前,首先要感谢卖面桥社的负责人安然女士,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空间和氛围举办今天的交流会。也感谢来自卖面桥社的各位艺术家、设计师和艺术爱好者。

我介绍一下参加本次交流会的各位老师,卖面桥社的负责人安然女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孙宁先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王舒通先生、自由艺术家楼怡兰女士、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女士、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孙周先生,还有诸位卖面桥社的设计师和艺术爱好者。最后是今天的主角——2017年入驻我馆艺术家工作室的艺术家伴侣让·皮埃尔·波尔金(以下简称让)和玛丽·茜茜丽·阿比戴尔(以下简称玛丽)。他们来自法国鲁昂,是诺曼底大区知名的抽象艺术家夫妇。

交流会以交流为主,大家不必拘束,畅所欲言。我们首先请法国的客人们介绍一下的他们的创作心路,为我们答疑解惑。

玛丽(2017年宁波美术馆驻馆艺术家):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来参观你们的艺术园区。对我来说,像这样以讲述的方式来分享我的艺术作品的经历很少。我更习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作画,用作品来说话。我想不仅仅是我,很多的艺术家都是这样。对艺术家来说,画画并不难,是很简单的事情:在一个平面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用上色彩,用上形式就可以了。

主持人:

玛丽是随心而画,心到笔到,这种状态真好。

我在你们的工作室见到你俩各有一本速写本,里面记录着你们的所见所闻及灵感,很有趣。但是你们很明确地告诉我,这速写本是不能赠予我馆的。我想问你们,速写本上的速写和你们的抽象创作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说对其有没有一些影响?本子上的记录是否是你们对你们过去生活的介入?譬如,你们在宁波画了很多速写,回法国以后,会不会采用这些速写中的元素,重构一个宁波印象的系列作品?

玛丽:

我的速写本是从法国带过来的,虽然上面有在法国的记录,但也画了不少关于宁波的速写,这些和今天展出的作品关系不大,因为这边2个月的创作是全新的。我的速写本可以看作是我在各地行程的纪念,一种回忆的载体,更像是照相机,也许某一天我会想起来,然后去翻一翻速写本,回忆一下那里的素材,再去进行新的创作。

让的速写本和我的不太一样。对于他来说,他的速写本记录了中国的一些风景。因为他特别喜欢绘画和设计,所以,他的速写本相当于一座桥梁,连接了他的艺术作品和设计理念。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图像化的元素。

王舒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

我发现玛丽的作品中总是结合了英文字母的元素。这很有意思。我有个建议,你可以尝试把中国的文字也做进去,尝试一些中国元素的引入,然后可以在法国办展,也不枉你的这趟中国之行。

玛丽:

谢谢王老师的建议。我的作品中虽然用了一些文字或者说是一些字母,但是我并未赋予它们什么特别的意义,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来读懂这些字。我更多的只是把这些字母看作一些图形而已。画画时,当我需要某种图形的时候,我就会用这些字母或是单词,也可能是一些更自由的形式。

而且在我看来,文字语言很重要,有着非一般的意义。而我来中国时间较短,我也不懂中文,所以应该不会采用它们入画。如果轻率地采用了,本身就是对这种语言的亵渎。

但是让也许会这么做,因为他更自由。他认为创作就是一种游戏,他的创作由他掌控,他可以随便用。

王舒通:

我还是更喜欢自由一些的创作。

孙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宁波这段时间的进驻生活对你们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玛丽:

生活都是需要时间滋养的。在宁波的这段生活体验,还需要沉淀一下,可能回到法国才能显现出来。当然,这段时间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也许会是我们之后的作画素材。

张维萍(宁波美术馆副馆长):

这估计就是做抽象艺术和不做抽象艺术的区别。如果你做一个比较具象化、形象化的视觉艺术,可能一个陌生的、自己不熟悉的风景对你的冲击会很猛烈新鲜。但抽象艺术的确需要梳理沉淀,要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感悟。

玛丽:

确实是如此。我们需要新的风景、新的景色刺激我们的感官,也需要一些时间形成印象。

张维萍:

我发现你们这次的创作很有意思,都是在纸上、纸盒上绘画,而且是以不易保存的报纸为载体。这是你们刻意的尝试吗?请问这种材质的作品,该如何展示呢?需要装裱吗?

玛丽:

以往如果我们创作小件作品,一般会做在板上或卡纸上,方便悬挂和展示。小幅的尝试也偶有在纸上的,展示也相对方便,直接装框即可。

如果我们的作品尺幅很大,直接在油画布上创作较多,就不做装裱了。

张维萍:

中国的纸有很多种,纸质也完全不同。绘画往往追求完美、细腻,所以我们通常会将作品装裱后再进行展示,这是我们这边的习惯。但你们选用报纸为作品载体,这种材质相对粗糙,即使直接装裱也很难有较好的展示效果,所以我在想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你们习惯如此吗,还是你们其实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抛弃比较传统的绘画载体,而采用现成品的报纸,以追求你们的当代观念?这是我的疑问。

孙宁:

在法国,写实主义、印象主义都有,现在的主流是抽象主义吧?是不是写实主义现在已经处于边缘了?

玛丽:

法国的绘画其实始终是统一的,并没有一种主流和边缘化的区分。不少年轻人也朝着写实的方向努力。

法国的艺术界,视频、装置比绘画更主流,它们才是更当代的作品。

孙宁:

但是来宁波美术馆进驻的,多半都是擅长抽象的艺术家。

玛丽:

这可能与艺术教育相关。

在一般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从最经典的写实绘画开始。因为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让你在毕业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无论你是想画写实,还是想画抽象,其源头还是经典的作品。学成之后,你才能做出选择。

让(2017年宁波美术馆驻馆艺术家):

我认为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只要是好的,他们都喜欢。像毕加索的绘画,他们都很喜欢。

张维萍:

中外交流上确实有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在与国外艺术家的交流会上常常会说到,但对国外艺术家来讲,这并不是问题。比如说关于抽象与写实的问题。在国外艺术家眼里,抽象与写实没有孰优孰劣,只有表现方法的区分,但中国艺术家,就对这个问题很纠结。这是我与国外艺术家接触的最大感受。你问这个问题,他很难回答,因为对他们来讲这不是问题,就这么简单。

王舒通:

法国是现代艺术的中心,优秀的写实画家很多很多。尤其是以法国乡村为题材的巴比松画派,中国好几代人一直在学习,包括我。我想,法国的艺术家都不画了,我还能学什么呢?

玛丽:

在中国,艺术家将写实和抽象分得特别开,你们在大学的教学中是否将写实和抽象分开教呢?或是只教其中某一样?

楼怡兰(自由艺术家):

对!是分开的,现在不少学校是工作室制的,每个工作室的方向不同,有的是抽象工作室,有的是写实工作室,还有意象工作室、表现工作室,等等。

王舒通:

我在俄罗斯学习时,也是分开的。

安然(卖面桥社负责人、宁波女美术家协会理事):

画写实容易,画抽象难。

楼怡兰:

确实是如此。画抽象是很讲究的。

张维萍:

我以前与法国抽象协会的主席也交流过。我问她画前是否想过怎么画,是否有打小稿。她一口否认,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她觉得抽象不需要草图、不需要构思。她把颜料铺到画面上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创作。

王舒通:

这和俄罗斯的方法很不一样。俄罗斯是不断地打小稿,创作是在不断地打小稿中锤炼出来的。

安然:

小稿我觉得是要画的,随身的笔记非常重要。

张维萍:

安然老师,我觉得王老师说的小稿与你的小稿是不一样的。你的小稿是灵感记录。他说的小稿是传统的——创作前,需要构图画几幅,择优选用;色彩稿画画,把握下整体色调。而你的小稿与Marie相似,就是她的速写本。所以,你们具备成为当代艺术家的条件,玛丽的创作方法正是当代艺术家提倡的方法。

安然:

是这样的。有时想到了就画几笔,手机中也有绘图软件,随时随地可以画。

张维萍:

但他们有一点是对的,当代的主流是什么?就是影像。这才是他们的主流,国外的美术馆就两种:一是博物馆,展出他们的传统作品;二是当代美术馆,展出影像,年轻人喜欢看。中老年人喜欢看架上绘画,更喜欢去博物馆。对于法国的年轻人来说,印象派都无法吸引他们,架上只是给老爷爷、老奶奶看的。

楼怡兰:

当代美术馆应该还是有架上绘画的吧?

张维萍:

没有!在当代美术馆几乎没有见到架上绘画。所以抽象绘画,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传统了。在他们眼里真正的主流是影像、装置。

楼怡兰:

让,玛丽,你们对世界当代艺术发展趋势怎么看?

玛丽:

抽象与传统,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好的,我就喜欢看,我特别喜欢看墙上的一些大的色彩。这与每个人的体验有关。所以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然后关于世界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问题,我无法回答。

宁波美术馆现在展出的“亚洲艺术节”的作品,我就很喜欢。尤其是一些很有趣的装置,比如说韩国艺术家金珉瑄和崔文善的装置作品。所以不论艺术品是绘画还是装置,只要是好看的,都没问题。

楼怡兰:

只要是经典的,就是好的。

主持人:

关于让的折叠系列作品,我想了解一下他的创作想法。他是突然萌生出这样的想法,还是之前做过类似的?

让:

我之前做过。

主持人:

这系列的作品受到你的设计思维的影响吗?因为作为一个画家,往往更喜欢在平铺的、规整的载体上进行创作,而非异形的、高高低低的平面上。而且你也曾提到你的绘画与设计往往同时进行,所以我才有这个问题。

让:

当然!这是一个很正确的猜测。

我们参观了大家的工作室之后,发现几位的作品都很专业,请问你们是职业艺术家吗?你们平时除了作画、做艺术品,是否还有其他工作?

王舒通:

在俄罗斯的时候,我的导师就问我,你毕业之后去做什么?我的回答是当老师。他说:啊?你是画画的,又不是师范类毕业的,你为什么要当老师呢?我想起这个问题来,我们这里多数都是老师。

张维萍:

我们多数是大学老师,还有自由职业者和设计师。

让:

所以这跟法国也挺像的。

楼怡兰:

你们也是大学老师?

玛丽:

是,让以前是大学老师,现在退休了。

让:

请问这边展览好做吗?画廊的数量如何?我们来了中国一段时间,发现中国的消费水平不错。请问中国的艺术市场如何?买家多吗?

张维萍:

(笑)这是你们会关心的问题。

以前来我馆的国外艺术家也喜欢问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有这么多画家,画这么多画,画得那么好,那画的画好卖吗?卖给谁?是不是中国人很喜欢买画?

实际上恰恰相反,中国人就是为画画而画画。如此简单!中国艺术家很少卖画,更多的是为了参加展览,参加比赛。这是中国的特色。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玛丽:

中国的政府机构是不是会雇佣一些画家,或者去买一些画?

张维萍:

是的,我们称之为画院。

楼怡兰:

美术馆收藏也算政府行为吗?

安然:

对!但好的作品才会被政府收藏,像孙宁老师的作品就值得美术馆收藏。

王舒通:

我觉得他们两个想了解的可能是中国艺术作品的销路问题。

张维萍:

嗯,就是这个问题。在外国的观念里存在两个概念:纯粹的画家,画完画,交给画廊,画廊帮你售画;能够进博物馆的作品,那都是盖棺定论的作品。性质完全不一样。

楼怡兰:

那法国艺术家是怎么生存的?你们的艺术市场如何?

玛丽:

相对于以前,现在的市场要差一些。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不太好。但是一些高端的画作还是有市场的。

张维萍:

中国也是这样,有知名度的画家,他们的画价格也高。而其他大量的艺术家,他们的画是很难找到买家的,所以,他们需要找其他的工作养家糊口!

让:

全球艺术家的境况应该都是差不多的。

王舒通:

刚才玛丽也说到中国目前的经济状态良好,所以她觉得艺术市场应该不错。但我觉得经济发展迅猛,富裕起来的人会先买房、买车,过几年可能会慢慢往艺术品靠,收藏市场状况会越来越好。

孙宁:

我认为这还是不一样的。艺术市场的复苏,与经济有关系,但不是绝对,也不是必然的。

张维萍:

我同意孙老师的说法。艺术市场需要一个氛围。前两天我去浦江参加一场活动。浦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买画。这在我们宁波是极少见的!到了那里,我发现浦江每年都会有书画展销会。展销会里,你会发现艺术家的画按等级分类,一类一排:第一排,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作品;第二排,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作品……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再看看价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幅尺幅不小的工笔,价格5000元出头;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工笔一幅,500元……价格很是实惠。在那里,买画的都是老百姓。如果个人开茶馆,需要挂画,浦江书画展销会绝对是不二之选。这就是氛围。

有人说深圳的大芬村是油画市场,而浦江就是同类型的国画市场。我当时也是大开眼界。当地人还介绍说每个老百姓家里都有案台,大家都写书法、画国画。这个真的很奇怪。一年一度的展销会,人山人海,大家都买国画。人人都会写书法、画国画,这是一种中国画氛围。

500—5000元一幅作品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这样的价格买幅可以保值的原作(艺术家就坐在旁边),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把艺术品的价格降到这个程度,就有销路了。让老百姓动辄几万几万地去买艺术品,不太实际。

安然:

确实是这样。记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的市民家里都会买些明星肖像海报悬挂,而农村每户人家的案台、厅堂都会有这种国画……而现在要么不买,要买就买很贵的。有时候价格通过正常的市场来维护,那么画作也能走入寻常百姓家。

孙宁:

让,鲁昂离巴黎很近吗?

让:

是的。鲁昂到巴黎,大概就一个小时火车车程。到巴黎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很方便。

楼怡兰:

法国现在从事艺术这个职业的人多吗?

玛丽:

在法国从事艺术职业的人还是很多的。但是法国也有些问题——现在的法国很难对艺术家的专业程度有所区分。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是艺术家,业余的和专业的区分困难。

孙宁:

这个在中国也一样!从某个角度上说,让、玛丽你们是专业的画家,而我们都是业余的。因为你们以艺术为主业,而我们都有其他的身份。

玛丽:

什么叫专业?应该是通过专业的水准来评价。举个例子,有人学了两年钢琴,然后就可以说我是位钢琴家,但是他一动手,还是可以听出来水平不足以被称为钢琴家。但是画家就不一样,不好区分。学两三年创作的作品和学十几年创作的作品区别不大。

但这其实也可以不算是一个问题,因为对于学两三年的人来说,他也在做他喜欢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想称他自己是艺术家,没有问题。

主持人:

非常感谢各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今天从个人绘画一直讲到了专业绘画,然后又回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相信大家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得到了启迪。让和玛丽准备了一些小卡片,上面有他们在法国的联系方式,希望大家可以保持联系,持续交流。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陶丹

录音整理:叶婷瑄、何敏烨

现代艺术

中国山水画中的书法用笔

文·于海亭

摘要:

纵观历史上中国历代杰出的绘画艺术家,不乏书法和绘画两者兼擅长者,其中元代的赵孟和明末的董其昌在此方面造诣颇深,是可谓将书法与绘画法相互渗透的代表性人物。以此我们可以窥探到书法和绘画之间存在的必然内在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面临改革创新与继承的问题,山水画中的书法与绘画法有许多相通之处,研究山水画中的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促进山水画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现当代时期的山水画,应当两者兼顾,才能在新时代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创新 书法 笔墨 写意

一、山水画的历史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来看,中国山水画首先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隋朝以展子虔的《游春图》为代表,开青绿山水之先河,使得山水画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到了唐宋时期,山水画在理论、思想、表现语言、创新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成果,进入山水画繁荣昌盛时期。到了元代,赵孟等人首次提出了以书法入画,极大丰富了山水画的笔意,从而使得山水画向文人画的方向更迈进了一步,山水画体系日益完善。明代山水画形式多样,内容却日益空洞,明朝晚期的董其昌从理论到实践,坚持提倡复古,以临摹古人为能事。到了清代,以四僧作品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他们个性张扬、不拘一格,以新安江流域和黄山为写生基地,不再一味在室内埋头临摹古人作品,而开创了写生至新的路径,并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等创建性理论,使得山水画迎来了新的春天。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山水画在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内,因否定传统的不知所措而尴尬不已。而近年来,其在创新与传承问题方面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此,在面对当今山水画的处境时,从理论与实践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掌握呢?

二、书画同源

眼下首先要从理论上解决山水画的问题,应当追溯山水画的渊源及其内在必要条件,分析影响促进或阻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而不是全盘否定,将其放在一边。凡是影响事物方向的因素无非就内因与外因两者而已。因此,我们不妨以山水画的内因与外因作为本文研究对象,从而探寻山水画新的出路。

影响山水画的内因当属笔墨问题,笔墨之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意蕴,包含绘画作者给予的所有情思。因此,笔墨语言的好坏已经在绝大部分程度上决定了绘画的效果。中国画的笔墨亦即是书法的笔墨。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笔墨更是其绵延数千年的根基,是中国画的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舍弃了中国画的笔墨,无疑是舍弃了中国画艺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根本。由此可知,山水画的根基是书法。只有在掌握好书法的用笔与用墨这两者的基础上,我们方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好书法之点线等抒情手法,方能够拓深笔墨在空间上的表现力,从而在写意上更大可能地借鉴中国书法的抽象艺术手法。因此,我们就从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共同之处开始探索研究。

1.在工具上的相通

中国绘画与书法之间的渊源由来已久,二者的使用工具均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工具所限,决定了其独特的绘画语言面貌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的审美习惯。宣纸和墨的这种简洁的黑白色调,在圆形箭头兼具柔美的毛笔之间,呈现出变幻莫测、造型生动的线条,从而让写意、塑性,意向的表达成为可能。在创作中,书画在笔墨、宣纸上的功能与作者欲表现的性情达到相通。可以说书法和绘画二者在抒发情感的媒介——笔墨纸砚上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得不说当代乃至将来山水画的重大突破,除了要有创新手法之外,最重要的还得仰仗书法的功力。

2.在用墨上的相通

笔法相通,就必须要联系到墨法上来。倘若不知用笔,又怎么知道用墨,可以说笔墨情深,情同手足骨肉一般,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在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谈谈关于书法中的笔墨相通的问题。历代书画家在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笔墨相通之处无不有精辟的论述。论书法之用墨的有“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为露骨”(唐欧阳询《三十六法八决》)。论绘画用墨则有“古人之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而为阴”。

山水画之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而书法讲墨分干湿、浓淡、润燥。书画二者在用墨上极其讲究,在把握上既讲究对立,又讲究统一,墨色与墨色之间交互纵深,干湿明暗对比,达到骨肉相生、血脉相通,可谓变化莫测,衍生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墨色与线条。书法与绘画是在水墨和白色宣纸这一黑一白的两个极端之色下的抽象写意,就像太极生两仪,太极生四象,使得山水画之景呈现出春夏秋冬四景。在艺术理论上,指导思想如一而终,自古就坚持道家的书画审美理论,也践行这一理论,道貌岸然,虚怀若谷。从物理学上分析,白色为复合颜色,即宣纸的白色是诸多颜色之复合体,但是仅增加一道黑色,只要黑色有所细微表现,便能在这宣纸上生出诸多的变化。

3.在笔法上的相通

历史上最早提出“书画用笔通法”之人当属唐代张彦远,其曾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古人云:“学画必在读书,方知用笔。”中国画用笔源于书。历代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同时代的中国画用笔。唐宋尚楷书,绘画用笔就注重提按,转折之处略为方硬;元人喜行书,用其入画,用笔自由飘逸;明人徐青藤则以草书入画;董其昌喜欢奇趣与古朴的意味,故以草隶入画;清末的金农、吴昌硕、齐白石等以篆书、金石入画……由此可见书画之间的联系。在书法的时代喜好、书法理论和规则的影响下,中国画的用笔也随之改变。也正是书画与中国文化内在的血肉联系,使得中国画由始至终都外溢着一袭书卷气。

由此可见,书画相融相通,双方互补。书法笔法技巧有方、圆、藏、露、提、按、转、折、轻、重、浓、淡、皴、擦、点、染,用笔之法的根本在于骨法用笔。书法主要讲究笔力,以二王书法为代表而论,书法家王羲之用笔主要以方笔为主,笔力入木三分,笔笔都含有自内而外的力道,线条刚健流美,书法家王献之用笔主要以圆笔为主,柔中带刚,婉转之间流露出柔美劲道。二王用笔之方圆,刚柔并济,正如山水画中或软或硬之景物,软之景物用圆笔来表现,硬之景物用方笔来表现。山水画以山水草木为介,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之景色,既有柔美的云山雾水,亦有刚硬的磐石峭壁。若在山水画皴法中遇到石质山,方可用方笔中锋,有土质山则适合用圆笔中锋。在勾勒法中,遇到烟雾云水等软质形体之时,方可用圆笔中锋,遇到房屋等硬质形体时宜用方笔中锋。

除了在笔锋上有讲究外,线条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书法主要是凭借线条传达情感,一切尽在线条中,简练、浓缩的线条包含了全身心的情感、精神面貌。有时山水画,一条线画好,就已画成一大半了。

结论

很多当代的艺术家在谋求创新之时,忽略了书法用笔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山水画之本质,忽略了山水画的文化支撑与文化内涵,而一味地在外形的技法上寻求创新,寻求现代化、国际化。这样做的后果犹如缘木求鱼,其结果无非是衍生出更多种类的绘画方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山水画的进展。如果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整个中国画的种类,让中国绘画的多元性、开放性得到一定的发展,那无疑也是一种收获。但是我们应当知道,这并不代表推动了山水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林风眠论艺》 林风眠,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1月

[2]《传统的兴衰》徐建融,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年12月

[3]《美从何处寻》宗白华,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

[4]《澄怀观道:中国山水画精神》朱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5]《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0月

[6]《天地之韵》李新峰,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

[7]《历代名画记研究》卢圣辅,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月

作者系山东省邹平市美术馆副馆长

东方视觉

鲁 峰:花开花落两由之

文·鲁 峰

鲁峰

字凡石,1961年生于吉林省辽源市。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宁波书画院画师、宁波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半百岁月若烟,浅斟正好半酣,花开半时偏妍,半人半佛半仙。”

这是让人心驰神往的境界,飘逸的心态,自由的风采,画里的情形,犹如盘过的美玉,温润的包浆透出时光的滋养,让人体会的不再是忙碌的杂务,而是一丝从容淡定、听琴品茗的惬意。

自少年拜师习画,院校深造,工作生活,至北迁南,转眼几十年过去,光阴倏然,仿佛梦中。

江南赏荷,可谓人生乐事,四时荷韵,情致万千。唯秋日残荷的凄美,最是难忘。那枝影参差萧疏的景致总会让人产生不可名状的心绪和莫名的感慨。每每此时,八大山人之荷便映现眼前,忧郁的线条,苦涩的墨韵构成别样的画面。画里那种远离闹市红尘的宁静和来自山野的空灵旷达,是经历人生磨砺后的重新认定与觉悟。千古为文为艺之事,莫不是在寻找人类在前进道路上失落而又永远寻求的精神家园。

案头插着一瓶莲蓬,挺拔的枯蓬散发着君子般的雅逸,仿佛文人无力的清高,在光华四射又凋零后仍不失风骨,静静地述说着曾经有过的美丽。

自古迄今,咏荷的诗文、画荷的图画万千。《爱莲说》问世后,世人对荷之爱更甚,对荷之赞美,不再需我费字赘言。我只觉得荷花的那份恬淡从容,不事喧嚣浮华,春的滋润、夏的繁茂、秋的凄美、冬的劲拔,其荣枯的生命轮回与人类生活何等相似,而它生命的每一阶段都能给人特别的美感。

随着对绘画的理解,对笔墨的运用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求其韵致而不刻意笔笔精到,化心境为图式,简约、率性的笔墨营造画面中的空灵和飘逸,注入说不清的冷寂、伤感、怀旧的情愫,意境是中国的灵魂,恪守诗画交融的文人之意境和趣味,形随于心,笔寄于意。让构思和审美情趣在宣纸这特殊的材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笔墨之道,本乎性情”。中国画是表现“心性”的艺术,写意花鸟尤为讲求作者的“灵性”,强调“以形写神”,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包括了气质、胸襟和学养。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绘画之道,愈简洁、单纯,便愈有难度,寥寥数笔并非一蹴而就而轻易为之。诗须炼字,画要炼形,诗经炼字则字字珠玑,画经炼形则炯然有神。炼形的分寸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如“云卷云舒近天意,花开花落两由之”的境界,一切尽随机缘。如参禅悟道,只可意会,不可强求。做人、做事、作画皆一样道理。

李采姣:光·色·水——谈李采姣的画

文·缑梦媛

李采姣

博士、教授、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任职于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

李采姣的画能够使人感受到清新而真诚的生活气息,无论是花鸟、竹石,或是蔬果,都散发着一种平凡的真实,没有矫揉造作,因为离生活很近,所以更能打动人。其画清丽、温润、明亮的特质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她居于宁波,那里四季有序,温暖湿润,江河湖泊,波光潋滟。水城特有的物候、景致常常给人新鲜而晴朗的知觉体验,画家的作品也往往透露着这样的氛围与心境。李采姣善于用水,水与色的交融不仅表达了事物的固有色和结构,还透露了它的勃勃生机,同时,水带来的生命感又是被阳光所笼罩的,所以,光、色、水是她作品中贯通一气的三元素,它们相互牵连、相互影响。

水城的画家仿佛对光、色具有天生的敏感性,贡布里希在描述威尼斯的绘画时说:环礁湖发射出灿烂的光辉,似乎使物体的鲜艳轮廓变得朦胧不清,调和了它们的色彩,这种环境可能已经使得威尼斯的画家们运用色彩时比其他意大利画家更为深思熟虑,精细入微。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在色彩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不是追模事物绝对精准的结构和轮廓,而是专注于用色彩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判断。宁波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传统古已有之,李采姣也常常出国游学,她一直认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需要多领域的融合,既要掌握古人的经验,又要积极吸收西方艺术中的特色,其没骨花鸟染多于勾,正是在寻求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知。画面中光的存在来源于她对西画的借鉴,但这种光并非那种戏剧般的神圣之光,而像是被雨水和空气洗刷之后的自然之光。如此清澈的光,没有预设的色调和气氛,不是为了统摄画面中的所有事物,而是希望使事物呈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同时,光照于物上,物又可以表达出光的存在,这是物对光的回应,也是人对自然的回应。在对光的表现中,李采姣除了用西画中提取高光的方式,更多取光照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斑驳感。而斑驳的肌理效果正好可以通过水与墨、色的调和来完成,这恰恰是用传统的技法把西方绘画的元素转移到了自己的画面上。

在她的画中,如果光是来自西画的影响,那么色与水的探索就是她在研习中国古代绘画的基础上所追寻的融合中西的解决方案。其笔端色与水的位置、比例、分量都必须考虑到事物在光照下的结构表达,虽为没骨,但她仍然希望通过色与水的变化体现出笔墨的灵韵,这应该是她一直在探索,并不断寻求突破的创作方向。她喜欢写生,非常勤奋地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特征,且花、鸟皆用色单纯,像水洗般洁净却不失本色,这不仅是在描摹对象的原貌,也显示了画者对待万物虔诚的心性。

近代许多花鸟画家已经开始借鉴西画,这种从中国画自身的材料中寻求融合中西的方法多被人们采用。油画颜料具有覆盖性,可以通过层层覆盖表达光线及物体的质感,而中国画渴望表达的文人理想是难以通过墨与色的层层堆积来实现的,在对事物体积感的塑造以及光的表现上,水的运用的确是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在近代水墨画的发展中,水在材料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它似乎也成了当代水墨的某种标志。没骨画中,水隐含在墨、色里,替代线来表达意气,笔仍在发挥作用。到了泼墨画,墨、色已经超脱了笔在纸面上的控制,水与墨、色的交染、漫延成了人们所追寻的具有当代性的视觉效果。而重要的是,画者要设法把墨、色、水的晕染效果控制在自己想要的状态中,并帮助他表达画面的主题。李采姣的花鸟画,色与水在画面上随机形成的肌理效果正好可以体现出事物的结构,水暗示了对象在光照下的明暗变化,阳光中枝干、花草所呈现的晶莹、斑斓也通过色与水在纸上的漫延生动地体现出来。

在她的画中,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沐浴着自然的光照,一方面又是鲜活的生命体,这种生命意识也体现了她对生命、对艺术的态度。在人被逐渐异化的当代生活里,人如何自视,又如何看待一草一木?对鲜活生命的呼喊与坚守体现的正是人对世界的反思与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她对时代、对自我的自然流露。时代的画作应该有时代的痕迹,如此才能使传统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李采姣一直秉承的就是这样的目标,她不断地向传统提问,向时代提问,通过自己的勤奋与执着,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成就。没骨画原本就向往着自由的精神表达,如今她希望在这条路上走出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并且有着鲜明的探索意识。但这条道路上有很多的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的探索恐怕都会花费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无论如何,她已经启程,我们仍然期待她会带来更多的突破,期待看到她的花鸟画更多的时代面貌,以及丰富的风格特征。

李采姣供稿,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术观察》栏目主持

柴小华:造字法画画

文·柴小华

柴小华

1962年生于浙江江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现就职于宁波大学。

世上有两种人文,标音文与表意文。标音文是记语音用的,它本身不会发出声音,人们根据预定规则读出声音。所以标音文其实没有意义,只是人们生造的为言语服务的工具。表意文是会意记事用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一字一义、察而知之。所以表意文字,尽人智、极简明,可记万事万物,是与天地交会、与日月同辉的人造神符。

此两种人文,意味深长。因之化成文明两脉,观想角度、表达序次、处世方式都大异其趣。然同属地球人类,相互间比照识别、对抗欣赏、守护交流也都是常情常态。

画画,是人的造物行为之一。与别的造物行为不同,画一座山、一朵花、一个人,不是真的要堆一座山、种一朵花、生一个人,只要看着有那个想要的意思就行。所以,画画是纯粹的人文活动,而且本质是表意的。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材料画?画出什么样的意趣?其历史的跌宕起伏与现实的五花八门,都与前述两种人文有基因式相关。

画法诸种,大体可归为两套。一为描绘,将外在的现成物耐心细致地临摹下来有许多的技术方法,内心需抱有对造物主的虔诚敬畏。也包括以形式性书写对画圣、书圣已有程式范式的摹作,只要那些程式尚未内化为自性并取舍自如地应用,这些程式范式就都是外在的。一为抒发,由内生发,师心纵横;笔不到气到,形不全意全;忠实于自己的性灵,敏感于天地的参化;工具、素材、图式,信手拈来,是人所为、如有神助。

表意文明,描绘也有相当高度,勾、描、染、皴诸种绘画技巧也曾繁复精求。然,因为有字以及写字的体验,对外在现成形色的临摹,终究不是那么执着忠诚。即使画史中写实高峰的宋代工笔花鸟与明末人物肖像也都时不时地流露出画者的主观手段。以至于后来抒发性的以书入画的文人画成画坛风尚。标音文明则相反,古典绘画是描绘法主流,面面俱到,不敢丝毫松懈,以至于后来技术进步至绝对忠实于现成物的照相术、电影术。表意系的现代革新标志性图式,是描绘、写实、照相,类标音系古典;标音系的现代主义图式,是抒发、变形、泼洒、涂鸦,类表意系古典。地球文明交融,世象错综,一言难尽。

以书入画,以抒发通描绘,是人类绘事率性之途。而率性抒发之根源在文字。表意系书法起因于文字,标音系时下满大街的涂鸦最多的元素也是文字。表意字,是文符的单体或立体叠加;标音词,是文符的线性横列。因此从形态上说,后者是前者的局部;中文插入个别标音符相对于标音文插入字,看上去要和谐得多。

人造图符最高智慧在造字。以书入画,再往里进一层,是否以造字法作画?

事实上,虽然以书入画,主要强调的是运笔的书写性,但欲完美地书写运笔,自然需将图像简化、符号化、程式化。所以,《芥子园画谱》之类可视作造字法画画端倪。复观西洋,立体派、抽象构成之类,亦暗合造字法意趣。今世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图式是什么?是各种标识!标识原理与造字一般,无声有息、记事会意、简明直观,越时空、跨文化、天下共享。

造字与画画,虽共通于人文表意,然终非同一事物,区别显见。如:字以传达共识为本,所以恒取万象常形;画乃寄怀怡心之艺,多姿鲜活方能动人……这正是画画比之于造字更令人遐想的原因,也是人类画艺永不消停、永远迷人之所在。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