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视线 39 PART 3


2024-03-29

策展札记


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万象复观·亚洲艺术邀请展

本土艺术与泛亚洲文化之间的景观


策展人·柳淳风


全球化构筑了地球村,我们共同生活于这个大村落之中。在这里,各国间交流日益增多,关系日益融洽,各国走向整合,共同协作发展。可以说,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个渐变过程,对象化的人类群体在物质、技术、思想、观念、情感、制度等多重领域进行着多维的互动。他们通过分享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逐渐建构出新型的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组织关系,在文化形态上指向前所未有的、融合的文化属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更加窘迫而现实的能源匮乏及环境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国际间竞争战略命题,全球化和与之相对的民族主义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与矛盾,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融合与个性的丧失,另一方面表现为主权的独立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恐怖和暴力。面对这些问题,知识分子理应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回应。当代科学正致力于寻找和发展新的能源,然而人类对传统能源的掠夺和开掘却从未停下脚步,与此同时,人文科学对文化价值的重新梳理和探讨就像在寻找新的能源一样,显现出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色彩,甚至有人称这些人文知识分子为当代的堂·吉诃德。亚洲范围内的当代艺术正是在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中经历着自身的嬗变。在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和全球化(美国化)的影响下,那些从政治出发的为策略而策略的形式主义模仿的,带着民族符号的,简单暴力与色情的,以及被高估的浅薄和幼稚的亚文化艺术类型,越来越指向缺乏严肃独立人格和自信的种种表现。事实上,在自身传统(本土)文化与全球化(泛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指向非两极的、灰色的“软”景观,正在被亚洲范围内的许多艺术家所热衷诠释,在这里,我们暂且称其为“复观”。而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察者与梳理者,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并不从策略出发,而从审美出发,出逃过分注重梳理潮流特征和语言符号的共性,立足于阐释艺术家感受力与材料(物质)之间的呼应,强化对艺术本质体验的彰显,试图以陈述的方式真实地呈现亚洲各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环境下泛文化之间的中间文化景观。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在全球的意义之上谈论亚洲,在亚洲的意义之上谈论国家,在国家的意义之上谈论社会和个人,我们才能真实地确认自我的身份。“我们来自亚洲”——当我们用这样的话语介绍自我的时候,希望言说的又是什么? “万象”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的集合就是多样与多元。全球化生发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两种不尽相同的趋势:在经济上表征为同一性,在文化的交融与话语的层面却体现为不同地缘的巨大差异。政治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化成为一对互为补给的有趣关系。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对美国而言是一个向世界推行其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机会,经济的全球化似乎就是美国化;而对于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趋势,文化全球化的理想是,人们真正拥有广阔的话语空间,各种群体组织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种族、性别、族裔相继进入话语和公共领域,各种文化以并存、混合的方式存在,世界各国文化在一种庞大而多元的泛文化主义中兼容并包。

许多亚洲国家自20世纪经济腾飞之际,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剧变。新文化的侵入使得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领域都产生了裂变与断层,绝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荡然无存。文化上的断层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后人无法真实地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所谓的“回溯本土(传统)”变得十分艰难,它逼迫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们必须拥有更深的学识底蕴。可以说,我们面对的是破碎传统夹杂着各种高精尖科技的不伦不类的复杂现实。文化的矛盾性和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许多亚洲国家的社会面貌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混杂特征。本次展览“万象复观”正是指向这种介于本土文化与全球化泛文化之间的文化景观,旨在回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影响下的亚洲文化。“万象”即包罗万象,一方面表征万象的景观,多重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一种物(物质)的不断地累积,不停地复制。经济全球化与全球贸易带我们走出物质匮乏的窘境,物的不断累积和复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复观”(景观)即是展览希望展现或试图诠释的态度,在物质、景观不断累积、复制的语境下,“复观”是一种正向的发展,是一种基于都市化进程的高能叠加,也是艺术家对现有现实物质的一种带有魔幻意义的重组和超能的增益。在这种语境下的艺术创作,直面多重的现实与更为微观的景观,艺术家的实践即是对现实进行多意的改编与重组。全球化以来现实空间的观念、形象,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视觉构成的多样差异会在展览中有所呈现。混杂的中间文化,变形、组合、再构成的过程,在亚洲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派生出多样的艺术面貌,催生出幻影与真实间的紧张与冲突,指向“万象复观”。

展览内容由三个板块构成,以层层递进的节奏展现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多个维度。“初相”主要包括利用本土文化的文化基因或相关材料进行创作的作品;“超空间”主要包括使用全球化以来的文化语境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多元、虚拟、互动,以及超越现实的景象;“多极”则主要包括指向未来的一些作品,以对作品的梳理向艺术发展的方向提问。

展览邀请了包括了来自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共20位杰出艺术家,其中Mioon(韩国)、崔正化(Choi Jeong Hwa,韩国)、何汶玦、阿迪亚·尼瓦里(Aditya Novali,印度尼西亚)等几位艺术家用装置、雕塑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观念,他们往往用一些写实的物象符号和现成的物质材料来传达意义,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形象来比喻社会中的问题,这些形象是人工所造的“第二现实”,事实上这些形象恰恰折射了这个世间的万物。艺术家们是切实地从生活中感受和目睹了种种社会与自然界的变革及其带来的陌生感,进而创作了这些作品,而当这些作品放置在公共的场域里时,便折射出一种有别于现实真实性的迷惑力量;萨卡琳·克鲁昂(Sakarin Krue-On,泰国)、贾卡鹏·维拉林科(Jakapan Vilasineekul,泰国)、巴蒂·萨桐晗 (Prateep Suthathongthai,泰国) 、黑希克苏伦(Khishigsuren Batdelger,蒙古)等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当代视觉图像的新景象,也是传统艺术语言蜕变为当代艺术语言的表征。亚洲范围内的国家多数拥有现实主义艺术传统,高等美术教育注重造型基本功训练的传统也使艺术学子拥有了扎实的造型能力,掌握了多种技巧,然而新一代艺术家并不满足于被动地记录现实,而是以观念支配语言,以观念决定语言的使用,艺术家关注的不再只是再现对象本身,而是对象背后的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意义;还有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很恰当地体现了当代人的肉体迷失与心灵飘荡的生存感受。在越来越膨胀的城市空间中生存,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必然产生一种本能式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像罩着一个无形的气球,虽然看得见他者,他者也看得见自己,但却无法达成真实的触摸和沟通。人们在这个自我保护而脆弱空洞的气球中随波逐流,飘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可以享受阳光美景,或是漂浮到一个风暴交加的地方,任那些琐碎无聊的浪花拍打,这个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防止绝望,提示乐观,艺术家正是用视觉和行为的方式具体地呈现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陌生化的感受,并给予自身与他人正向的能量。

作为一种文化属性和视觉语言特征,“万象复观”是艺术家们关于自我的表述,是一种出离于两极性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文化的智慧表达。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万象复观”似乎为当代艺术发展面貌的认知提供了一种多维的想象方式。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副研究员


空:第四届宁波当代艺术展

策展人·陈 峰


思考之后还是思考

文·韩利诚


本土当代艺术展已进入第四回,这是宁波当代艺术学会的坚持,也是当代艺术在时空上不断扩张的印记。本次参展的不仅有前几届的大咖,更有刚加盟的新秀,但从这些作品考察,特别是将之置于三届纵向的演进路线之中,本届的作品无论是表现技巧、表现形式,或是表达的观点都呈多元多样气象。至此,已无法给宁波的当代艺术群体和当代艺术创作进行挑刺式的批判。我只是想以台湾著名艺术理论家高千惠的一段文字来续写我这篇序言的主张和要义。

“亚洲现代艺术的发生,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发生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西方当代艺术的发生,也与东方或其他异文化的对话有关。‘形式交流’与‘样态挪用’使各地艺术已失去原典的维持。从有丝绸之路开始,欧亚艺术便处于平行交流状态,文物和品味的模拟,使北亚、中亚和西亚的艺术,出现最早期的文化国际化现象。”新近与本馆进驻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艺术联盟副主席、秘书长安妮·珀尔尼(Anne Pourny)女士交流本馆展览之当代艺术(《艺术的纽带·宁波——中日当代艺术展》《纸、板、拼贴……法国阿韦龙省当代艺术展》《存在——宁波第三届国际当代艺术展》和《弧度——宁波(国际)当代新青年艺术邀请展》四个相继展览)与欧洲(法国)时下当代艺术之间的面貌与距离问题。安妮·珀尔尼女士毫不讳言,非常肯定这些展览“与法国的当代艺术无甚差别”。我为我馆的水准感到欣喜。但她又指出“这些当代艺术作品与世界其他当代艺术作品一样,它们的价值要等至少二十年才可见分晓”。我点赞她的观点。她是在法国首次举办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的策展人兼艺术家,当年的赵无极先生也认真参与了那次展出。但当时的赵先生并不是后来名震世界的赵无极。参加她那次展览的画家十几二十年后确实有名噪一方的,作品确实有创天价的。看来当代艺术的确需要时间的检验与许可。

“文化国际化”让我馆精心组织的展览具有了国际的可比性,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左邻右舍都能在自己的城市,通过步行或骑单车感受到“世界的艺术风光”。但是,当读到台湾艺术理论家高千惠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种种文化根源的痕迹之“假设”论,我顿感我们本土的当代艺术需要击进的领域还有不少。

“如果你带着希腊神话的记忆旅行,你会发现博斯普鲁斯在希腊文中是‘牛渡’的意思。那是宙斯变成一头公牛,驮着欧罗巴游到克里特岛的路线;也是被天后希拉变成白色母牛的爱欧,被牛虻叮着,横渡过爱琴海,逃窜的路线……如果你带着十字军和伊斯兰的争战记忆旅行,你会发现郊区圣母院和圣索菲亚还有一些拜占庭的宗教镶嵌画,它们留下不同宗教硬体与软体的并存可能。”种种“假设”都在叙述或描述著名的欧亚桥头堡都市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的历史层续和文化存在。而这种地域“存在”之丰厚,正使它的“现代性”具有了鲜明的国际版式。而宁波是什么?历史方位和地理经纬在哪里?面对本届艺术展,思考之后还是思考。

作者系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


参展艺术家作品及观念精选


鲍贤杰(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传统漆画通常具有较强的工艺性,无论是色漆髹涂还是金银嵌入,绘制、镶嵌、打磨等工艺程序必不可少。而《源·木》系列漆画作品不拘传统,从方法上消解漆画固有的工艺性,为漆画的呈现方式探索着一种新的可能。利用木板本色与调制后的大漆之间的色差,在铺设大漆后,用去除的方式完成艺术呈现,形成有别于传统漆画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漆画更趋向于当代艺术作品。

柴小华(宁波大学)

造物主造的万物,就在那儿,永恒地变幻着。人,也想造点什么。把自然的种收起来,换个地撒撒,是农业;利用自然力,造出非自然之物,是工业。艺术,是人满足造物欲的最简便的方式,不求真实,只要有那点感觉就行了。所以,艺术,造什么?怎么造?都是问题。但最要紧的,是你究竟要什么样的感觉!

陈超(宁波博物馆策划展览部主任助理、策展人)

寓言中往往蕴含了哲学命题,不同的人听到同一个问题,大脑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答案。运用陶艺烧成中不定的变化与寓言对话产生内在的联系,窑具搭建的上层建筑关照你的内心,寓言的成真或幻灭会不会取决于你的修为?

坐下来和我来一场对话。

陈丹阳(自由艺术家)

这系列作品表现了我对自己身份角色的反思,我将少年到中年,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各种情感的纠葛,生活和创作的压力撕裂成无数个碎片,每天切换各种身份去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扮演不同的角色,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巴赫的《平均律曲集》,从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的12种大调以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的发展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以细微的差异体现变化,体现转调的魅力。这些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彼此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靠调性与内在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前面也提到过音乐和绘画的关系,我一直试图借鉴音乐的形式来创作,加上我对巴洛克风格建筑和装饰的迷恋,所以选择巴赫《平均律》作为主题。

在这系列作品里,我以一个基本色调为基础,以原点满画面的铺开组成点线面,不同的色块互相对比、衔接、过渡,形成一种旋律感、节奏感。在这里抛开了具象形体只展现纯形式,就仿佛音乐抛开了歌词一般。这时,构图、节奏、旋律感、色调、形式、色彩关系及素描关系等都聚集在画面,让人们看到色彩的音符在跳舞。每天重复打格子点点也是为了让自己慢下来寻找内心真正的自己。

陈峰(自由艺术家、宁波当代艺术学会会长)

天地玄黄,云水谣起。残阳辉尘,余白隙生。寒芒凝玉,铁松默然。
矾头竦目,浮光如幻。魍魉生幽,构象无尽。鸦雀掠影,声闻空谷。
振翅微音,心尖微漾。极目凝视,空茫在耳。山涧秘径,深不可测。
知有神意,前后踌躇。苦瓜苦禅,奇言有云。搜尽奇峰,曲尽万态。
一画高远,莫知所终。吾之求索,散尽半生。寒水澹澹,其心若镜。

干子刚(宁波市第四中学)

现今,国内“当代艺术”几乎是遵循着“精英阶层”这条路子沿袭发展的。“当代艺术”在国内有多少群众基础很难估计,最基层的群众对它的看法莫过于给其贴上“新奇,不理解,疯狂,不正常,这也叫艺术吗”等等离奇的标签。西方的当代艺术之路能否在这里被重新复制?“当代艺术”这个词是否会像过去的种种艺术流派一样,随着一代精英文化人思潮的更替最后只在美术史中静静地存在呢?我们拭目以待。

葛晓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在水墨的自由天地中构现物象的时空观过程,在经意与不经意的偶然之间寻找和追现水墨的最大张力和自由。让直觉中的水墨和宣纸本义效果给心坦然。

海焱(自由艺术家)

游刃于哲学和宇宙学,并将之融入艺术创作。着重于空间叙述和生灵的刻画,各种艺术方式油画、摄影、装置、多媒体任意应用来表述万物以及自我的感知的存在。以此探知宇宙的本真,自我的本真,由此以真知的价值观为旗,与艺术互为共轭。

林海勇(当代艺术家、副教授) / 里非彐(自由艺术家)

给未来的孩子们和所有的西方人一切。所有的西方人都应该尽快把他们自己从各种西方形式和内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刘毅(自由艺术家)

宇宙从一粒虚空爆破而生成,生灭循环,在那最初最原始的零点宇宙之前,又是什么情况呢?

即使看上去无实无形的思想,也需要一个支撑点,不然它们就开始毫无意义地围着自己转圈子,长此以往也忍受不了这空无一物的虚无之境。在空虚中,我的记忆力什么也抓不住……我已不能把思想集中在任何事情上。我把一切的星云旋涡都收缩起来,全部压缩成一团火球,最后缩成一“点”,回到空无一物的状况。

楼怡兰(宁波市当代艺术学会会员、宁波市女画家协会会员)

我相信艺术应该是人的心智情思最卓越的创造,是人类精神性的追求,为的是表现创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感受、体验、理解、想象、感动、感激与赞颂,表现对人生宇宙真相与价值的发现与发掘。艺术必须通过高超的技巧,展示一个卓越的、高明的、有个人独特性的美的感性形式。

潘沁(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无色、无味、无相、无名、无限。


单昊(宁波美术馆展览陈列部)

我是一个在夜晚画画的人,每当深夜进入画室创作时,常人早已进入梦乡,我在画纸上倾泻着谵妄和幻想,天亮时一切就结束了。

邵伟飞(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作品是我的一种自我表达,也是自身生存状态的一些折射和反映。我的这些作品里面既有对现实世界的一点批判,也有对理想化生活、精神追求的一点表达。

盛都(自由艺术家)

做些玩具,大家一起玩玩。

作品为12个人围成圆圈玩狼人杀游戏,每张小桌展台前都有一个预言家的小雕塑,作品《预言家》为每个玩家的号码牌。

孙龙(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硕士)

东有大海,其浪浊浊。众人所趋,日见纷呈。
怪相其中,安之若素。奋力所求,如若西游。
心有执念,激荡洄游。羸弱之地,重筑新城。
偏安之所,难平欲壑。南柯一梦,终逝风尘。

孙周(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

碎碎平安音同岁岁平安,对于像打破瓷器等这类意外的发生,传统民俗往往给予其吉祥的说法,赋予其美好的愿景。

作品《碎碎平安》是由我这十来年在全国各地所收集的500余片瓷片组成,年代跨越了唐、宋、元、明、清;品种涵盖了建盏、吉州窑、龙泉、青花、影青等几十种类。把不同朝代、窑口的瓷片在一件作品里共同呈现,不仅能够反映历朝历代人们的审美取向,再现陶瓷艺术的精髓,更是过往历史、文化、艺术的一个集中缩影;时代之演进,不破不立、有兴盛、有灭亡;有凄凉、有美好。

王炳根(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陈小霞(工艺美术师、宁波开明画院画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任何的生命都在刹那不停地变化着,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

“日移花色异,风散水纹长。”像云彩一样变幻莫测,又像水波一样百转千回。

作品的菩萨云纹由深到浅,由浅到深过渡自然,由里向四周逐渐散开的云纹,一种或多种色彩深浅层变化,使图案有立体感,有着无限的魅力。具有飘逸韵律和异色差对比效果的纹理,又兼有静中有动的装饰美。云纹是一种吉祥的代表,象征高升和如意。

用最古朴的观照自然、器以载道的载体,和受众进行最本源的沟通,用最美妙的纯粹东方的艺术载体,和当代进行至情、至性、至美的碰撞,这些最具东方人文审美并且超越国际化的绘画语言符号,构成了我作品的全部表象,“无我” “无形” “无相” “无声”,也是我追求的艺术境界。

王琛(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宁波当代艺术展一晃八年了。没有陈峰兄、韩利诚馆长的发兴,此展事连续办四届是不可能的。全凭他们的情怀和担当,及宁波这一群喜欢艺术的同道们的响应。每次策展前陈兄总是召集大家商讨展事,并写成厚厚的一叠文案。这个耗财耗力的事情,八年的过程真就是宁波当代艺术活生生的作品。在当下社会,真没有几个人在这样干。宁波当代艺术展览从来就没有什么政治荣誉,更没有经济利益。但从来就没有过应付的作品,参加者都是全力付出,甚至全身心投入。本人也向来特别认真对待。宁波当代艺术展的确是宁波文化的所在,她还是纯粹的,它还是有品质的。从来就没有讨好过谁,取悦过谁,是我从艺以来最喜欢的展事,最令我欣喜的展事。艺术的核心是“真、善、美”,我们在这里还能看到那种可贵的坚守。我通过这个展事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成长了很多。这过程是珍贵的。相信艺术的踪迹会发出光芒,也对宁波的文化建设有所贡献,希望这个展事能继续。

魏惠东(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生命个体在红尘浮世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束缚与诱惑,每每在抗争中又显得如此的无奈,在条条框框的紧箍咒中迷失。而艺术创作是我试图表现迷雾中的自我,探索罗素所说的“What I have lived for”。

吴方洲(澳门艺术博物馆展览策划)

君子街18号是我的出生地,亦是我的本源。对于一个在年少时离开故乡的人来说,故乡承载着我太多的记忆和情怀。每一次回到故乡时看到一切都在变化的场景,我的记忆和眼前的现实交叠致使我产生恍惚感。这种熟悉却陌生的感觉让我陷入不安。我时常置身于年幼的记忆中去努力找寻我所渴望的永不磨灭的存在,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在时空中不断流变,不断生成的未知影像。世界需要日新月异,而我的精神本源却是持守故乡情怀的少年。回不去的地方叫作故乡。在我的作品中,我试图再现我抽象并且日益淡化的故乡记忆,作品是我最本源的呈现,是我所有的不安、恍惚、疏离和想念的交叠和重置,亦是我精神层面的寻根之旅。

西页(独立策划人、九紫影像首席摄影)

故宫门+文身摇滚歌手,唐代仕女+天使女童,抚琴女子+保安,供养人+万圣节男女。人们跟随后现代的霓虹飘动,每组两张图片双拼在一起后,碰撞出耐人寻味的冲突逻辑,正如批评家所说:夹杂欧洲思想的东方农耕社会,被推搡着来到国际前沿,真是上下五千年,左右八万里。而这些无序冲突又像遮罩了一层薄雾,叠影重重。

徐瑜(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

画即心印。

叶长春(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工作室导师)

修禅,有很多的层次、种类和形式。只要心不散乱,制心一处,都可入三昧之境界。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如何在繁杂喧嚣的环境中修禅?电子道场,以现代的电子音乐作背景,以每秒32字的速度展示各种佛经,一念百行,你怎么修?

张聪(雕塑艺术家)

我相·人相·众生相

我相:自我意识就是心中有我,一切事物会围绕这个我而发生,产生了鉴别心。人相:对别人的看法,也是由我相而生。众生相:群体性会让你失去个人思考的能力。

作品三角形构图组合,以佛像形式修持的过程、切割面的增减表达人的自性与觉悟。

张乐平(宁波美术馆展览陈列部副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把作品解体、重新组合,荒诞的构造表现了一个母亲在家庭、社会环境下一种无助、混乱、迷失的心态和对孩子未来成长无所适从的一种畏惧心理。

郑川(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如何辨别一个真实(虚构)的世界?

如何挽留一下时间飞逝的背影?

当我们按下快门时,只有一瞬间被定格的才是真实世界的图像,但当它被再次展示时,却已成为过去记忆的一部分。

记忆是一种混杂了各种切片的意识组合,它取代了线性描述,通过相似性联系,把按照主观意愿组合的内容同时涌现出来。这个虚构的世界是过去与现在的相互重叠和并置,形成了多种认知上的路径,展示出一幅幅意识的图像。

如果把时间投射在空间里,一切在空间中的移动将意味着重新组织时间结构,通过回忆、描述和想象,使过去、现在和未来被同时呈现,从而描绘出一种非现实化的特征。

周枫(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版画家协会会员)

个体所思所想及所经历的一切将深埋于潜意识,艺术创作可以充分运用每个人所独有的潜意识动力,将个人的潜在创造力表现出来,并且进行有益的探索。相对于其他绘画类别,版画艺术具有技术技巧敏感的特征。在版画制作过程中,复杂技术性手工劳动也使人想起一点,即它与人们所需的心灵抚慰之间的联系,而这种心灵抚慰需求又可以追溯到个人潜藏于潜意识里的早期记忆,对相关领域的探索,可以使人们在个人潜意识活动和艺术创作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