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下情涌:出发或方向——宁波美术馆馆藏宁波籍版画名家作品展”开幕


2024-04-26

前言

韩利诚

宁波美术馆在展览、收藏和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就是国内外宁波籍艺术家的作品。今年的展出季,我们发掘了馆藏的版画作品,并对这些版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特点,版画家的艺术风格进行了集中探索与研究,形成了《锋下情涌——馆藏宁波籍名家版画研究专辑》,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本季在展厅展示的作品为107幅,具体涉及版画家15名。这些画家以刻刀雕刻着社会、时代与人生,无论行至何处,身处何时始终怀拥理想。他们从家乡出发,炼历于江湖山川,随乡入俗,生存方式变了,绘画方式变否?嬗变有无方向?在留有深深履印的路径上,他们铭刻下怎样的悲喜与激愤?他们刀下奔涌的激情能否共鸣当下时空心灵?本展的策展人宋文翔和他的团队制定严密的策展方案,根据宁波籍版画家的生活与创作路线图,依次设定地域板块,并开掘其中的艺术史倾向,探讨风格与时空的关系。于是他们将展览的主题定为《锋下情涌·迁》。不久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馆前书记钱林祥先生来电告知评委对该题提出希望修改的建议,当时,我正于南京参加人社部的一个培训,与宋文翔几个信息往返之后已是晚10时余,我提出将“迁”改为“出发或方向”,以显示起点与终点,过程与方位,方向与定位之间的多重意构。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采纳了最终的修改。在此感谢文化部展出季评委会,感谢秘书长。一个直面大众的展览如何用清晰的语言,讲述百姓关注的故事是美术馆策展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曾几何时,策展最大的挑战已是最广大的群众。
版画是阳刚与柔美相济的艺术。“锋下情涌:出发或方向——宁波美术馆馆藏宁波籍版画名家作品展”旨在发现这种结合的学术高度、社会照度和情感契合。

韩利诚
宁波市文联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

出发·方向:没有乡愁的版画家园

宋文翔

“锋下情涌:出发·方向——宁波美术馆馆藏宁波籍版画名家作品展”的策展意图在于:宁波出发,方向四面八方。创作这些藏品的画家都是宁波籍,他们的原点就是宁波,就像风筝一样飞向四面八方,他们在当地的生活与工作怎样影响或改变了他们的创作风格呢,这的确很符合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探讨和研究关于地域性及其文化氛围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即艺术家生活的特定环境与文化氛围,在相当程度上启蒙了艺术家,影响着其艺术取向与审美追求,直至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面貌。在笔者看来,中国有着沉实丰厚的地域文化,并同古往今来的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因为一个画家的创作,除了精湛的技巧、深刻的思想、艺术的磨砺,还有画家本身的经历、阅历、情感、知识、智慧等,都会体现在里面。画家创作出的作品,总是会在里面打上画家本人生活的烙印。很多温馨的东西,就是画家心灵化了的故乡。
一般来说, 在相同的地域内容易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稳定的文化群体, 而受这一地域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美术创作就会形成一定的地域相似性, 也就是形成了一种风格, 这种风格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事实上,地域性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美术史上出现的“画派”大多是以地域性名称冠名呈现的,可见艺术创作和地域性因素密不可分,版画也不例外。中国的版画艺术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四川、江苏和黑龙江为代表的地域性发展的特征,到80年代云南版画加入后,出现了群体版画发展的旺盛态势,而进入90年代以来,地域群体性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减弱和淡化的态势。
中国当代版画除了黑龙江版画、云南版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外,以黑白木刻为主,来表现人物题材的四川版画,以及清新淡雅、擅长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套印技法的江苏版画,都在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实,这种本土文化资源还是或多或少地带有区别于他地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共同地域,相似的题材,有组织的创作方式,造就了其别于他地的创作共性。李焕民、史一常年居住于我国西部地区,他们分别是四川版画群体和云南版画群体中的翘楚。在四川版画群体形成过程中,李焕民一直坚持从自己长期生活的地域环境本身特色出发,多次赴四川甘孜、阿坝地区乃至西藏自治区,关注当地藏族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反映社会现实,积极从本土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他的版画作品以火热的激情、强烈的色彩效果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质朴的生活方式,在歌颂藏族人民崭新生活的同时,塑造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新形象。云南版画群体的“绝活”是绝版套色,这种印制方法以印痕不断的叠压,一改传统的多版套色较为单薄的面孔,超越了版画以往概念上的色彩关系的局限性,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细腻、浑厚。这种技法和中国传统版画、近代木刻以及主次版套色木刻相去甚远,它是通过技术解构的手法进行创作,从而形成了新的版画图式。史一在创作的高峰期也创作了一批藏区题材的版画作品,这种黑白木刻的方式是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的血统而让他一直保持的风格。当然,史一还是脱离不了云南版画群体对他的感染,他同样创作了大量以绝版套色完成的作品,而且色彩雅丽、丰富、细腻、浑厚,融入了云南地域性的审美意识,这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思维和创作语言已经融入了云南地域性的审美意识之中,也说明了地域性群体创作风格特色对画家个体的影响力。
同样,受到居住地创作风格影响的还有许多,比如,贺慕群就是一位为了生活和艺术理想辗转台湾、巴西、西班牙,最后落脚于法国的艺术家,她在巴黎生活和创作达37年之久,其艺术风格则明显受到巴黎自由艺术之风的熏染,静物、人物是画家最常表现的题材,面包、蔬果、生活用具、劳动者、孩子、画家自己……画面简单、单纯、稚拙,充满着西式审美趣味,是明显的法兰西艺术风格。
不同于贺慕群、蒋铁峰等人多地辗转的生活经历,许多宁波籍艺术家离宁波家门口并不远,他们就待在杭州,最多也只是去了江苏、安徽和江西等地的江南地区。由于江南一带历史传承的传统文化滋养,这里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绿柳红桃、舟船如梭……构成了其独特风韵。这是一种秀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常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的版画名家陈聿强、俞启慧、朱维民在这一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平和柔美、清新婉约、诗意盎然作品。陈聿强的《柳浪闻莺》以其创新的丝网版画技术在菲林聚脂片上随意率兴地或滴流、或涂扫、或泼溅,营造出妙趣横生、凝而不滞的多层次的拙朴醇美的墨彩意境。而旅居美国的版画家徐英培在居于江西的十余年间,选取革命历史题材,切身体会井冈山的山山水水,用夸张有力的刀法和简洁概括的人物造型创作了套色木刻《井冈山斗争生活》组画,1979年在离赣赴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后又先后创作了《早春》、《断桥残雪》等极富杭州气息的西湖小景。金明华的水印版画具有典型的江苏版画群体的特点,他把中国国画中的水墨技法和水性颜料引入版画,多刻少印,有印有染,极注意留白的经营和虚实处理,充分发挥水的效能,干湿浓淡相得益彰。
不过,作为艺术家生长、成长背景的宁波地域文化难道对艺术家的创作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吗?受居住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改变与同化难道是不可逆吗?其实也不尽是如此。例如,生活在西部云南的何永坤,他的《哀牢春晓》虽然表现的是地处哀牢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场景,但照样用明快清秀、活泼精致的风格笔调描绘彩云之南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其审美明显保留了家乡四明山的情韵、儒雅等文化趣味。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把这种文化趣味表象在画面上的,有许多人是潜移默化地融汇在自己的创作风格中了,更有能够多种地域趣味而化者,能够把在曾经生活过的、最能影响自己创作风格的地域文化发扬光大。比如,生活在云南的蒋铁峰抵美国后,更是将他所倡导的“云南重彩画派”带到了美国,持之以恒,受美国文化影响甚微。以《花季女孩》为例,他借鉴和运用了很多传统艺术的元素,如青铜器、漆器、民间刺绣、岩画等,这正是阳光明媚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所体现出来的趣味,线条中交织着丰富的色彩、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感。
文化是属于地域的,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相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艺术家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文化的集合;相对异域不同的艺术作品,它又体现出一种地域文化式的独特个性。其实,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并不是艺术的本身,而是表现心灵的境界,展示纯正的美好,那是艺术家追求的一种内心存在着的最完美的崇尚。宁波籍在外艺术家所追求的也正如此,在不断进行的出发与方向选择上,淡定地留在艺术家作品中的,不是迁徙之中的不安与惶惶然,而是没有乡愁的笔下家园。
(作者系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锋下情涌:眷家

策展组

“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突出当代,兼顾历史”是宁波美术馆自建馆以来一直紧抓的艺术品收藏和学术研究的方向。 宁波7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我馆做“宁波”牌、亮“宁波”牌的收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建馆伊始,我馆就在与中国革命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油画展”上收藏了以全山石、胡振宇为代表的宁波籍艺术家作品,拉开了我馆“宁波”牌收藏的序幕,其后又陆续对孔仲起、童中焘等著名宁波籍中国画家实施收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此零星、分散的收藏,虽可为我馆馆藏增光添彩,但对收藏体系和藏品研究并无实质性的帮助,此时对艺术家个人作品系统收藏、研究显得迫在眉睫。直至2005年8月,宁波籍国画家陈秋草首开我馆大批量作品收藏的先河,收藏其国画作品18幅;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现居江苏的宁波籍艺术家金明华先后捐赠国画、版画及版画原版作品共计180幅,数量之大,令人钦佩;2009年12月,宁波籍版画家张国琳在回乡主办“张国琳版画作品展”的开幕式上更将代表作《生死印》等30幅版画慷慨捐赠给家乡的美术馆……
在数次成功大批量收藏宁波籍艺术家作品的工作经验中,我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加强与艺术家联系沟通、增进艺术家对家乡美术馆的感情;邀请艺术家回乡办展,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在且展且藏的基础上实施对宁波籍艺术家作品的大批量收藏和研究;建立个人展览陈列厅,进行轮换展示等。
以宁波籍艺术家史一的版画收藏为例。2008年6月下旬,我馆副馆长张维萍、学术典藏部宋文翔主任、孙周三人赴云南对数名在云南工作的宁波籍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收藏意向沟通。在这次云南之行的基础上,宋文翔主任和史一教授一直保持联系,史一先生对学术典藏部提出的回乡办展览一事很感兴趣。2008年11月,经学术典藏部申报,馆领导协调,正式把史一回乡省亲版画学术邀请展列为2009年重要的展览项目之一,展出时间确定为当年12月18日到2010年1月17日。2009年10月中旬,张维萍副馆长再次联系史一,就展览和收藏的相关事宜作了双方的意见交换。史一同意免费捐赠在全国大展中获奖的5件重要作品给宁波美术馆。同年11月中旬,史一借云南文史馆组织到华东地区考察之际,专程到宁波美术馆,与宋文翔就展览、学术活动、收藏等事宜进行了磋商,达成了史一回乡省亲版画学术邀请展协议书,并在之前答应捐赠5件获奖作品的基础上再增加50件的作品捐赠。12月18日,“史一回乡省亲版画学术邀请展”及“史一版画艺术研讨座谈会”如期进行,来自浙江省版画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本地的版画家们欢聚一堂,参观了史一的版画展览和学术研讨,对史一在版画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予以了极高的评价。宁波美术馆在史一捐赠55件作品的基础上,再收藏了17件作品,加上2008年收藏的3件作品,使史一版画在宁波美术馆的馆藏作品达到了75件,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2010年1月9日出版的《美术报》专版报道了宁波美术馆为打造宁波籍艺术家收藏与研究平台,举办“史一回乡省亲版画学术邀请展”及相关学术活动的报道,并登载了史一的版画作品及朱维明、宋文翔的评论文章。为了深化对史一创作的深度研究、巩固研究成果,宋文翔再次撰写学术评论文章《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从史一版画创作中管窥版画语言的美学内涵》,发表在《美术》杂志2011年第11期,以此表达史一先生对家乡美术馆的厚爱,并以这种学术力量来吸引更多的宁波籍艺术家对家乡美术在收藏研究上的支持。
在如此有力的宣传之后,果不其然,此后我馆对宁波籍艺术家的收藏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先后收藏了顾生岳的作品34幅、张英洪的作品27幅、蒋铁峰的作品70幅、俞启慧作品36幅、徐英培作品21幅、李焕民作品32幅等。
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在申报项目之初,我馆就宁波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初步整理,最终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主办“锋下情涌:出发或方向——宁波美术馆馆藏宁波籍版画名家作品展”参与本次活动。展览题为“出发或方向”正是紧紧抓牢宁波籍艺术家的出发点——宁波,他们从宁波走向了各自的居住地,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创作出了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作品。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指出了地域性及其文化氛围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即艺术家生活的特定环境与文化氛围,在相当程度上启蒙了艺术家,影响着其艺术取向与审美追求,直至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面貌。这是一个有趣的理论,本次展览以艺术家各自迁徙的地域板块为主线进行学术梳理,从馆藏300余幅宁波籍艺术家的版画作品中精心挑选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107幅,其中宁波3幅,浙江20幅、江苏7幅、江西6幅、安徽10幅、山东8幅、云南11幅、藏区21幅以及法国19幅、美国2幅的作品,正是对这一理论的有力例证。
同时,本次展出的作品也是馆藏版画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版画种类丰富涵盖了水印木刻、水印彩拓、纸版粉印、铜版画、丝网版画、黑白木刻、油印套色等各类版画作品。不同的种类的版画表现形式也迥异,也为观者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机会。
通过梳理、分析、归纳初步在“出发或方向”的主题下,策展人以田野考察式的研究方式深化了策展主题的内涵及其外延。其撰写的《策展人语》,正是在艺术风格与地域关系的探寻上定位本次展览“出发·方向:没有乡愁的版画家园”的较好体现。其实,在当今社会艺术市场日渐兴盛、艺术品价格急剧攀升的形势下,艺术家放弃利益,选择将自己的作品藏于家乡的美术馆,奉献给家乡的人民,使这些艺术珍品成为服务于民的公共文化财富,此次策划、研究、陈列展出这些馆藏版画作品正是对宁波籍艺术家们思乡念家敬意和感谢的一种回应。
“叶落归根,情系桑梓”是中国的传统,也是每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晚年的夙愿。艺术家也是如此,在他们心里能够回乡办展或是将自己的作品藏于家乡的美术馆也是大部分在外艺术家的愿望,是思乡之情、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对家乡眷恋的寄托。
“锋下情涌:出发或方向——宁波美术馆馆藏宁波籍版画名家作品展”展出的是五彩缤纷的版画艺术,是各迁徙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更是显现宁波籍版画艺术家们埋藏在心底里那颗深厚、浓郁的眷家之心。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