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笔墨史的分期问题研讨会在宁波美术馆顺利举办


2024-06-25

6月24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艺术研究院主办、宁波美术馆协办的“中国画笔墨史的分期问题研讨会”在宁波美术馆顺利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展览“图画真解——中国笔墨的研究与实践”的既定配套活动之一。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研究院院长潘公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通识研究中心主任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林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中国美院教授、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中国美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副教授李志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丛涛、汪珂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陈佳璇、陈宁以及部分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此外,中国美院外聘教授杨思梁和旅美独立学者惠蓝在线参加了会议。

在此次研讨会上,十余位发言人深入探讨了中国画笔墨的历史传承、创作源流、理论演变及其在中西互鉴中的独特价值。潘公凯详细梳理了中国画笔墨发展的过程,深入分析了其中的重要节点和相关问题,并指出人与画的关系问题是深入研究和理解笔墨的关键所在。杨思梁的发言提出了画论术语的西进是中国画笔墨进入西方的推动力。惠蓝重点从古代画论入手讨论中国画笔墨和中国画论的分期问题。孔令伟则用晚明笔墨作为案例,比较研究了东西方语境下笔墨运用的微妙差异。林晖从艺道和文脉同源共流的问题出发,讨论了笔墨史上的三次主要转化。陈永怡的发言则着重分析了石涛《画语录》中的人与天地、笔墨的关系。李志春探讨的是汉语哲学视域下中国笔墨语言本源性构造。丛涛从书法与碑刻的关系入手,讨论了书法传统的动态关系。汪珂欣发言的主题是六朝图书与绘画中的笔墨融合。陈佳璇讨论了笔墨中“势”的主题。陈宁分析了王蒙《素庵图》中的笔墨结构和变化。渠敬东的发言则是对笔墨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总结,强调了笔墨技法的独特文化价值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本次会议的讨论环节涵盖了从汉晋、隋唐五代的笔墨精进到宋元之变,明清到近现代的续脉推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画笔墨的学术体系。各位发言人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分析了中国画笔墨独特的艺术传统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结构的紧密关联,并强调了其在更为普遍的人类艺术和精神生活整体中的贡献与价值。这种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画笔墨传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