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1963年,署名“钧人”,既有“钧德”里的一字,也是“军人”的谐音。
画像透着孤傲之气,有点悲怆,有点癫狂,看起来让人不安。那时,他的头发比现在浓密得多,也混乱得多,表情严峻,眼光如刀。但是,我喜欢它的真实,我感受到,画面螺旋的笔触,冷峻的色彩。将他二十六岁时的精神状态表现得十分生动,那状态,绝对不是对现实世界感到满足的;那画面,也没有一丝自我粉饰,相反,是悲愤、苍凉、冷峻的。
——节选自丁曦林著《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