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期 总第12期 PART 2


2024-04-19
策展札记 私密者 ——2009年宁波当代陶艺展第三季 □ 陈超 张可 周剑峰   继上一季“反刍——后殖民语境下的装置陶艺”落下帷幕后,宁波当代陶艺展策划团队整理了该次展览的文件资料,特别是艺术家创作前后的感触,与对展览主题的个人理解。作为一项延续性的展览计划,本届展览将延伸到当代陶艺家在个人创作中普遍秉持的观念,即展览的核心主题:自我主义。   我们想借此更加宽泛自由的主题,暂时脱离上一季的国际大论点,将视线再一次集中到创作者思维与作品诞生的微妙联系中,各自探究在泥土中留下痕迹的根源,将个人化的觉察与体悟展现在主题的平台上。   我们分别通过如下部分解释了主题的概念,阐述了该观点提出的深层背景与现实思考,为展览的立意铺垫了来源。 展览主题:   私密者——自我主义观念陶艺 主题释义:   私密者即关照自身的创作者,用自己个人化的体验与叙述来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其结果仍旧指涉自身的状况,自由度极高地围绕着“我”,表达对“我”的理解。承认个人,反映个人,只涉及个人。 主题理念:   近年来,当代艺术大量抛弃社会宏大叙事,转而探索人对其自我意识的关注与表达,创作的视觉形象拒绝说明什么,不要求去阐释,提倡制作形式的多元,观看的多元,理解的多元。然而,在这样一种提倡个人创作自由的意识下,游离于艺术的社会责任感,批判性,讲求直觉式的非集体经验式的,无内在确切意义的观念,被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所欣然接受,契合了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家所选择的个人“道路”问题,即大家不约而同,开始以自身的体验与叙述来维系创作的生命,形成了某种闭合的自我主义观念系统,对抗或者调侃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条道路必然有迹可寻,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当代生存环境笼罩下,对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统筹的结果,而他们的背景之一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推行全球的模式,造成的国家新的民族保护政策与全球同质化的矛盾结果。一方面艺术受到市场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近几年国际资本流通于国际艺术市场,给全球的艺术风格与价值判断带来了几乎是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连横式的国际双年展、三年展的展览模式,也将每个举办国纳入国际艺术市场的操作平台中,成为了他们的艺术品牌,艺术家的创作方式被暴露于全球的语言环境里,相互形成了创作上的竞赛。这种艺术界的竞争机制被扩大到市场的游戏规则中,任何决定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就必须服从艺术商品化、产业化的异变。一部分感到受缚的艺术家开始挣扎,决心冲破艺术渐进体制化的制约,索性走向了极端的另一面,直接归隐到自身,做自己的私密者,与自己内在交流。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手法,达到反抗、颠覆、整合目前所处的困境。   陶瓷艺术家们也是同一波艺术潮汐中的亲历者,他们依旧使用着古老的材料,他们也是全球艺术市场机制的重要环节,同样受到的影响也促使他们开始回归到创作的个人自由,表达他们对当代艺术的逾越和回避,或者置身事外,或者诡辩式地逃脱。当多元化成为全球评价系统的共识,其实起点变成了终点,新的政治正确性像一支模棱两可的标杆,又浮现出不可动摇的嘴脸。      展览策划团队通过以上的说明,归结出一条思考线索,即作为自我主义的创作观念,是在意识上强调主观性,以“我”为本。在构思上吸取个人的日常体验,对创作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我建构,自由地建立起相对于外部环境的内在世界,他可能就是个静谧的、隔离的、单纯的世界。以此创作方式来审视、调查自我的思想规律,探求内心的创作本源。      而这些在本届的参展艺术家与作品中已经显山露水,他们运用各自相对于不受外界影响的创作力,去向纷扰的世界做出一种“回应“,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当下自身的生存与生活。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线索中,这群陶艺家们能够发出内心的呢喃。      低语之时,澄明自我的心境。   我们试图通过展览追踪自我主义观念在陶艺创作中的各式表现,思考其根源的社会性与理论意义,从而梳理出艺术家对自身创作观形成的脉络,确定创作的实质属性。为了使这些问题更加清晰,为了让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更加明晰,提升艺术家的创作力量,展览前我们设列了数个文字问题给各位参展艺术家,让他们的进行思考、解答,并使其思考的结果融入其创作之中,进一步展现每个艺术家独有的艺术观念和对问题理解的实物体现。 文字访问问题集: ◆ 对于展览主题中的自我主义,您是如何理解的?(针对作者对展览本体的了解程度) ◆ 在您的创作过程里,来自外界的影响很微小吗?(针对作者创作来源的澄清与反思) ◆ 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促使您的创作开始强调自我感受的?(针对作者创作的个人背景) ◆ 创作中的您,是在讲述自我、表现自我、思考自我、还是在寻找着自我?(针对作者如何在创作中体现自我) ◆ 您注重作品怎样的视觉外观,是刺激的还是恬淡的?(针对作者由风格的选择到个人的心向的转变) ◆ 您以后的创作,会依然按照自己设定的自我轨迹发展下去吗?(针对作者是否可预见未来的创作设想) 参展艺术家的回答: 顾晓兰(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装饰学院艺术专业研究生) ◆ 对于展览主题中的自我主义,您是如何理解的?   自我,我自己,我的生活,生活让我产生的感受,强烈的或者隐约的不为我知的放在我心里,于是我无意识地却已经在做着自我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自我感受的的主题。 ◆ 在您的创作过程里,来自外界的影响很微小吗?   当下的会很少,可能很接近的事物让我产生的视觉感受多于了心理的感受,但其实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外界环境的,只是积攒着,甚至和众多类似的感受在互相渗透,消化,某个时候、某个画面、或者某阵带着嗅觉感受的风都可以让它重新荡漾。 ◆ 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促使您的创作开始强调自我感受的?   在作品中强调自我感受,对我来说也是个积累到的一个过程,当然还有跳出所谓的“艺术”,生活着就好。 ◆ 创作中的您,是在讲述自我、表现自我、思考自我、还是在寻找着自我?   对我来说这四个元素是四个过程,循环的过程,我会在寻找自我中讲述自我,在讲述自我中思考自我,又在思考自我中表现自我,表现自我中重新认识自我,寻找着自我。 ◆ 您注重作品怎样的视觉外观,是刺激的还是恬淡的?   表面的恬淡内含着刺激,美好中的残酷,如同被岩石压着的小草,山隙中的植被。 ◆ 您以后的创作,会依然按照自己设定的自我轨迹发展下去吗?   没有设想创作的自我轨迹,就象无法预料生活,当然也无法预料生活带给你的感受,和感受带给你的创作。 李洋(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研究生) ◆ 对于展览主题中的自我主义,您是如何理解的? 这次展览的自我主义,很符合中国当代艺术的标杆。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从“85”新潮的混乱后,越来越注意自我内心的发掘、情感的发泄。我也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展览,因为这次展览是跟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不谋而合的。虽然中国当代陶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很少有陶艺家参与到当代艺术的活动中,以致“陶艺”这一概念做为中国当代艺术门类之一使人产生质疑。因此,把“自我主义”定为这次展览的主题,直接切合了当代艺术的精髓,因此,可以说“很当代”。 ◆ 在您的创作过程里,来自外界的影响很微小吗? 很大吧!“自我”虽只是一个主体,但不同的环境自我所表现的外延是不一样的。 ◆ 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促使您的创作开始强调自我感受的?   呵呵,个人感情经历。 ◆ 创作中的您,是在讲述自我、表现自我、思考自我、还是在寻找着自我?   都有吧。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很“自我”的人。很多时候我太在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而很少去想到别人。以致很多人说我就适合做“艺术家”。这样其实很不好,我正努力改…… ◆ 您注重作品怎样的视觉外观,是刺激的还是恬淡的?   都可以吧!随心情而定。 ◆ 您以后的创作,会依然按照自己设定的自我轨迹发展下去吗?   恩,会的。 周剑峰(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研究生) ◆ 对于展览主题中的自我主义,您是如何理解的?   我对“自我主义”这个艺术概念的理解是艺术创作者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同时也是艺术创作者通过自己手中的“媒介”材料和表现“语言”来进行“表述”自我理念。这一过程是开放的,但却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行为。 ◆ 在您的创作过程里,来自外界的影响很微小吗?   人是群体性“动物”,并非生活于真空之中的。我认为个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其内在的价值观是贯穿于其始终的。这就使得我们的创作过程不是一个“真空”的过程。至于这个影响的大小我就觉得是很难界定了。就我个人而言,外界各方面的“信息”对我头脑的“冲击”还是不小的。但我在创作时头脑就会有选择性地“过滤”来自外界的影响。 ◆ 什么样个人经历,促使您的创作开始强调自我感受的?   在这点上我也谈不上具体什么个人经历的影响促使创作开始强调自我感受。因为可能从我们小时候写作文开始,师长们就强调写文章重在表述个人的真实感受,我觉得我现在的创作和那时写文章应该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自觉”的行为。 ◆ 创作中的您,是在讲述自我、表现自我、思考自我、还是在寻找着自我?   我想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更多是把重心放在讲述自我和思考自我。 ◆ 您注重作品怎样的视觉外观,是刺激的还是恬淡的?   我个人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和视觉外观上,可能更倾向于“含蓄”和“恬淡” 的手法。这一点我觉得和个人的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是相关的。 ◆ 您以后的创作,会依然按照自己设定的自我轨迹发展下去吗?   这是一个未可知的答案,我想每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都是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关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