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视线 35 PART 3


2024-03-29

宁波国际当代艺术发展论坛

时间:2016年1月19日14:00—17:30

地点:宁波美术馆报告厅

主持:张柏源

主持人(策展人):

各位听众下午好,上午我们成功地举行了第二届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开幕式,下午我们举办宁波当代艺术发展论。我们荣幸请到了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先生做演讲致辞。现在我们就开始进入大会议题。

张子康(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对于今天这个座谈会,我确实没有一点准备。

我觉得这几年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表象上看,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变化,但是从学术上看变化着实不多。而这几年的学术展可能多是对当下艺术问题的思考和拓展,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大量年轻人进入当代艺术展览中。更多的年轻人在创作上活跃起来,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从学院这块的表现来看,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实验艺术学院。这个实验艺术学院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之后,各地的美术学院陆续成立了实验艺术系,特别是在山东,还成立了实验艺术的一个分会。实验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为什么实验艺术跟当代艺术连得这么紧?其实当代艺术更具实验性,更具学术性,更具创新性或者创造性,这是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当中最重要的点。在中国,我们对艺术的价值判断确实比较多元,但有一条最根本的,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地思考: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这种中国当代艺术?我思考觉得它更多的是从市场中产生的。因为通过市场人们接触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有些人买的艺术作品在随后的时间段里不断跌价,因为市场在不断地更新。所以人们在想,我收藏的东西,它的价值到底在哪?这是近些年引起我们对当代艺术作品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那么,艺术的价值,尤其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行为的价值到底在哪?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通过全球对艺术价值判断的共识,人们质问艺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不同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宗教的前提下,我觉得,认定的艺术标准最主要的还是独特性与创造力。为什么在这人们不去提民族性呢?民族性往往涉及的不仅是地域的国家的,可能还有一定政治性的因素。因此,当我们叙述到全球的艺术容易产生什么样,就是在暗示它们这样一种政治上的倾向。

事实上,在全球尤其是在不同民族中,我们找寻探讨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是在探寻艺术的价值。我们看到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它的这个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上的价值,也就是其独特性和它的创造力。

从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只有具有创造力的艺术才是真正在美术史上有价值的。如果说某种艺术在某个艺术时期里是模仿的,它在这个美术史上肯定是留传不下来的。那么他就会成为一种消费艺术,等它过时了,它就会基本上被大家忘却。这在美术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好多艺术名家,然而,为什么当时特别出名的艺术家后来都不出名了,最后大家都不知道了,市场也不认可了。这到底是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美术史上也没有记录,也没法写,因为他们没什么创造性。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是在模仿。在那时,人们对这样的艺术是一种喜好跟崇尚,他们因为个人的喜好买这样的作品,这是当时的一种时尚消费。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这里我就讲几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在20世纪30年代,一位金北楼的艺术家,当时可能是最火的,可后来为什么他的艺术就不值钱了,然后大家不知道这个人了呢?但是等市场火的时候又把他拿出来,做一些拍卖,也有一些价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主要是他在美术史上确实没法被很好地书写:一个用一种重复的观念和思想的去创作一样形式的艺术家。但后来,为什么在市场好的时候,他又返回来形成在市场里的一个价值呢?这就说明他的艺术完全是市场化的艺术品。其实在国外我们看到的很多,在美国也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家,有很多艺术家他是进不了美术史的,艺术家只能一直停留在消费艺术的层面上,但是美国的市场有自身的规律:一般像这样艺术家的一幅作品不会超过20万,在这样的消费规则中,交易可以完成,然后超过这个价格,交易只能不了了之。

这非常明显,在中国我想超过7—8万可能就难以在市场上进行消费。当艺术作品超过7—8万了,他们就要考虑,更多要看重他要买什么?为什么要买?价值在哪里?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些问题。这样的艺术要有创新性,今天我们做这样的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展很多人是看不懂的。比如今天上午记者问我:当代艺术很多老百姓就是看不懂,很小的一个圈子在做当代艺术,这是为什么?当代艺术之所以大家不能认可,因为它的实验性。就是你不能从我们传统经典绘画的视角去欣赏一幅作品。我们都知道古典主义绘画主要是看作品的主题内容,他画的什么,尤其16世纪的那种宗教绘画,更多的是表现这个主题性的,其实我们现在的一些创作也是表现主题性的。这个是最早的我们对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的了解。我们一定要看他的内容好不好,再看他的技巧。这两点成为我们欣赏传统艺术的主要标准。

其实到现代主义绘画以后就完全不同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绘画,我上次和叶美娟老师也交流过,她特别提出来现代绘画更多关注的是形式美。形式简称构成,比如情感的构成,情绪的构成,画面给你的感受。不是原来那个看绘画主题内容,而是去看绘画的意义。绘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今天的价值就决定与此。我觉得当代绘画需从不同视角去看。今天的创作也是非常多元的:有的偏向于现代,有的偏向于古代,有的偏向于观念。但实际上我们欣赏一张作品的时候,用多元的视角也造成它的复杂性,就是不能简单地去看一幅现代绘画作品。从形式上去看,它有当代性,可能它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古典绘画中也有掺杂作者自己的情绪等。所以,我们去欣赏一幅作品时,需要从很多视角去解读,这样才能看懂我们今天这样一种实验性作品。

当代艺术的作品,好多从一开始的时候不被认可,比如说我们的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我们根本不把它当成艺术品对待。然后一开始提出来这是否是艺术品,这是否是艺术问题。现在大家基本上公认这就是艺术,这就是今天的艺术。所以说这个改变其实就是我们在原有审美的基础上,往前了跨了很大的一步。所以说大家看到新的、实验性比较强的艺术,一直会质疑。要怎么去看懂它、读懂它?我认为艺术展览让大家认识一种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观念。

“空气”这场展览在这几年当代艺术展里,和其他的当代艺术展相比,也不差。它提出了一个离人们自己最近的问题——人们天天在接触的空气。大家可能会觉得“空气”怎么能成为艺术的主题呢?我觉得这才是这个展览让大家思考的地方。因为“空气”离自己特别近,没有它,你可能就生存不了。但是它最贴近你,是你离不开,却是你最不重视的,觉得它是无所谓的。但是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技术的发展,造成我们对一些新问题的思考,我们认识到空气可以给人带来伤害,空气里还可以带来很多有益的东西,空气里还可以传播很多信息,成为一种物质载体。今天,我们看待空气的时候,有人在研究它,这是近年来大家不自觉关注的一个新课题。因为高科技确实给了我们今天全新的生活,包括今天我们请来的这个美国设计小组,他们创作的这件作品。这件装置作品其实是他们的思考,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很高的科技成分,还有他们对现代空气的理解,还有与人的互动关系,更提醒你,让你重视空气,重视你身边让你生活的,你离不开的东西。将这个贴近自己,贴近自我的,每天离人最近的空气放在艺术领域里进行审视,特别值得大家进行讨论。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张馆长,张馆长讲了当代艺术的昨天和今天,并展望了当代艺术未来的方向。下面为大家主讲的是现场绚丽,互动热烈的装置作品的作者,来自美国的艺术家马丁。

马丁(参展艺术家):

非常感谢宁波美术馆安排这个机会,感谢主持人邀请我来参展,在和美术馆的通力合作下,我完成了这件作品。我们来自“非静止”设计公司,我们的专业背景是建筑师,但是我们现在很难去确定自己属于哪个群体,因为我们做很多跨界的东西。包括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装置作品,这是属于兼职工作的一部分。

今天我和玛丽(郑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做这些设计的思想,还有背后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之前子康老师讲的一些创新理论。我们无论是做建筑规划设计,还是艺术作品创作,基本思维方式都是相同的——主要就是利用一些数据、还有参数化的设计理念去支撑我们的作品。作品的结果我们不太清楚是什么,但是我们的想法和初衷都是从数据和分析开始。我们的许多作品都源于自然和逻辑。自然和生化逻辑演化了上千年,上百亿年,是非常成熟的,我们所有的设计理念和逻辑都是从自然的生化中提取出的,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的装置也是讲诉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的许多作品都是从高级的电脑运算开始的,通过电脑运算对数据进行分析后产生出来的效果。之后,我们会寻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去实现。以现在看到的这件作品为例(ppt演示),就是用耐克做鞋的材料,用电脑生成预算或编制,然后做成这么一个场馆。还有其他的一些作品,像陶瓷类的,也是从数据运算开始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更注重采用机器人和电脑可以实现的技术手段来表达我们的创作思想。

刚才一位专家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很多设计思路都是从下而上的:通过电脑运算,电脑模拟和生成,先去计算,然后通过实验去形成这种模式。可能对结果等最后生成出来的东西是未知的,当我们把这个电脑和实验结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人脑从上往下去控制整体的设计逻辑。现在看到的这个是被法国长期馆藏的一件陶瓷作品。它的生成呢?其实是根据DNA的组成方式,因为DNA是一切生命起源,我们把它最基本的模式通过三条交叉的DNA表现,我们做了三种不同形式的陶瓷,但这3种形式通过不同的穿插和重组以后又出现了12种不同的形式,把它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像云集了一种非常复杂形式的逻辑。所有这些都是通过电脑运算,然后通过3D打印还原正负模,陶瓷制作、手工加工,几种不同的方式统一完成了作品。最后就组成了这个像云一样,外表看上去很软,但结构坚硬的陶瓷作品。另外我们比较感兴趣的,对于我们的这个项目比较重要的就是材料方面的研究。因为科技发展到今天,纳米技术的产生,对于材料的关注还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这件作品,我们现在播放不了。(视频演示)这件作品体现的主要是与人互动的关系。所以从一开始,这个折纸就有一个电脑分析过程想要实现这种状态,然后怎么让这种状态和人去互动。这是我们这件作品的起源。这个是我们做的模拟生成动画怎么跟人去互动。这个折纸可以上下的波动。这是我们想要的状态,我们的许多设计都是通过电脑先去模拟,再模拟实验,再用电脑修正模拟,再去模拟实验,反复进行这样的过程最终得到一个结果。电脑模拟毕竟是电脑模拟,最终在实际当中怎么去测试是另外一回事。这个视频现在放不了,但是我们生成的就像一个小机器人一样。它可以这样开拓在每一片花瓣上,它有这样一个感应模块,整体打开,产生颜色的变化。

这个空间是在康尼尔大学建筑系的场馆。(ppt演示)这次我们采用的原理是呈现个体与整体的逻辑变化。个体作为一个细胞开始开拓它与邻居之间的动态和行为,然后个体的运动影响它的邻居导致这个整体的运动,这是我们想要实现的一种运动逻辑。

刚才是一个在费城进行的给低收入人群的一种建筑外观设计。我们用这个在美国逐渐兴起的新技术,进行双面打印。通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到的是比较倾向于建筑领域的一种思考方式:怎么样做一种结构?在这里,我们不用传统的梁柱结构建造一种曲面,而是通过这种3D打印的砖,两种接缝,用相互的压力和阻力两重力相互抵消,然后能产生一个完全的自承重的局面。另外一点比较重要,我们自行研制了陶瓷3D打印机,通过这个机器我们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这台机器烧制出来的陶瓷砖,每一块都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可以定制出不同的造型。

最后大家看到的这种结构还处在实验研制阶段,它是用最少结构制作的复杂的形体。通过电脑预算拼接去实现,再复杂的结构,也能很快地制作出来。用我们这种数字变成结构去实现它,达到很高效的一种手段。

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主要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平时美国工作小组的一些思考过程,以及我们背后的故事。

再次感谢,其实我们做的气旋作品也是一个命题创作,在很短的时间去实现这样的效果。也感谢很多很多的个体,包括我们的设计师爱莎,还有金,包括这边配合我们做这个机械装置的工作人员,有你们在背后的支持,才能达到今天的效果。谢谢。

主持人:

感谢马丁带给我们的《气旋》装置作品。我们大家一致都认为是8岁到80岁的人都喜欢的一个装置项目,很多人走到下面的时候都会做很多的互动,非常棒。

现在,我们做最后一项议程,沙发论坛,还是有请我们张馆长上台,张柏源先生,还有岳敏君老师,还有我们宋文翔老师。

事实上,这个当代艺术展,当代艺术发展论坛,我想给宁波市的艺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了解两个方向:一个是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第二个是在现在,在当下,我们应该如何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大家有什么有价值的推荐,就从张鑫藏先生开始一个一个讲过来。

张鑫藏(《美术报》宁波艺术中心主任):

我也就随便聊一聊,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受委托邀请我一起合作来做这个宁波当代国际艺术展。当然他也给我一个命题,务必要把岳老师请过来,务必要让张馆长来主持这个学术方面的一些事情。因为大家都是朋友,我就大着胆子琢磨了好几天,却不敢冒然接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马丁,看到了他们过去的作品,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作品。我就敢接受了,信心十足地说没问题了,基本上底下有老岳的作品给托着,然后我找到了一个真正对当代艺术注解的作品形式。我找到了,所以就敢于答应,我很自信地来做这次的策展人。

在我理解的当代艺术作品里,更多注重于感受。在欣赏它的时候,不仅仅是用眼睛,可以用身体的任何部位,用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感应来接触艺术作品。其实在我的理解里一个好的设计师,无论哪一个专业的设计师,他首先是艺术家,他才能成为一个设计师。因为本身设计就是要由艺术当中提炼和理解去做出。所以说我觉得在很多的建筑最后有一个很精华的装置,就是在建筑里面,在美术馆,博物馆,或者商场,都悬挂着一个表达着设计师理念的装置艺术。过去我们都见过不少,可我们往往将其忽略了,但这东西实际在建筑里面很普遍,它恰恰就浓缩了一个建筑设计师对于艺术的和建筑的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觉得未来的艺术就是这么普及,就像我说空气,为什么它会普及?因为一直都在你身边。我们自己能不能去感受到,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感受的方式,无论是在作者,艺术家作品里面去呈现,还是我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都会慢慢有一种放开放松,常态的,不是那种拘谨的。

我觉得当代艺术特别需要中国,在中国也是最有希望的,因为我们千百年来,宗教以及文化传统对我们有着很多的约束。很多东西,我们在做一个思路配套,而停止于在一个点的原理上,停留在方式方法上。画来画去我们落后于世界,在经济,工业以及制造上,很多方面,为什么落后?因为我们有了太多的约束,而当代艺术它更直接,它更简洁,我觉得它是一种先进的艺术,是一个使人类更加去直接面对人类思考。

主持人:

岳老师,我想了解一下,从艺术家的角度,你怎么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并给我们一些建议,如何更好地去收藏当代艺术作品。

岳敏君(当代著名艺术家):

这样说吧,未来的方向是需要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是一种更加开放的状态。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所谓当代艺术才有可能走得比较健康,观众才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如果是没有那些好的氛围的话,我觉得可能在某一方面艺术还行,而我们所要求的那种创新,可能完成不了。我觉得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

主持人:

关于当代艺术品的收藏这一块,你能给点什么建议吗?

岳敏君:

我自己也没收藏过什么作品,所以不知道收藏家心理状况。但是从这么多年来看我朋友在收藏,他们从金钱的角度思考多一点。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对,但是这个可能容易使收藏的东西被金钱所束缚。我觉得作品要有思想性,创新和对时代精神的表达,我觉得有这三个方面,再加之不要光从价格的角度去看这个东西。这样收藏也许会很有意思。

主持人:

当代艺术内容更重要,要读懂内容。

岳敏君:

我觉得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

主持人:

好,谢谢。马丁,您的《气旋》作品给宁波第二届当代艺术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让每个人觉得当代艺术跟科技的结合。您是怎么看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方向的,也请您讲讲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点在哪?谢谢。

马丁:

就像刚才关于张老师提到的当代艺术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它在我们身边,但却被人们忽视了。确实是这样。我们在想人在当代社会用很多智能的工具,像智能手机等,你可能用得很多,你可能光关注这个手机,或者说你屏幕上的这些内容。你往往会忽视了去这个画廊里或者是美术馆才能真正地去看一幅作品。就是说你在手机屏幕上看到的一幅,你在现实生活中,你在美术馆看到的这种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艺术家的想法是把人吸引到一个美术馆里,重新去感受艺术,那怎样去做呢?这必然促使我们去创新的这种艺术创作,给人一种不一样的体验。体验性的艺术,包括实验性的艺术,才能把人从虚拟的手机世界中抽取出来,真正到美术馆里去体验,这是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

关于艺术收藏,我认为可以分为个人收藏和公共收藏两种。我认为艺术品其实不应该作为商品被买卖后被收藏。艺术,应该更多地被人去体验。艺术,应该像文化一样去被传播,被人去体验、去接受而不是像这个商品一样去买卖。我不反对这种行为,我不想更多地去做评价,我认为应该更多地从数学和科学中去提取。将来这些东西作为艺术的可能,包括科技上或者人类学或者文化学的角度被人去接受,这是我希望的方向。谢谢。

主持人:

谢谢。张馆长,我们还是想您请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对这个当代艺术品的评价。另外也请您给宁波收藏者一些更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收藏意见。

张子康:

我挺认同他们中几个人的一个观点。岳老师从收藏的角度讲了一些观点。这两年,收藏有一个趋势,圈内越来越重视他的思想性理念性的收藏。这个趋势表现在哪呢?这个趋势表现和我们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关系。

比如现在德国有一家当代美术馆。国家给这家当代美术馆拨发了三年资金,但不让其收藏画,而是收藏装置和影像作品。我们文化部也有国家艺术基金,派专业人员到这个美术馆学习。这些人员学成归来,我们一起开了个学习讲座。他们说:中国太落后了,现在对于装置收藏,中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德国已经给这么多钱在做系统收藏了。他们谈到了影像的收藏,还有装置的收藏。我说那么多,那么大的装置往哪放?那边肯定是知道收藏的概念理念,基本上是收藏他的草图跟他这个方案,重点是收藏他的这个作品的思想。这是目前收藏当代艺术的趋势。

收藏是挺复杂的一件事情。这两年说到美术馆的收藏问题,你不得不考虑美术馆该如何收藏。在我们这样一个收藏背景下,大家都认为美术馆的收藏要做到对美术史有贡献。

为什么呢?因为美术馆的收藏,如果在一个艺术史的体系中,能形成美术史的一个层面,那么将来这个资源能够形成发展社会的教育资源。你想读美术史,想把美术史学好,你一定要到美术馆去看这样的作品,然后形成实证,和你的美术史书本上形成对接,更直接的去认识我们的美术史。

艺术收藏和文物收藏其实不完全一样,但也有共通性。文物收藏重视的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概念,艺术收藏是文化里一个重要的收藏,在文化收藏里主要体现它的艺术价值。如果整体的收藏体现不出艺术价值,它就不是一个艺术性的博物馆收藏。

这几年,我们用行政的做法去考核和管理艺术专业委员会,这样就很不合理。比如在国际上,艺术博物馆委员会很重要。因为博物馆是以艺术为主体的机构,所有博物馆是以艺术价值的建立为主体来形成博物馆体系的。所以当考虑这个文化价值时,一定要有艺术价值。只有考虑到很高的艺术价值,才能形成这样一个博物馆的收藏。

然后就是一个关于各类博物馆专业体系建立的问题了。例如,社会的博物馆,科学的博物馆……现在我们这个专业体系分工还不是特别明确,比如关于抗日战争的博物馆,它与艺术博物馆是两个体系,还有我们有一些科学类的博物馆,比如说生物类的博物馆,还有地质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的收藏不是在收藏艺术。但是博物馆形成了一个整体价值。各类博物馆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形成一个专业上的价值体系和收藏体系。比如,我收藏火柴盒,你们会想什么,收藏齐了以后呢,你就形成一个火柴盒文化。这个火柴盒文化是全世界的研究,只要研究中国的火柴盒,都得去找你。你就是一个顶级的博物馆机构。但中国为什么就做不好专业美术馆?它老是不清晰自己判断这个东西的价值在哪?怎么放到社会规范中去?其实日本有一个纸类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收藏海报的。从中国,从世界上最早一个世界奥运会的第一张海报一直到现在都收藏齐了。大都会、大英博物馆有很多做此类的藏品,所以它们就是一流的博物馆。现在很多美术馆都以建设自己的高度为目标,注意完善自己的总体文化价值。其实实际上也存在问题。另外,你看这个火柴盒,如果你收藏齐了形成一种价值。你研究这些火柴盒,将它们放到社会去研究,去学习,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你拿出一个火柴盒值钱吗?不值,它一分钱都不值。

在当代艺术收藏里,美术馆这样的机构有权利或者义务来建造这个社会,形成这个社会的整体价值概念,来做收藏。但这个收藏在艺术博物馆里面一定具有艺术价值才能够在艺术的博物馆里形成有未来的生命。

中国的个人收藏,更多的是考虑到投资。这是赚钱的概念。这个概念和认知其实是错的。赚钱和收藏实际是两个方面,它们有相通的地方:藏品的艺术价值越高,带来的经济价值可能会越大。这个可能会越大是什么概念? 如果这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形成当代一个追捧的审美共识,那么它的商业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比如说,梵高的作品当时没人认识,也是不值钱的,后来才值钱。收藏作品的藏家为什么值得尊重?因为是这些人,这样真正的没有去投资、没有去赚钱的,这样一些真正有社会责任的收藏家保护了这些最重要的文化,然后才形成了今天的长远价值。所以说,我们应该特别尊重这样的收藏家。我们为什么不去尊重今天的投资商,他们所谓的概念里的收藏家?因为他们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赚钱。如果以赚钱为目的,他们并不会收藏这样一件,当下赚钱的东西。这一定跟当下的审美有关系。商业是什么?一个人喜欢形不成市场,一万个人喜欢就形成了,一亿个人喜欢就形成大市场了,这就是商业。学术不是这样的。艺术不是这样的,他们认知的艺术,大家一开始的时候,像今天展览的一样,都是实验性的艺术。你们怎么能认知他,到底价值在哪,这个是需要市场概念检验的。你去卖根本卖不动的,因为还没有多少人去认识他,尤其一个新的东西。包括老岳,我进入这个当代艺术也是比较晚的,我第一次看到老岳的东西,我半开玩笑说就和我们家看门的有点像,挺害怕的。然后见到了他那个大的哈哈笑的东西,审美意识上我们是接受不了的。但是为什么到20世纪90年代都接受了,现在好像没有不接受岳敏君的绘画了。为什么?这是我们的审美,从根本上改变了。为什么今天他的东西越来越发现他的价值,因为他的东西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东西。认知是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他在过程里,他的艺术创新,艺术的创造力,或给艺术带来的新的思想,是不断地激发你,跟你互动,进行交流……自己在这样的一个交流当中,然后他认识他了,觉得他这个东西好在哪了,最后我们大家才接受了他。但是收藏也不完全是这样一个概念,价格贵的东西我们就不去收藏,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但是贵的东西都去收藏,同样也是一个误区。今天见到好的东西,值钱的东西,贵的东西都去收藏,你肯定是傻瓜。你聪明的收藏这个东西,你一定看到这个贵的东西还有市场,我还能赚到钱。这个判断力我想和其他判断力没什么区别。你有极其敏感的商业头脑,还要了解这个市场,还要了解那些宣传推广的办法,你可以赚到钱。但是这个贵的东西假如说如果不是冲着艺术,是冲着艺术的价值来的,然后你收藏的这个尽管是贵的,可能未来也还有价值,还有更高更高的价值。它是一个坡线的,好的艺术一定永远是坡线的,因为经济规律决定了它的市场的价值的坡度率。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说今天,如果大家提到收藏的概念,应该怎样去收藏,建造怎样的一个价值体系。这个价值有时候在社会中主导了一种文化,不得不研究它的一个体系的时候,这个整体放到一起是有价值的,单体拿下来是没有价值的。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但是这个有待讨论,现在有没有价值,以后有没有价值我觉得不去谈它。比如说我们现代画,十年以后现代画形成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们研究20世纪80年代这个艺术思潮的时候,你不得不去研究它。但是这些绘画艺术的价值有多大,只有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体的时候才能了解。单拿出个别作品并不值钱。你要去收藏,作为这么一种投资,我觉得我还有一点,这个流派,研究这个时期的价值以后,在整个历史当中它的价值又在一个什么层面上,当代艺术的整体价值,研究的重要性也可能会比它要大得多。但是这仅仅是未来的一种情况。同样的收藏当中,你把它集合起来形成一个价值体,你就把一种文化整个放进了社会,予贡献于社会,就得到大家尊重。其实,我们的收藏体系特别复杂。中国没有像美国这样一个以博物馆体系为中心的艺术收藏体系,包括它的价值体,包括它的市场价值。因为美国的博物馆体系发展十分完善,大藏家都跟着博物馆走,市场也跟着博物馆走,亦步亦趋。这里的市场我说的是大市场,消费是跟着这个市场文化走。这在中国是没有的,中国的博物馆收藏,每一个博物馆收藏都是看不清的。这样的博物馆收藏你敢信任吗?敢都不敢!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这样一种价值认知,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实际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特别混乱。所以说现在有好多美术馆收藏,尤其是基层美术馆全在收藏二三流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不了价值体,试想将来的美术馆怎么形成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博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美术馆的发展这两年越来越重视体验性。为什么重视体验性?这个趋势意味着什么?是因为我们互联网的发展,还有美术馆自身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了。人们甚至可以仿真,这样的一张画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跟真品差不多。尤其是当代美术馆,当下的美术馆藏的名家作品,民间的藏品比你还多,那观众来美术馆的意义是什么。所以美术馆不得不多建造一些观众在平常看不到的艺术,让你在这里获得一种体验性观赏经验,享受认知艺术的过程。我们都来博物馆,其实在博物馆,美术馆的概念里,我认为每一个空间都应该与其他空间不一样。你来到这个空间,就能体验到艺术,别的地方体验不到的,包括你的咖啡厅、你的书店、你的会议室……我们美术馆能不能做到?其实美术馆做得还很不够,还差很多。今天艺术的发展给美术馆的收藏,美术馆的空间,美术馆的展览,美术馆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是我们所有的做收藏,搞艺术市场的人所必须知晓的。所以,对美术馆的了解都是必要的,因为你了解了美术馆才知道了你的方向,才知道这个美术馆好不好,才知道要从哪里去获取你的信息。同时,你还要学会辨别能力,去把自己的收藏体系做好。好,我说得太多了,谢谢。

主持人:

当代艺术不仅仅要发现价值,还要读懂价值,还要会放大价值,才可以去走向那个当代艺术。感谢张馆长,信息量非常大,有些抓不过来。下面有请宁波美术馆典藏部宋文翔老师就美术馆的角度讲讲当代艺术这一块的收藏和方向。

宋文翔(武汉美术馆馆长助理、原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

其实我昨天先去展厅看了一下,如果有展览,有时间的话我都会提前去看一下。看到马丁的作品在布展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时我看得很有趣,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后来我发现这个展览,策展人有个主题叫“空气”。让我想起以前那段时间,北京一个朋友搞得那个“窒息不止于霾”那个展览,那个展览我现场没有去看,但是我看到媒体发出来的那些图片之类的,以及他们行动的那种方案等,我觉得那个做得很真诚,很让人感动。因为他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当下特别关注的一个状况,所以我无意否定这次展览的策展主题,但是我个人感觉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要打动人还是来自于创作者本身的那种真诚性,有没有真诚,能不能打动观众,我觉得是衡量一件作品有没有价值的最起码一个标准。

我自己在宁波美术馆呆了十年,主要从事学术与收藏的工作,学术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最起码的收藏的基础。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的收藏因为是制约性很多,刚才张馆长谈了很多,他了解得很多,他的宏观层面的信息也更多一些。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我在工作层面上尽量去理解比如说执行馆长主张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以一种基本的判断。我觉得美术馆的收藏还是尽量以学术为基准。说“学术”,大家可能会觉得很泛,但有一点就是收藏的作品能不能进入美术史的这条主线。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很难,因为你要控制这个节奏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美术馆的收藏不以个人意见为转移的,当然除了美术馆的收藏,其他私人藏家的藏品我就更知道的不是很多了。之前,我不知道这个论坛的主题,我以为就是谈当代艺术的发展,没考虑到收藏。我在这里就从当代艺术的发展谈三点感受。

第一点,当代艺术已经是一种泛化的当代艺术。本来已呈现一定的同质化,扁平化,创作者以新媒体、新手法、新材料、新载体,在为求新求异的向度追求下,已呈现某种“审美”的疲劳。尤其是在资本和意识形态的围剿下,出现了创作方向上不愿碰触的“雷区”,早年以表达社会为追索的“问题意识”的方法论早已摒去,大家都龟缩于个人的情绪或传统“玄学”精神中去制造一点残汤剩羹的图景来麻痹自己。因此,在我看来,符号化图像重复的盛景无法代表一种文化精神或视觉理想,但创作者个人的真诚表达显然更为可贵,可以说要使当代艺术的收藏与发展得以持续,我认为创作者的创作态度极为重要,也就是说艺术与生存维度的必然关联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与感受而进行创作的,即从作品呈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才是衡量一件当代艺术品的试金石。

第二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代艺术早已被社会接受并认可,当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媒体多样化和观念前沿追求是当代艺术的主流趋势,但在中国当下的当代艺术中,平面的绘画形式依然占据着半壁江山。我要说的是批量化的图像生产固然是一种生产方式,许多绘画显然已经放弃了绘画性,当然这种表现方式无可厚非,然而从绘画主体性出发,我依然认为,在表达个人感受的同时,绘画性本身存在着无穷的魅力,在我看来,绘画性的技术表达与当代思维的趣味表达并不矛盾。

第三点,关于作品的当代技术方式。个人比较鄙视当下繁荣表象下的各种热门媚俗的叙事风格,如“小清新”“扁平化”类型等无公害艺术。我认为当代艺术还依然可以从“问题意识”出发的,这本来就是当代艺术存在的品质。问题意识反映在作品技术上,可以用“制造矛盾”来解决,比如“把画面语境处理陌生化,通过不相干的环境与物象的并置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自然就会引发观者思考,有了思考,当代性自然而然就得以产生,作品的价值当然就有了。今天,我把我总结的这种技术化的创作方法,称为:当代艺术宋氏画法。当然,总结得对不对,有待大家验证,有没有用,用了就知道了。相信对于处于迷途中的创作者,或许会有用的。谢谢。

主持人:

李学峰院长也请简单讲两句。

李学峰(宁波画院执行院长):

其实大家都在讲当代这个词,我的理解是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我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创作这个作品与人沟通都是当代的,其实一幅好的作品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或者有一定的创新,或者是有一定好的指向性。我是一个具体的创作者,一个画画的,更多的任务是画出好的作品。你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学术的氛围,学术的环境就会好起来。

主持人:

因为老岳是当代艺术的实验者和创作者,先不说艺术家,其实他的“笑点”和“围墙”,在一步一步地进化。他的观念上也在进步。我不用说得太多了,他在今年和明年,观念上有大的新突破。我只能说这么多。所以我想请你和子康来谈一下。我仅仅是这次策展,我自己心里对这次策展沾沾自喜,我也搞了一次行为艺术,我、子康、马丁一起在这个美术馆的行为艺术到今天为止可能就结束了。我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我很感谢你们。

岳敏君:

还是要感谢宁波美术馆,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环境,还有场地。我觉得这里真的比别的美术馆空间好多了。馆领导还精益求精,指出布展的不足。

当代艺术这个词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20年前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达现在的人做的这些艺术作品。我觉得它可能和过去的古典艺术或者是现代艺术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个差异在于它就像是这个独立小电池?它其实并没有亲自实现这个特点。它只是把这个小电池,挪了位,换个地方,换个空间。当它这个作品出来以后确实让整个人类在艺术界,一下子脑洞大开,让人们开始发现,这些因素可以造成不同的意义和理解。所以当代艺术其实都是运用了这些东西。刚才这个宋老师说的也是一个方面,比如他说的所谓墨生画,所有所使用的这个手段,都是要把某一种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例如一个杯子,它原有的意义。把它原有的意义如何展现更多其他的一些含义。能把一个东西的本身调动出其他的含义,但是我觉得这个手法基本上属于当代的一种手法,已经进行截肢了,所有的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方式来创作,所以接下来很多人就觉得这个方法太无聊了,没劲,所有人都会用的时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艺术家也都在努力地寻找新的一种方式来看待艺术,我觉得目前就出在这样一个近况里面。

张子康:

我觉得谈得都特别好,最精彩的是老岳的观点,他才刚刚进入状态。我知道和岳老师聊天,一定得喝点酒,然后聊够两小时,之后他的奇思妙想才能侃侃而出。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下次你们要抓住这样一个特点,讲话的时间要给他留足了。

宋老师在这一方面是宁波地方学术理论研究带头人。他从整个当代艺术的创作方面梳理;李老师也从自身创作也谈了,非常简单,但是谈了当下一个创作的情况;马丁老师,作为一个美国的艺术家,他对艺术有着不同于国人的新看法和新的创作理念。这几年建筑设计师进入当代创作的很多,给当代艺术带来很多新的东西。尤其是这几年的装置作品,其实他们参与得最多。北京一个画廊是专门由这点入手,做当代艺术中建筑师出身的大牌艺术家作品。今天,马丁老师给我们提供好的作品,又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思路。

通过这几位老师的发言,尤其是通过这样的座谈形式,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艺术是多元的,这个多元是通过视觉改变的,很多是站在视觉,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或者自身的环境上,自身的知识结构上,去思考、去认知,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是肯定的,但也有些区别。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我觉得其实从大发展上也会不一致的,因为它们都会并存,但时间长了,有历史积淀了,大家自然就会认知出来。认知时间越长,讨论时间越长,往往它的艺术价值越大。就像毕加索,现在还有一大波中国人还认知不了他,就是因为他的价值带来了不同的社会意义,所以说,这个社会价值是肯定的。

现在还有很多作品,咋一看没什么感觉,仔细瞧瞧就觉得挺好,谁看都挺好,这肯定是经典性艺术。那天听柏源说库哈斯的设计在北京骂声一片,但是我看库哈斯的设计在北京就是一个里程碑。为什么呢?因为天天的新闻片里所有的国外的照片一报道北京的现代就这样,就播出来了,无一例外,他影响力能不大吗?慢慢慢慢成为北京现在一个标志了。为什么?所有的国内外宣传媒体,展现现代北京就能看到这个设计。媒体天天这么播,无论怎么骂,在建筑上,在中国它也是一座里程碑。就像法国的这个铁塔一样,它也被骂了很多年,骂了20年还在骂。现在有的法国人还在骂。现在它在法国就是一个标志,和卢浮宫一样的标志,所以艺术这个东西也是不断地讨论了多年,这样才丰富了艺术的创作。当然艺术的概念在我们的认知上也是多元的,这个在中国确确实实和国际上也是不太一样的。最早的理解,我们进入当代艺术的理解,就是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视角。政治,像现在的艺术不断泛化的扩展。这种扩展,这种理解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时间的理解,有思想的理解,观念的理解,有现在创作思路的理解……各种理解,对当下的这种理解。这种理解在将来,在每一个艺术家创作自身文化的东西,他会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创作,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

这个展览,我觉得没问题。我觉得正因为“空气”这个词,还是蛮值得大家讨论的。“空气”是什么,这不像是一个学术的概念。但是仔细回味后就觉得它是有重要意义的。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是蛮好,就是特别大。这个展览就是在规模上各方面还是有待于放大,我觉得这个确实是大家可以讨论的。肯定很多人看到这个展览会提:“这个有什么意思?”这方面还需要大家不断地再深入进行讨论。

这里,我特别感谢宁波美术馆,宁波的这个艺术中心,它确实在为这个展览做贡献,也是为社会做贡献,拿出很多的资金来支持这个展览,再次感谢宁波美术馆一直对我们的支持。原来我在新疆的时候,新疆在这里做展览,他们给我提供很大帮助,后来做一些活动,我的朋友在这做展览也给了很大的支持。当然,美术馆都是一家人,到哪都不分彼此的,所以来了宁波,感觉也是像进了自己美术馆差不多。谢谢宁波美术馆,特别谢谢宋老师能拿出时间来和我们一起讨论。感谢今天的艺术家,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好的作品。尤其是马丁老师,他从美国远道而来,亲自制作、安装自己的作品,花了大量精力,他特别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学习,为什么?因为他的敬业精神,他的每件艺术作品,每一根线,每一个细节都由他自己完成,而中国艺术家很多都是助手完成。在瑞士的国际艺术展上,国外艺术家和中国的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亲自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认真程度确实超过我们艺术家。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值得我们提倡去学习的。我觉得马丁艺术家有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主持人:

再次感谢各位,我们今天论坛到此结束,谢谢。

以上部分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编辑整理:陶丹、陈远方。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