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视线 36 PART 4


2024-04-20

宁波市首届水彩粉画艺术座谈会

时 间:2016年6月16日15:00 —17:00

地 点:宁波美术馆

主持人:刘海

主持人(宁波市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

大家好!我们首先有请浙江水彩画家协会徐明慧老师来给我们做个发言。掌声有请。

徐明慧(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刚才在展览开幕式上我把想说的用比较简短的方式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对浙江水彩画家协会来讲,宁波是浙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近几十年浙江水彩发展的进程来看,宁波从老一辈的水彩画家到现在年轻一辈的水彩画家,都是水彩画的积极参与者。在这里,首先我想代表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对近几年,对浙江水彩画贡献巨大的宁波水彩画带头人林绍灵老师表示敬意。因为一个地区、一个画种,一种文化,它都要有一个群体,而一个群体总要有一部分人来参与和引领。事实上,作为一个有组织性的协会,参与的人员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因为他们各有不同的工作环境,就造成协会组织上难以周到周全。就这些年我参与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的经验而言,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协会的发展,如果没有方方面面的组织投入,这个协会就很难发展和持续下去。在过去这些年,我通过信件把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省美协、浙江水彩画家协会的一些展览展示活动传达到艺术家那里。时间是漫长的,有时是三五天,有时需要一礼拜。我们工作的那个年代,没有微信、短信等,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对整个浙江及宁波水彩画的同仁们表示感谢。

我大致看了下展览,觉得整个展览有一定水平。张馆长向我介绍说,这次动员了很多作者参加,有些重要作者还同时有两三件作品参加。这次展出作品,无论是尺幅还是整体内容,可以说是对于宁波几十年水彩画发展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是新时期水彩画发展的开端。这个展览以“首届”打头,我对这个“首届”一词不太理解,但看了介绍以及作品,联想到宁波及浙江水彩画发展后,就明白了。在2014年浙江水彩画家协会换届工作以来,在新会长周崇涨老师的领导和带领下,我们主要在做浙江省水彩画的群众基础工作。我们觉得这一块很重要。因为很多作者都是以参与水彩画活动为主的,接触水彩更多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和作者的交流上,组织了各种类型的活动,动员大家来参与。到目前,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去年的第十届全国美展、浙江省第十届美术展览上,我们来做过一次动员活动:主要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新一届的水彩画家协会成员。当时有很多宁波的作家作者都参与其中,周老师以主题讲座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一些有关水彩画的创作方法,当时也得到了宁波很多作者的支持。所以,那次在宁波我印象非常深,而且我和刘海老师还说,没想到宁波有这么多的作者来参与,也没想到宁波有那么多好的水彩画作者。

这次这个由宁波美协水彩艺委会筹备的展览,虽说画幅有大有小,但整体给我一个不错的感觉。纵观浙江整体水彩发展的趋势,这次的画展将有其自身的位置。客观来说,目前浙江一些地区,特别是偏僻山区,水彩画发展整体比较缓慢,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接下来,我们也将多考虑宁波、嘉兴、温州这些浙江省大市区的工作。

因为在浙江的中国美院没有水彩画专业,包括我在内的好多人在这方面创作有些业余。虽然我们受到了整个大环境,受到了中国美院的学术影响,但是我们的水彩画业务水平还有大幅加强的余地。我们希望,也提倡我们的作者们能经常做一些展览活动,勇于把自己的探索展示在我们大家面前,这样才更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所以站在省水彩画家协会的角度,我们作为主办单位也会积极支持。我们希望老一辈水彩画家,多关心支持年轻人。浙江这几年连续做了几次“浙江美术新峰计划”的评选工作,也是在想方设法挖掘带动一批新的美术创作力量,推动浙江乃至整个中国的美术发展进一步向前发展。我想,在此我还是要代表浙江水彩画家协会向胡文明老师尤苏老师、孙宁老师、孙浩老师、曹辉老师、王谷巍老师、裴发邦老师……这些在20世纪90年代活跃在浙江水彩画舞台上的一些精英们表示感谢。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年轻的力量、未来的力量,所以我真心希望能够以老带新,促进我们水彩画事业的发展。这样在座的各位水彩画带头人,责任就更加重大了。当然作为我们省水彩画协会,我们肯定会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的。

主持人:

感谢徐老师,感谢省协会对我们的关心。下面我们请省协会的专家,省水彩画家协会副主席沈中老师给我们说几句。

沈中(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副主席):

今天我能来宁波参加这个展览很高兴。在宁波有很多老朋友、老同学,还有熟悉的老师们。刚刚我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在几幅画面前驻留,长久地欣赏,我觉得宁波确实实力不俗。正好我们嘉兴这几天也在筹备一个小型的写生展,因而有对比有发现,宁波在这方面确实是我们的“老大哥”。展览的作品非常精彩,实力也很强。这次展览的作品不少,反映出宁波这几年水彩画发展势头很好。另外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不少年轻的作者也拿出了一些有质量有实力的作品。同样作为地级市的嘉兴,我在思考,我们该如何扶持和鼓励年轻艺术家的发展。

此外,我讲下专业上的感受。总体来说,(这里)还是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我们的作品还缺乏一些当代气息。虽说技术处理上成熟了,但画面缺乏时代感,面对全国范围内的中青年作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和油画、版画相比,怎么使水彩画的当代气息通过技法体现,这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因此,当代性的考虑、题材的选择,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有突破的。二是在水彩的局部细节制作上,往往还缺乏一些精到的、让人震撼的东西。像我们第十一届的作品,作者一般就做到七分、八分就停止了,太可惜。创作一件作品,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深入,要精到,创造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我们要自己提炼出自己的东西,做得更加精到,让别人一看,就有冲击力,觉得这个作品不容易,达到了美院科班老师的水平。我觉得有时候搞创作,除了自娱自乐以外,还应该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这也是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水彩的语言很强大,怎样把水彩的语言提炼出来,怎样更有形式感,更有精度感,更体现出个人的面貌,这是一个深入而有意义的角度。当然总体来说,我觉得宁波的水彩画发展很好,有很多大哥级的人物,底蕴也非常厚,让嘉兴这块领域的同仁羡慕。

主持人:

谢谢沈中老师。在创作上,沈中老师是我们的榜样。现在我们请宁波水彩团队的林老师来发言。

林绍灵(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宁波市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

虽然今天外面下着大雨,但我还是非常高兴,只是辛苦了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的两位主席,不辞辛劳,来到宁波,并做了精彩的演讲。他们对宁波的水彩画创作现状非常熟悉,如数家珍。听了关注、关怀我们发展的秘书长的一席发言,我们都觉得很温暖。沈中主席把嘉兴同宁波的水彩画状况做了比较,他的发言谦虚了。我们知道嘉兴、台州的水彩画实力非常强,尤其在嘉兴,以沈中为代表的大批的中青年作者,他们在水彩画作品的当代性与作品的深刻性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与收获,值得宁波学习。

另外,也正像两位说到的,我们宁波水彩发展现状比较好,创作热情也比较高。现在几位副主任、秘书长的工作都非常难做。比如这次的展览,他们毫无怨言地承担下来大量事务性的工作。这里我能看到,宁波水彩画队伍已经有了非常良好的架构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积淀。正像刚才我们两位主席提到的,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宁波的水彩画有一个明显地提高,我们怎样在创作中加上一个当代性的理念。我想在今天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里和大家更多地交流。我已经退下来了,很悠闲,当然我也会继续创作下去,只是我更希望我们宁波年轻的作者,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宁波水彩画的荣誉、宁波水彩画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主持人:

谢谢林老师。说真的,如果没有林老师这么多年对我们新生代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团队。再次感谢林老师。

就像林老师所说的,在这次水彩画活动里,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都是我们水彩协会一些负责的老师在做。在这里,我们向宁波美术馆副馆长,水彩艺委会副主任张维萍馆长表示感谢。现在我们请张馆长发言。

张维萍(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宁波市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

我就接着前面几位老师的话讲。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是凭借美术馆的工作平台,为大家服务。第一,在当下大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家的交流很方便,特别是借助于微信这个平台。比如,有个“水彩画友”的微信群,就是由来自全国、浙江和其他地区的一些画水彩画的人组成的。第二,大展览的背景,即大展览、小展览、群展,个展等各式各样展览的背景,会推动画种和个人艺术的发展。刚才市文联翁鲁敏主席观看展览的时候与我说:“这个展览蛮好看的。”要得到翁主席的表扬可不容易,她是行家。所以我想,因为这个水彩画的展览比较接地气,易受普通民众的欢迎。但是怎样让这个画种挤入一个大的阵营当中,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彰显它自身的高度和价值,我觉得挺难。水彩画创作,容易走入轻松雅致的格局。记得周刚老师曾经和我说,水彩画家一定要有抱负,一定要有使命感。今天,我们作为宁波水彩团队中的一分子来讲,要拿出与其他城市、与其他国家之间相抗衡的作品来,如果纯粹是这种技巧型的、轻快型的、自我享受型的状态,恐怕有点扛不起来了。如何跨越这个坎呢?个人觉得,第一你得跨界。什么是跨界呢? 就是尽可能地要去看各个画种的作品,了解各个画种创作的动态,吸收其他画种的艺术养分,不要产生排斥感,其实当今国际的艺术舞台,几乎都没有画种概念了。第二,你要去了解正在发生的艺术动态。比如,印象派的东西很好看,第一天去那里看,第二天去那里看,但不管怎样它已经是过去的样式了。你可以在里面得到营养,但你必须得了解当下发生的东西。所以,第二天你必须到蓬皮杜艺术中心去。关注当下的方式有很多,不管你是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还是通过看展览的方式。有时候,你还得对艺术充满一点狂劲。比如说,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正在展出贾科梅蒂的作品,你就得亲自跑过去看。不要认为我在画册上看过的,去不去现场都一样。不,你在现场看就不一样,只有到现场看了,才能看出门道。

关于宁波水彩团队,我再讲两句。我今天真的很高兴,中午排椅子的时候,物业问我,会场大概是多少人,我当时估计差不多也就40个。但临近开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现场人很多,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水彩作者。开幕式结束后,不像往常,展览一看完,好多人就离开了,留下来能参与座谈会的也就十来个至多二十个人。但今天的展览,现在能有这么多水彩作者参与、聚集在一起畅谈水彩创作。我觉得很温暖很感动。这是一支很有向心力、蓬勃向上的团队,我们这个团队,不仅要在自己的城市内多交流,也要到兄弟城市多多交流,要做一些国际性的展览访问。因此,我们要在画艺上多探索,关注社会生活,勤于创作,出精品出大作。

主持人:

谢谢张馆长的发言。的确,这次展览中,我们张馆长负责的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展览中,当然也有我们元老级的老艺术家参与,他们给予了我们年轻作者很多帮助。特别像孙宁老师、王正均老师。下面我们有请我们宁波艺术界元老级版画艺术家王正均老师,他这几年也画了大量的水彩作品,为我们指导发言。

王正均(著名艺术家):

我退休多年,头发也雪白了,对于水彩我也只是新手。宁波的水彩画这几年发展很好,画得很好。我为什么现在画水彩呢?因为我木刻刻不动了,而水彩画明快、亮丽、轻松,这种感觉很好,适合我们老年人画,老有所乐。但是水彩画挺难,画得很多,但是可以留下来的却很少,失败率挺高的。我以前刻木刻从来没有刻坏过,因为木刻依靠基本功的成分多些,手控制好,不要冲出去就可以了。水彩不是那么回事情,不流动也不行,不生动也不行,反正纸头比较便宜,画坏了也不要紧……多多练习吧。你们都画得很好,我还要向各位同行们学习。

主持人:

王老师谦虚了。他是我们宁波市美协原副主席。当年他的版画也是频频入选全国大展,获得了不少大奖。而且王老师在美术教育上也投入很多,他曾是我们镇海中学的美术老师。王老师确实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现在我们请孙宁老师来发言。

孙宁(宁波市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今天挺惭愧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刚才王老师问我,这个是哪位,那个是哪位。一连问了三个人我都不知道。因此,我感觉到,在这里的很多新朋友我都不太认识。请各位多包涵、多原谅。事实上,我们宁波水彩的微信公众平台,我每天都有在关注的。

我们那个年代的一批画家,似乎只剩下林绍灵、我和孙浩了。我自己没有像孙浩这么用功,孙浩属于那种一旦要画,会把最近一两年的东西都计划好,一个一个都画出来。我最近和他开玩笑说,我很担心,他会不会这么就把内容都给画光了。所以说,他是很勤奋的人。林绍灵老师就更不用说了,相比之下,我是不太用功的。相比过去的年代,就像徐老师讲的我们现在的条件非常优越。比如,一条微信发出去,连圈子外的人都会知道。当年,我们还是很难的,从杭州到宁波,我们都要准备好几天,用很正式的方式去交流,哪能像现在这么随意呢。我们这里环境这么好,有这么多的作者在一起交流讨论。条件是今非昔比,我们要珍惜。而且,省美协、省水彩都很支持我们做展览、搞活动。而现在我们得在这里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组织我们的会员和活动?

我接刚才沈中老师的话题继续讲,他提出了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我们的水彩画中融入当代性。也就是说,让人家一看我们的作品马上有个感觉和判断,这是我们当下画的,能够表现一个特定的时代。就这点,我个人认为,一点是要有个性;另一点是要有地域性。比如这个作品拿出去,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浙江画派,是我们宁波的画。在这一点上是我们大家值得思考的。因为,我们的作品不但要拿到省里,而且要拿到全国评比的。比如说湖北的这些作品拿出去一看就知道,他们的作品边缘线处理都很考究,很清楚、明显,但又不僵硬,这些是他们的特长,我们要从他们那边吸取这些创作方法、思考方法,如何运用到我们的手上,变成我们自己的一技之长。艺术这个东西,是创作,不是技法。不是比技法,而是比想法。因为艺术是讲唯一性的。通俗地说,不仅需要让观众观看后有韵味感,而且也需要让徐老师这样的专家认为有价值,有韵味。当然,我这样讲可能俗套了。但我们确实要在这方面多思考。这次我们要感谢沈中老师,当着我们大家的面,把他心里的话,很中肯地讲出来告诉大家,提出问题。不是说,我们水彩画艺术可以玩玩什么趣味,玩玩什么技巧,它更多需要的是我们实践和思考并进。

我顺便还要讲一下,我在国外看到艺术的感受。看了国外这么多美术馆的作品,我唯一能够看到水彩画的地方是在曼彻斯特美术馆里。那里有三张水彩画,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水彩画是没有展出的。那里的水彩画,当然画得很好,但现在看来,他们画的水彩画,比我们这里的水彩画尺幅都小。我当时一看,他们那里的水彩画,像是色粉画画了之后,再用水彩画画上去的。那边的馆长还介绍:他们用笔很细,画得比较概括粗略的,都是现场画的。

另外,张馆长也说了,我们要多像其他画种学习。这并不是说要改造我们的水彩画,而是说,我们要取各种画种之长,来塑造我们的当代水彩画。最后,我在这里祝愿大家艺术之境更上一层楼。

主持人:

孙宁老师在创作上是我们的榜样级元老。孙老师这几年一直有机会到国外去看展,有机会学习国外最新的艺术信息。在这一点上,我是很羡慕孙老师的。并且,我也很敬佩孙老师在艺术上得孜孜以求。下面,我们请孙浩老师来讲几句。

孙浩(艺术家):

不好意思,也很惭愧。孙(宁)老师说我很用功,但事实上,我经常被林老师批评为太不用功。我很惭愧,我现在以画“年画”出名,就是说一年画一张。我感到自己也很不好意思坐在这里。元老我是愧不敢当的。我们原来也是在林老师、孙老师指导、提携、帮助下,慢慢摸索出来一点。

如果我们在画里要有些突破的话,就像孙老师和张馆长讲的,关注一些跨界,跨领域,跨不同门类的作品,这样对水彩的发展都会有帮助。原来参加展览,我画得是相对多一点。但现在画的也确实少一点。因为我本身也做设计,所以常常是有一段时间来做设计,又有一段时间来画画,这样就会有两种感觉交错进行。根据我的经验,因为我做设计,所以在和水彩之间,会有做些思维上得融合。这样画面可能会有一些好的变化。所以,跨界很必要。

另外,如果宁波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做出点成绩来,那么这个群体就会非常缤纷。有个性的、缤纷的群体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宁波的这个群体还是比较缤纷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孙浩老师。我们一个艺术创作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引导。我们宁波的青年艺术评论家张在波,对我们宁波水彩做了相当多的理论整理和梳理工作。我们请他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来讲讲。

张在波(《中国水彩》编辑):

前面几位老师都把问题说得比较透了。这五六年的时间我在宁波,我一直以为我对宁波水彩是了解的。但在2013年,宁波美术馆做文献展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老的画家,我还不知道呢。后来,梳理之后我发现,不光是老的艺术家我不知道,有好多年轻的艺术家我也不熟悉。今年这个展览我再次发现不少作者我都不认识。当然有些是这一两年才来宁波的作者,有些是高校里原来没有参加过展览的老师。这说明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宁波的水彩能够吸引大家来参与,整体状况比较活跃。

老师们提到画种之间跨界的问题。我倒认为,这不是什么跨界不跨界能够解决的。其实,水彩画本身就是绘画,出发点就是绘画。只是各个画种在技法材料媒介上是有差别的。所以在中国,各种画种分得很细,很明确,水彩画家、油画家、国画家。但是,无论是哪个画种的画家,无论是画什么画。如果首先确立一个观念,即水彩画首先是绘画,这就不存在所谓跨界的问题了。而是各种媒介在各种技术方法上得互融互通。沈老师提出的问题,即宁波的水彩艺术家在画面的精道性,想法的当代性上的一些问,确实存在。这当然和宁波美术队伍的构成有关系。因为大家大多处在教学,或其他工作岗位,大多用闲暇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是说,可能是写生的时间相对较多,但真正投入创作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画面的完整性上、在语言的精道性上,就弱一点。像前几年,宁波和外地互相组织的不少写生活动,但这几年,相对较少一点,这也造成了这些刚刚投入水彩创作的年轻作者,他们交流的机会就少一些。当然,大家也知道,现在交流方式,像微信平台等都很发达便捷。但前段时间,我发现,大家似乎没有利用好微信这个交流平台。因为大家关注的视野范围是很有限的。一些好的作家可能没有精力,也有可能没有太多的想法,看这些好的作品。当然,随着我们以后创作队伍的发展,最近在这方面应该会有改观的。

现在宁波大学正在筹建潘天寿艺术学院,他们这块还是蛮重视水彩建设的。虽然以后那里不一定会建立水彩专业,但学校领导们会慢慢地做一些鼓励动员工作,鼓励他们多搞创作。因而水彩队伍上又得到一个阶梯的提高,可能交流的队伍会更大,更广泛,这将会是个很好的机会。当然,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宁波水彩,和一般同级其他市相比,还是占比较优势地位的。最后看,我祝宁波水彩越来越好。

主持人:

谢谢张在波,谢谢你对我们的帮助和指导。下面有好些是我们兄弟县市的师友们,他们不远千里,特地过来,参加宁波的这次水彩展览。接下来,我们让兄弟县市的师友们多讲讲。由请我们奉化分会的会长,邱积钏讲几句。

邱积钏(奉化美协会长):

我在这里说说我自己的经验感受吧。我觉得,宁波水彩这个团体对于我的帮助极大。2008年我才开始画水彩。林老师、孙老师等对我的帮助都非常大。几年画下来,我发现困惑很多,不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去走。所以,就像我们沈中老师所说的,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水彩画的艺术性得到更好的提升。我觉得这个门槛不好找,我摸索了很多年。

前几年,在林老师,孙老师的鼓励下,我画了一个系列。在画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感触。第一个感触:画了前五张,可能感觉最好的还是第一张,这说明我在画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第二个感触:怎么把我的画画得更深刻一点。我有时候觉得我一直在重复性地涂鸦,在走回头路。因此,我相信应该有很多的作者,他们也会处在这么一个阶段,就是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恳请我们各位专家,能够对处于探索阶段的作者帮助指导。谢谢。

主持人:

邱积钏这几年的创作进步是非常大的。我们有请徐老师为我们总结下。

徐明慧:

前面我主要从浙江省水彩协会,画家的角度,对宁波今天水彩画的发展做了一些简单的概括梳理。前面谈的是组织工作,展览活动等各个方面。

我更希望今天叫做座谈会。所谓的研讨会,要针对一个大主题、大事件去研讨,一个庞大的人员构成;而座谈会,针对的是现场在座的与会者。我们现在很想了解下存在的问题。

沈中老师一开场就给了大家一个很高的定位。这些问题不光出现在宁波,也在全国其他城市、重点的高校都出现了。到底怎么来搞创作?我觉得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要求。不是说,画一张画就是创作。比如从我们今天现场的创作来,我想说不是画幅大就叫创作,也不是画幅小的就叫创作。原来我们是以画幅来论大小。昨天看到了《美术报》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水彩画画幅的尺寸大小。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好,我也转发了。文章里写道:“小的画幅也可能表现大题材,大内涵。大的画幅也有内容容表现没力量的可能,纯粹是尺幅大而已。”大画幅是从第九届全国美展那个时候引发开来的一种趋势。在那个时候的现场,我们确实感到了大画的气势。在那个时候我们只是感觉到一种气势,不像我们现在理解得那么透彻。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在说,特别是我们的老师潘(长臻)先生也在说,广州美院一位老师的一幅大的静物打动了他,甚至刺激到了他的眼球。现在回过头来,再来看那张静物的画,我们觉得那张画也可以画得小一点,也可以不画得那么大。因为在那个时候,有那么一张大的,有张力的,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给对人的感觉太有冲击性了,使得人们第一时间会认可。但从1999年到现在近乎20年的时间里,在任何地方性的大型展览上,都会出现这样大幅的水彩画。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画这么大有必要吗?这可能是作者的一种攀比心态:在展览上你有那么大的作品,如果我不画那么大,我会不会吃亏呢?但实际上,经过这10几年的轮回,我们发现,真的不需要画那么大的作品。因为有的画面一开就可以完成的,我们就不需要去画1.5m×1.2m。现在中国美协对尺寸的要求又开始放宽了。在今年,即将做的第十一届全国水彩画展,包括接下来每五年的展览,都要求长宽不超过两米。油画、国画可以画大点,但水彩真的不需要画那么大。在第九届宁波举办的全国水彩展的时候,我们收到的第一个通知是,尺寸最大不超过一开。我们当时觉得,这下好了,我们不需要再为大尺幅烦恼了。但第二道通知下来:长宽需要控制在1.8米以内。我当时就问黄铁山老师,怎么会突然连续下两道通知。他说,画幅太小,可能会限制作者发挥。慢慢地从那以后,水彩画又慢慢地恢复一些大题材。我说到这里,主要想引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题材适合画大画,什么题材适合画小画?现在我们在展览会上几乎看不到对开的作品了。再回过头来看楼下的作品,我们知道,很多作品我们不敢,也没有办法送选全国参展。当然各有原因,大家的心里在作怪。为了参加展览,为了迎合评委的口味,为了符合展览的大时代气息,我们都是在不断地比大小……最后造成画面都是空的,没有内涵。

这些年,我们在回顾考察我们这些年水彩画的群体,我们油画、版画、国画、雕塑等领域还是有差距的。因为,全国在国、油、雕等领域的作者,大多同时是高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然而水彩画,在我们浙江来讲,真的是一个业余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其他工作所代替。只有唯一的一小部分人,每天有时间和精力,天天创作,寥寥无几。但大部分的人,包括全国水彩画家的大部分人,都来自于普通的岗位。所以层次上会有差距:有高校的老师,有国家画院的、有省市画院的,有地方群艺馆的,也有中小学美术老师。因为它本身的层次就不齐,那么他们所参与创作的时间,也很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在展览之前,就画了一件作品,这就缺少了太多的思考成分。我觉得,这就是水彩画到今天还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个问题我们看清了,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去引导了。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在做群众的基础工作、动员工作。因为我们想把大家的积极性给动员、鼓动起来,就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氛围,一个更好的平台,让大家积极主动地去搞创作。这样的话,要不了多少年,我们的水平将比过去好得多,上升得也更快。

谈到创作,我们经常会绕过的一个问题,我们没有谈创作本身。比如说,我们在做人物创作。人物创作,我们要表现什么,静物创作,我们要表现什么,风景创作,我们要表现什么。我说的这三个内容,基本在展览上都会出现的,而且,它的比例基本上是对等的。所有的展览基本上都会出现类似的作品。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优秀的静物作品能获奖,很多精彩的风景画也能获奖。过去一直以为好像画人物才能获奖,静物画、风景画拿不到奖。其实这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你的画面给观者传递了什么。我们经常说,一张画就是一个故事。记得我在给学生上插图课的时候,我咨询过很多美院的老先生,因为作为年轻老师,我们经常向老先生讨教。他当时就给我一句话,他说,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那么,我回过头来再去回忆我们当年学的美术史。我们看到很多有关绘画的创作,当你仔细地看每张画的时候,你真的就能看到一个故事,有的是历史的题材,有的是当下的题材,有的是生活的一个小范本、小事件,哪怕是一个静物,它也是一个故事。那么,怎么样才能表现一个人物,我们在表现人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抓的是人物本身,它是不是活生生地被表现出来。我记得我今天在转的这个微信,它在上面强调了一点:由于画太大,为了把画面给撑满,他就加了一个一个的好多人,感觉没有生命,只是摆设。但如果你真要表现人,他是有灵魂的,他是有生命的。你要表现他什么,他的动态、表情,周边环境,你给他设置的色彩、色调。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用来创作和思考的。那么,你表现的人物是哪个时期的,处于哪种环境的,是处于哪个时代背景下的题材,有远古的,有过去的,有当今的,有战争的,还有一些人文的,各种各样的创作题材,我觉得这个是创作的本身。说到静物也一样,本身也是有生命的,物和人之间是有交流的。比如我们坐的椅子,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搞收藏,古代留下来的太师椅等,包括我们手上玩的珠子,所有和收藏有关的东西,大家都知道它是有生命的。它是由一个时代慢慢传下来的。当然我们所说要表现的静物,不光光是这些老的高古物件,我们吃的瓜果蔬菜,它们也属于物。这个物可能是一个季节,一个时期,它是不断地在生长的,不断地在淘汰的。在前几年我一直在收集那种干果、干花。它也是一个物,因为这个物是经过了岁月风华,它最华丽的一个时段,它瞬间消逝了之后,它就凝固了,它变成干花了,它变成干果了。它是有生命的,它也是有时间的,但如何去表现这些物,从作者本身来讲,如何去表现,如何去给它生命的灌注。我们在考虑画面的时候,也要从它的物本身,去考虑它的时间,考虑它的色彩,考虑它的环境。我觉得这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我昨天在给我学生开示范课的时候,我就特地拿了一批陈旧的工业废弃的物件,比如说汽车、自行车这类东西。我觉得这个题材目前在中国特别广泛,各个画种都有,大家都在画。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画,因为我们能从画里感受到,他只是在画而已,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画。可能还没有我们用相机去拍摄的感觉好。刚刚我和在和作者交流,我们为什么要画,要怎样去表现它,可能它曾经辉煌过:比如说,在大工业时期,在大跃进时期,它曾经给国家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要去表现它,我们要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它如何给我们产生一种联想。那就是你不管画什么,哪怕画一个杯子,我记得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放了一个杯子,但那个杯子给人一个感觉,要么已经离去,要么正在来。它通过这个杯子,就可以给人以光影色彩环境各方面,它会给你产生一种联想。那么如果你把这样信息传递给了观者,它会与你有种交流。我们经常说,艺术品跟市场、作者、环境都是要有交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张画只能叫做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而已。这点也是我们要去思考,要去尝试。

我们现在谈到风景也这样,我们到户外去写生,这是最常规的。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说,写生和创作的关系,实际上,一些经常参与写生,并有一定经验的画家们,他再出去写生的时候,他传递给你的画面信息就不再是景物本身了。他已经把他个人自身对景物的理解注入画面里面。你会感到他的画面跟自然界有一定的距离,但你会觉得它很美。你也会觉得它有一种气息在传递给你,这个就是写生和创作之间的气息。我们现在在不同的季节去画不同的写生,做不同的创作,我们必须了解自然景观物象。比如说,在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到夜晚,我们对同一景观的不同光线,就有不同感受。这个呢,我们了解最多的就是莫奈了,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画鲁昂大教堂的时候,他是每两个小时画一张,他在研究光线给一个建筑物注入色彩的瞬间变化。那么你从将近20件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中,你就会发现色彩和时间的关系,包括它停留在画面纸张的瞬间,我想每个人看那个画,都有不同感受,我想,这就是莫奈,这就是绘画大师,他给人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遗产。这些也是我们在写生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我们要做到的。比如说在冬天我们看到的环境,在春天万物生长、百花绽放的时候看到的环境……这让人感觉到激动。因为整个冬天,太凄凉了,让人感觉到太压抑了,所以万物一复苏、百花一盛开,你就会感觉到,很轻松很激动,我们感到人的整个状态就不一样。到了夏天,我们会沉浸在茫茫的绿色当中,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一种停止。那么到秋天,我们会感受到果实丰收的喜悦。然后就又到了冬天了。这就是一年四季的轮回。实际上,我在给学生上色彩课的时候,我特别强调一年四季和一天中每个时间点变化的结合。清晨、早上、中午、下午、黄昏,事实上,这些和一年四季的色彩基本上是相像的。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都带入到我们的写生里面,我们所表现的静物和环境,和我们过去环境的理解就会远远不一样。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室内搞创作、也可以在室内画风景,我们把我们感受的,拍下来或者现场画的速写整理成一个带有创作性的风景,那也是不一样的。不能说风景画就不能进入到创作领域,我觉得这个是可能的。而且在很多展览的作品里面看到很精彩的风景创作。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景、什么物、是大还是小,我们通过我们的手段,我们对光线的理解、对色彩的理解,我们都可以把它注入生命。我们经常说华丽的东西,我们可以用很多鲜艳的色彩去表现;忧郁的东西,我们可以用很多低沉的色彩去表现。华丽与忧郁,我想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过的人,都上过一门课,叫装饰色彩。那里面就会让你做一个这样的色彩色调练习。当时做了一个,为什么现在不用上呢?前面学的东西,到后面都还给老师了,都不用了。你把过去学的所有东西都梳理回来,现在都可以用得上。实际上,这个对我们搞创作都是有帮助的。

刚才说到画幅的大小,题材的大小。我觉得实际上题材没有大小之分,关键是你怎么把它给放大,怎么给传递出去,这全凭作者本事,也是作者个人的修养了。这个个人修养从哪儿来,就是不断地去看,不断地去揣摩。刚才张老师提到了,不要仅仅局限在我们水彩画里面。至于说跨界还是不跨界,我觉得都不重要,确实在欧洲、在世界、在各个角落,画种的界限不像中国这么清楚。因为这些年我经常和一些年轻的朋友在一块儿,所以我在动员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的朋友来画水彩。我觉得对你们来讲,它太简单了,它只是一个绘画。在最早的时候,你们学过绘画,你们学过素描,你们学过色彩,我只是要求你用水彩去画一下,你所画过的东西,我不需要你掌握任何水彩画的技法,你只是画而已。但经过五六年的尝试,我觉得我周边诞生了好多画水彩画很棒的画家。因为他们对水彩画的意识,不再是停留在过去了。我们过去对水彩画的认识,认为水彩就是一种技法表现。所以,我们现在看,很多人的水彩只是一种技法表现,纯粹是画出来的,没有生命、没有思想。当然,又有一部分人的水彩画,他的创作完全没有水彩画的技法,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它不是水彩画本身的语言。我觉得这个是重要的。而关于画种的界限,我觉得真的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去表现这个东西。我有时会和我的学生夸口说,我三天就可以把学生教出来,他可以掌握水彩画的全部技法。我可以把他推出门,让他自己去发展。这点上,确实我可以做到。因为我三天的时间足够我让学生很娴熟地掌握水彩的基本要点,然后自己去发展。我觉得,这点对于我们在场的作者而言,可能已经是过去十几年的事了。我们不需要再回过头来,再强调技法上的一些东西。

表现很重要。我们需要针对要表现的内容,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作,你的作品,如何最终反馈给观者。因为我不可能在我们的作品前面去一一做介绍,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画面,在展示空间里,让所有的人去感悟,即使每个人感悟的结果都不一样,但都能感悟到你所传递给他的信息。我们也经常谈到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展览会上,观众在浏览作品的时候,只是在你的作品面前溜过而已,没有停下来,那就说明你的画没有东西可看。观众可以在你的画前,哪怕停留一下,那就说明你的画,还有可看的成分。如果说,他停在你的画面前不动了,不停地在上下揣摩、来回思考,那就说明你的画,基本上是成功的。我觉得,这点可以是我们在展览现场用来检验自己的作品。因为展览会的时候,作者都会到现场,都很想知道我的作品到底给展览,给观众带来了什么。这实际就是一个交流,希望我们年轻的作者,甚至是我们的一些老的作者,经常做一些群展、个展,不断地进行这样的交流。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别人来看清自己。因为自己看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永远都是最美的一面,我们永远看不到不美的那一面。而别人看的都是你不美的那一面。所以我们要谦虚,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听取一些不同的建议,发现我们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

这里,我在回到我之前讲的,关于大画幅、小画幅上面。我觉得真的要慎重考虑你画面的大小。真的不需要很盲目地去选取大画幅。大画幅画不好,往往会使画面显空。本身是很精彩的一件作品,因为你放大了,很多东西跟不上,这张画就显得粗糙,就显得表现不到位。当然,这也要针对展览的一些现场情况。比如说全国展,我觉得最小的,也要画到对开,也是可以的。我关注到中国有些有名的水彩画家,他们好些在展览上展出的都是对开的作品。这些作品都频频入选,没有因为它们是对开,就没有入选;也没有因为是一开,就不入选。我觉得实际上,水彩画最大画到一开就差不多了。我现在已经把大的画框都淘汰掉了。我不想再去折腾自己了。因为做一个大的画幅,做一个大的框,再搬运,它的效果和一开比起来,可能反而一开的效果更好点。我觉得这点可能也是给大家的一个建议,一个提示,不需要让自己那么辛苦地折腾大画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20世纪80年代所有的水彩画家最崇拜的美国画家怀思,他的作品实际上都很小。我指的小,是指题材,都是他身边的景物。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他的庄园里度过的,他几乎没有和外界打交道。而且他是他父亲的关门弟子,他没怎么进入学院、进入社会。但他所有的作品都有震撼力。我觉得这也是给画家的一个启示,在选题、选材上的启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画你自己能画的东西,画你自己熟悉的东西,不要去画无关的东西,或者说,过于跟风。全国美展五年只有一次,如果你跟不好,跟丢了,这五年的时间你就浪费了。还是应该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做,跨界要跨你擅长的东西,表现也要表现你擅长的东西。不要今天追求这个方法,明天追求那个方法,自己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否则很有可能画着画着就找不到北了,画着画着就不知道画到哪去了。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平时我们可以多看,多交流,多学习。每个人都有个性的东西。有的时候你自己没发现,别人会发现。关于地域流派的划分,在中国我们都是有所了解的。我们一提到广东,大家都知道,广东的画拿到桌面都可以认定的。但这是不是一个好现象,我觉得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争议。这不是我们去谈,去要认定的问题。至于个人的画风,什么才叫你的画风。过去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个人风格不能变,个人风格怎么样。我觉得这也不是一定固守不变的,能改变就变的。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完善。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也不断地在探索,到底哪个适合自己。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借这个机会,把我想说的,我对创作的理解,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下。可能有一些对在座的各位有所帮助,可能也有一些对大家来说是废话。请大家在这里多包涵。谢谢。

主持人:

感谢徐老师,如此真诚地给我们讲了这么多创作的体会,同时给了我们这么多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因为这边物业下班时间的关系,我们要抓紧时间了,这里,我们还有没有作者想和专家探讨下。下面我们请阎云泉秘书长讲讲。这次活动他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

阎云泉(宁波市美协水彩艺委会秘书长):

谢谢大家。我在这里就讲三点。第一,没有过去,也就没有现在。因为我们这个团队,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林老师把我们的团队从小到大带起来,我们的团队是逐步壮大的。

第二,我觉得协会要发展,我们必须要用心去做。像刚才林老师讲的,目前我们团队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构架。我觉得,这个构架就是我们以后发展的基础。我作为这次画展的总联络人,参与了整个画展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一圈下来,我知道,做一个画展复杂程度。一旦任何一个小细节没考虑到,可能就在会在下一步出差错。幸亏有各位兄弟姐妹一直在帮衬,我觉得这个画展最后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第三点,也就是最后一点,刚才听徐老师、沈老师、张在波谈了很多艺术方面的问题,我谈下自己这边的感受。我觉得艺术如果要提升,主要做好两点:首先,向内挖掘自身,找到自己。我有种自我的感觉,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对什么题材最有感觉,什么方法、画法又最适合我。这点很重要。因为人家好的,不一定适合你。你觉得好的,也不一定适合人家。所以我觉得,对内挖掘自己,你擅长什么,你的情感在哪里,关注点在哪里,可能在别人看来不经意的东西,你看了很有感触。我想这就是你情感和题材的切入点;其次,向外关注世界。关注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状态。还有,了解美术圈,艺术圈里怎样在思考,怎样在表达。从技法上来说,我觉得,我还不成熟,但从方向上来说,我是这么思考问题的。

当然,我现在杂七杂八的事情很多,经常打断我。就像这个画展,工作一开始,我就没有什么时间画画了。因为心静不下来。要挖掘内心,不是这么容易的,人是浮在上面的。但我想,一个画种要发展,总要有人付出,总要有些做具体的工作的人。我想就把它当做一种磨炼,一种对心智的磨炼。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团队每一个成员,几乎都有联系和接触。几乎在画展里的每一幅画,我都知道作者是谁。也就是说,这些工作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做一件作品,我要用心,把这件作品做好。好,谢谢大家。

徐明慧:

我补充两句,据说在10月份的石家庄的全国第十一届水彩画展,广东东莞的第二届全国人物水彩画展,希望大家早做准备。

老师刚才有两个问题,我稍微做个回答。第一,关于画册,可以说,在这方面我是专家了。印刷是四色印刷,四色印刷是机器上的,印得黑了,实际上是没有校色,没有调过。所以,你个人印画册的时候,一定要到现场。还有一点为什么看的彩样和实际印刷效果不一样呢?因为彩样一般用的是进口油墨,色彩艳丽,但实际印刷用的是国产墨,肯定会黑一层。从十几年前一直到现在,一直是这样。所以,印刷的时候,你一定要在现场,这点很重要。因为一般机器一开,它开始起印,一起印就是几十张。所以,你必须一版一版地要看准了。实际上,你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提高一点亮度就可以了,实在太灰太暗的话,就加一点点绿。如果你懂机器上的曲线条,就更好了,这样你就能调出来。将来各位都会出画册,估计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还有另一点是画框问题,画框确实是每个人都要珍惜的。但有机玻璃,确实不能总擦,因为,有机玻璃一擦容易擦毛掉,所以我们习惯在展览上配完有机玻璃,画一回来,我们就配上玻璃。但玻璃我们也不能总擦,玻璃也要起毛的。有画廊的朋友告诉我,让我把有机玻璃丢掉。有机玻璃怎么擦,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家里掸灰的鸡毛掸,轻轻地在上面掸,如果因为上面的灰尘太大,你真的想一次性掸完,你也不要用那种干毛巾、干抹布。如果用了,这次过后这块玻璃也可以废弃了。刚才也说了,让你们最好用一开的画框。这也是一个经验,因为做画框现在的价格太高了。如果你用宽度超过1米2的镜框,那么你要用灯箱片,灯箱片一块裁下来,至少要一千块钱了,你再加上木框,你两千块钱拿不下一画框。如果你用一开的标准的有机板,它的宽度是1米2,长度是2米4,你只用它的宽度,这样你用不了100块钱,你就有一块有机玻璃可以用了。有机玻璃一退掉,你就可以换玻璃了,将来你随便怎么擦,问题都不大。这个也是我们经常出去,跟大家做动员的时候要讲的话。

主持人:

谢谢徐老师,这真是细节上的经验之谈。也谢谢沈老师,来给我们提了这么好的意见建议。今天研讨会到此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处,到时再交流。感谢大家,谢谢。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编辑整理:陈远方。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