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界的宁波群英谱


2024-03-29

中国版画界的宁波群英谱

□ 徐建成、王进

  2008年7月,宁波籍当代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先生将自己精心整理具有代表性的30件(套)原创版画木刻版、112件版画精品以及珍贵手稿等文献资料捐赠给宁波博物馆。同年12月18日,当代水印版画家金明华先生将他每一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之作,包括《青山树碑》、《洪钟》在内的60件版画、100件国画,以及10套版画的原版捐赠给宁波美术馆。2009年12月,云南版画群体的领军人物、宁波籍当代版画大家史一先生把他在历届全国版画展和全国美展中获金奖、银奖和铜奖的5件作品及其它50件版画作品捐赠给了宁波美术馆。2009年12月30日,宁波籍版画家、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张国琳将自己的代表作《生死印》等30件版画捐赠给宁波美术馆。四起捐赠佳事,引起笔者的关注。这是一种无声的文化提醒: 征集、收藏版画作品,对新建的、缺少馆藏又缺少资金的宁波博物馆界、美术界来说,不失为一策略,而且最好是宁波籍的作品。因为在中国版画界,始终活跃着宁波籍版画家的身影,而且他们的艺术造诣和作品思想,或举足轻重,或独树一帜,为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版画,是用刻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铜、锌、麻胶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版画之兴起,远在世界诸国之先,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其发展来看,汉画像石、砖被称为中国版画的雏形。它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但由于它以石砖为地,以刀代笔,显见版画的某些属性,后人以纸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画”。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所镌刻的《金刚般若经》卷首的扉页画《祗树园孤独图》被认定为现存最早的版画。两宋时期,木刻版画的插图则大量出现在当时出版的经济、史略、文学书籍中。明前期的版画秉承宋元遗风,线条粗犷,自然奔放,不拘细节,此时期的画工与刻工通常为一人兼任。如戏曲插图早期本子《娇红记》刻于宣德乙卯(公元1435年)图为半页式,风格古拙,继承了宋画遗风,构图饱满。明代中叶,著名画家投入创稿,造纸制墨,刻印书籍也有所发展,名画家与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画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在质量与艺术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术也在此时迅速发展,各地出现大批朱墨两色或多色印通俗读物和戏曲小说的插图。明后期,中国版画步入鼎盛时期。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大量的插图使版画的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版画以地域划分出现了许多流派,如金陵版画、徽州版画、吴兴版画、武林版画、建安版画等,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仅就《西厢记》的插图本来说就出现了数种版本。天一阁所藏《金莲记》也是杰出的作品。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陈洪绶的刻本《楚辞九歌》,与清顺治二年(1645)萧云从所绘的刻本《离骚图》都是以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主题创作的版画。这两套作品堪称我国插图版画的精品,在我国版画史上地位颇高。清朝后期,版画艺术逐渐衰落。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把木刻版画从国外介绍进来并加以提倡,我国由此发展了新兴版画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版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手法千变万化,优秀的版画家层出不穷,创作风格各异,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版画成为了讴歌祖国建设成就、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有力宣传工具。可以说,中国新兴版画作品,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化遗产,一幅幅生动的作品详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从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走向改革开放、伟大复兴的历程。

  鉴于对中国版画史和当下版画艺术品市场的了解和中国版画界宁波籍群英的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淘沙,那些生动地描绘历史生活情景的纪实主义版画作品必将成为文物精品,成为宁波博物馆、美术界馆藏的个性和特色,继承天一阁“藏”之精神和“重他人之轻”的眼光,发挥独特的文化价值。现根据积累的素材和人物访问,将宁波籍版画家生平小传、研究叙录如下:

重庆版画的“江氏父女”

  抗战时期,重庆木刻运动是我国进步美术运动的旗帜。江敉是重要人物之一。江敉(1912-1989),镇海人。曾用名江心康、江升康,笔名白丁、黑子,自学绘画成才。1930年开始从事木刻,1933年以卖画为生。1937年在上海编辑创刊《非常时漫画》,为《抗战漫画》、《抗战画刊》投稿,宣传抗日救亡,代表作有《日本的泥脚》。1939年后,任教于贵州毕节师范学校。1945年在重庆作商业美术,并为《中国夜报》、《南京晚报》、《新华日报》投稿。1950年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任讲师、副教授。1956年后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江敉是四川、重庆黑白木刻的最早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甚多,广受文艺界和中外人士的热情赞誉。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江南小景》、《渔歌》、《晚归》、《岷江暮色》等,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战鼓》、《百折不挠》等。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在国内外展出。出版有《熊家婆》(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及《江敉版画集》等。1964年中国邮政发行《庆祝非洲自由日》(纪103)1套2枚,是由宁波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设计的,江敉木刻的作品。

  江碧波(1939- ),江敉之女,是我国当今蜚声国际的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曾任绘画系主任。她创作的版画、油画、中国画、雕塑等作品数以千计。曾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都四川美术展览馆、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以及家乡天一阁博物馆等举办过个人美术作品展。还多次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国和地区举办过个人美术作品展。大量作品为国际国内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代表作版画《白云深处》、《近邻》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大型城市雕塑《歌乐山烈士群雕》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最佳奖;版画《石门颂系列》、《生命之变美》等注重主观表现,注重艺术想象,注重形式创新,在国内外版画界引起巨大震动。“综合版画”是江碧波崭新的艺术创造,是她创作生涯中耀眼的艺术裂变和重要的里程碑。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

上海版刻艺术“四元老”

  1946年6月4日,原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和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迁回上海的中国木刻研究会的两方面会员,集会讨论决定,将上述两个版画团体合并改组成立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总部设在上海,办公地址在大名路65号。这意味着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开展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中心依然在上海。同年9月“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举行,当时参加筹备和展出工作的陈珂田、邵克萍、余白墅、戎戈成为日后上海版刻艺术发展的主将和见证人。

  陈珂田(1914-1987),宁波人,常用“珂田”名字发表版画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武汉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因患肺病返回上海,从事工厂的会计工作,业余时间创作木刻版画,1947年12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早期作品有木刻画《小毛》,木刻版画《上海的边缘》入编《抗战八年木刻选集》,《饿》与《妇人》入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二届全国木刻展览,并被收录于《中国版画集》。陈珂田的版画作品题材不大,却能管中窥豹,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市民的生活。作者以连环组画的形式,以一个职员在日寇铁蹄下苟且偷生的遭遇,讲述着当一个亡国奴的悲哀,从而激发起人们的反抗意识。画面黑多白少,基调沉闷,主人公总是低眉垂首,周围的景物也十分单调,作者正是用这种特殊的语调,再现了当年这些人的心境,同时也给今天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新中国成立后,陈珂田在抗美援朝时期创作了《保卫自己的土地》等具有代表性版画作品。

  邵克萍(1916-),又名弓玄,镇海人。1940年开始木刻创作,是中国新兴版画创作最多、题材最为丰富、创作年代跨度60余年的大师。他历任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版画会副会长,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他“新兴版画贡献奖”。 主要作品包括内容涵盖抗日战争时期-“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运动时期-新中国解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包括《战时运输队》、《侵略的罪证》、《鲁迅画像》、《百万雄师过大江》、《电到农村》、《可爱的祖国》、《浦江潮》等带有深刻时代烙印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批作品贯穿了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的脉络,既是邵老生平创作历程的写照,更是中国新兴版画史的缩影、中华民族复兴的记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余白墅(1920-2008),慈溪人。早年学漫画,作品发表在上海《东方漫画》等刊物。1936年夏,受到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开始从事木刻创作,早期作品发表于上海报刊,并收入1938年出版的《全国抗战版画集》中。1939年至1945年,为推动木刻运动,他先在宁波组织木刻研究会,随后在江西、浙江多次举办个人木刻展览。  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反映劳工与农民生活的木刻作品,如《铁路工人》、《矿工》、《晚归》、《牧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主编《救亡木刻》、《木刻艺术》等木刻与漫画刊物多种,与漫画家张鸿飞合作抗日漫画集《怒潮》,并编著出版《木刻技法点滴》一书。1942年8月,与荒烟为筹募全国木刻研究会和中国木刻工场基金,在赣南博物馆举行木刻展览会,在美术界颇有影响。同年,又与梁永喜、张乐平、陆志庠举行木刻与漫画展览,在赣州中山公园展出。1945年10月,余白墅回到上海,参加“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筹备和展出工作。1946年,余白墅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并任该会木刻函授班导师。1949年4月主编《木刻》画集,迎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余白墅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委员,并任该协会编辑出版部副部长。历任上海大众美术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等职。参与编辑《解放漫画选集》等十余种,主持朵云轩印行现代木刻水印画与现代版画百余种。版画代表作有《晚归》、《牧马》、《瓶花》、《鸭司令》等。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他“新兴版画贡献奖”。

  戎戈(1923-),原名戎维域,宁波人。擅长版画、书法。肄业于苏州美专沪校。1941年开始木刻创作。1946年参与筹备“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后任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候补监事。1959年任《文汇报》社编辑。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部分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收藏。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他“新兴版画贡献奖”。2001年文汇出版社出版《戎戈版画选集》。作品有《饥民》、《老人》、《炉火熊熊》、《我以我血荐轩辕》、《浦江两岸展新貌》等。

四川“高原”木刻精神代言者

  李焕民(1930- ),原名何国儒,祖籍浙江余姚。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1948年因演出话剧《末路》,被开除出校,更名为李焕民,赴解放区工作于华北大学文工团,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参与解放天津。1949年调回北京任职,参与改建中南海怀仁堂及中华门,后曾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并于1951年2月毕业,毕业后工作于重庆新华日报。后调到四川美术家协会工作。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四川省美术展览馆馆长。代表作品《高原峡谷》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1956年),《藏族女孩》于日本获金奖。《长夜》、《高原之母》等皆为其重要代表作品。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出版《李焕民版画作品集》。

京津版画界“宁波骄傲”

  俞沙丁(1923-1966) 名维新,曾名寒竹,别名丁伐、沙丁。北仑新碶人。1937年开始版画创作,师从木刻家王麦杆 。不久,王麦杆前往新四军根据地,俞沙丁回到家乡,继承父业,在镇海“县中”执教美术课。1947年自费出版鞭挞日本侵略军暴行的木刻集《松花江畔的守卫》,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俞沙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担任军政治部文艺处干部。1952年,俞沙丁来到上海正气书店,担任《时事画报》的美术编辑。1954年以后,俞沙丁先后应邀去天津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担任美术编辑。代表性作品有《农家》、《牧羊女》、《渔汛》木刻集、《塞外风沙》、《护林》等,先后赴前苏联、蒙古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展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俞沙丁受迫害,不幸含冤辞世,年仅44岁。

  张奠宇(1928- ),奉化人,擅长版画、美术教育。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版画系主任、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土改组画-诉苦》、《日当午》、《道德经图释》等,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出版有《西方版画史》等。

  王永杨(1934- ),鄞县人。擅长水粉、版画,曾任天津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天津群众艺术馆馆长。作品有《洪湖赤卫队》、《白求恩》、《上学去》、《小伙伴》、《农村小景》,《灯心绒》、《今天苦战为了万年幸福》等。多数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陈亦逊(1940- ),原名陈翼荪,别名任荧,慈溪市掌起镇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历任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美术编辑、美术编审。版画作品《园林工人》,《一家亲》入选全国美展。“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勋章、军功章”设计者之一。

  周美娟(1940-),女,浙江鄞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历任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动画工作室任动画设计、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动画专业讲师。作品有《晨》、《水印木刻》等。她是当代著名青年画家刘中的母亲。

  郑叔方(1941-),鄞县樟村人。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黑白木刻《南国春早》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套色木刻《火车来到咱山村》为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

垦荒内蒙古版画

  胡申得(1932- ),北仑柴桥街道宁远堂人。1947年肄业于镇海中学。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历任内蒙古师范学院助教、讲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编辑室主任。1960年前后近十年间,是他艺术创作的高产期,发表了许多作品。当时搞版画教学与创作,开垦了内蒙古版画教学的处女地。作品参加了历届全国美术展和全国版画展。作品有《文化岗》、《驼运》、《春耕》等。出版有《胡申得画选》。

水印版画的两大家

  金明华(1933-),镇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后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部主任、江苏省版画家协会副会长。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和联展,并著有《金明华画集》。作品选赴美、英、法、日等30余国家地区展出,被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中有中南海、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等。20世纪60年代开始涉足水印版画,他的水印版画具有国画韵味和民族特色。作品的题材有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在甬童年的记忆,也有在全国各地采风的作品。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作品有《秦淮春》、《水中天》、《洪钟》、《绍兴东湖》、《光阴不待人》等。

  史济鸿(1953- ),宁波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之一、原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先生 (1907-1994)的弟子。曾赴北大荒知青兵团。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任教,后旅居美国。主要作品有《北疆日记》、《解冻》、《天鹅》、《出猎》等。其版画作品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将油印与水印、机印与手印、凹印与凸印、以及将拼贴和综合版的多种技法融合到水印木刻之中,使水印套色木刻有了空前的发展。他的版画构图新颖,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色彩清丽朴实。善于用窥一斑见全豹的表达手法,从一些平常的生活角度去发现深刻的主题,画面很有一种诗的意境。他的作品有多数是为知名作家、画家著作、出版的设计封面和配图,可谓是中国当代版画的一代大家。

广州版画界的“大园丁”

  王莉莎(1934- ) 女,北仑大碶王隘村人。新文化运动时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和世界语翻译家王鲁彦之女。王莉莎从事版画创作,也是在冥冥中延续父亲与鲁迅的一份情谊。王鲁彦先生曾被鲁迅唤作“彦弟”、巴金尊为“彦兄”。父母身边来往的总是鲁迅、巴金、文怀沙这些大文豪、大作家,耳濡目染,作家梦曾植根于王莉莎心底。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在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任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她的很多版画作品影响了一代年轻版画家。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作品有《爱因斯坦》、《窗前》、《小城春雨》、《夏日的风雨花》。水印木刻《故乡》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她的作品改变了木版画单一的刻和印的形式,更加充分地利用刀的痕迹,水的浸润,墨的虚实,使画面的内容层次丰富起来,更为凝炼、深邃、浑然一体。

“水印丝网”派代表人物

  陈聿强(1938- ),宁波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木刻版画和丝网版画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会上展出,并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英国、奥地利、意大利、菲律宾、拉丁美洲和非洲多国展出。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国内诸多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收藏。丝网版画的出现,已成为世界版画的主流,是一种颇具当代性的版画品种。近年来潜心探索将东方传统版画水印技艺与现代丝网版画相结合的“水印丝网”版画新画种。此项将丝网版画印在喷湿的宣纸上的新画种,既有现代艺术的风貌、又有中国传统绘画墨色滋润的韵味,受到各界的赞许。著有《艺用人体结构运动学》、《丝网版画》和《陈聿强水印版画》等。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

云南版画界“宁波身影”

  史一(1939- ),鄞县人。1956年考入浙江美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历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版画教研室主任、教授。背上行囊,将自己放逐到云南边陲的一个小镇,建筑心灵的栖息处,他认为黑与白是世上最神秘最单纯的美。用黑白为主调,构筑了深沉亘古的西双版纳,呈现出一种悠远的宁静,和生命初始的安详。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木刻《金沙铁流》获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铜奖,《灵之祭Ⅲ•躯壳》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大江春秋》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金奖,《雪域之魂》获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铜奖。作品先后在KWLF艺术基金会、韩国木版文化研究所、德国温勃莱那学院、亚洲艺术学院、英国欧洲木版基金会、北爱尔兰奥斯特大学、日本相生森林美术馆等展出。

  陈永乐(1944- ),浙江奉化人,擅长版画、中国画。自学绘画,曾在军队从事美术创作。1982年后任云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室主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秘书长。作品《英雄赞》、《织》、《银果》先后入选第五、六、七届全国美展。多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陈永乐画集》。

  何永明(1948- )别名何磊,宁波人。擅长版画。1984年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作品有《猪市》、《阿噜茶女》、《塔桑树下》等。

  李小明 (1951- ),镇海人。1977年云南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副院长、副教授,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其中《山常青水长流》获第九届全国版展优秀创作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何永坤 (1953- ),鄞县人。198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1991年入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研修。历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工艺美术系主任、版画专业副主任。作品《哀牢春晓》、《秘林之一•鸟鸣》。出版有《何永坤画集》、《黑白艺术》等。

杭州“美院派”版画

  朱维明(1940- )生于温州,原籍宁波慈溪。1959年开始从事版画艺术。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先后在云南省美协和云南省文化厅任职。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研究生班,后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美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和全国版画展并获奖,《葫芦信》、《日月潭叙事》、《导师与纪程》等不少代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欧洲木版画基金会等收藏。著有《毕卡索的版画艺术》等。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

  徐英培(1941- ),宁波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后毕业于版画研究生班,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师范系。作品有《可爱的中国》、《带镣长街行》、《井冈山之晨》等。

上海“藏书票”设计三杰

  邵黎阳(1942-),镇海人。邵克萍的长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主任,上海美协版画工作委员会藏书票部主任,中国美协藏书票研究会副会长。曾多次主持组织藏书票展览,编辑出版多本藏书票画册。20世纪六十年代初曾任《解放军报》美术编辑。在其22年军旅生涯里,创作了不计其数反映当时部队风貌、军民关系、驻地风土人情与壮丽山河的版画、油画、素描与速写作品并多次获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知名的军旅画家之一。1985年4月,上海版画会成立,专设藏书票研究部,邵黎阳任主任。此后,他在杨可扬、邵克萍、杨涵等3位老前辈版画家领导下,发展以版画为主的高品位的上海藏书票艺术,使上海成为全国藏书票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张子虎(1948- ),祖籍鄞县。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中国版画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理事、法国藏书票学术会会员、上海版画工作委员会理事、东方书画院理事、一级画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1-12届藏书票艺术展和多届国际藏书票艺术展。曾获全国银奖、铜奖、优秀作品奖;作品分别被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国内外友人收藏。

  沈蓉男 (1948- )女,宁波人。擅长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版画。1970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曾任湖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美编室美术编辑。版画代表作有《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等。《汉语大词典》、《辞海》等装帧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书籍装帧设计优秀奖。

徽派版画代表人物

  张国琳 (1951- ),宁波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修班,探索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后画风转为严谨、理性。代表作版画《大千世界》组画65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版画《山海经变》组画12幅。版画《戈壁笛声》、《红军西征在回区》、《西北组画》、《集市》、《浩气长存》等入选全国性美展,其中《西北组画》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理论作品《谈黑白绘画》,《新徽派版画》。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

山东版画“一枝秀”

  陈川 (1943- ) 生于重庆,祖籍宁波。擅长版画、雕塑。 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1984年至1991年任山东省美术馆副馆长。现任山东省美术馆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1993年《正午》等3幅作品参展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第一届国际版画双年展”。代表作品有《春暖沂河》、《流金岁月》等。多幅作品先后在日本千叶《日本艺术》画廊、澳大利亚利斯莫尔地区美术馆、法国比利夫博物馆展出,并被瑞士、荷兰、德国艺术机构收藏。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出版有《陈川画集》。

宁波本土版画英才

  周士非(1927-2004),原名周时兆,奉化人。1947年参加木刻运动。1950年任奉化文化馆馆长,1955年后任浙江省奉化第一中学教师,高级教师,宁波画院顾问。 作品有《盼》、《对话》、《站起来了》、《大姊的命运》、《十面锣鼓》等。出版有《周士非木刻选集》、《周士非版画集》。

  余右凡(1933-1988),宁波人,擅长版画、漫画。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历任吉林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宁波大学副教授。作品有《生产长一寸,美帝吃一惊》、《小喜鹊》、《剥画皮》等。

  王正均(1943- ),镇海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美院版画系。曾任职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中学美术教师,兼任宁波市美协副主席、宁波画院副院长。1999年获“鲁迅版画奖”。作品《柔石》、《殷夫》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志的葬礼》、《王道乐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徐建成系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文物与博物馆处副处长,王进系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助理工艺美术师)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