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期 总第22期 PART 2


2024-04-19

学术研讨

荆楚“心象山水”回吴越——魏扬中国画学术研讨会

时 间:2012年3月20日

地 点:宁波美术馆贵宾厅

主持人:张维萍

主持人(宁波美术馆副馆长):

今天在“魏扬——心象山水”展开幕之后,宁波和湖北的艺术家们欢聚一堂,采用互动的形式对魏扬老师艺术成就进行简短而温馨的交流。

本次研讨会与会都是两地中国画艺术家和美协的领导,主要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唐小禾,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继宁,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雷志雄,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刘一原,武汉书画院副院长张三发,著名画家魏扬,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宁波美术家协会主席何业琦,宁波美术家协会顾问余明海,宁波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亚非、叶文夫,宁波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陈承豹,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宋文翔等。由于今天研讨的时间紧凑,可能无法让在座的每位专家畅谈自己的想法,望各位见谅!

首先,我们请魏扬老师发言。

魏 扬(著名画家):

本次展览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使大家会聚于此进行座谈,在座各位均为来自两地的著名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看法,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更希望两地以后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主持人:

刚刚在开幕式上唐小禾老师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见附录),既谈到与魏老师之间的师生感情,也对魏老师的国画艺术进行了阐述。对此,这里我们也不再赘述。下面我们请来自湖北的雷志雄院长谈谈他的想法。

雷志雄(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

魏扬老师是我们的老前辈,作为美术教育者,他和蔼可亲,培养了许多艺术家,得到了每一代学生的喜爱。

魏老师是吴越人,却生长于荆楚,但在我们看来他的作品依旧渗透着吴越文化精神。

他的作品给我的启示首先是他对色彩的运用——从随类赋彩到随情赋彩。受楚文化的影响,他的色彩浓烈,奔放,不拘一格。这点对我们湖北的很多艺术家极大的启发。其次是他广博的艺术修养,得到了画院各画种艺术家的尊重。

这次他能回故乡办展,机会难得。在这里我仅代表我们画院对宁波的各位领导、同仁表示感谢。

主持人:

谢谢雷院长。雷院长刚刚提到的魏老作为宁波籍艺术家回乡办展的情况。这其实是我馆今年一个系列活动,魏扬老师是参与这次活动的首位艺术家。雷老师也提到了魏老师作品的艺术特色——色彩,这点在展厅里显而易见。这与我们吴越、浙派的山水迥异。接下来我们请陈承豹老师谈谈我们浙派山水与其的不同。

陈承豹(原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观看魏老师的山水作品后,我们着实眼前一亮。浙江山水画以淡雅,继承传统为主,传承脉络比较清晰。魏老的风格比较强烈,这可能与楚文化的地域风格相关。

魏老1928年出生,今年虚岁有85了。今天能展出数量这么多,幅面这么大,质量这么好的作品,令人佩服。

魏老的山水作品笔墨老练、随意,有苍茫感。尤其是这11幅的小册页,有黄宾虹先生的影子,但并非黄宾虹先生的原貌,有自己的风格。作品淡雅,具有文人气;笔墨随意、放松,却很老练;色调也不雷同,红调子、蓝调子、黄调子、淡水墨……,各色都有。由于时间紧迫,大小作品我仅能流连观赏,未能细看,但作品意境突显明确。尤其是进门处的那幅雪景。雪景难画,但在您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感觉,又有现代意识的表现,这是十分困难的。

中国画论中很重要的一句话是:“情于景会,意与象同”。而这次展览名曰“心象山水”,这里的“心”就是“意” 吧!展览的“写意”风格比较明显——无论是构图、造型、留白处理以及色彩的主观性等等。

从画面上我们不难看出魏老以前从事过西画的创作。

唐小禾(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魏老师本是画油画出身,也做过一些版画。当时在我省里是公认的多才艺术家。他的这些经历在他现在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他对色彩、色调的理解都是他潜意识而为,作品中的色调可以说都是西画中色调,而版画中的对黑白灰把握也同样对他的中国画有很深的影响。

陈承豹:

魏老作品给人的总感觉是色彩的主观性,造型的随意、开放性的构图(大开大合,知白守黑等方面都很强烈),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艺术有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最后才会归结到个人风格。个人风格的出现才能称之为画家。

我对魏老的总体风格十分佩服。当然这是研讨会,所以我也提点自己的意见。魏老是慈溪人,可以吸收点我们浙江气韵生动的淡水墨系列。可以试试看!也许会有另外一个新系列出现。

主持人:

刚刚大家提到两地山水画特色、风貌的区分。因为魏老早先有油画、版画的从艺经历,让他的作品有了很多面貌,题材的涉猎也很宽泛,尤其是他海外系列,具有明显的西画特点、味道。这也体现出中国画的可塑性。

刘一原(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今天在宁波看魏老师的画展与在武汉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时空变了,地方变了,感觉也变了!我79年时就与魏老在晴川画会相识。我们在那里就中国画创新的问题做了漫长的探讨,也在中国美术馆、南京等地做了联展。作为魏老的学生,我对他的艺术历程还是比较清楚的。魏老与一般艺术家不同,他喜欢读书,文化修养比较高。起初,他的中国画中有浓郁的版画特点,后来逐渐进入到中国画笔墨的表现,这是让人欣慰的事情。

今天魏老的画展,让我们认识到一个画家的“故土情怀”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展览如果是在武汉展出,我们可能不会有如此深的联想。任何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发展都离不开他的故乡之情,也逃不开他的故土精神,江浙情怀在魏老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魏老在开幕式上的发言也提到他长期居于湖北受楚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但他的故土气韵并不轻。一方面楚文化让他的画面上充满了流动性和浪漫气质,另一方面, 他的作品很清丽、通透,又隽秀,这正是江浙绘画的体现。

山水画中经常提到“勾皴染点”,但在魏老的作品中皴、擦并不多,他主要是以线为主,用线来描绘山的结构。他喜用大块且无太多变化的色块,稍有点浓淡,对比色运用得并不多,有点套色木版画的感觉。在笔墨上,他主要采用中锋,侧锋用笔不多。在墨色上他喜欢在淡墨快干之时,用熟墨勾勒,增加了画面的苍韵感,在湿晕之中有些苍茫之意,体现了画面的深邃感。

现在的艺术家很多,能像魏老一样有个人风格的就很不易了!当魏老师的画风离开湖北这一特定的环境后,将其置放在宁波这一江浙故土中,看得更加真切。

希望魏老能继续发扬他的心象山水,真正独树一帜,再起高峰。

宋文翔(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

各位老师好!去年12月我应邀参加了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回顾与展望”大展的研讨会。当时我针对湖北中国画的发展简单谈了些自己的感受,今天我在这里也结合上次的想法,谈谈我对魏老作品的看法。

湖北是一个美术大省,也是一个中国画大省,在理论创新方面独具特色,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家。激荡的思想影响了很多湖北的画家。魏老的作品,有着活络的艺术思路和自由表达。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自由创造,被束缚的创造不能称之为艺术。在您的作品中我没有看到传统束缚的痕迹,而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跟着自己的思绪,跟着自己对山水的真切体验将它书写在画面上。

中国画是离不开笔墨的,用笔、用墨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必须要面对的要素。可能是由于早期与西画的接触,让魏老您的笔墨更加自由,没有受到传统笔墨的限制。在您的作品中,您的笔墨是为构成和造型服务的,并没有笔墨技巧上的束缚。这是与浙江山水最大区别之所在。浙派的山水注重得更多的是用笔精到的细节。而你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更多是构成中的“势”。您对气势的把握应用得相当好!

古语云:“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头一句,您做得很好,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能在后一句上更进一步,在用笔上与吴越文化、浙派文化相结合。我想这也许能让作品更精、更好!

笔墨不是僵化的,它是发展的。每一种传统都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创新、累积,不断地在传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跟进,新的笔墨才会形成。艺术是需要交流的。您在创作思路上、自由度上、色彩表达上有本地艺术家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地方。

董继宁(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刚刚我在开幕式上谈到了魏老师在中国山水画中理论上的建树。我认为一位艺术家能够从理论上去认识中国绘画的评判标准和表现手法是非常不容易的。

魏老是我们湖北美术院的老画家,他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美术教育家,更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魏老这些年一直在山水画的领域进行探索,并将自己定位在“心象山水”,这是他在对中国山水“六法”有深刻认识后的结论。他并不是孤立地、随心所欲地作画。尤其是他对“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的理解。这与宋教授所说的在技法上不断创新不谋而合。他的理解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古人的理解上,所以他的用笔自由、畅达,画面上的节奏感强,流动感好,始终把握着一种画家应该赋予画面的生命意识。

魏老的这些探索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并激励着我。我特别喜欢读魏老的理论文章。他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绘画理论方面,更是从哲学理论上进行思考和研究。他绝大部分作品都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性化……我感到非常惊讶!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在色彩上的运用、水墨的表现及册页的用笔方法都体现了魏老对中国画的理解。

湖北的中国画一直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所以艺术思绪比较活跃,可以说是不拘一格地寻找一种形式。浙派山水让我由衷佩服的是对传统的理解和笔墨的把握以及墨在纸上的表现力。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这是值得我们湖北艺术家学习的。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谢谢!

主持人:

我们今天的交流似乎越来越清晰了!湖北山水如何与浙派山水相互借鉴、交流,这也是我们美术馆接纳来自全国各地艺术作品的展示,达到美术馆弘扬艺术的作用。接下来我们请宁波大学的陈亚非教授讲几句。

陈亚非(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在十几年前就听过魏老的名字,今天终于一见,十分荣幸!以前对魏老作品的印象是版画,他的山水画是第一次见到。

看到魏老的作品我突然想到了安徽的赖少其老先生。他曾跟我说过:“一个人要想成功,先天的因素要占很重要一部分;然后是其从艺经历,碰到什么样的人,看到怎样的画……”他强调一点,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对艺术家作品的影响。以魏老为例,他出身于慈溪。慈溪是个好地方,历史上大家诞生于此。魏老虽然在湖北呆了这么多年,但他依然是江南人,文静,儒雅。在看他作品之前,依然觉得他是南方人。南方人聪慧、细腻、温婉在他身上仍旧留有强烈的印记。第二,魏老生活在荆楚大地,历史上也涌现了不少大家。从您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荆楚大地的文化精华。各种因素让我们看到魏老有今天的成就不在意料之外,而在意料之中。

您山水作品中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用笔很大气,有荆楚大地之气——厚实、雄强;同时又有南方人的温婉。魏老师过去筹建过油画系,做过油画系的领导,在油画上肯定有很高的造诣,而版画也不弱,《齐白石像》等作品在当时的湖北也有很大影响。所有您从事过的画种,在这次展览中都有反映——版画的感觉、油画色彩的感觉、中国画的感觉,还有少许壁画的趣味。而就中国画的笔墨上看,也可以看出魏老师曾下功夫琢磨、研究。刚刚董继宁老师说过这些作品都是近两年魏老的新作,可见这两年正是魏老创作的爆发期,所以才能有今天在作品数量和质量上如此可观的展览和那些大大小小的画册。再来,虽然魏老今年已经85岁了,但他一点也不老,他现在仍然在做一些年轻人做的事情——对色彩构成、构图构成的探索。其实这些我们也想做,但是做不了!董继宁老师的山水我也经常关注,也有不少构图的变化,但是还是没有魏老的变化多!所以魏老善于学习、思考新的东西,把将其融入到作品中,让人佩服。

我对《松荫六月凉》这幅作品特别感兴趣,它除了版画意味外,还有些许禅味,笔墨精道,色彩运用也十分到位,能将这些和谐地揉在一起,着实不易。

希望我们今后能看到魏老更高水平的作品,能够进入美术史的作品。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湖北的周韶华先生也是这个年纪了,仍然在不断地探索,不断提高品位。站在理论提高的基础上,将各种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是很难的。其一,没有做过各种门类,是无法将其进行融合的。其二,一般人当他形成一种风格后,往往被其束缚,不再变化。但看魏扬老师,他有很多的想法和变化,具备了一般人的缺乏的很多因素了。接下来,我想魏老可以沿着自己主攻的方向——色彩、构成、时代感、笔墨更精到,争取能够拿出能在美术史上留名的作品。我们现在碰到好时光,应该集中力量出精品、出大作。

最后,祝贺魏老展览成功,祝魏老长寿,祝他能拿出在我们这个时代能传世的作品。

叶文夫(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今天首次见到魏扬老师,儒雅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他的作品中有一股浙江清气,而非楚文化的影响。魏老的探索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每幅作品都有新意,没有一幅是重复的。作品中的结构构成与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巧妙。

在此我提一点建议。色彩是魏老作品的最大特点,我觉得魏老可以尝试着用敦煌壁画,唐代金碧山水的色彩感觉来完成他的作品。敦煌壁画,唐代金碧山水有着一股醇厚的味道,很耐看!可以朝这个方向实验一下!

何业琦(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今天很荣幸能坐在这里认识魏扬老师和湖北的各位艺术大家!

刚刚大家对魏扬老师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和评述,畅所欲言,氛围融洽!

我觉得魏老能在85岁高龄保持如此年轻的心态是很不容易的。他的线条粗狂、色彩浓重,这都是年轻人的想法。魏老能从这么多年的艺术积累过程中迸发出如此年轻的心态,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画展,也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活动,湖北能把宁波当作自己的朋友,多给我们讲学和展览。我们也希望能去湖北参加活动、展览和交流。我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向湖北的老师们学习。

余明海(宁波美术家协会顾问):

今天很高兴,我们湖北能来这么多大家聚集到宁波。看了魏老的展览,我与各位的感觉是一样的——魏老的作品灵动、豁达!魏老是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他将眼中之山、眼中之水变为心中之山、心中之水,然后转化为手中之山、手中之水!

画山水的人很多,但能画出个性如此之强山水的人并不多!通过魏老的作品,我觉得他对传统的用笔用墨研究很深,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国画、书法经常讲创新。创新要“创”,但离开了传统的创新,那就不是“新”!“新”的东西是“好”的,“好”的东西永远是“新”的!不好的新东西是不能长期存在的,是立不住的!魏老作品的创新正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的新,是把对自然的观察变成心中的东西,进而转化为手中的东西。

我也看过很多谈创新的文章,但是有很多还是不沾边。《兰亭序》好不好?好!常看常新!书法和绘画都一样,一些经典老作品,常读常新,常看常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觉,可以吸收很多东西。

魏老的作品也是这样,感觉非常好!魏老以线造型,表现自如,苍茫。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看!

主持人:

今天的座谈会十分融洽,非常感谢各位艺术家的畅所欲言!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对魏老的山水艺术,他的为人、为师、修养等各个方面都加以学习和探讨。我个人与各位老师一样都觉得画册与展厅里原作的迥异,画面里的清新气、流动感只有原作才能感受到。所以我相信宁波的市民能够通过您的作品会感悟很多。作为老艺术家,魏老的作品有着对生活、对社会主旋律的弘扬,这是一股向上的正气,在宁波美术馆这么一座纯公益性的美术馆展出这样的作品在合适不过了!所以在此,再次感谢魏扬老师将他的精彩之作带来宁波,带到宁波美术馆。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编辑整理:陶丹

附:唐小禾《魏扬——心象山水》开幕式发言稿

各位来宾,各位艺术家同仁们,大家上午好!

魏扬先生此次的作品巡展,第一站在他的祖籍地宁波举行,这表达了他对故土的眷念与热爱之情。请允许我代表湖北省艺术界的朋友,同时作为他的学生,也代表我在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湖北是魏扬先生的第二故乡,在超过半世纪的岁月里,他对湖北的艺术与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他主持了湖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的教学工作,亲授我们的创作课,那时他虽然年轻,但是,他对艺术修养与艺术品格的重视,他在油画与版画创作上的才华,以及他儒雅脱俗的为人风度都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受到大家的尊敬与亲近,他为我们打开了艺术创作之门!我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与他所领导的教学团队所创的启蒙教育与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70年代,魏扬先生在湖北省美术院主持全院的艺术创作工作,在“文革”之后的拨乱反正之中,向真实的艺术回归,他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个时候,不分昼夜,他走近每一个画家,到他们的工作室,讨论作品与草图,发现每一个亮点,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出了作品,出了人才,一批批在全国产生了影响。那真正一个创作繁盛的时期,令人怀念在他领导下工作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已届花甲之年,仍担任湖北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的工作。团结中国画画家,将湖北省中国画创作 了新的高度。同时,他专心进行着自己“心象山水”的学术探索与创作实践。二十多年的时间,行万里路,在思索与笔耕中前进,几经蜕变,在耄耋之年,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与多产期,心象喻宜博大,笔墨表现更加精深,厚重而又洒脱,在他的画中,山川仿佛在律动,大地在呼吸着,时代的脉搏在跳动着,这是个人的心象,也是时代的心象。

我们常说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向现代转变了。魏扬先生的画,就是一个美妙的有气度的转型。我曾预言过以他的身体状况,以他的创作心态,以他的以柔克刚的平稳个性,他的艺术将在耄耋之年达到新的境界,这个预言已实现了。

研究专题

开拓创新、兼容并蓄

——四明画派的源流、文化精神及创作理念

文·韩利诚 宋文翔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四明山脉横跨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市区,阳明学派创始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即王守仁)以及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浙东学派”中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就出生于四明山的腹地。浙东学派为“宋学”及明清学术中的显学之一,对近现代学术和海外学术(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因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学人籍贯及活动范围多在宁绍(今宁波绍兴)地区,地处浙江之东部(注:古以钱塘江为界),故名。数千年来,在四明山麓及奉化江、余姚江和甬江流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聚集了勤劳、精明的宁波帮商人与繁荣的商贸氛围,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以浙东学派为中心,由无数人文思想学者、旷世书画名家组成源远流长且浩瀚的文脉。在这股文脉中,受阳明学派、浙东学派思想影响,在宁波地域上出生的众多书画家许多走向了国内外,和生活在本地的一样,成为圈内的翘楚,而有实无名的四明画派其实早也成为这些书画家们向往的一个心灵归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以四明山麓为中心的宁波地域,正是因为有了诸如阳明学派、浙东学派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才培育、滋养和造就出了明代的吕纪、清代的姚燮和现当代的潘天寿、陈之佛、沙耆等旷世名家。但也正是受到诸如王阳明“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等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这种人生境界的影响,历来的书画家们都“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自然而然形成了不会依托书画学养而去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这种低调的修身养性的书画品德当然不会大张旗鼓地以一个什么“四明画派”的旗号来号令其它同仁了。

尽管如此,这个地域历来的书画家们由于人文思想的滋养,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信奉着共同的价值观、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追求,即“开拓创新、兼容并蓄”和“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绘画态度,笔者把它称为四明画派的绘画精神。

一、“开拓创新”既是王阳明追求 “格物致知”,通过实践、自省形成 “知行合一”的方法之一,也是浙东学派学者们拥有的最重要的学术品德,更是四明画派书画家们在思想意识上如何看待绘画传统与发展的准则。

浙东学派拥有一批富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熟谙传统文化,而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超越传统,质疑辨异,开创新说。黄宗羲自称:“予注律吕、象数、周髀、历算、勾股、开方、地理之书,颇得前人所未发。”( 《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509页)章学诚则说:“学诚从事于文字校雠,盖将有所发明。”(《文史通义·外篇三》)职是之故,清代浙东学人在褒贬臧否学界、文坛各色人物时,也多以是否富于独创精神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例如,黄宗羲就对弥漫于明代诗坛的拟古主义深表不满,他尖锐地指出,一味仿效古人,附和“一时习气”,就“不可谓之诗人”(《景洲诗集序》)。而对敢于创新的作家、诗人则倍加赞赏,如赞扬李杲堂的诗:“皆自胸中流出,而无比拟皮毛之迹”(黄宗羲:《李杲堂文钞序》)。他还盛称金介山之诗语必己出,独具风韵:“昔人不欲作唐以后一语,吾谓介山莫不欲作明以前一语也。”(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敢于创新的潘天寿无疑是近百年以来艺术家们的一面旗帜,他以“一味霸捍”的人格和学术精神既捍卫着传统绘画的独立性,又竭尽全力以杰出的创新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借古开今,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还以“有常必有变”的创作思想影响着后代,形成了画风沉雄奇险,笔墨苍古高华,构图出奇制胜的绘画风格。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其画大气磅礴,具有慑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正是他这种在绘画实践中的创新意识,树立了四明画派在绘画创作上开拓创新的风尚和追求。

鄞县(现鄞州区)沙村人沙耆(1914-2005)是中国一位传奇式的画家。沙耆的艺术是生命遭遇挫折时的自然流溢,他的绘画创新是“不能不为”,“有所不能自已”的产物,因而具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独特情貌。这显然是可慕而不可学的。许多艺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都曾论及中国现代艺术“原创性”的匮乏,确实,各种现代、后现代风格,往往都出于对西方艺术的追随和模仿。但沙耆的艺术不在此列,沙耆是以自己的生命遭遇浇灌艺术之树的人,他的绘画风格是真正自我体验式的、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开拓创新。

生于上海的叶文夫(1951年-)是一位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当代画家,其作品入选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届美展,获浙江省群星美展金奖、浙江省第十一届美展银奖、中国画艺委会首届学术邀请展“国画家”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铜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宁波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画院特聘教师的叶文夫1990年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学,所汲取的种种非学院化思维限制而来源于古今中外的各种丰富的艺术元素,使他丰蕴充实。由于叶文夫童年在云贵高原的生活经历给了他不可磨灭的审美暗示,这在他对生命和自然原生态的描绘中显露出来。他对画界过度张扬了的所谓笔墨程式并没给以太多的关注,潜心探求的却是怎样将中国古典的水墨神韵去化解西方近代表现主义的精髓,使其构成新的形与色的和谐。同时给笔墨以新的诠释,提炼出一种能确切反映作为当代人的他对现代生活的体察.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表述方式,这种样式既与东方传统相接又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所认同,颇具前卫意识却根植传统沃土,蕴涵着当代文化的特征。

《彝人回家》就是他在笔墨的当代表达上的一种创新。在这幅作品中,虽然叶文夫采用了西画的聚焦透视原理使画面更加具有纵深感,但是整幅作品更强调了用笔用墨的当代感受。人物的塑造是新的笔墨方式,主体是一组人物背影,左右均为浓墨,渲染出高古沧桑之感;中间两人侧首谈话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前面几只领路的小羊使画面意外地拥有了活泼的愉悦感。当然,最耐人寻味的当是他的用笔。一笔一笔下来,笔触中攒聚的内力充满了书写的意味。在这幅作品中,他对画面的平面和层次进行了归纳、分解、构成,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到单纯的黑白意蕴中。整幅作品以远山为背景,虚化的处理使群山更显苍茫;路面墨色由重至轻向远方递减,纵向的线条与墙砖般横向的排笔产生横切的交叠美感,而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的线条更是充满了张力,通过作品传达出他对传统笔墨的继承、过滤与重新组合。在这幅新作中,人物形象被高度概括,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兼容并蓄”既是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学者们的治学风格,也是四明画派历代书画家在方法上、实践上可以提高技艺的一种策略。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是对宋明理学(包括王学)传授和见解的整理。他以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和孙奇逢的《理学宗传》等书驳杂不纯,且多遗漏,于是搜集各家文集语录,本着“一本万殊”的精神,客观地对待明朝一代儒学的各家各派,无论其学术倾向如何,皆兼容并包,分别予以立案。通过“兼容并蓄”的研究整理,《明儒学案》揭示了明代二百余年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条分缕析,珠联壁合,浑然一体。

巨大的包容性是浙东学派的一个显著特点。该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大力倡导并切实奉行兼容并蓄、广采博取的治学风格,反对墨守一家、好同恶异的狭隘学风。黄宗羲十分钦佩其师刘宗周的治学风格,指出:“有明学术,宗旨纷如,或泥成言,或创新渠,导水入海,而反填淤。惟我蕺山,集夫大成,诸儒之弊,削其畦町。”(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这种治学精神为黄宗羲所继承和发扬,并影响其后继者,成为整个学派的优良传统。黄宗羲指出:“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因而,对于学术上的“一偏之见”、“相反之论”,应兼容并举。

他还对那种“同者标为珠玉,异者訾为土炭”(黄宗羲:《董巽子墓志铭》)的恶劣学风予以猛烈抨击。此诚如全祖望所言:“梨洲黄子之教人,颇泛溢诸家,然其意在乎博学详说以集其成。”(全祖望:《大理悔庐陈公神道碑铭》)无怪乎梁启超对浙东学派推崇备至,称之为“科学的古典学派。”(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浙东学派兼容并蓄的治学风格在文学思想上有充分的体现。例如,关于文学流派、风格问题:明代文坛 “高自标致,分门别户”, 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冰炭难容的派别之争,导致文坛“风气每变而愈下”(黄宗羲:《李杲堂文钞序》)。浙东学派对此痛心疾首,抨击不遗余力。本着艺术宽容精神,他们竭力主张打破门户之见,主张不同流派、风格共存同荣,“并行而不悖”,“不欲定于一家以隘诗路”,“春兰秋菊,各自成家,以听后世之品藻”(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

早在明朝时期,鄞(今浙江宁波)人吕纪(1477-)就是一位兼容并蓄、广采博取的画家,明弘治年间,入值仁智殿,官至锦卫指挥使。他擅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其花鸟初师边景昭,又学林良,远宗南宋院体格,延续了黄筌工整细致的画风及勾勒笔法,并予以发扬,所作有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两种画法,前者描绘精工,色彩富丽,多绘凤鹤、孔雀、鸳鸯之类,辅以树木坡石、滩渚流泉背景,既具法度,又富生气;后者粗笔挥洒,随意点染,简练奔放,富有气势和动感。其山水宗法马远、夏圭,以大斧劈皴画山石,苍劲有力。人物亦法南宋院体,衣纹线条简练顿挫。他既以工整精丽的院体传统作画,造型准确,设色鲜艳。又画活泼生动兼工带写的花鸟画。他的画生动,笔墨清新,是当时与边景昭、林良齐名的花鸟名家。

兼容并蓄、广采博取的绘画风尚同样在近现代画家陈之佛作品中得以明显的体现。陈之佛1896年9月23日生于浙江余姚,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他于1915年浙江省工业专门学校染织科机织专业毕业后留校教图案课 。1918年留学日本,学习图案,次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1923年回国后从事工艺美术教育,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中央大学艺术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兼图案科主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科主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中国杂志》编委 。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擅长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后转入中国画,长于工笔花鸟画,作品造型生动、准确,色彩清丽、典雅,画风清新、冷逸。作为近代著名的工笔画画家,他精心研究临摹过黄荃、徐熙、崔白等人的大量作品,熟悉各派的技法特点,对于传统绘画有着扎实的功力,又不一味地继承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寻求创新与发展。加之他早年曾留学日本,谙熟西方绘画中解剖、透视、色彩等知识,就使他的作品呈现着兼融中西的独特风貌。此外,陈之佛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工艺图案家,由此他把工艺图案中色彩的理解用于工笔画创作中,由此对于绘画创作中的色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实践。在他的作品中有的颜色浓艳强烈,艳而不俗,重而不滞,把握得当,给人的感觉依旧是明净柔和、格调高古,有着富丽堂皇之美,没有丝毫的“火气”与“匠气”。有些地方的颜色又很淡,但是淡而不薄,滋味隽永,空灵蕴籍。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福建福州人陈继武(1942年-)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宁波,历任文化馆美术干部兼副馆长、宁波市剧团美工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宁波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他曾赴欧洲等地考察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对中西方绘画的相互借鉴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在美术创作坚持“兼容并蓄”原则,不仅把油画技巧运用于年画创作中、还把年画的审美趣味和方式运用在油画创作的画面处理之中。这种所谓的“混搭”效果使他在全国第三、四、五届年画展,全国第八、九届美展中多次获奖,具体情况是:作品《江山多娇》获全国第三届年画展一等奖;《春暖梅家坞》获全国第三届年画展二等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面向未来》获全国第四届年画展一等奖,为上海美术馆收藏;《春风桃李》获全国第四届年画展二等奖;《中国之春》获全国第五届年画展金奖,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油画《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陈继武是一位博采众长、拥有精湛技巧的油画家。他对现实主义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在他的笔下,常常以写实的风格,持久的爱好塑造着领袖们的风采。几十年来,陈继武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既把伟人运筹帷幄、纵横开阔于历史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又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领袖们平凡的生活景象。比如雨中的领袖不仅为大众喜闻乐见,而且是潜心感知、揣摩伟人的历史定位以及生活与情感世界,深刻再现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陈继武的画笔既蕴涵着自我的人文意志,即本质的生活感受、艺术逻辑和对时代的敬意 ,并以其艺术技巧的娴熟、精纯抒写着时代气息,他的领袖系列作品已经成为了记载领袖们“鲜活”的备忘 录。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画人物研究会理事、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宁波画院副院长的鄞县人何业琦也是一位懂得运用“兼容并蓄、广采博取”进行创作的画家,他师承方增先、李震坚、周沧米、吴山明先生等,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专业,擅长中国画、漫画。1990年作品《夜啸图》入选第五届全国年画展获铜奖,1995年作品《东方春来》(合作)入选项第八届全国美展获金奖,2000年作品《双虎图》入选项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奖。2005年水墨画作品入选 第十届全国美展。

被称为“江南虎王”的何业琦,正是他长期善于学习,博采众长的结果。所画之虎,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用纯正的用笔用墨方式画出动态多变、各具情态的水墨老虎。他的虎常常以动势出现,仿佛风云相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创作领域宽泛,古代题材、少数民族题材,以及各类劳动场景都有所涉猎。在主攻人物画的同时,对画虎情有独钟,原因是他从小喜欢动物,再加上自己生肖属虎,他把笔下的虎,看作是表达胸襟的一个载体,赋予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老虎的长期观察,何业琦积累了自己的认识:每个虎的花纹、脸部结构、身材都不一样,眼角花纹的长短疏密也有所不同。雄虎略大,雌虎小些。对画虎的画家来讲,画单体虎相对容易,若是画多虎时,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同一画面中有了比较,因此,如何避免雷同是要功夫的,而这又恰恰是突出个性的最好落笔处。何业琦画虎追求生动,他把老虎赋予人的视野来看世界,用理喻的手法把人世间发生的事情赋予到老虎身上,他画出的虎有情爱场面,有嬉戏场景,有听诵经画面。著名画家邵洛羊评价说:“何业琦画虎力求生动,每只老虎神态各异,他画虎胸中有虎,下笔熟练,很少起稿,注重虎的形态和神韵,仿佛呼之欲出。”

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也是四明画派画家们在绘画上受浙东学派“文史汇通”思想的浸染而形成的一种提高人文修养,修炼画品的风尚。

浙东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兼擅史学和文学,既是史学巨擘,又是文学高手。他们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去考察文学问题,深入发掘文史的会通之处,提出了许多精深独到的见解。章学诚力主学术贯通,指出:“通者,所以通天下之所不通也。”(《文史通义·释通》)他认为古今各类专业,在尊重其个性的同时,更须顾及共性,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章学诚深谙文史会通的奥秘,指出:“史迁发愤,义或近于风人;杜甫怀忠,人又称其诗史。由斯而论,文之与史,为缁为渑。”(《文史通义·湖北文徵序列》)他以史学家的独特视角考察文学问题,提出了流别论、文德论等富有创见的文学理论,为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中国绘画向来就有“画如其人”的说法,强调各方面修养的“画外功夫”一直是文人画的主旨,不仅要求画家要有“诗书画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