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视线 30 PART 5


2024-04-21

展事回眸

江南写实——油画名家邀请展

开展日期 2014.1.17-2014.2.16

主办单位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

     浙江省文联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 

承办单位 宁波市文联

协办单位 宁波美术馆

      宁波天海它山实业有限公司

我迫不及待地将我研读后的画家归之为《周易•乾•文言》篇中所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道。他们均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江南是承受他们生命的第一方土地,江南是倾听他们第一声啼鸣的天空。机遇之舟又将他们驶向了同一个方向。

他们固执地爱恋着江南,用一双江南人特有的眼,探察着江南;用一双江南人特有的手,绘写着江南。他们以书写江南之地道为思想为情感为风格。让写实和写实江南填满他们的画框。任何时候,任何去处,他们坚守着这个理念,毫不含糊,像基因成为他们创作的机体元素。

他们经受了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身受“折磨”与“不公”,然而他们坚信江南的品格,在肥沃的江南,将生活的双脚深深扎根,成林成岛。在他们的画面中没有怨尤与颓废,更没有迷失与阴暗。马宏道先生的“土”,给人以发自心底的原始张力,揭示江南蓬勃活力的源泉所在。王庆裕先生的“壮”,让我们深领了他的江南和一双江南眼所见的风景不凡之势。毛文佐先生则以他如椽之笔构建了与细雨相悖的恢宏大海,演绎了江南激流雄风。盛二龙先生则随势而为,指点风流,时尚扑面。徐芒耀先生的“厚”,从大历史、从小画面、从小摆件、从小表情均透视出时空的纵深与人生的厚重。陈继武先生的绘画,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神来之笔闪烁于人与自然刹那间的应和,偶尔一瞥,就是他捕捉的灵光。他的人物的眼神,仿佛能讲述故事,一招一式似乎饱含寓意。韩培生先生寻觅的是雕塑般的美景,他的笔更像一把刀,将江南雕刻得痛快淋漓,刀刀难忘。潘鸿海先生之“诗”意江南、“诗”化形象,呈现的是养育他的土地曾经的纯美和现时对经典的热望。他所刻画的江南女子,具有绘画艺术的特有韵味、与审美情趣,细致入微的再现了中国女性的甜美、智慧与勤劳,他娴熟的油画技巧给画面带来轻松、愉悦的节奏,给人以美给人以力给人以爱。

他们是头戴花冠的季风,从江南出发,所到之处草长莺飞。

韩利诚

(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

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

开展日期 2014.3.14-2014.3.29

主办单位 宁波美术馆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     深圳美术馆

协办单位 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

人们在谈论水彩画历史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提及中国是世界古代水彩画的发祥地之一,以至于今天的中国,水性媒介依然是绘画的主流媒介。然而,现代意义的水彩画由西方传入中国,也只有短短的百余年,由于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亲缘性,获得了国人广泛的喜爱,从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以现实主义为主线的民族水彩画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族的复兴,特别是随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化,“引进世界水彩画进入中国、推广中国水彩画走向世界”,不仅是一种日益增长的需求,更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使命。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深圳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在文化建设方面,深圳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着打造“国际消费中心”这一战略主题,不断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文化罗湖”红红火火、欣欣向荣。

中国梦放飞艺术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湖区人民政府联合深圳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打造“深圳水彩画双年展”。深圳风物繁华、人文溢香,是一个适合水彩画生长发育的地方,温暖润泽的阳光空气,海滨城市的山灵水秀,孕育了纸笔色神的五彩世界,赋予了艺术家无限的遐想和灵感,滋养了观赏者纯美高雅的情感和气质。我们倡导水彩画艺术的多元化演进,鼓励当代水彩画的试验、探索与创新,期待双年展给水彩画艺术带来梦幻般的传奇和升华。我们希望以本届展会为契机,增进世界各国艺术家的交流合作,推动水彩画艺术的发展进步,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地享受到当代世界最杰出水彩画的艺术魅力,使双年展成为一个以水彩画为纽带的国际文化艺术盛会,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本届双年展得到了国际水彩画界的广泛关注,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基本代表了当代国际水彩画多元纷呈的创作水准和发展现状。组委会共收到了来自54个国家与地区的2825件作品参选,其投稿之踊跃,竞争之激烈,前所难见。经过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7位国际权威专家的严格评选,最终评选出了入选作品237件,获奖作品24件。

喜逢文艺盛世,激扬时代华章。将如此众多风格各异,手法缤纷的水彩画作品汇集起来办展览,本届双年展称得上是近年来国内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格的水彩画嘉年华。在深圳首展结束后,我们会在全国八个城市美术馆举办为期一年的巡回大展,这将极大地促进水彩画艺术在中国的普及与繁荣,必将在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留下厚重而辉煌的一笔。

心田问舍——田舍郎花鸟画展

开展日期 2014.3.26-2014.4.6

主办单位 杭州文广集团  浙江美术家协会

     西泠书画院 浙江逸仙书画院 

承办单位 西泠书画院 宁波美术馆

协办单位 杭州环境集团 杭州吴山书画院

田舍郎乃画家田振玉之笔名,语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取名如此,画家之淡泊宁静,可见一斑。田君年不及半百,却早生华发,须髯尽染,举止言谈,皆慢条斯理,酷似老翁。然甫一提笔,便精神抖擞,双目炯炯,纵情挥洒,落笔生花。顷刻间,万紫千红,已跃然纸上。

观田君作画,乃平生乐事,与田君交友,更乃人生一大幸事矣。其性情之豁达,为人之豪爽,胸襟之开阔,处世之恬淡,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如嗅芝兰。先生所居之地,皆高朋满座,所至之处,尽谈笑风生。

田君擅画花鸟,亦爱花鸟,画室书斋,时时鸟语花香。对自家珍禽,自是珍爱,对无枝可依之燕雀,亦精心收养,悉心照料。田君有仁爱之心,常年致力于慈善公益,广积善德,有口皆碑。

先生自幼随外祖父许竹楼习画,后师从花鸟画名家陆抑非,禀赋聪慧,刻苦勤勉,学贯古今,终成大家。田君奉行“继承不泥古,创新不逾矩”之原则,秉持“笔为骨,墨为肉,既要笔法刚健,又要墨气活脱”之理念,擅长用水之法,作品气韵生动,水墨淋漓,赏心悦目,传神怡人。创作和展览不断,已有多卷画册付梓。

田君不以余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嘱余作序。后生惶恐,草草数言,诚难匹配画册之华美。唯自比宝剑之粗鞘,明珠之陋椟,方稍宽吾心。再祝田舍郎先生驰骋艺田,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一个画室的关怀——崔小冬油画作品典藏展

开展日期 2014.6.5-2014.6.13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宁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宁波精典艺术馆

本展览汇集了崔小冬近年创作的百余件作品,这些作品涉面广博多样,技艺精璀海纳,鬼斧神工,展现了画家的天才热情和审思,这些思考实践大都发生在画室中,是一个画家在画室里迸发出的对世界的关怀,大关怀。

崔小冬一方面被视作西方传统油画品质在中国极重要的传承推进者,他所创作的不少作品已成为时代的经典和学院油画的标杆,尤其被推崇为用绘画本身做语言探寻并取得真言的中国油画家的唯一。

另一方面崔小冬也是中国重建绘画尊严,重拾油画力量的关键人物,他内敛的表现主义将个人的炽烈深情灌注在绘画里,使得绘画生气勃勃,雍华瑰丽,以自信饱满酣畅鲜活的绘画性区别于一般写实绘画的萎靡暮气。可见绘画的品质与样式无关,绘画的创新与新旧无关,却与真实的情感紧紧相连。

这便是崔小冬的珍贵,也是画室中的关怀所指向绘画本身的那个画之大者的意义所在。

爱海军,画海军——周补田油画作品展

开展日期 2014.3.26-2014.4.6

主办单位 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 

承办单位 宁波美术馆

协办单位 中国海天集团

1949年4月23日,伴随着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胜利凯歌,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东海舰队前身华东军区海军。为纪念人民海军、东海舰队成立65周年和甲午战争120周年,东海舰队政治部联合宁波市美术馆举办“爱海军画海军——周补田油画展”,旨在感召广大军民铭记“面海而兴、背海而衰”的历史规律,强化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使命责任,激发关注海军、建设海防、维护海权的真挚情怀,促进军地携手共同建设海洋强国。

周补田,山西定襄人,1950年出生,1969年入伍,现为东海舰队美术创作员,技术四级,文职二级,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者三下西沙、四年驻岛、六潜深海。四十五年海军生涯,划出了作者从军报国的人生航迹,积淀了爱海洋爱海军的深厚情感;四十五年翰墨丹青,绘就了水兵效命海疆的恢宏气韵,升腾了画海洋画海军的艺术灵感。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其历经多年精品力作,包括《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首次中外海军海上大阅兵》、《中国军舰首访美利坚》、《护航亚丁湾》等,有再现浴血奋战场面的,有表现海军建设发展的,有刻画当代水兵形象的,表达了对中国近代海权兴衰的深思缅怀,反映了新中国海军发展壮大的奋进航程,记录了新时代海军官兵矢志强军兴军的精神风貌,是军队主流题材与高超艺术创作的高度融合。

强于天下者必胜于海,衰于天下者必弱于海。宁波作为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文化灿烂,活力无限,既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和兴盛,也留下了御敌保国的慷慨与悲壮,更有在新时期六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和辉煌。通过此次画展,必将进一步深化东海舰队和宁波市军民鱼水情谊,巩固和发展“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营造“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进驻艺术家:彼得•福特作品展

开展日期 2014.6.4-2014.6.9

主办单位 宁波美术馆

彼得•福特先生1937年出生于英国赫里福德,毕业于英国布莱顿学院赫里福德学院,并在伦敦大学系深造学习。目前是西英格兰皇家学院副院长,国际版画艺术协会会员及英国比里斯托尔-中国合作艺术会会员。自1987年担任布里斯托尔市Off-Center美术馆艺术总监。曾多次在国际举办个人展览和各种团体展,艺术作品被意大利、俄罗斯等多加公共和个人机构收藏。

此次展览展出了彼得•福特先生多年来的优秀作品以及驻馆1月以来创作的最新作品,百余幅作品不仅涵盖了藏书票、木板、综合版画,还包括精彩的独幅手工制纸版画等,创作内容丰富,版种多样,在纸质材料和制版媒材的选择运用上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迥异于我们熟知的传统版画。

中东欧当代艺术作品展

开展日期 2014.6.7-2014.6.12

主办单位 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 

承办单位 宁波美术馆

协办单位 中国海天集团

中东欧不仅是个地理上的名词,而且是一个富有地缘政治学涵义的名字。那片受地中海与大西洋暖湿气流及欧洲大陆性气候交互影响的土地,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帝国的统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帝国文化与独有的区域文化给那里的诸多民族带来了刚毅与不屈的民族性格,同时,多民族的性格结构与文化精神创造了那片土地璀璨的文化,也给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东欧的艺术源远流长,与中东欧的艺术交流是当代中国艺术界艺术同仁的期盼,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欧的美术现状,在美术流派与风格、源与流、主义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等等,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美术家们正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内心激荡?她将会给我们以怎样的启发与创新的营养?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金真辰小姐和OIivier Greder共同策展的中东欧11国当代艺术作品展,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像被毕加索称作自己以外的“下一位最伟大的世界绘画艺术家”的匈牙利画家拉贾斯•萨雷(Lajos SzaIay)的作品,更多地亲见了活跃于当今世界画坛的名家作品。虽暂不能将其地其人作品一网打尽,但如此规模也足可以让观众窥一斑而见全豹了。

这些作品风格迥异,足见策展人的策展心思与理念。所选艺术家大多是在艺术多领域有杰出成就或工作业绩的复合型名家,大多从事过摄影师、影视导演、蜡笔画、雕刻、印刷、动画、建筑、设计、钢笔画、水墨画、雕塑等其中的艺术工作。有的是才华非凡的艺术家,获得过欧洲著名艺术大奖。也许是他们的经历,或他们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他们的作品将多种艺术样式架上绿色通道,创造了艺术形式之间的大沟通与大融合,在方寸之中可见电影元素、可见摄影元素、可见中国艺术元素、可见设计元素、可见3D形象……这种将现代各类艺材组合创作的表现手法是当代中东欧艺术的一种流行歌式。体现了彼地艺术家对“吸收、消化”的理解与追求,也是彼地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对当下艺术世界的一种高扬的自我标识。他们创造的当今那些具有中东欧版的艺术语言,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东欧的文明魅力,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而不同”的所在与魅力。

此为序!

韩利诚

(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

东方视觉

周煜嵋

周煜嵋

1999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2007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要从事装置、行为、影像等创作。

一个种红薯的艺术家

文·王栋栋

周煜嵋不像大部分同学那样总是老老实实地画画,而是经常都做一些另类的东西,比如别人在教室里画画,她却躲在寝室里种红薯,像一个农民一样。她的行为当然不能等同于一个农民的行为,因为农民种红薯的诉求仅仅是收获更多的红薯,而她的诉求只是观察和控制红薯的生长,并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其美学意义。她的行为顺便告诉了我们,艺术在当代已经变了,甚至面目全非了。

艺术家周煜嵋是一个古怪精灵的人,面对艺术她头脑转得非常快。她从附中到大学本科都就读于四川美院,绘画功底其实很好,但她通常却不画画,大一就玩当代艺术。笔者曾是周煜嵋的大学同学,一直就很了解她和她的艺术,在大一的时候唯一见过她一张画,那是在一次优秀学生作品年展上,作品是一幅纸本长卷,远看内容很丰富,近看更丰富,全是符号,当时我是没看懂的。

现在想来,看不懂其实很正常,因为当代艺术讲究创新,不仅观念要独特,艺术方法也要求新颖,如果没有接受新事物的准备当然看不懂。

她不像大部分同学那样总是老老实实地画画,而是经常都做一些另类的东西,比如别人在教室里画画,她却躲在寝室里种红薯,像一个农民一样。她的行为当然不能等同于一个农民的行为,因为农民种红薯的诉求仅仅是收获更多的红薯,而她的诉求只是观察和控制红薯的生长,并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其美学意义。她的行为顺便告诉了我们,艺术在当代已经变了,甚至面目全非了。

从最前沿的艺术史来看,艺术已经死亡了,因为原来意义上的一切艺术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自从艺术的大门被敞开以后,艺术就不再是一门一般性的学科,而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融入了各种可能性。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艺术的时代,而是一个艺术家的时代。

什么叫艺术家呢?如果简单地回答,至少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善于创新的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会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

当代艺术家应该有当代人的思维和行为,就像一个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会用微博微信是不行的,老是在传统艺术的条条框框里蠕动也是不行的。既然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时代,就意味今天是一个重视个体创造的时代。个体就要敢于做个人的事情,不要怕别人说东说西。从根本上说,当代艺术是一种个体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个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用个人的经验去碰触生活的棱角。

总之,艺术需要从个人出发,有意义也可以,无意义也可以,关键看它能不能为别人展示不一样的体验和实验,周煜嵋种红薯的意义正是在此。也许种红薯的过程并没有生产出明确的实质内容,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创造了一种新的体验情境。

当红薯被涂上鲜艳的颜色,穿上绚丽的衣服时,整个种红薯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它不同于日常的行为,和日常生活是有距离的。但是任何“距离”的概念又是建立在“联系”的概念之上,距离不等于隔离,联系不等于能感知。艺术的功能恰恰可以将客观的联系转化为可感知的经验,这个过程印证了视觉经验和认知行为之间的联系。

当观众看到,鲜艳的红薯类似于生殖器、肢体、动物等象征,以及被刻意装饰的服装饰品时,日常的红薯和特殊的红薯之间的经验反差就形成了一个复杂又暧昧的现场。我认为作品不应该告诉观众一个答案(喜欢告诉观众答案的作品是低级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共同思考本身,“作品”的概念应该超越日常经验,这样才能期待艺术为社会真正贡献创造力。

中国是最缺乏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首先来源于我们对创造力的强行定义,定义和概念束缚了我们的思维。恰好,当代艺术它是反对普遍定义的,它对任何共识性的东西都保持反思。所以,当代艺术总是把日常经验之外的事物拉到生活中来。周煜嵋除了把种红薯当艺术,她还把上百只黑色大垃圾袋装满空气堆积在整洁的室内空间,用一种充满哲意的理解给垃圾袋注入意义。有趣的是这个作品的名字叫“空的还是满的”,这不禁让我们自问,其中到底装的是什么,是空气、是想象、是欲望、是浓缩的世界?也许任何确定的回答都是对作品本身的折扣。

周煜嵋的很多作品都属于装置等多媒介实验艺术,这类作品不像一般的绘画,需要在特定的空间才能呈现其完整的意义,这也是丰富多元的当代艺术带给当代人的新的艺术体验,因此,我就不必在此介绍太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相关的展览上去关注周煜嵋的其他作品——当与作品零距离的时候才会明白什么是一个艺术家的世界——这种源自创造力的体验是另类的也是似曾相识的,它彰显了个体的强大能量。

(作者系策展人、评论家,周煜嵋供稿)

吴泽君

吴泽君

199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人物画研究会会员,宁波美术家协会理事。

“佛”光普照与生命永恒

文·李朝霞

读吴泽君的画,首先打动我的是那平实画风中凸显的求真精神。《广雅》云:“画,类也”,《释名》也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从古至今,或中或西的艺术史全然离不开一个“真”字。求美的前提是求真,“艺术之进步在变化,顾不知正亦无从知变化,故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其正,此其首要也”(徐悲鸿语)。吴泽君的佛像艺术,做到了“得其正”,在此基础上“守正而知变”,从而实现了对形象精神本质的艺术表达。

吴泽君的佛像艺术,开启了一段段追求生命完满的时空历程,演绎了一个个充盈静谧的精神之花。传统佛像艺术大多按照约定俗成的宗教范畴,展示给人们教义、义理、信仰,但在吴泽君的绘画中,佛像侵染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敛含蓄之气韵,又显示出大气磅礴的安静肃穆之华彩,柔情缱绻又雍容大象;其作品佛像造型大都洁净唯美、矫矫不群,展现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脱俗飘逸的形象。在对佛像的塑造中,他删略和过滤掉了许多情节、细节因素,夸大和强化了他所追求的精神本质要素,这亦是中国画家观物取象的重要方式。如他的佛光系列中的几幅作品,突出整体的神情与头部装饰的细微逼真描绘,用他对艺术真实的理解来诠释佛的庞大精神空间:佛光普照,万法一如,佛教要在这光明中使众生灵光自耀,迥脱根尘。更为突出的是,在对佛像的刻画当中,吴泽君把他那熟练精湛的技巧和岩彩特有的质地肌理发挥到了极致。他试图在佛的身上观照人类自身,用具象的手段诠释抽象的精神,从而塑造出超写实的形象,体现出不能用文字精确阐述、尽性表达佛人同性的抽象精神。

和佛像艺术紧密联系的,是他的“日月星辰”系列作品,这部分作品表达的哲学意味更浓一些。《吕氏春秋·当赏》说:“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系辞下转》云:“日往则月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矣”。在古人对日月星辰的撰述中,充满了吞吐大荒的生命律动,也体现了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观。“日月星辰”系列作品,表达了吴泽君对时间的深刻感受,强调了整体和谐的生命律动;这一系列作品虚实并用,把写意与写实随机自由转换,传统构成与变化创新恰当运用。他的《月色》作品,大实和大虚相互映衬,黑白形成强烈对比,庄严、奇伟的格局以及幽深、玄冥的色彩,都在建构着一种新的审美程式与新的结构语言,用鲜明的画面语言,体现出一种对人生本质的深邃思考。

诚然,吴泽君在传达他的艺术精神的同时,对绘画材料的选取与表达手法的应用亦非常重视。他在对佛像艺术的多样探索中,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表达方式,在求真求美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探索中,不仅与外部世界的真实性保持了一致,同时,亦与一件优秀作品的内在需要保持了一致。

虽然在对至高境界的艺术表现和精神表达方面,吴泽君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但他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生活积累与“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本质把握,会使他在“中得心源”的层面上达到臻美境界。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吴泽君供稿)

宋文翔

宋文翔

1969年9月生,云南江川人,汉族,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现为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主要从事艺术批评、美术理论研究和绘画创作。

画家的理论与理论家的画

文·宋文翔

画家们说理论家画画太业余,理论家说画家进行理论研究成果太肤浅,这是长期以来画家们和理论家们一直在闹的笑话。

画家的理论与理论家的画,两者做自己擅长方面相反的事,但这种相反的活计却都与两者从事并擅长的专业(或主攻方向)有关,这让画家的“业余”理论与理论家的“业余”画作显得很“专业”。然而,这种“专业”却让对方看来都不屑一顾,都认为对方所做的都很业余。针尖对麦芒,孰是孰非呢?

笔者很不幸,从艺二十多年,两者的活计都给摊上过了,个中滋味都能分别体会过。笔者不想偏颇谈谁对谁错以及貌似谁更专业的问题,只是分别站在当时的角度上来谈谈自己在追求上的不足吧。

画画久了,当自己逐渐形成了一套从图式、笔触、画面语言表达方式、用笔用墨效果等自己所谓的“风格”时,会觉得这种熟练并不是真正想要的艺术创作,而是一种越画越“行”的方式。当这种定式逐渐主宰着画家时,有部分画家会觉醒,认为“画上得来终觉浅”,或者画画表达的想法太过于局限性,无法在有限的方寸画纸上表达充分的想法,而理论不仅可以改变画画人在唯技法至上的画匠作画方式,而且还可以提升画家在艺术创作境界的局限性,丰富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本质认识,让想象更有思辨的一定高度。从这个认识出发,画家们在画画之余进行艺术理论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开拓画家的胸怀和眼界有极大的好处,对画面审美意识的提高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帮助,尤其是对画家如何深化自己的创作,拓宽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啦,如果画家今后改行从事理论研究,那他曾经经历的艺术创作活动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他比纯理论研究专业出身的人更能触摸到作品的用笔感觉和表达方式,促使理论研究写作会变得更加言之有物,其理论成果会更加有说服力,会更容易得到画界朋友的认可和共鸣。不过,相信许多画家是不会放弃绘画创作的。这样来看,画家的理论研究不必过深过精,只要汲起对自己绘画创作有用的理论就OK了。至于理论研究的深度,要看画家自己创作的高度,理论认识越深,绘画创作的高度可能会随之而提高。一般而言,绘画大师的理论深度是和作品成正比的,君不见,绘画大师的作品背后总是有理论表达上的对应认识,大师谈创作时,也总是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的。

理论研究久了,就会觉得理论枯燥无味,这不是说研究得不够深入的“半桶晃”,而是觉得从文本到文本,空对空来言之无物,没有一种心性的率意表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终究是要回到实践中去的,没有绘画实践作为支撑点的理论研究,当然会得到理论家同行的认同与共鸣,可能由此而产生一定的学术争鸣,但长此以往后,也应该能最终形成一种系统理论研究的学术体系。不过,在画家们看来,说得好听不如画得好看,理论家说的好像和绘画创作越来越没关系,对艺术创作的指导可能会渐行渐远。于是乎,理论研究深入后的无趣,会让一部分理论家尝试着进行业余时间的绘画创作,尤其是在画家们总是说“你们搞理论的又不懂画”的时候,理论家心里的不服气油然而生,画画成为了理论家私下的雅玩。客观来讲,理论家画的画和画家们的画还是有极大的区别的。画家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手头功夫是强项,熟练的笔墨技巧是理论家们并不具备的。理论家的手“生”是不可避免的,生硬的笔墨语言、概念化的理论套用或许会让画家们哑然失笑,但这样的艺术创作对理论家是必要的,虽然这种创作无法达到画家们的创作高度,却至少让理论家触摸到了绘画实践的认知,懂得了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对帮助理论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是有好处的。当然啦,或许理论家生拙的作品中也有许多是有画家们意识不到的表达理念和画面趣味,是值得画家们学习与领悟的东西。不过,熟能生巧,时间长了,理论家也会画的一手好画的,届时,说不定理论家不再愿意继续进行理论的深入研究了,而是作为画家而专心艺术创作了。

其实,画画是感性的,理论研究是理性的。让画家们在长期感性下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让理论家在长期理性下进行一定感性调节未尝不可,关键的是,画家们未必把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拿去和理论家较劲,理论家们也不必把自己的画作拿去和画家们比高下,因为以己之短去和别人之长比拼是没有意义的,争执的结果是无休无止的,只会让看热闹的旁观者好笑。

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与其站在自己的角度指责对方,还不如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想一想自己做的不足,继而退之深化自己的分内事。诚然,当角色和身份最终得以转换之后,谁专业谁业余也仅仅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原文刊载于中国书画报2013年5月29日第41期,作者系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