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宁波籍书法篆刻家传略


2024-03-29

近现代宁波籍书法篆刻家传略

□ 江宇华 

  早在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在陶器上用笔来描画和作记号,这就是史上记载最原始的文字, 它的诞生是人类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理性时代的标志。这种“心画”表意文字, 又为我们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荀子·解蔽》中载:“作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在战国中晚期曾广泛流行“仓颉造字说”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汉代的蔡邕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书者,散也”的理论,诠释了书法艺术的崇高性。汉字作为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和汉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需要,它的产生使人们特有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逐步产生变化, 也使汉字本身蕴育出独特的书法艺术, 与古老的东方哲学、文学以及绘画等艺术息息相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虞世南在《笔髓论》中提出:“文字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也”由此可见书法的重要性。在世界艺术之林,惟中国书法最能表现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和人文精神。孙过庭《书谱》中语“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使书法更
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无论中国文字的起源、原始文字的孑遗到漫长嬗变为书法艺术, 它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且流衍数千年从未间断过,这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宁波人文渊薮, 名家辈出。历史上自唐以来就有虞世南、王守仁、林逋、姜宸英。又有近现代名震艺坛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梅调鼎、赵叔孺、马衡、潘天寿、沙孟海、朱复戡、钱罕等。活跃当今书坛书家周慧珺、陈振濂、鲍贤伦、高式熊、童衍方等, 也是当今海派、学院派、西泠印派、古文字学研究领军人物。他们对汉字的本质与审美、汉字的传统与流行领悟独到, 注重传统,有更多的创新理念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著的成就, 令书坛瞩目。这些书家根源有自,学养扎实, 书风典雅, 大多出生在鄞州、慈城及余姚这片灵运养育之地。这与一代宗师黄宗羲、王明阳及近代学者蒋梦麟、冯君木等倡导国学教育和天一阁藏书深厚的文化渊源密不可分, 书坛“宁波现象”昭示了当今书家们对传统存在与书风发展选择极具重要意义的思考!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都喜欢
寄情于毫末笔端,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倾注于书法艺术之中,同时也造就了无数的书法艺术家。那些灿若群星的书法家又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百川竞奔汇成了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编辑《近现代宁波籍书法篆刻家传略》一文, 我们初衷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宁波籍书法家,引起更多人的争鸣与研究。本辑入编时间起止: 为19世纪初-20世纪末(即1801年至2000年止, 已故宁波籍书法篆刻家)。编入标准: 传统型书家、画家兼书家、学者书家、民间职业书家等。排列顺序: 以出生年月为序。资料来源: 馆藏图书、书法江湖、书艺公社。编辑原由: 一是梳理现当代宁波籍书法家需要;同时,对挖掘宁波地方文化遗产,传承文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为今后专题学术研究艺术家个案需要,对于研究近现代书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为今后馆藏宁波籍书家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宁波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之乡”, 为相关部门申报中国“书法之乡”提供翔实资料。由于编者学识有限, 不足之处或有疏漏书家, 望读者匡正补遗。


  梅调鼎(1839-1906),慈城人。字友竹,晚号赧翁,年轻时曾补博士弟子员,后因书法不中程见黜,不得与省试,从此发愤习书,绝意仕进,以布衣终其一生。《回风堂集》谓其“于古人书无所不学,少日专致力于二王;中年以往参酌南北,归乎恬适;晚年益浑浑有拙致入化境”。自言“用笔之妙,舍能圆能断外,无他道”。《沙孟海论书丛稿》云:“他的作品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邓散木评其:“早年的字,写得既漂亮又朴素,像年轻的农村姑娘,不施脂粉,自然美好”。有《赧翁集锦》和《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注韩室试存》印行于世。清朝政府派驻日本任外交官张斯桂将梅调鼎的作品带到东瀛。被当时在日本的晚清书法大家杨守敬看到后,极力在东瀛传播、推介梅调鼎其人其书。梅调鼎名震日本书坛,而且被日本书坛誉为“清代王羲之”。

  赵叔孺(1874-1945),慈城人。原名献忱,初号纫苌,后改号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斋馆名二弩精舍。五岁起就爱好书画,尤以画马最佳,被称为神童。收藏金石书画极富的闽县林氏招为婿,居岳家其间,遍观林氏所藏的精品,潜心钻研,特别着力于青铜器与古玺印。他是个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书法篆刻上也自有面目,宋元圆朱文一路的造诣尤深。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弟子五十多人,现代艺坛上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如陈巨来、叶潞渊、方介堪、张鲁庵、徐邦达等都是他的学生。其书法正草篆隶皆擅取法赵之谦、赵孟頫,恬静娟美;而以后者学得最久。篆书得力于李斯、李阳冰,平稳圆转;隶书融会两汉,有秀逸之趣。篆刻遍学各家,兼浙皖两派之长,力假定秦汉。学赵之谦尤多。对宋元圆朱文的研究发展有重要贡献。著作有《二弩精舍印谱》、《汉印分韵补》等。亦精篆刻,宗法秦汉,参研宋元,以工见长,行刀以冲为主,造诣极深,时人将其与吴昌硕并誉为“瑜、亮”。所刻“先忧事者后乐事”为其精严之作,神明独迈、繁而不乱。在整体布局上产生自然和谐的效果,构思严谨,为人喜爱。清末即与吴昌硕齐名,又与黄士陵、齐白石、王福厂并称“民国印坛五大流派”。

  季守正(1875-1949),慈溪人,长期居住在上海,号小康、梅农、疑翁,别署无暇居士、种梅老农等。工书画善篆刻,尤擅隶书,得力于张迁、景君等汉碑,书风浑厚苍劲。画以梅花、墨竹为主,画梅曲折疏朗,不作繁花密枝,红艳喜人,精妙简括;篆刻宗秦汉,不落时人蹊径,颇具功力。精治儒学,名闻一时。郑逸梅《书林片叶》谓其:“累书海上,曾与张善子、钱化佛同在日木东京举行书画展,载誉而归,迄今己数十年。曾是蒋介石年青时书法老师, 任职於上海中和银行董事室。

  赵鹤琴(1894-1971),鄞县人。字惺吾,号铁樵,晚号臧晖老人。所居曰鹅池轩、臧晖庐、陶真楼,为赵叔孺先生从侄。少嗜书法、篆刻、绘画,均得乃叔悉心指授。并擅篆隶真草四体;画则山水、人物、花卉皆能,以画马最为人所见称;尤以篆刻驰誉艺坛。与人之同时问业者,有陈巨来、方介堪、叶潞渊、张鲁盦,俱以治印名于时。治印严守叔孺先生矩度,所作古玺、汉白文印、元人朱文印及边款等,均极肖似,气息浑厚,功力深湛,朴茂渊雅, 只稍逊叔孺先生一间耳。居港二十余年,作印凡千余方,辑成《臧晖庐印存》十卷,待刊。在新亚书院艺术系任教时,编有《现代篆刻学》讲义三十余章。《赵鹤琴印谱》上海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人名入编《美术家人名词典》、《近代印坛点将录》。

  葛旸(1862-1949),慈溪人,居鄞县。又名葛夷甫、字夷谷,号夷之,善书法。书法六朝两晋,秀劲苍老。《四明书画家传》谓其“早年受业于冯君木,与沙孟海、吴泽并称冯门三大弟子,为民国时甬上能书者之一。

  高振霄(1877-1956),鄞县人。字云麓,别署闲雪,又号顽头陀、洞天真逸,70岁后署学者学庵、四明一个古稀翁、耄年励学。室名云在堂、静远斋、洗心室。光绪二十年进士,官编修。民国以后高振霄寓沪教授生徒,以鬻书自给,间画墨梅。并坚持常年临碑,至老不辍,影响很大。

  张原炜(1880-1950),鄞县人。为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字于相,号悦庭、葑里老人,又以于相置之。父张桢泰光绪八年举人,敕授文林郎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盐政使这职,父子登科,传为佳话。 张原炜因熟读经史,尤精史记,曾评点《史记》和《五代史》,与章炳麟、冯君木并称国学大师。张原炜文章尔雅、书法入欧虞。著有《葑里剩稿》四卷54篇,沙孟海题写书名,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墨迹至今存留不多,阿育王寺尚保存着他撰写的楹联,宁波中山公园存有他撰写的碑志,它山堰刻有碑书,《浙江现代书画选刊》收录了他的行书尺牍。

  马衡(1881-1955),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早年在南洋公学读书,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南洋公学肄业。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北平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马衡先生一生致力于金石考古研究,锲而不舍,许多研究结论至今被国内外金石考古学界视为定识,声誉久享。在书法、治印方面亦有所长,翰墨篆、隶、行、草皆能,精究金石六书,长於篆法,书风古雅,自然天成,将笔墨与篆刻相结合,深得碑刻之法度,形成个人书法之独特风格,享有盛名。余事治印,整饬渊雅,直追周秦两汉,深於法度,作品具商周金文遗韵,西泠印社创建时期,他已列名社籍,时年三十岁。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等。编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印存》等。1952年将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金石拓本、碑帖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他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受到当时艺林学子的普遍敬重。1927年,吴昌硕先生逝世后,“遥领社职”众望所归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

  叶恭绰(1881-1968),祖籍浙江余姚,广州番禺人。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家学渊源,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祖父衍兰,字南雪,以金石、书画、文艺名世,父佩玱,字仲鸾,诗文、篆、隶靡不精究。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以交通事业为己任,力行交通救国。中年以后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搜藏历代文物,品类颇广,至为丰富,为保存国宝不遗余力。文献古籍,经其整理,保存者尤多。书法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精楷、行、草体,尤擅大字榜书,雄健豪放,绰约多姿,融会碑帖,自成一家。画则松石梅兰,尤喜画竹,多取元人神韵,秀劲隽上,直写胸臆。年登八秩,先后将所藏书画、典籍、文物重器尽数捐献。叶恭绰致力艺术运动五十余年,至老不倦。其著作甚丰,主要有《遐庵诗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词》、《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矩园馀墨》、《历代藏经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国论》、《叶恭绰书画选集》、《叶恭绰画集》等。另编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广东丛书》、《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等。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钱罕(1882-1950),慈城人。原名保爽,字太希,一字吟棠。书尚汉晋南北朝,出手挥洒,变化多姿;泛览群经诸子,钻研文字声韵之学。其父钱经畲。太希有兄弟五人,列居第四,世世代书香。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他潜心经史,研究老庄,精读《新序》及《春秋左传音训》等书,他除读书临池,平时质朴渊默,不娴辞令。先受聘为嵊县中学国文教师。与抹云老人秦润卿创办上海修能学社,后到效实中学任教。其教授文字学尤有特色。曾从章太炎先生共研小学,章太炎先生与冯君木先生誉他为“活字典”,冷僻俚语,能不加思索,都能获解。书法拜梅调鼎为师, 博采汉晋、南北朝、隋、唐诸书法家元众长,又受晚清崇尚碑学之风影响而致力碑学,又崇晋王楷书。故落笔挥洒,跌宕自如,婀娜多姿。近代泰斗赵叔孺对钱罕“天资卓绝,下笔幽雅,无时下之俗”。沙孟海投于其门下,获受教益,称其师“碑志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书法家殆无第二手”。有《钱太希书品》行世,惜流传不广,晚年隐于慈城。

  马鉴(1883-1959),鄞县人。文史学者,字季明,家中排行第五,兄弟马裕藻、马衡、马准、马廉,均为著名文史学者。 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 曾任教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25年,留学美国纽约,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26年出任北京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主任。1937年,出任香港大学文学院教授。1942年出任四川成都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文系主任。1944年,出任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出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

  张絅伯(1885-1969),鄞县人。名晋,字絅伯, 23岁在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读商科一年。回国后在宁波任教员。建国后历任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务院外交部条约司专门委员。业余致力于研究徽墨和书艺,收藏中国古钱币颇富,为当时钱币界知名人士。

  冯贞群(1886-1962),慈城人。藏书家、书法家。字孟颛,号伏祔居士。世为藏书之家,其“醉经阁”藏书,素称富有。后改为“伏祔室”,藏书近10万卷。抗日战争前后,战火四起,书籍不保,后由当地政府保管。解放后,他被选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家藏图书,悉捐献给国家。对版本、校勘、目录学研究有造诣,曾对范氏“天一阁”藏书进行过研究整理,编有《鄞县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10卷,收孤本145种,13000余卷,为天一阁解放前最后一个书目。是研究天一阁藏书情况的参考资料之一。

  蒋梦麟 (1886-1964),余姚人。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蔡元培早年的学生,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交往甚密。由蔡元培提倡,蒋梦麟贯彻实施而得以在北大出现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在日后的西南联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与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跻身于现代四大家之一。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深远。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的书法功力很深,有极高的成就, 但与其诗、印一样被画名所掩。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行草源于黄道周、倪元璐,篆隶得力于卜文、二爨,在继承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实践探索,独辟蹊径,自成大家。风格豪迈朴茂,格调极高。尤其是结体布局方面,在现代书坛独树一帜。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

  赵惠青(1899-1965),浙江宁海城关城南人。又名卫青,字先人,号一东,又号三门湾人。早年在上海、宁波任教,抗日沦陷后回乡,经营刻字店,善书法、篆刻。书宗汉简,变化得体。1949年宁海县城解放,应政府之命书写“宁海县人民政府”府牌,名震缑城,金石篆刻设计巧妙,功力精到。有《赵惠青印存》四册。

  沙孟海(1900-1993),鄞县沙村人。原名文若,以字行,别号石荒、沙村、兰沙、决明等。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幼承庭训,早习篆法,毕业于浙江第四师范。后刻苦自学,并拜冯君木、陈屺怀、钱罕为师。至上海又转益多师得吴昌硕指授,其书法无论篆隶楷草,代表北碑雄强一路,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29年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委。沙孟海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学贯古今,一生亲历民国以来现代书法的发展,50岁以前书法广涉篆、隶、真、行、草各体,晚年尤精行草书,气酣势疾,刚健有力,韵味沉厚,雄浑遒劲,卓然成家,被誉为“书坛泰斗”。擘窠榜书被称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对书法学、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古学均有高深造诣。他的书法以行草书最佳,尤其善作孽窠大字,人以为“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其擘窠榜书气势宏大、点划精到,富现代感,以气制胜,且越大越壮观,此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致也,为当代书风典范。在篆刻上,受赵叔孺“为元朱文,为列国玺”的印风影响下,对元主文印及列国玺有着多年的潜心研究,且能师承有自,高致绝伦。博涉陈秋堂、赵之谦、吴让之的治印风格,深得其理。吴昌硕评价其作:“虚和秀整,饶有书卷清气。蕙风绝赏会之,谓神似陈秋堂,信然”。著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述》、《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兰沙馆印式》、《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写书谱》、《中国书法史图集》,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曾任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鄞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6月, 在东钱湖畔建沙孟海书学院。

  朱复戡(1902-1989),鄞县梅墟人,生于上海。书法篆刻家和古文字学家。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7岁能作擘窠大字。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涉猎经史、艺事, 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先生精通古文字学,书法四体俱佳,早年临习多种书风,行草书得力于二王,大篆承袭三代,小篆承秦汉,尤擅篆籀。作品平正中寓险绝,厚重朴实,别具风格。其篆刻得力于《石鼓》、秦刻、秦诏。体制多样,古穆浑厚。如“猛士如云唱大风”一般的博大气势,承载渊博学识与书法功力、睿智。1922年出版的《静龛印集》、《复戡印存》、《大篆字帖》、《朱复戡草书千字文》、《朱复戡修补草诀歌》、《朱复戡补秦刻石》、《朱复戡篆刻》、《朱复戡篆印墨迹》等。先生一生治学严谨,不务虚声。周总理生前曾提及,现在研究钟鼎文的很少,会写又能识的全国只有二、三人了,其中一人就是朱复戡先生。他60年代迁居山东济南、泰安,80年代寓居上海, 晚年致力于商周青铜文化的研究。生前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佛教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等职。

  张鲁庵(1901-1962),江北庄桥人,1927年定居上海。原名锡诚,改名英、咀英,号鲁庵, 字炎夫,号幼蕉。现代篆刻家、鉴藏家。西泠印社社员。幼好诗文篆刻。开设参行药铺于沪杭。师从赵叔孺习印,初从赵之琛,改宗邓石如,兼法古玺汉印,皆有法度。又以擅制印泥和刻刀,“鲁盦印泥”名驰遐迩。其时北京有徐正庵者,亦善印泥著闻,两岐并峙,曾有“南张北徐”之雅誉。鲁庵先生癖嗜历代名家印谱,广收博集,积有433余家,可谓集印谱之大成,颇少可与之抗衡者。其藏书中尤足珍者,有传世不多之明版善本,韫椟而藏鲜肯出示。另从事历代印章实物之收藏,日积月累得4000余方,其中有少见之何雪渔先辈印章二十方,鲁庵先生特拓为专集;秦汉官私印、明至近代篆刻家刻印1524方捐献西泠印社。所藏“放情诗酒”一印,系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孙旧物。鲁庵先生治印在民国20年(1931年),始学赵次闲及西泠诸家,后乃以邓完白氏为依归,尝以重金购得邓氏燕翼堂五面印,所以宠之备至。鲁庵刻印行世者,有《仿邓完白山人印谱》、《鲁庵印选》、《鲁庵印谱》。另辑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钟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谱》等。鲁庵先生与余杭褚德彝(字礼堂),哲嗣保衡曾辑礼堂遗印百方,冠名曰《松窗遗印》两册,以精工精拓而付剞劂,仅拓引四十部,得之者珍如瑰宝。1955年秋筹组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邀约同道集体合作刻成《鲁迅笔名印谱》等。著有《鲁盦仿完白山人印谱》,辑有《秦汉小私印选》、《张氏鲁盦印选》、《何雪渔印谱》、《横云山民印聚》、《黄牧甫印存》、《金罍印摭》等。

  高拜石(1901-1969),镇海人。字懒云,又字般若,笔名芝翁、南湖、介园、懒云。先世宦游八闽,遂寄籍福州。斋堂为古春风楼,自号古春风楼主人。北平平民大学文科毕业。历任新生晚报、华报、寰宇新闻、民国日报及中央日报编辑及主笔,台湾省政府新闻处主任秘书等职。高氏善属文,工诗词,长于近代史事,熟谙人物掌故,故文名籍甚。张其昀氏:“自梁任公、林琴南以来,罕与其伦比,诚是列于现代中国一大文豪而无愧色。”曾在《新生副刊》连载《古春风楼琐记》,因广获好评,后结集出书。另有《南湖录忆》、《浮沤识小》、《茗边脞记》等著作。高氏受吴昌硕艺术成就熏陶,自幼便颇醉心书法篆刻,曾从朱敬亭,黄蔼农,沈冠生诸名家学习,世称“行楷近南园松禅,温润有致。精金石篆法,尤工篆隶,厚润茂密,古味盎然。”

  陈训慈(1901-1991),慈溪官桥村(今余姚三七市镇)人。字叔谅,陈布雷弟。工古文词,善书法,尤精历史,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中央大学史学系讲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1932年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10年任职中,推行普及社会教育与提高学术研究相兼顾的办馆方针,实行通年全日开放制度,又先后创办《文澜学报》、《浙江图书馆馆刊》、《图书展望》、《读书周报》等。1936年主持举办“浙江文献展览会”,参观者8万人次。七七事变后,联络浙江大学、浙江博物馆等,创办《抗敌导报》呼吁抗日。抗日战争中,为保护浙图藏书,主持组织抢运馆藏《四库全书》及古籍善本,避至富阳、龙泉,又组织抢运宁波天一阁9000多册藏书到浙南。90寿辰时捐献《丁丑日记》手稿及148封各界名人信札给浙江图书馆。著有《五卅惨史》、《世界大战史》、《晚近浙江文献述概》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一至六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顾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顾问,浙江省地方志学会顾问等职。

  董开章(1909-1998),奉化人。六岁时始习书法,民国初年董开章移居上海,民国初年,董开章先生移居上海,得到前辈高振霄、赵叔孺、吴徵、王禹襄等人的指点,潜心力学二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书法界崭露头角。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被派往台湾农业银行工作,从此离家三十余年,至一九八四年与夫人在香港相见。一九九七年,董开章回到上海定居。在台湾期间,董开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弘扬中华书画艺术上。1962年,他与朋友一起发起创建了“台湾中华书法学会”。在担任书法学会副秘书长之职时,他整理出版了《宋拓雁塔圣教序》、《兰亭》、《圣教》、《宋拓大观帖》、《明拓曹全碑附汪仁溥临本》等中华古籍,推动了台湾书法艺术的发展。董开章的行楷,被台湾教育部门认定为几种规范书体之一,多幅作品被美国、韩国、日本的重要博物馆收藏。

  刘惜暗(1909-2003),慈城人。原名秾,字酉棣,又名以坊,号戌庵。能诗善书,师事钱罕。《四明书画家传》称其“凡秦汉古篆籀、六朝南北碑无不悉心临摹,深得其妙。尤擅行书,远宗王羲之,近师梅调鼎,挺拔秀丽,兼工篆刻。”曾书慈溪普迪小学碑记、奉化郑源兴墓表、鄞县戴林福墓志、宁波阿育王寺匾额楹联及湖南永州柳宗元钴鉧醚潭西小丘记刊石等。曾任上海市卢湾集兰书画社副社长。

  凌近仁(1909-1995),慈城人字讷,又字公毅、步云,晚号桥南老人、半僧。曾受吴昌硕、诸闻韵、陆铁夫、钱罕诸人传授,善画山水、花卉,《宁波师专学报》称其“泼墨写意山水花鸟,笔墨饱满,浑厚滋润,不受正统拘泥,新颖富有变化,能自成风格”。《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称其“正草隶篆皆能,以行草见长。所作笔力遒劲,苍秀清逸,气韵生动”。偶作神像,亦有高致。曾任宁波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书画院院长。

  张令杭(1913-2000),鄞县人。文史学家、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员。系民族英雄张苍水族裔,其父张世源,字振騋,别署怡园,清贡生,古文学家,善诗,学富五车,书法亦有盛名,颇有沙先生之风骨。族伯张寿镛创办上海光华大学,张令杭赴沪入学成为张校长最得意弟子,代表校方参加各种演讲竞赛,成绩显赫。后嫌疑被警察局逮捕入狱,经张寿镛、虞洽卿等出面担保,市长吴铁城亲批出狱。毕业后,受张寿镛委派至杭州光华大学附属中学从教。曾任省政府机要秘书和马寅初秘书, 抗战爆发,随省政府机关内撤山区,在永康方岩与沙孟海爱女沙韦之完婚。曾任鄞东公学校长、东部教育会会长,著有《国耻教科书》、《文学纲领》及《月州吟草》等。

  秦康祥 (1914-1968),鄞州人,居上海。谱名永聚,原名仲祥。字彦冲,以字行。西泠印社社员。师事冯君木先生,得其陶冶,能诗文书画,尤擅八分,复精鼓琴。及从褚德彝、赵叔孺两先生游,遂癖嗜金石篆刻。以收藏名家竹刻、刻印等驰名海内。其斋名濮尊朱佛斋、竹佛宠;後得竹刻笔筒、扇骨、臂搁、摆件,又名其居曰玩竹斋;既获古名琴,又日雷琴簃、四王琴斋;後见铜印、铜镜、汉璧而集之,乃名睿识阁;戊戌之岁,得兰亭石刻两面,喜而颜其居曰兰亭石室、唐石室;动乱忽起,珍藏尽失,离故宅而移家陋室,则称卧龙窟。彦冲於印,自古玺、汉印、圆朱,及皖浙两宗、石如、撝叔诸家,无不得其渊雅之致。其癖之深,及致力之勤,堪与张鲁庵先生相匹。广事搜藏古玺印、名家印,并编拓成谱。所藏古玺印精选为《睿识阁古铜印谱》;又将所得花押印一百余方,汇成《唐石斋花押印》;所藏名家印凡二千余方,成《睿识阁印谱》,此谱於印史研究关系甚大;余事治竹,亦颇有可观,就其所藏、或在友人处假得之竹刻扇骨、臂搁、笔筒、摆件等,拓而存之,凡得数十家,每家选十数件或数十件为一卷,名曰《竹刻集拓》;又鈎稽史实轶闻,成《竹人三录》及《藏竹小记》,稿成正拟自资付印,与《印人汇传》同遭劫难。彦冲於其乡贤画迹,亦考索靡遗,有《明州画人传》之作。

  丁乙卯(1915-2000),鄞县人。名逸,又名和寿,字乙卯,以字行。幼酷嗜书法临池不辍,学书涉猎广泛,碑帖兼取,于真、草、篆、隶、行无不深研,书作面貌多样,个性强烈,均能古而化自出新意。19岁即订润鬻书以自养,为宁波华盛顿钟表店书写大字招牌,被誉为甬地第一市招,名声大噪。后旅居上海,寓西藏路宁波旅沪同乡会,1937年创办“丁氏书法专修社”,后改名“丁氏书法馆”,设馆授徒,还多次应邀在广播电台主持书法讲座,时与朱复戡、白蕉、马公愚等过从甚密,其间曾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1947年由上海春明书店出版《星华小楷》字帖,一时蜚声沪上,桃李盈门,今沪上书法名家中亦有出其门馆者。1963年回宁波继续设馆,致力于书法教育,从学者众。后有作品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多种书法展览,在《书法》、《中国书画报》、日本《书窗》等发表,被收入《当代楹联墨迹选》、日本版《中国当代墨宝集》等。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书画院书画师。

  单克伦(1915-1989),奉化剡源亭下村(今属班溪乡)人。又名飞,字客庐。早年喜习书画,后入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师事名画家王震,传其佛像画技艺。复进上海飞声国画函授学校,师从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等学画。抗日战争时期,执教鄞县、镇海等地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教宁波四眼碶小学,兼任宁波市政协书画院画师、宁波诗社社员。1982年在宁波举办个人画展,1986年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宁波分校副校长兼国画部主任。秉性耿厚,勿求人知。承文人画传统,重神韵气势,山水、花鸟、人物俱工,尤擅竹、兰、石,工书法,善吟咏。作品《墨竹》在日本东京展出,著有《画竹百谱》、《戏墨留题录》。

  王京盙(1922-1996),慈溪河头市(今属宁波市镇海区)人,生于杭州。字劲父,号澄翁,又号铁翁,别署守正楼主、宝敦楼丁、力学斋主、慈湖外史。幼从父执申石伽、韩登安学书画、篆刻,19岁负笈上海。复从王福庵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称其“篆刻出自秦玺汉印,深厚者劲朴过人,纤细者匀秀独绝,朱白文全能入古出新。所作小篆绕有古意”。孙墨佛称其每治一印,能“由好入精,由精入妙,由妙入神,由神入化”。周汝昌赞为“朱痕铁画,粲然奇观”。偶作山水、花卉,颇得笔情墨趣。亦能鉴赏及书画理论。首先推出“西泠中八家”之提法。著有《宝敦楼随笔》、《艺风堂友朋小传》、《篆刻要旨》、《说文解字二百例》、《百寿回印谱》、《王京盙书法篆刻集》等。曾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九三文澜艺苑副会长等职。

  王永嘉(1923-2004),慈城黄山村人。先生涉猎广泛,博学而好闻, 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为中国哲学学会会员,先生弱冠即喜好金石书法, 善中医。在文革极左的年代里,先生遭受怨屈和清贫,历经坎坷, 但仍安贫乐道,静心修学,发愤钻研被称之谓“始皇不焚之书”的《周易》, 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功底。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写出了《周易新解》一书,因该著作有新意颇受学术界关注。1956年,与周节之先生加入张鲁庵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中青年时曾两次刻刊《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姓名印》,是印用汉法且有清牧甫意味,十分精到,惜今已散轶。先生至七十六岁高龄,仍能在比印石还要硬几倍的玉上琢刻,这是恐怕是年青人也不大容易做的事。先生精通文字学,其篆刻字法、章法有奇趣。行刀亦有自己心得,主张利刃冲切,形象地说如快刀割菜,先生名其曰:“落刀鲜”。所刻印章线条挺拔,遒劲古雅,颇有秦汉遗风,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见之连连称善,欣然为其印谱题名款《乐观楼印存》。

  马承源(1927-2004),镇海人。学者书家, 1954年起就职于上海博物馆,历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铜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主要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曾任上海博物馆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保利艺术博物馆顾问、中华世纪坛名誉馆长。

  孙正和(1935-1990),奉化人。字绳墨,号木蕉堂人,别号镜庐,书法家。1952年9月进苏州农校学习, 1956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1961年进北京大学生物系为研究生。1962年1月到新昌中学任教。青少年时代起,曾先后师从沙孟海、郭绍虞、钱君匋等金石书画名家学艺。篆隶真草均精,竹简行书能自立门户,风格俊雅,挺秀豪放。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在浙江展览馆、上海美术馆等地巡回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家》等多家名刊发表多件书法篆刻作品和论文。

  洪丕谟(1940-2005)祖籍洪塘。父亲洪吉求为留法文学博士,收藏书画甚富。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与文学,后学中医。后弃医从文专事法律古籍的教学和研究,并开办书法讲座,学书遍临魏、晋、唐、宋诸碑帖,尤倾心于汉魏的古朴和宋人意态。擅多种书体,以行草见长,所作朴茂多姿,挺秀俊逸,颇多新意。著有《中国书法史话》、《墨池散记》、《中国文房四宝》、《洪丕谟书法集》、《拈花微笑》、《唐诗与人生》、《洪丕谟文选》, 选注、编纂出版《历代题画诗选注》、《历代论书诗选注》、《古代书论选读》、《法书要录》、《墨池散记》等。书法评论文笔犀利,深入浅出,且发人所未发,主要有《形象思维与书法》、《书法应有批评》、《书法的欣赏与评论》、《书法界弊端种种》。历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研究院画师。

(作者系宁波美术馆教育推广部主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