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视线 37 PART 1


9720-03-29

美术馆学

美术馆的艺术家工作室

文·韩利诚

美术馆的艺术家工作室在国内比较具有特色的是宁波美术馆。该馆有9套复式艺术家工作室,每套70余平方,包括工作和起居间,工作间的绘画设备齐全。常年向全球招募春秋两期艺术家,每期进驻若干名。从2006年始,宁波美术馆排除干扰与困难,“摸石子过河”,将这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由于缺乏案例和可参照文本,宁波美术馆的艺术家工作室运行方案主要依据美术馆自身特点、当地文化艺术生态和公共财政保障度而制定。它的“艺术家工作室计划”,包括艺术家个人艺术经历和驻馆艺术计划方案等。其中艺术计划方案被要求结合中国和宁波的文化元素,在被馆方学术部门认可之后,艺术家可以得到馆方提供的进驻期间的生活补贴和作品材料成本费。艺术家进驻后,馆方会介绍当地文化并提供可以参观、考察的文化遗存和艺术活动相关信息,使艺术家在创作前期有足够的酝酿机会。

当艺术家进入创作状态后,在得到艺术家许可的情况下,馆方择时将艺术家活动向社会“开放”——称之为“工作室开放日”。“开放日”的活动多种多样,以当地艺术群体的访问、探讨、评点、甚至合作为主要内容。开放日,事实上已成为艺术家面对面的批评会。无论是西方艺术家抑或本土艺术家在此可以亲耳聆听对方直率的指教,双方所具有的感受是在任何媒体交流中难以实现的。

为将国际艺术资源有效运用,馆方在艺术家完成创作计划并于美术馆展示之机,会安排艺术家进高校作艺术讲座,与学生、市民交流互动,以实现艺术资源的公共化、大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美术馆的角色效能。

进驻艺术家所创作之艺术品,美术馆根据协议,遴选佳作予以收藏。对于装置艺术品,美术馆以摄录方式予以收藏。通过艺术家工作室创作计划实施收藏是艺术家工作室的一个最主要职能。此举也拓展了美术馆收藏的传统渠道。

在工作室计划中,对国外艺术家而言,最难的应该是当地元素的寻找。与这些元素与艺术家固有文化之间碰撞所产生灵感的闪现。但从进驻的艺术家创作品分析,这些艺术家都将当地元素很自然,很恰当地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可见他们的用心和严肃的创作态度。以2012年进驻的三位艺术家为例,嘉宝·吉赛尔(Gysèle Gerber)是一位出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法国,毕业于斯特拉斯堡艺术学院绘画硕士,她创作的“过桥东”系列,将其从石涛和友人赵无极处认识的中国文化与宁波水乡的视觉感受揉和于抽象笔法之中,使她的油画作品充满中国及江南气息。卡门·斯佩拉(Carmen Spera)是美国50后的一位具有美术学和文学双专业艺术家,他的展览名为“创世西”,他的作品是宁波佛教文化与他所理解的西方史前文明的洞穴壁画碰撞的火花。他的图像,多用佛殿、佛教图符、抽象的莲花、袈裟以及中国龙,开创了拓展视野的独特艺术造型,耳目一新。出生于七十年代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德拉·罗帕蒂克(Aleksandra Lopatic)是移居法国的一位雕刻家、版画家,她大胆地将宁波的水、河姆渡的石和中国的人作为画的组成,大量运用绘制、剪贴等手法将一幅幅富有人性味的生活画卷呈现给观众。本文选录曾于2013年4月29日至6月29日进驻宁波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的艺术家诺瑞特·马松-赛金(Nourit Masson-Sékiné)艺术活动的片断,以分享艺术家的文化思考和创作表达。诺瑞特·马松-赛金是一位地道的法国人,是位非常多元化的艺术家。她涉足绘画、摄影和诗歌创作,并且多次在法国及世界各地的艺术画廊和美术馆里展出绘画作品。她在以色列完成了学业后受邀赴日本做展,并在日本生活了10年。1990年她回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在那继续她的艺术创作,写作以及世界各地的教学。 赛金女士出版了一本畅销书是关于讲述日本60到80年代的先锋舞蹈——《舞踏》,一种有名的日本舞蹈。按国际标准来说,应该叫《暗黑舞踏》。 她同时也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舞台艺术)教学《先锋舞蹈舞踏:一种传统和现代的延续》。她也是讲述生命和死亡辩证法——《为死亡而活着的勇气》的作者,出版于2000年并于2002年由阿尔宾米歇尔出版社出版平装版。之后因为出版诗集《Poème à Di》的红火而对书籍装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在艺术家工作室创作完工后,于美术馆的4号厅举办了一个成果展,她的展览自序叫《宁波·七乐》。其中“七乐”的灵感来自于距宁波美术馆500米处的一座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的天主教堂。全《序》如下:

The "Seven Joys of Ningbo"

Before coming to Ningbo, the first images which appeared about Ningbo City on the internet, were, to my surprise, of "Our Lady of the Seven Sorrows" Church.

My first reaction was "why does China need to import for itself Catholicism's "Seven Sorrows", as if it didn’t already have enough sorrows of its own.

Why not import the best of what we have, and not the worst?

As it seems to me that China has given the West its best, such as its great methods for training in the fields of Taoism, Buddhism, art and medicine, gastronomy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all for our joy, I've titled this exhibition "The Seven Joys" a concept which became the beginning of my journey to Ningbo.

《宁波·七乐》

来此之前,为了解宁波——这个我即将生活两个月的城市,在互联网上搜索她,令我惊讶的是展现的第一幅图画竟然是“圣母七苦堂”。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为什么中国要为自己引进天主教的“七悲伤”?难道她还不足够悲伤吗?为什么不引进美好的事物,而偏偏选择痛苦呢?

对我而言,中国似乎已向世界展示了她的优势,例如在道教、佛教、艺术、医学、烹饪和哲学等领域上的研究方法不断向外输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日新月异,为了我们的快乐,我将本次展览的名定为“宁波·七乐”,而这也让我开始了自己的宁波之旅。

诺瑞特·马松-赛金( Nourit Masson-Sékiné)

在她那次展出的作品中,再可选取三则艺术家亲自撰写的作品“说明”,以感悟她的“中国情”和创作之艰辛。

(Ⅰ)Nature / Culture and Myths

Under the white light of the sky in Ningbo

The presence of 3 rivers

The mountains of traditional paintings, the endless presence of new buildings. The disapearance of the ambiance of the village, old traditional modes have faded, mountains were pushed away, the sea shore is not accessible except for the industry…

China wants to be proud of its modern appearance on the account of its traditional modes, and authentic charms. More questions, for more debates - the time to assume choices on longer terms would avoid future sorrows…

More buildings, more mountain paintings …

Like the Greek Gods, Sun Wukong is playing with us - and laughs!

《自然、文化和神话》

在宁波明亮的天空下,

三江汇流,中国画的山脉与不断出现的新楼并存。

村庄在消失,传统模式在褪色,

大山被推开,海岸线已经被工厂占据而不能让人接近……

中国在成为传统和时尚相结合并富真正魅力国度的路途中前行。

但更多的争论会只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是时候把握机会来避免痛苦……

自然与文化,

更多的建筑,更多的山水画……

就像希腊的神,像孙悟空般在嘲弄着我们。

(Ⅱ)Precious Bricks

I discovered the charm and presence of the bricks in the City and their usage in Wang Shu's magnificient art piece that is the Ningbo History Museum. Looking at the shape of this Museum for the first time on net, I don’t know why, but I felt a profound sorrow. I searched further and was deeply upset to learn that, at the same place, a fort has been attacked by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in 1940 with bombs containing feas infected with bubonic plague,

This has haunted my nights - Japan is my third adopted country.

I then imagined the bricks may have come from the former fort … but I realized this was my personnal imagination. I was then informed about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used for the Ningbo History Museum : the destruction of 30 villages, in order to transform and modernize the area, and the re-use of their bricks for Wang Shu's History Museum, celebrating and leaving traces of these past villages and villagers on their earth. The result is powerful, beautiful and authentic, and certainly by all means impressive.

The "Precious Bricks" installation segment of the exhibition is a hommage to the hands of all the men who built and who continue to build this place. I found these bricks discarded at the rear of a neighboring building, and carried them to my atelier little by little. I cleaned them up, washed them, dryed them. I have given them a renewed face, like a precious object, a name … and a voice.

The voices are of the people who live and work in the City everyday. What are the source of their joys ? Joys are certainly carried by deep sorrow. But joy appears when Man is able to connect to his inner light and shine for others to be fed…

《珍宝》 

王澍的优秀作品宁波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引发了我对砖头魅力和存在价值的关注。

互联网上初见博物馆的照片,我不明缘由地一阵心痛,而随着搜索日趋深入,我越为揪心。在同一个地方,一座堡垒在1940年侵华战争时被炸毁,同时当地还弥漫着恐怖的由细菌弹引起的黑死病。日本是我第三个故乡,所以这事使我晚上辗转难眠……然后我幻想这些砖头就是来自那个被炸毁的地方,虽然我明白这只是我的个人的臆想。

后来我听说了宁波博物馆的创作过程:为了要改造和现代化这片区域,近30个村庄被拆迁,王澍重新利用了那些拆下来的房子的砖头建造了这所博物馆,以表达这些居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痕迹……事实证明这个结果是震撼的,美丽的,真实的,并且令人敬佩的。

装置作品《珍宝》,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曾经从事建筑或现在正在建筑这片土地的劳动人民的敬意。我是在美术馆旁边的废弃区发现了这些砖头,然后一块一块地搬回工作室,将砖头擦净并注视着它们。我要给它们一个全新的面孔,就像一件珍贵的物品,有名字,甚至还有声音。声音是来自每天生活且工作在这城市里的人们,他们诉说着他们的快乐。快乐的来源是什么?虽然快乐总伴随着一定的悲伤。但其实快乐是来自人的内心,将你内心的阳光散发出来并且去照耀他人……

(Ⅲ)Precious BricksYou and me

In France, inspired by the invitation to the Ningbo Museum of Art for a 2 month long residence, I created a book/object. With the kind help of David Pardo, a great bookbinder in Strasbourg, I made it look like a house, with an oblique roof line. Of course, watching from far the Wang Shu Museum of History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it. But also the fact that one of my qi-kong students, Olivier Greder, is an architect, and created the link between me, his gracious wife Zhenchen Jin, a Chinese art agent in Paris, who led to Mr. Han. So, my inspiration was nourished by him too. Waiting in the Museum for the return of his wife, Olivier joined the artist residence with me for one month. He was then asked by M. Han to draw the non-visible aspects of Wang Shu architecture. A coincidence also attached to this book…

Wo-Ni title came to my mind from a book by the Austrian Jewish author, Martin Buber, referring to the ethic of dialogue. Human life, he says, finds its meaningfulness in relationships. And as developed above, the 7 Joys Project is the fruit of the fortuitous encounters at a proper time, in dialogue with the right people. And this holds my joy here in Ningbo everyday.

So, the idea was : the more we write in Wo-NI, or paint or draw, the more the pages will inflate, and the more the roof like cover will change its line… the book is not finished, yet the bet was successful !

When i arrived to the Museum M. Han asked me : do you know to draw flowers ? Animals ? Let's do this together ? I was amused by this coincidence, since he didn't know yet about the book object in this title waiting to be proposed, for a partnership with him, since i was told he was a also a poet.

This art piece is an hommage to M. Han's work in the museum, to M. Wang Shu, the architect who has built it, and to those friends, Zhenchen and Olivier, who led me to it. .

This is a way to celebrate the joy of this visual and poetic dialogue, and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at having being so graciously welcomed in Ningbo by all of you, and by each of you, DanTao, Vivian, and their team, in the Museum. As for the outside of the museum, my thanks to the precious collaboration of Wesley in Ningbo, and to the Israeli film maker, Zaki Schiff, who follows the 7 Joys steps of the project, willing to make a movie about the global process of my art work.

Special thanks also to my best friends in Beijing, the actors and acrobats of the Beijing Opera, Xu Lingyi, Yang Du Lai and Chu Koe Ran, their son Robin and bride Chris. To Hwuang Huang master of Tao in Taipe for his affection and to his daughter Ying Chun who came to visit me in Ningbo from Shanghai.And thanks to my Qi-kong master and friend, the qi-kong calligrapher Sheng He Yan from Shanghai.

All are such sources of love, knowledge and inspiration.

《我—你》

在法国,当我收到来自宁波美术馆入驻两个月艺术创作的邀请时,我受到了一个启发,然后在斯特拉斯堡著名的装订商大卫·帕特尔的帮助下做了一本书/作品。看起来就像是个有着倾斜屋顶的房子。当然与王澍建造的博物馆比还需要很多改进。因为我的气功学生Olivier Greder是一位建筑师,然后我认识了他贤惠的妻子,在巴黎的中国策展人金真辰女士,这样我才我认识了韩馆长。从而也可以说,我这个灵感也是由他启发的。Oliver因为在宁波等待金女士回国,所以也决定陪我一起入住宁波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一个月,他在韩馆长的建议下研究王澍建筑物中不易察觉的一面。这是一个赋予在这书上的巧合……

“我—你”这个名字的灵感是从奥地利犹太人作家马丁·格鲁伯写的伦理对话中启发的。他说人的生命在于寻找人际关系中的意义。这就是七乐项目在合适的时间碰巧预见相应的人所产出的结果,而我也怀着我的快乐在宁波度过每一天。所以,这个想法在“我—你”中写得越多,画得越多,页面充实得越多,书封面的倾斜角度就会越厉害…虽然这书还没有完成,但是这个合作是成功的!

当我抵达美术馆时,韩馆长问我:你知道怎么画花和动物么?让我们一起来做吧。我被这个默契感到高兴。因为他不知道这本书的主旨已经被提出,与他合作。我还被告知,他还是一位诗人。这幅作品是我对在美术馆辛苦工作的韩馆长、建筑这所美术馆的王澍以及带我来这的Olivier 和金女士表示一个敬意。

这是一种用视觉和诗意对话的方法去庆祝愉悦的心情,以及在中国你们每一个人对我如此欢迎的感激之情。在美术馆里,感谢陶丹、徐子现以及其他部门人员。在美术馆外,我要感谢和我有珍贵合作的林文渊。感谢以色列电影制作人扎基·希夫, 他一直关注七乐项目的发展并且希望能够制作一部关于我艺术创作工作全过程的电影。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好朋友在北京当京剧演员和杂技演员的徐领义,杨德来和朱桂兰,还有他们的儿子罗宾以及他的女朋友克里斯。感谢对我产生影响来自台湾的道教老师黄煌先生,还要感谢他的女儿黄颖纯特地从上海来宁波看望我。感谢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气功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气功书法家来自上海的沈鹤延。

这些都是爱,知识和灵感的来源。

这些艺术家对不同质文化对话的实质及角度的把握,表达出了极高的天赋,也赋予了整个艺术家工作室计划极大的挑战和无限活力。有时我们责怪西方人不理解我们,但是我们有没有反问过自己,我们为他们的“理解”做过什么?提供过什么?文化的相异性不能是隔阂的借口,何况“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积淀的,但又不断变迁的;另一方面又是适应的,且又不断整合的。宁波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的这种有特定文化导向下的艺术生产所带来的人类文化学、艺术社会学和伦理学上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它至少给人们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与“合”在电子信息时代与异质文化相融的速率是加快了,而其中艺术所起到的媒介作用是不能抹杀的。

艺术家工作室对进驻艺术家的要求必须一一明确,包括进驻以后的要求也要在预先的协议中明白告知。否则容易给艺术家造成馆方前后不一或预先未予吿知的感觉,从而产生不必要的尴尬。宁波美术馆在具体工作中,曾遇到过有些欧洲艺术家提出携妻女同驻的要求,也遇到过来访日本艺术家要求与进驻艺术家共住的事。美术馆工作室由于没有严格申明,工作室只接纳已得到进驻许可的艺术家,谢绝其他任何人员,所以出现了上述的插曲。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美术馆旗下之艺术家工作室,首先要求对方必须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其次是没有犯罪等不良记录;第三,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并贯穿于全部进驻活动;第四,向属地相关部门备案进驻艺术家。

艺术家工作室的这种在宏观框架内的艺术生产活动,往往会收获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所以美术馆需负责地将艺术家进驻及艺术活动全过程加以影像跟踪记录,并将活动精要辑录制作成文本交流或存艺档。

美术馆与艺术家工作室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有条件的美术馆设立工作室,对美术馆的品位提升与国际影响力是一般美术馆展览和合作所难以企及的。所谓“有条件”,是指资金和环境两大方面。资金投入,需要争取财政援助;环境条件,需要的是出入方便的地铁与公交,周边文化设施、学术机构和宜人的风土山水。工作室需具备:1.生活空间:卧室、厨间、餐厅和卫生间;2.工作空间:创作、陈列和会客间;3.辅助空间:小型车库;4.户外空间:休憩和绿化空间。假如工作室与美术馆整体建筑融为一体,则美术馆的展厅、车库、绿化空间等均应是工作室的共享空间,不必另行建造,设计师在此自会全面考量。工作室的内部管理实行宾馆式管理,许多项目属自助式。

作者系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翻译:徐子现。

学术讲座

列宾美术学的油画艺术

时 间:2016年10月27日14:30—16:00

地 点:宁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叶甫盖尼·祝波夫

叶甫盖尼·祝波夫

EVGENII ZUBOV

1955年生于列宁格勒,1979年毕业于列宾绘画、雕刻、建筑学院(艺术科学院副主席梅里尔尼柯夫教授工作室)。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会员。1973年其作品已作为专业画家作品开始展出,祝波夫是市级和全国美展的积极参与者,其作品被俄罗斯美协、俄罗斯文化部、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所收藏,他的作品也为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美国私人所收藏。2004年经普京总统签字授予俄罗斯功勋画家称号。祝波夫现为列宾美术学院教授,在个人工作室教授素描。他的绘画主要以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学派的油画为主。1999年祝波夫参加了莫斯科基督救世主陵墓壁画设计工作。他的画作中充满了精神的力量,体现完美的和谐。在画家作品中的现实世界是多彩的、可感的、富有韵律的。朱波夫不追求自己作品的表面效果,他在探求人物的造型韵律的规律和真实的性格。他确信:“艺术首先应该是人的艺术。画家在主题创作时是超时代的、富有哲理的。画家把社会存在的奥秘、人的感情世界、大自然与城市都看作一个整体。”

很高兴能与大家见面。我来自圣彼得堡,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授。列宾美术学院曾数次在莫斯科之间圣彼得堡迁移,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是最古老的艺术院校之一。感谢彼得大帝,当时他从欧洲邀请众多的油画家来到俄罗斯教授油画技法。刚开始的时候,学习油画很痛苦、很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了自己的方法和教科书。建校之初,我们只有13位学生,后来则为油画系的学生单独修建了教学楼。俄罗斯的油画很多承袭了西方油画传统。列宾美院现在由油画系、雕塑系、建筑系、版画系、艺术理论系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油画系。现在的油画系成立于1930年,每年招收40名俄罗斯学生。当然,我们学院也有很多中国学生。我们的教学计划中不仅仅有油画,还有一些舞美、历史、大型绘画(马赛克)等知识。比如A.K.贝斯特洛夫先生就是我们大型绘画系的系主任。他的学生学习马赛克、泥塑或者其他材质的艺术。我们不仅培养年轻的学生,也为部门专家、专业人士提供进修的机会。

进入我们学院的学生将在此学习六年。一年级的学生只画肖像画。二年级开始画全身像,研究手、脚等肢体的结构。三、四年级比较相似,学习画全身像,并开始上色。到了五年级,就开始了最复杂的阶段,开始学习两种不同的人体的画法。我们每天的课程量很大,从早上六点开始持续到晚上,每天都是2小时的素描和3小时的油画。而到了学年结束时,我们也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是到普希金当时生活过的庄园——米哈伊尔庄园,在那里从事两个月的风景写生;二年级的学生则是去学院在黑海的基地,在那里不仅可以画风景写生还可以画肖像画。那里的阳光充沛,色彩丰富,相比于圣彼得堡长期雾蒙蒙的感觉,那里是不可多得的油画写生地。三年级的末期,学生一般是去博物馆实习。通常是用1到2个月时间临摹油画名品,之后学院会为这些复制品打分,评判学生是否能够合格。到四年级时,学生们就开始真正的实践。由学院派遣,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在俄罗斯版图中想去的地方。五年级时,学生开始选择自己毕业作品的题目,他们要整理自己的作品,调整心态,决定自己今后的创作方向。六年级是学生专心完成毕业作品的一年。毕业作品的主题和手法可以是多样的,尺幅不限,所有这些都取决于学生自己。

油画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单纯的涂描色彩,而且要学会如何作画。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画,怎样画才能有意思。我们的院校毕业生中不乏著名艺术家,他们创造了很多知名的艺术作品,列宾、苏里科夫等都在其中。中国国画可以画得很快,但油画不同,由于材质的关系,它需要很长时间,这有利有弊。利,在于它可以让创作持续很长时间;弊,在于我们得想尽各种方法让颜料快速干燥。来这里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里有如此多从事油画的艺术家。大家都知道油画可以用很少的颜料创作,也能可以用厚颜料进行堆砌。有些油画,当颜料干透以后,就会变得很薄。而著名油画家列姆博朗特采用的颜料就非常厚,有学生甚至开玩笑说他画画用的颜料都可以将肖像的鼻子捏出来。但实际上颜料干后就会变得很薄。但列姆博朗特是个狡猾的家伙,他说颜料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要远远地观看。但事实上颜料对身体无害。

对油画来说,有些基本材料是必须的,比如说油画基底(油画布、油画板等)、调和油、颜料等。就油画基底来说,以树的第一层皮为原料,做成的基底为最好,因为经过特殊的处理后,这样的材质可以让颜料和基底之间的黏合度更高。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创作方式和画材选择。当基底准备好后,他们就会用炭笔等材料作画,然后才是上色。他们也是如此教授学生的。当然,当你熟练之后,你也可以直接用颜料构图、绘画。每个画家也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调色板,这块板上有他熟悉的色彩摆放。而我的中国学生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摆放十分随意。其实,颜色的摆放也是有系统规则的。我总是建议学生学习正确的方法。比如在调色板中间偏右的地方我们建议放两种对立的颜色——白色和黑色;在白色旁边,放暖色(黄色、红色),而在黑色那边放冷色(蓝色、绿色)。

学院里也会开设一些写生课,这时学生们会学习到光影法则,这区别于学习素描的明暗色调,学习区分冷暖色调。但是最主要的教学对象是人。我们教授学生研究人和人的绘画法则。学院的方向主要是学院现实主义绘画,教会学生如何作画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之一。在一幅作品中可以只有一个人物也可以有许多人物。如果一幅作品中画了50人,这时的作者就像导演一样,他首先要选择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决定谁站在中央,谁处在幕后……这也决定了观众第一眼看到谁……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也有专门教授学生构图的课程,这门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它不仅仅是一种画面的组织能力,更是一种油画构建思维方式的体现。油画也是教学科目的一门。当我们教授学生人物肖像写生课程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特殊的布料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学校一般会选择人体教学,因为人体是最复杂的结构之一。另外,马也是学生经常描绘的对象。

贝斯特洛夫先生现在教授的马赛克课程,也是学院的课程之一。他教授学生如何对欧洲古老的马赛克艺术进行复制,这包含了很复杂的材料和技法。但这对于大型绘画系的学生来说是必须要知道的基本知识。而下面在座的谢尔盖·宾教授是画海洋风景的专家。他有自己画海洋的方法,即使是在家里,他也可以画任何的海。

画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它首先需要一种构思和思想,比如,你想向观众传达什么?然后艺术家开始收集素材。如果是历史题材的话,艺术家就需要收集符合主题的服装、道具等各种素材资料,研究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当时的风景。就像谢尔盖·宾教授的作品一样,当他画古代战舰时,他就要去研究这个战舰是如何建造的,结构如何,只有这样他才能画得非常精准,引得军事专家的举手称赞。

为了学习和掌握自然法则,画家需要画很多的草稿。所以学生才需要去大自然中寻找,而这些我们教师是无法直接教授的。一个学生曾经到一位大师面前请求,大师,您教我画画吧。大师答应了他,让他明天过来学习。第二天学生准备好所有的材料,准时到来。大师看了下他,说放下你的东西,我们出去走走吧。他们沿着城市的道路行走,看到了很多树。大师问道,这些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说绿的。大师答道你仔细看看吧,离天空更近的这些树叶,颜色更深。而远离太阳的树叶则要偏黄一些,阴影中的叶子颜色更深,可见树叶的颜色之多……这些颜色之间不能互相影响。如果在调色盘的黄色旁边放上蓝色,就会产生影响,这是学生在创作时需要注意的。

我们学院一般都是现实主义画派风格,目前共有6名教授在教学。这6个工作室各有不同,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工作室本身也不是停滞不前的,我们也在从不同的学派,画种中学习,取长补短。但总体来说,我们学院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人和感受。画家的任务就是要表达这些人的情感,为观众呈现出善和美。因为,有时候艺术也会成为邪恶的载体,具有不小的攻击力。而这方面,我们是不会去教授的。

我们的学院世界闻名,不仅仅有来自中国的学生,也有来自美国、欧洲的学生。现在中国不少著名的艺术家都在20世纪50年代来我院学习。圣彼得堡成为俄罗斯的文化之都,这里有俄罗斯最好的博物馆,这里可以帮助全世界的学生了解俄罗斯艺术。为什么俄罗斯艺术会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同呢?因为它是一个非常人性的艺术——表现的是人类生活的问题,反映的是善与恶的问题,而我们也应该回答这个问题。

你问我答

一、您的作品是购买材料直接画,还是自己处理过基材以后再画的?

有人问艺术家他画画需要多长时间,艺术家回答一天或者一辈子。有些作品可以直接很快完成,但是前提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脑子里要有想法,分清表现对象的主次。虽然创作的时间很短,但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很复杂的。因为油画颜料的研究需要花很长时间。

我一般不再特殊性地处理基材。虽然以前的艺术家都自己制作颜料、调色油等材料,但是现在工厂制作的颜料质量很好,足以满足我的需要,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作画,因为自己制作颜料需要很长的时间。当然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小秘诀。

二、您刚刚谈到俄罗斯油画偏向于现实主义,偏向于人与人的感受,我的理解是客观与主观,人是客观的,人的感受是主观的。如何在创作中运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这是一个可以足以写一篇论文的问题。我想如果你看了展览的话,你应该能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

你刚刚提到了现实主义,但是列宾美术学院并不仅仅只有现实主义,我们只是保留了一些现实主义传统,其他学院也有另外的传统在传承。我们承袭这些,只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是正确的。

主观与客观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人要是没有感情的话就无法生存,世界也不可能变得美好。

三、去年我在法国看过一个展览,它以古典主义为主,请问您如何看待古典油画与直接画法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我们学院也有一个很著名的画家,叫格拉普罗夫(音译),他其实也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画了一幅作品,当时震惊了整个欧洲。他自己学习了欧洲的古典主义,又把这种古典主义传递给了我们。在画作中,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古典主义,关键是你怎么看。

四、不知道您有没有尝试过宁波的美食,今后会不会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您的绘画创作中去呢?

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还是1999年,当时对我来说,一切都很有趣。那时北京有很多骑自行车的人。那个时候,我了解了中国菜。当时我的中国朋友还很担心我怎么用筷子。但是对艺术家来说,这绝对不是个问题,就像用手画色彩一样,这很容易。所以,我直接就用筷子开始吃了。当然,中国菜和俄罗斯菜是很有区别的。我去过中国很多不同城市,乌鲁木齐、成都、大连、沈阳、深圳、当然还有宁波。各地的美食当然也都是各不一样的。至于宁波当地的美食,我也非常喜欢。我甚至会说很多中国食品的名称,比如,豆腐、米饭。可以说,我最喜欢中国这边的美食了。今后有机会,我可能也会自己亲自尝试来做中国的美食。我对当地美食的感受,肯定会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因为,这都是手上的运动。

五、列宾美术学院允许中国学生报考吗?它的一些学费情况是怎么样的?

首先中国学生应该将自己作品的照片发过去,让我们知道他会些什么。如果我们的委员会觉得他可以的话,我们会邀请他过来。他们需要先学预科,在预科学一年,但他们上的是一年级的课,画一些肖像画,并且,每天都要学俄语。费用方面,一年大概是6000到7000欧元。每年学期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学生作品展,我们的委员会会为这些作品打分。如果这些学生的作品能得到一个较好的分数,那他就可以进入学院学习;如果分数不过高的话,他还可以留在预科,进行第二年的学习。学院会给学生一张证件,学生们可以免费进入俄罗斯的博物馆。住宿上,不管是学生宿舍,还是在外面租房,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另外圣彼得堡的中餐馆还是有很多的。总体说来,圣彼得堡是一个适合中国留学生的城市。

六、我想再提个问题。授课老师是不是像在座的各位老师这样的资深教师呢?

当然有一些年轻的老师,现在也不是那么有名,但之后肯定会变得有名。就像学生一样,现在没有什么名气,之后说不定一下子就会变成大画家。当贝斯托夫先生在一年级时,谁不认识他。而现在谁都认识他了。

七、像列宾美术学院的画是明快,古典油画则是很细腻的,想问下您觉得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吗?

这些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在我们学院专门有一个系是教这方面的技巧的。就像我们丘古诺夫教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教学生分辨哪些颜料是好的,哪些颜料是不好的,哪些颜料调制的颜色更纯正一些。这些技术上的内容,我们需要用一年时间让学生明白,这不是我们现场几分钟就能够说清的。

八、到二年级以后,学生会被怎么安排呢?

到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可以分到不同的工作室,学生一开始需要先写申请,然后各个工作室里的教授会自己来挑选学生。教授自己决定他要哪个学生,不要哪个学生。进入工作室以后,这些学生们就跟着教授们一起学习。就像我和贝斯托洛夫先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写了申请,想要到梅里尼科夫工作室,而梅里尼科夫看了他们两个的作品都觉得蛮好的,就说,好的,你们可以来我这里的工作室。

每个人会有一个导师,还会有几个助手。这几个助手,可能是好几个方向的,有油画方向的,有版画方向的。另外,学生在那个工作室里工作,后来那个导师不喜欢这个学生了,或者,学生不喜欢这个工作室的话,都可以互相说明,之后,学生就可以离开这个工作室。如果其他工作室导师愿意接收这个学生,学生也愿意去那里的话,学生就可以去那个工作室。

一般来说,一个工作室里一般会有10名学生。总体来说,我们学校一般都只有800名学生,其中有100名是中国学生。

九、我是宁波大学的老师,我想了解下您那里工作室的学习交流开展情况。

我们现在这里还有一种进修机制,您可以过来学一年。我这里补充一个情况:列宾美院世界闻名,我们还会从其他国家和地区邀请一些专家。我个人教授的学生里面,有芬兰人、黎巴嫩人。而贝斯特洛夫先生在挪威也授过课。但我们列宾美院的学生不太愿意我们老师经常去国外讲学,他更多地希望我们教授自己的学生。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编辑、整理:陶丹、陈远方。

策展札记

静山行脚-郎静山摄影展

文·陶 丹

展览时间:2016年9月29日至10月16日

展览地点:宁波美术馆二、三号厅

主办单位:宁波美术馆

摄影术自19世纪中叶诞生于法国后,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快速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传播,经久不衰。而作为首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摄影家郎静山献身摄影艺术近百年,是华人现代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具备扎实国画造诣与文人修养的他将传统国画画理融入艺术摄影中,精准地向世人传达了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气韵生动与拙朴雅趣。2016年9月29日-10月16日,由宁波美术馆主办,郎静山艺术文化发展学会,中国作家摄影协会,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静山行脚——郎静山摄影展”将这位摄影艺术大家作品再次呈现于观众眼前。

郎静山先生(1892-1995)自幼习水墨,十余岁善工笔山水。他喜欢扬州八怪,性喜求新求变,往往从古画之精神中揣摩摄影新貌。在20余岁成为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后,因不满外国民众受到外国摄影爱好者拍摄反映中国不良习俗照片的影响,曲解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本着一颗炙热的民族心,他决定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通过摄影作品改变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他要用照片把最美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人,从而开始了他的追求一生的“集锦摄影”研究。

他以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六法”为理论依据,以摄影后期的暗房技术为基础,精心构思作品布局,爬山涉水地收集素材,仔仔细细地挑选素材,去芜存菁,将不同时空的渺云、层山、茅屋、草庐、渔舟、苍石、奇树、鸟虫等景物有序拼贴再造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创“集锦摄影”之先河。同时,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以求表达出准确的中国文化内涵。据郎毓祥先生在《我的父亲郎静山》文中介绍:“父亲热爱中国艺术与民族文化、为了探索和创造能够反映灿烂的中国文化的摄影艺术,下了很大功夫研究中国历史画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艺术精髓;阅遍唐诗、宋词、元曲,背诵其中的精篇名篇。他要把画意,诗意融进摄影作品,创造属于自己的摄影艺术,属于中国文化的摄影艺术。”

创作于1934年《春树奇峰》正是其探索“集锦摄影”的典型代表。作品以“望之雄厚而不矍痩”的黄山西海峰为“远景”,以细腻遒劲的奇树为“近景”,突显出二者的距离感,打破了当时摄影的局限。虽然该作品在底片结合处稍有瑕疵,但丝毫不影响其表达深山悠远、丘壑雄壮的意境。该幅作品多次在英国皇家摄影协会及国际世界沙龙获奖,也再次表明了国际摄影界对“集锦摄影”的认可。

而郎静山晚年创作的作品《湖山揽胜》则手卷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作品以国画山水的构图方式,采用散点透视法,将法国巴比松的树石、菲律宾碧瑶山的树、黄山西海峰、南京玄武湖、庐山山坡、韩国的凉亭和张大千侧影等素材通过缜密的构思,无数次的摆放、叠放、经营位置,娴熟不透痕迹地缝隙处理,将心中所思化为纸上那虚实结合、远近呼应、浓淡相宜的奇妙画卷。

郎静山以其“集锦摄影”技术在摄影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摄影艺术的成就更是蜚声国际,1980年曾被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而他其他的艺术摄影类型也丝毫不逊色。后人在整理他留下的过万幅底片时,发现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开始用毛笔在底片上作画,然后曝光影印,这种混合了绘画与摄影暗房技是首开先河的。

在1930年创作的作品《中国》中,为了营造旷阔雄伟的山势,他大胆地采用激烈的大面积黑、小面积白的对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用枯笔在山廓中画出粗犷的线条,留出中间1/7的白形成蜿蜒至天边的河道,凸显了长江雄浑的气势,乍看下更有些黑白木刻版画的效果,视觉冲击力极强。鉴于其创作手法的独特性,将这系列作品称之为多媒材艺术也不为过。

在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郎先生更是持续着他的多媒材创作实验。在他的暗房中有为实现其愿望特此收集而来的竹条、干花、虫尸、棉花、线团、各种画笔、化学试剂等。他或是将这些叠放曝光,或是将实物摆放在相纸上感光,得到类似投影的效果,最终获得具有别样趣味的作品。《月之谜》《挑妇》《枝叶各成趣》《竹舍幽情》《雪映岭浮空》等都是此类实验创作后获得的佳作。

以上所述均为郎先生的艺术摄影创作,而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搜集创作素材为目的纪实摄影也是郎先生八十余年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郎静山认为,摄影本身就是写真。多年的摄影记者工作身份让郎先生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上海的《黄浦江边》、北京的《故宫城楼一角》、贵阳的《花溪盐井》、西北的《行客孤房》、南京的《聚宝山》、西藏的《拉萨布达拉宫》、四川的《水牛》都留下他的记录。他的眼睛就像是一个精良的镜头,他用那细微敏感、洞察生活的双眼、耗费毕生的精力去捕捉生活中那一个个美好瞬间。

纪实人像摄影是郎先生遗作中数量稍少的一个部分,也鲜少展示在世人面前。郎先生的朋友众多,其中不乏当时的国内外文化名人。国画家齐白石、张大千,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时代女性蒋碧薇,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吴稚晖,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美国摄影家伊莫金·坎宁安、安塞尔·亚当斯等都有拍摄,尤其是老友张大千,更是其“集锦摄影”中文人雅士的最佳模特,多次出现在艺术摄影作品中。

本次“静山行脚——郎静山摄影展”展出的101件作品涵盖郎先生一生创作的各个类型的精华,更有首次与观众见面的大陆鸿影系列。展览将采用“数位影像”技术,以后现代展示手法,将展览作品制作方式扩大。同时,打破一般以“主题”“风格”“时期”等归纳陈列作品之展览模式,以另类观点、多重角度、多样媒材阅读大师作品。而在影像艺术教育推广上,则采用由外而内、由静态到动态、由结构到解构的再推演、再创作的方式进行。相信本次展览将会成为艺术家进行跨媒材、跨空间、跨时代地对话与传衍的最佳写照。

郎先生的作品数量巨大,至今仍在不断被挖掘、诠释、演绎。在现今艺术创作媒材愈来愈宽广的摄影界,他的作品仍具有跨世纪的恢宏视野。为了让郎静山的作品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其启发与传承的魅力,并且吸引更多跨媒体及国内人士了解欣赏他的作品,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宁波美术馆特此主办此展。

作者系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副主任、三级美术师。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