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焘学术讲座“怎样看待中国画”纪要


2024-04-20
3月24日上午,由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和宁波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童中焘先生的学术讲座“怎样看待中国画”在宁波美术馆二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宁波美术家协会、宁波各县市美协和画院的部分中国画专业人士和美术爱好者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历时近3个小时的学术讲座中,童中焘先生旁征博引,中外艺术理论经典信手拈来,给在座各位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中国画理论课。他首先从近期《美术报》发表的“中国画的道路为何如此艰难”文章谈起,分析了从五四到解放以后中国画的艰难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画的强烈冲击,认为是经济落后造成的文化自卑心理。童中焘先生提出,绘画艺术不能下定义,认为“定义即妄”,情感和形式是艺术的两个基本因素,而艺术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国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既求再现,也求表现,既非再现,又非表现,既是再现,又是表现。中国绘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来源于内部各因素的“对待、变化和统一”,是内化的、自生成的、动态的过程。他不赞同有些学者将之解释为封闭的循环论系统,认为是不断变化着的,互相促进和提高的生生不息的过程。 随后,童中焘先生从中国画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论出发,“山水之道,虚虚实实,虚实实虚,八字尽之矣”,谈到中国画的“体”,即笔墨传达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画的“骨、气、神、形”诸概念,都是中性的,不首先做评价,而是到具体画中去评价。从笔墨上说,“力为体”,引用黄宾虹先生的解释是“平重圆留变”,反映出中国画论的特点是“人化”,因为墨一定依附于笔,而笔首先是人掌握的。中国画掌握“物”的生长规律,着力于其整体性和生命性,而这里所说的“物”是可以指代“一切实体乃至观念,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物”。所以他希望中国画家能够打破固定的界限,各人去创造自己所观所感的世界,用笔墨的要求去表现,不必强求一律,各人尽心尽力即可。 讲座的后半部分,童中焘先生提出“中国画的笔墨不可视为程式”,对于当前中国画坛部分画家否定笔墨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总结出中国画是一个结构实体,价值实体,文化实体,“损益可以,但是若全部改造,则是异化了”。指出现在很多的中国画家对写形不够重视,缺乏表现力,没有意境可言,他认为“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王国维语)的画才是真正有意境的好画,而一名合格的中国画家,必须“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最后,童中焘先生耐心解答了在座中国画爱好人士提出的若干问题,并对他们携带来的一些中国画创作作品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讲座在求索知行与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