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文
中文
English
在线预约
首页
展览
藏品精选
学术研究
创作研究
资讯
艺术家工作室
公共教育
参观美术馆
美术馆概况
在线预约
语言/Language
中文
English
搜索
展览
返回
正在展出
展览预告
展览回顾
展览申报
藏品精选
返回
书法、篆刻
雕塑
摄影
中国画
油画
版画
漆画
素描、速写
水彩、粉画
综合材料绘画
资讯
返回
美术馆动态
采购信息
艺术家工作室
返回
工作室介绍
工作室动态
公共教育
返回
公教动态
参观美术馆
返回
参观须知
交通、馆内地图
开放时间查询
服务指南
美术馆概况
返回
美术馆介绍
机构设置
馆内设施
外滩历史变迁
宁波文明之光
搜索
宁波美术馆
学术研究
童中焘学术讲座“怎样看待中国画”纪要
童中焘学术讲座“怎样看待中国画”纪要
2008-03-28
3月24日上午,由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和宁波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童中焘先生的学术讲座“怎样看待中国画”在宁波美术馆二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宁波美术家协会、宁波各县市美协和画院的部分中国画专业人士和美术爱好者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历时近3个小时的学术讲座中,童中焘先生旁征博引,中外艺术理论经典信手拈来,给在座各位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中国画理论课。他首先从近期《美术报》发表的“中国画的道路为何如此艰难”文章谈起,分析了从五四到解放以后中国画的艰难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画的强烈冲击,认为是经济落后造成的文化自卑心理。童中焘先生提出,绘画艺术不能下定义,认为“定义即妄”,情感和形式是艺术的两个基本因素,而艺术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国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既求再现,也求表现,既非再现,又非表现,既是再现,又是表现。中国绘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来源于内部各因素的“对待、变化和统一”,是内化的、自生成的、动态的过程。他不赞同有些学者将之解释为封闭的循环论系统,认为是不断变化着的,互相促进和提高的生生不息的过程。 随后,童中焘先生从中国画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论出发,“山水之道,虚虚实实,虚实实虚,八字尽之矣”,谈到中国画的“体”,即笔墨传达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画的“骨、气、神、形”诸概念,都是中性的,不首先做评价,而是到具体画中去评价。从笔墨上说,“力为体”,引用黄宾虹先生的解释是“平重圆留变”,反映出中国画论的特点是“人化”,因为墨一定依附于笔,而笔首先是人掌握的。中国画掌握“物”的生长规律,着力于其整体性和生命性,而这里所说的“物”是可以指代“一切实体乃至观念,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物”。所以他希望中国画家能够打破固定的界限,各人去创造自己所观所感的世界,用笔墨的要求去表现,不必强求一律,各人尽心尽力即可。 讲座的后半部分,童中焘先生提出“中国画的笔墨不可视为程式”,对于当前中国画坛部分画家否定笔墨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总结出中国画是一个结构实体,价值实体,文化实体,“损益可以,但是若全部改造,则是异化了”。指出现在很多的中国画家对写形不够重视,缺乏表现力,没有意境可言,他认为“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王国维语)的画才是真正有意境的好画,而一名合格的中国画家,必须“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最后,童中焘先生耐心解答了在座中国画爱好人士提出的若干问题,并对他们携带来的一些中国画创作作品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讲座在求索知行与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