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徐仲偶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7-04-11

“归去来兮”徐仲偶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7年3月29日(周三)13:30-16:30

2017年3月29日(周三)13:30, “归去来兮”徐仲偶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宁波美术馆2号展厅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马善程博士主持,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
韩利诚先生、展览作者、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徐仲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潘艺学术委员会主任周至禹教授、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宁波大学南志刚教授、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画家林绍灵先生、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张维萍女士、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周斌教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版画家由旭声教授、宁波日报文体部主任、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丹文先生、宁波画院执行院长、油画家李学峰先生、宁波鄞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在波先生、天一阁博物馆文博馆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刘晓峰先生、甬派新闻客户端闻艺频道主持、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黄银凤先生、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刘永琴讲师、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李琼讲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梅娜芳副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王卓然讲师等就徐仲偶的作品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主持人马善程首先表达了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三个方面的初衷。一,弘扬、实践和延展潘天寿的教育思想,希望能够沿着大师足迹,在学术上走得更远;二,本次展览的主角徐仲偶先生也能借此倾听专家学者们的不同声音,并与宁波这片土地进行更深的接触与对话;三,本次研讨会也是在座的晚生后辈的学习机会,借此来领略徐仲偶先生的艺术成就、为人为艺与心路历程。
韩利诚发言指出本次展览一是为了纪念潘天寿大师,二是为了要弘扬大师精神。徐仲偶先生的画体现出了一种人文精神,他多次提到“以中国身份,从中国出发”,与潘天寿先生的“两峰论”有一种特殊的关联性。另外表明宁波美术馆非常需要也非常重视具有学术引领作用的展览,而徐仲偶先生的作品展和研讨会都是对美术馆的一次学术引领。
展览作者徐仲偶首先感谢了韩利诚馆长对于他本次展览的尽力用心,对他视野开阔,学术意识强,诚意为大众服务的精神表示敬意。之后他表示对潘天寿老先生的“两峰论”,心存敬意、认真领会,所以自己后来发展出了“从中国出发”的立场。这也是对老先生精神的一种追随与弘扬。
周至禹表明走进展厅展馆,马上就有两个震撼。第一,徐仲偶先生的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有了自己的一套语言符号体系。作品的大尺寸、点线面构成以及精巧的布局,前所未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第二,震撼于徐仲偶先生作品强大的精神张力,优秀的作品必然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这次展览作品,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有一个强大的气场存在。
南志刚发言表示,他一走进展厅的时候,就感觉到非常震撼。首先是“实和虚”,徐仲偶继承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虚实方法。其次是“疏和密”,包括笔墨的浓淡空间架构与各种墨块组合。另外他提到徐仲偶在写意和心象的处理与表达上,对他启发很深。面对传统,他会努力平衡热情与理性,对艺术和自然保持热情,对城市生活保持理性,去创造现代性。所以这是一次很有力量的展出。
林绍灵也认为他一走进展厅,徐仲偶作品的强大视觉冲击力便给了他巨大的震撼。第一,徐仲偶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代的隔阂,将传统的版画艺术引入到当代的视觉体系中。其次,作品中的黑与白给予人们的视觉维度,这是力量的冲击,是心灵的响钟,是穿越人间世俗后的本色呈现。再者,徐仲偶作品中蕴含的丰满理念,他坚定地亮出“从中国出发”的观点,其中有毫不含糊的民族身份。
张维萍认为展览是艺术家对作品的再创造。现如今能把作品与展馆进行完美结合的优秀案例寥寥无几,而徐仲偶把此次展览当做一件大作品来做的。他最后感谢徐仲偶的作品给予了场馆以生命,进一步诠释宁波美术馆展厅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
周斌表达了他三个观感。第一,开幕式非常盛大隆重,学术气氛浓郁,开幕式与展览作品非常匹配。第二,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作品的呈现形式与馆内空间完美契合。第三,体现徐仲偶人的精神与品格。具体体现在三大点上,第一就是他的为人、风范宏大。其次就是他所传递出的对艺术教育的敬业精神,非常少见,具有育人的亲和力,深受学生热爱。再次,作为教育者和艺术家,传递人文精神,使得观众在观赏作品后都会得到精神上的提升。从他的作品看,这是具有中国精神意象的版画,其中所含中国笔墨的意趣达到了抽象而又浑然天成的境界,直面心灵。
由旭升由四点观感出发,谈了自己的感受。一是作品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底蕴,且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徐先生视野开阔,艺思高远,他打通了东西方艺术的 “视觉脉络”二是本次展览的作品,是对艺术本体语言的升华,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再探索。三是徐先生的“意义”。在宁波的文化语境中,宁波美术馆的韩利诚馆长和徐仲偶先生共同推动了艺术走向当代化。最后,徐仲偶先生是教育家,从川美到央美,从央美到潘艺,几十年没有离开艺术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培养了不知多少艺术学子,后起之秀。
汤丹文认为从媒体角度看,这是很有形式意味的一次展览,“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的条幅为什么挂在展厅入口,这就是不为潮流所动的一种坚守,画品即人品,这是徐仲偶院长艺术的标准。另外与潘天寿的作品一样,我们可在徐先生的作品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度和东方之魂,但他又不是机械尊崇,而是自然经营。最后徐院长提出以中国身份,从中国出发,尝试可以改为向世界出发,用东方之魂去与当代对接、融合,这是这个画展对我们最大的启发。
李学峰认为在版画界,徐仲偶先生的艺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在抽象与具象中,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找到了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独特表达模式。他用木刻语言对这些感受进行视觉转化,达到了别具一格的风格呈现,在当代中国版画界,一定有他个人的价值存在。
张在波认为徐仲偶先生是一位真正有大爱、大智慧、大情怀、大境界的艺术家、教育家,是一位有贵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大家。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根性价值,但对当代艺术思潮也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因此徐先生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特征。他揉和了书法、水墨、设计、建筑等等各种艺术的语言和审美元素,打破了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的界限,实现了材料与媒介、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艺术与设计、私密性与公共性等的融合与跨越。
刘晓峰对展出作品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抽象之美。并赋予形式予灵魂。
二,意象之美。“意象”一词,特别符合中国的艺术审美。意又象生,象由意造,这在徐先生的山水系列中体现的尤为深刻。三,融汇之美,融汇是一种创新,用中国传统书法或山水元素来进行版画创作,需要魄力,更需要征服观众的艺术技巧。
黄银凤对徐院长有一点印象很深:徐仲偶先生与潘天寿大师的一种联结,以及他与宁波的联结。另外从徐仲偶先生的作品中看,觉得其具备逸品要素,一派天真兼有东方禅意,希望徐仲偶先生的艺术能让更多人得到启示。
刘永琴认为徐仲偶的作品,在尺寸巨大的画面上,抽象的视觉语言充满张力地组织成现代性的空间结构,但其中蕴含的各种传统文化因素却又常常唤起我对传统书法书写、文人绘画的感受。他提出“借设计教育引领新人文精神的重建”,通过传统与当代相结合,实现中国式的现代之路。作为艺术家,他在作品中实践了这种结合。结构是徐仲偶先生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的一条通道,通过传统文化结构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远去的书法、山水、花鸟、建筑等重生在我们的生活视野里。从作品中看,徐仲偶先生重视对结构的实验。
李琼认为用“德艺双馨”来形容徐仲偶先生毫不为过。他为人为事所体现出来的格局、视野和情怀,在艺术家中是少见的。他心怀社会责任与使命感,无论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教育和管理中,都是佼佼者,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可以平衡好各种角色。徐先生的作品数量多,尺寸大,品味高,内涵深,均是忙碌的工作之余所作。他提取了水墨、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的视觉和精神精髓,突出了版画与水墨的单色面貌、形象简洁、意境隽永。
梅娜芳觉得徐仲偶的作品是人文情怀的共鸣,城市系列、山水系列营造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中有自然与城市的冲突、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他在复古和创新之间做到融会贯通实属不易,我们在徐仲偶的作品中看到了这两种倾向的平衡,传统意义上的山水、花鸟、书法被赋予新的内涵与面貌,令人感动。
王卓然觉得展览作品让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就是中国人的版画,属于东方文化语境内的版画。从形式角度看,作品中的留白,让人想到了中国画装裱中的隔水,并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
最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学术主持周至禹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今天的关键词,首先是震撼。视觉的震撼、力量的展示、作品的尺度和空间的关系。其次是传统、现代性、当代性的交汇。再次,身份与立场问题,也值得思考。另外,他强调对于艺术教育事业而言,本次展览和研讨会同样意义重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