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文
中文
English
在线预约
首页
展览
藏品精选
学术研究
创作研究
资讯
艺术家工作室
公共教育
参观美术馆
美术馆概况
在线预约
语言/Language
中文
English
搜索
展览
返回
正在展出
展览预告
展览回顾
展览申报
藏品精选
返回
书法、篆刻
雕塑
摄影
中国画
油画
版画
漆画
素描、速写
水彩、粉画
综合材料绘画
资讯
返回
美术馆动态
采购信息
艺术家工作室
返回
工作室介绍
工作室动态
公共教育
返回
公教动态
参观美术馆
返回
参观须知
交通、馆内地图
开放时间查询
服务指南
美术馆概况
返回
美术馆介绍
机构设置
馆内设施
外滩历史变迁
宁波文明之光
搜索
宁波美术馆
学术研究
2009年第1期 总第10期 PART 4
2009年第1期 总第10期 PART 4
2009-12-02
展事回眸
东方视觉
中国竹雕发展的三大路线与王群的“解雕”
□ 韩利诚
我国是世界竹雕故乡,其悠久的历史掺和于世界艺术长河之中,发出熠熠光辉。最早的竹雕实物作品,是出土于长沙汉马王堆的两件彩漆竹勺。它们已经具有了镂空和浅刻技术。唐朝是我国竹雕艺术鼎盛时期,竹雕刻所应具备的浅刻、圆雕、浮雕、透雕等技艺都已在此发展成熟。 自明代中期开始,江南竹乡金陵和嘉定逐渐成为中国竹雕的两个中心,即后来所说的“金陵派”、“嘉定派”。从创作技法上言,以濮澄为始祖的金陵派,“善因材施艺,喜用竹根制器,取其盘根错节。相形度势,略加刮磨,即自然成趣。”刀法以浅刻、简洁为主。而以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朱氏三代”为代表的嘉定派则长于深刻兼透雕法、圆雕法和浮雕法。刀法上细腻、灵动。 另有讲究“留青”一派的万历年间的张希黄。但影响最大的是嘉定派朱氏技法。 至清代康熙年朱氏技法在吴之潘手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开创了“薄地阳文”技法;在封锡爵、锡禄、锡章三兄弟手上朱氏圆雕法已推进至主体圆雕模仿现实、逼真造型的境界。雍乾年间嘉定人周颢又将传统绘画凹凸皴法引入嘉定技法之中,以刀作画,使嘉定一派竹雕技艺走向精妙绝伦。金陵派入清以后,最为有名的是清中期浙江新昌籍的潘西凤。他最精浅刻,“以不事刀斧为奇,巧夺天工”。另有道光时的方洁。师承留青法的,至清朝最出色的大家是尚勋和浙江萧山人蔡照。 至清末,我国竹雕刻发展血气最旺的就是金陵、嘉定和张希黄所创留青三条路线。 民国时期,中国竹雕刻经过明清的富丽绚烂之后,主流只剩下留青竹雕了。大家是常州人徐素白。现在则是他的儿子徐秉方。 建国初作为竹雕望族的“金陵”、“嘉定”两派已不复存在。两族如果说有传人,金陵只有赵德桢先生,嘉定也只有潘行庸先生了。目前,金陵尚有赵先生之孙赵荣承此大业,嘉定则由张伟忠担纲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竹雕艺术竟奇迹般地在浙东象山半岛兴起,漫山是竹的象山成了当代中国竹雕中心——文化部授予的唯一的“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从业人员数以千计。其杰出代表是中国竹工艺大师张德和,和竹根艺大师郑宝根。他俩的作品屡屡夺得国内竹雕金奖,也多次代表国家出访亚欧国家和地区,作表演,作交流。 张德和是象山竹根雕也是目前国内竹雕无出其右的领头雁。他的作品是明清金陵、嘉定和留青三派的集大成,历史的三条路线是那样自然地交汇于他的刀端,使他的作品或透雕、或圆雕、或留青,刀法变幻奇丽,造型缤纷多变。他特擅长的“大写意”、“局部雕”,实际上是金陵风格一路走来的一次质的飞跃或一次竹艺基因大突变。他的不雕而雕的雕刻,如《人之初》、《茅屋•秋风》,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潘西凤的《潘西凤铭竹雕笔筒》(上海博物馆收藏),也让人想起留存的潘行庸先生作于1948年的笔竹筒。他对竹根艺天趣与自然的追求,赢得了国内外声誉,也开创了象山竹根雕集群品牌的风格。同时他的众多透雕、圆雕佳作,自然是嘉定雄风的再起。张德和紧抓住机遇以他的勤奋和睿智引领着当下中国的竹雕。 王群是张德和大师的入室弟子,已有二十多年的竹雕经历。目前在象山属第二梯队的姣姣者,他经营着一家工作室。 自从他在2005年成为张大师嫡传弟子后,张大师“求得生存,必须要文学、要文化”的教诲一直萦绕于耳。他一改过去以经济与商业为目标的工作室运作方式。“闭门思过”,很少甚至谢绝外人对他竹雕产品的商业咨询与求购。 他在研透了竹雕三大路线演进过程产生的种种奇丽雕法之后,开始追求纯艺术,并大胆“叛逆”。张大师颇为支持与鼓励,告诫他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可不跳出前人的藩篱,“像布特尔不仿罗丹技法,成就了一代大师风格”。 经过近四年的苦心学习,向文学作品学习,向文化人学习,向学者学习,2008年末,王群豁然开朗。他将竹根或依势或依纹或依意精心解开,根部内外组合构思,而后施雕,完成一幅幅荡人心魄的艺术佳构。从王群现有作品的解剖方式看,有局部解、纵向解、横向解、纵横解和斜向解、纵斜解等六种。每个竹根采用何种方式解之,则以作者对这些竹根的势(形)或纹的理解与把握而定。如依竹根表面自然根须纹线,横截,再施以圆雕、浮雕、局部雕之法,再现优美舞姿(图2)。依天然竹根之势,纵向解剖,将内竹节作为与表皮竹青节相连或呼应的衣裙皱褶,内外浑然一体,达到不雕而雕的境界(图6)。依竹根之势纵斜向解开,略施刀法而创作的《献》(图4)。将竹根从中一分为二,在根外部以浮雕法雕琢的《酣梦》(图7)。依竹根天然之势,从中解开,在解面施以传统雕法完成人物造型的《女头像》(图1)。同时除《酣梦》、《女头像》以外,其他皆为局部解,都保留了竹根须,使作品具有天趣与写意味。从特点看,作者常常将解剖面施以刀法,形成竹根内外兼雕局面;有时根据造型只雕剖面;有时则不雕剖面,只取其解剖线(切割线),该线作为整个人物造型的有机组成。这些作品在造型上显得十分自由灵活与洒脱,线条美、结构美、布局美,这些原先难以表达的审美节点,都淋漓尽致地突现出来。作者似乎是庖丁,见竹根即可窥其内部肌理、骨架(构造),所以从何处入,从何端入,纵横竖斜,“意于中”而“精乎技矣”。王群的这一“叛逆”,一方面解决了一般竹根雕作品(材质)开裂的难题,另一方面打开了竹根雕创作一扇诺大的自由之门。进入此门,艺术家们完全摆脱了原有各种雕法的局限,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创新天地,正如张德和大师所说“王群这一举非常成功。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突破。是王群对竹根雕艺术创下的另一个新的风格。”王群的一举或可称之为“解雕”,已非前人之法,他让新世纪的中国竹雕艺术在张德和门下又生“一枝”。
(作者系宁波美术馆馆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