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期 总第11期 PART 2
2009-12-02
学术论坛
象山竹根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王群竹根雕艺术研讨会
时间:2009年5月15日 13:30-17:00
地点:宁波美术馆
主持人:都一兵
主持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专家、《工艺美术》杂志副主编):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象山竹根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王群竹根雕艺术研讨会。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参会的领导和专家。今天参会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工艺美术家、省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总书记高而颐先生;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恬女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报副社长,高照先生(著名雕塑家,浙江美术学院解剖学的权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院老工艺系的系主任,孙晴义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现《浙江工艺美术》杂志的副主编,王其全先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郑洪生先生;宁波市工艺美术协会行业秘书长,吴明宝先生;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女士;象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益先生;象山文联党总书记、文联主席,陈明吉先生;郑州竹根名家郑洪生先生;中国竹工艺大师、市竹根雕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德和先生;中国竹工艺美术大师、竹根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郑宝根先生。今天参会的领导和专家还有许多,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今天的展览开幕式很隆重,省里领导的莅临使我们的展览蓬荜生辉。中国工艺美术一直都将创新放在首位,但是如何创新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课题之一。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王群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示。王群的作品得到了省里领导的重视与肯定。对于他的这种创作精神,我们一定要支持和提倡。1997年我们在象山给张德和老师开研讨会,得到了省里各位专家的支持。今天我们在这里给王群开研讨会,更应该给他加以肯定,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肯定,我们更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我们对创新非常看重,这也是省领导莅临会场的原因,也是本次研讨会的基础,缺少这个基础,我们现在也不会齐聚一堂,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开好本次研讨会。
首先,我们请象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益和象山县文联党总书记陈明吉先生分别向王群颁发创新奖以及“象山德和根艺艺术创新基金”的证书。王群的作品十分新颖,这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的创新。象山县文联为王群颁发创新奖以及“象山德和根艺艺术创新奖基金奖金”,充分体现了象山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对民族工艺的的重视,让我很感动。王群生活在这么一块福地,他才能有今天的作品。所以,我们首先请王群详细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
王群(浙江省工艺美术师):
今天能够请到这么多专家来到这里,参加我的艺术研讨会,我十分荣幸,也十分惭愧。我从事竹根雕艺术已有21年,一直以来,我的作品一直摹仿师傅的风格。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事二十年的艺术了,我的作品无论是造型也好、思想也好,却始终没有走出师傅的影子,如何打破师傅所创造的象山竹根雕的艺术风格,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我的脑海,很难解决,我一直处于无法突破的痛苦之中。到了去年的冬天,我鉴定了打破师傅程式的决心。所以我从选材开始,就有意识地避开师傅对我的影响。欣喜地是,在去年的一年时间里,我摸索到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也出了一定数量,质量不高的作品。当早上听到高老师对我的评价:“王群,你只是做了一个模式”,我感触良多,由于我是纯粹的民间艺人,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所以对于人体解剖存在着明显的缺憾。
本次的展出是我这二十年从事竹根雕事业历程的展示,既是我从事竹根雕艺术前一个阶段的句点,更是我开创新事业的起点,希望众位专家,以及从事根雕艺术的朋友、同仁,一起对我的作品提出批评,对我今后的创作走向提出珍贵的意见,让我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走得更加轻松。谢谢。
主持人:
王群很谦虚,他为他的作品不懈努力。今天早上大家都看到了他的作品,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是耳目一新;第二,开拓了竹根雕艺术新天地;第三,王群在审美方面,特有的风格也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今天下午这个研讨会,应该对他的作品进行一些评价,这对他接下来的发展会很有好处。
王群年初时拿了他的作品给我看,风尘仆仆赶到杭州,让我十分感动。当时,看了他的作品,我就觉得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开拓不是一句空话。创新是艺术层面上最难的,老实说,我们工艺美术领域中,是手工的熟练,百分之九十的人可以达到,但艺术创新方面,难度就大了。
另外,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德和先生,王群是拜张德和为师的,这个学生不仅不学张德和那套,还与张德和拉开距离,完全是全新的一套。而我们张德和老师一点也不排斥,反而积极支持。这种大度的精神是少有的。王群学得并不是德和老师的模式,而是学习张德和的精神。在美术史上这种例子很多:比如说中国画的四大名家之一的吴昌硕,他带了很多学生,但是有些闯出来了,有些就埋没了。潘天寿是他的弟子,闯出来一个名家。同样是吴昌硕的弟子,有些学吴昌硕学的非常好,几乎乱真,但是没有自己的味道,闯不出来,所以在美术史上没有地位。美术史上有地位的只有潘天寿!学师傅,就要学精神。所以,张德和带学生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带出一个好徒弟,带出一个高手!反过来讲,徒弟学师傅,一定要学师傅的精神,学师傅的开拓精神,王群在这方面做到了,这个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竹根雕固有的模式,以自然形态的形式为主。王群打破了它,全方位地打破了它——在保留竹根雕的肌理美、自然形态的同时,由表及里,全方位地利用。开辟竹根行雕的并不是由王群开始的,但是其他人开辟的不彻底,开三分之一,保留一部分,他全方位开辟,从而极大地开拓了竹根雕领域新天地。这样竹根雕发展的天地又拓宽了许多。所以我在上午开幕式上讲话时就强调了:艺术就是要创新。我们提倡这个精神,当然创新没有几年,可能不成熟,还有许多值得推敲研讨的东西,大方向肯定是正确的,效果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在肯定王群艺术开拓创新的基础上,要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这对象山竹根雕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象山竹根雕并不属于浙江三大名雕的范畴,但在事实上超过三雕的势头已经逐步出现。我们象山竹根雕有望超过三大名雕,所以我们要作出品牌,做大,做强。相对于其它三大名雕,竹根雕有着不可匹敌的优势。青田石雕,其基本原料——青田石,已经没有了;黄杨木雕,黄杨木现在只能到云南才能找到;东阳木雕,需要的材料是很大的,但是能用于雕刻的大树,基本都被保护起来了。但是我们竹根雕不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我们竹根是越砍越长。在根雕艺术当中,竹根雕的优势更加明显,竹子年年开,年年长。很多根雕艺术由于掘根导致水土流失,而毛竹根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以往竹根雕受到竹根形态、材料、色泽的局限,而王群很好突破了这一点。竹根雕在中国的发展是很有前途的,为什么呢?长江以南十六个省都有竹!所以我今天的研讨会有这几个议题,第一,对王群这位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新进行肯定的同时,对他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第二,创新一直中国雕刻界的大问题,但是始终没有解决好,现在通过王群的这些作品,是否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下面就请各位专家对王群的作品进行品评,进行研讨。
高照(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美术报》副社长):
上午这个展览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品很好看,令我很震撼。王群以往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并不深,仅仅只有少女、小孩打灯笼这件作品。但是这次的作品令我振动,好似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竹根雕领域又冒出一个好汉来了。为什么会有震撼的感觉呢?前提是他乃张德和大师的弟子,如果说张德和、郑宝根还有其他各位是第一代,那么王群可以说开创了第二代,似如我们中国毛泽东是第一代,邓小平是第二代,接下来是江泽民、胡锦涛。王群是竹根雕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二代当头人。从第一代的表现模式、形式上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头像,及借用竹须根作成的须根。这一模式不仅是象山竹根雕最标准性的表现模式,也引得其他地方的竞相模仿。而王群今天在这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李可染先生讲过这么一句话:“师其心不师其极”——学习他的创作方法、创作理念,但是不是摹仿他的表面痕迹。王群虽然是张德和大师的弟子,但是他做到了,师徒之间,有时候徒弟可以比师傅做得更好。比如说齐白石画虾,他的徒弟也画虾,画得比齐白石还要好,但是他画得是齐白石的虾,无论是模式、样式上都没有摆脱齐白石老师的影子。尽管你画得比齐白石还好,但还是属于这一代的,还是齐白石这一代的延续。但是王群的情况不一样,他开始的时候也做了一些作品,也做得不错,但是这些仍然属于第一代的模式,这些不能被称为开创新的一代;但是现在的作品完全可以称为新一代的模式。刚刚都老师谈到他用的是“劈”这个形式,这个其实并不重要,而且宝根大师也说到,这个“劈”以前也是存在的,但是王群用这个形式来表现人物,开创了一个新的视野,与过去的模式完全脱开,因此我才称他为新的一代。
根雕也好,竹根雕也罢,只要有雕塑的成分在其中,它就必然具有雕塑艺术的特质。雕塑艺术象建筑一样它是三维的,是占有空间和制造空间的艺术。当建筑造好以后就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建好以后在对其进行分隔,制造一些新的、小的空间,雕塑与建筑一样,在空间中摆下后就占有了一定的空间,占有空间以后再制造一些小空间。王群的竹根雕在外围占有空间以后,劈过后里面又形成了一些虚的空间,他利用这个形式来创作他的作品,所以新的模式应其而生,利用这个模式创作人物是前所未有的。
用这个空间来创造,他还要解决几个问题。表现艺术人物时,可谓是圆雕与浮雕相结合,如何处理的问题。因为在有限的物体体积里,他必须将客观对象的体积压扁,压扁以后就变成了浮雕的处理方式,而它又是立体的,与常说的浮雕不同,常说的浮雕是平的,所以应该称为圆雕里面的浮雕。正因为这样一种处理形式,让人有视觉新鲜感,具有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