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真解——中国笔墨的研究与实践


展览时间:2024-06-08 至 2024-07-10

展厅:2号展厅 3号展厅 

前 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孙向晨

笔墨是中国画,尤其是文士绘画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结构的经典表达形式之一。从有画迹流传下来的汉、魏到二十世纪,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画的笔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演进过程。笔墨远非简单的技法,而是直抵画家与观者的心灵境界,正如石涛所言,画之盘礡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养之气。这种发展从中国文化系统之外的角度来看,似乎变化细微,一般国外观众很难体味其中意蕴,笔墨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没有与之相应的文化结构,卓有成就的汉学家也往往难入堂奥。这正是域外文化界探知笔墨内涵的困难之所在。在中国文化内部,一方面,笔墨作为中国画的表达方式是传统文士圈中普遍的常识,画家和鉴赏家们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养和经验,不会用实证的方式去解说笔墨概念,皆以自身的学养和功力去体悟;另一方面,中国近百年激进思潮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不同角度猛烈批判古典传统,将书画笔墨视为“封建文人的闲情逸致”,造成当代艺坛对笔墨的理解后继乏人,这又是本土文化内部探索笔墨传承的困惑之所在。内外两大原因造成二十世纪以来,专业学界对中国画核心的“笔墨”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正深入且有创建的学理性研究则少之又少,尤其缺乏在全球性文化视野中对中国笔墨问题进行现代阐释和未来学意义上的思考。

潘公凯教授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组织了一个《中国笔墨的当代阐释》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力求以全新的现代语言表述,借用现当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中国画核心问题——“笔墨”及其结构进行重新梳理与深入解析,特别把传统画论中的关键概念与核心主旨放到国际化的知识学平台上进行阐释与辨析,采取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对比参照的方式,凸显中西方绘画的差异与共性。希望当今国人和国外研究者能够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理解和感悟中国艺术传统,在更深层面上探讨中国画的当代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道路。这项努力的最终目的,是期待能在现代的公共知识学平台上,阐明中国画笔墨所蕴含的特有文化结构及其与心性修养的密切关系,力求实现克服“域外探知中国画笔墨”之难,纾解“国内传承发展中国画笔墨”之惑的目标。

此次展览的文献展部分由两个部分“丰碑:笔墨演进”、“课徒:笔墨探究”组成。展览将循照笔墨体要,精拣历代图画文献及相关要典,辅以当代影像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宏观梳理并精微呈现中国绘画中笔墨的源流、肇迹、鼎兴及嬗变。

在本次展览筹备的过程中得到了学界和艺术界众多友人的无私协作。我们希望借此展览再次开启研讨,共同推进笔墨研究,探寻“笔墨”这一中国独有文化“物种”对于全人类的启示和价值。

2006《暗香秋水图》360cm×300cm

2006金文“敦厚”136_136cm

2006《漫天飞雪图》360cm×280cm

2000草书“无涯”136_136cm

潘 公 凯

1947年生于浙江宁海,著名艺术家、艺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1996年至2014年间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主持并领导了两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1991年被评为有特殊贡献知识分子;1997 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陈设计总策划和总设计师。

现为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建筑艺术总监,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荣誉博士。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