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履痕——肖峰、宋韧作品回顾展


6840-04-26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这样一群艺术家,他们因革命需要踏上艺术之路,他们的艺术创造烙着鲜明的时代印迹,他们的人生与艺术因时代的跌宕而起伏。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和他的夫人宋韧,正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肖峰、宋韧,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父辈先后在战争中牺牲,各自都为抗日宣传队的一员,他们在革命队伍里学习、成长;解放后,肖峰留学苏联,宋韧留苏因中苏关系恶化而被搁置,留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他们结为伉俪以后,互相依托、共渡患难、同享辉煌,艺术创作上有分有合、取长补短、各有建树。无论是肖峰留苏的毕业刨作《辞江南》,还是宋韧的《小八路》,以及他们合作的《拂晓》等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的革命经历和体验,是他们艺术刨作取之不竭的资源。 肖峰执掌中国美术学院十三年,正值中国处于改革开放,不断开拓进取的关键时期。他始终坚持发展、创新的治校方针,大力提倡学术民主,使学院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贤内助宋韧帮肖峰操持众事,排解矛盾,凝聚力量,为学院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真是“志同道合,相得益彰”。 肖峰、宋韧虽然步入古稀之年,但是激情未减当年,肖峰的《胡耀邦》、宋韧的《总理在一九七六》、《陈毅在一九四九》,这些作品无不是以一个革命者的伟大灵魂来反映一个时代的佳作。今年是他们从艺六十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了这个回顾展,这里陈列展出的仅是肖峰、宋韧从艺六十年的部分作品。回望岁月的履迹,这些作品有着一种温厚的力量,深深地牵动着我们,匍甸在时代的地平线上,去感受人生与艺术相互引领和激发的生动情态,并深深地期待他们另一个艺术创作高峰期的到来。 预祝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许江 2008年4月30日 肖峰,1932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求学于抗日根据地江都简师,并加入江都县简师抗日宣传队,开始了最初的艺术生涯。1944年参加我国著名的少年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以后近七年时间,辗转了于苏、皖、鲁、冀、晋、豫等革命根据地。解放以后,调至杭州国立艺专接受正规艺术教育,并于1954年8月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60年6月,完成毕业创作《辞江南》。在毕业答辩会上获得优秀成绩,并授予“艺术家”称号。回国后任教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64年创作了《创业的年代》等作品。文革中,肖峰被关进牛棚批斗,受到非人的虐待,近乎丧命。文革后期重新拿起画笔,创作了《白求思》(1971)、《老英雄参观新地道》(1975)、《井冈红旗代代传》(1975)和大型油画《乘胜前进》(为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创作)、《战斗在罗霄山上》(1976)、《历史不许重演》(1976)等一系列重要作品。粉碎“四人帮”后,肖峰更是焕发了青春,相继与宋韧合作创作出《我们的总司令》(1977)、《深情》(1977)、《洪湖水》(1977)、《阳光下》(1977)、《拂晓》(1979)、《村姑》(1979)等。1982年底调回母校,并随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宋韧,1932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今威海荣成市)一个革命家庭。自幼由党和政府抚育,参加了文工团和新华书店宣传工作。1947年后先后在华中建大艺术系山东大学和华东艺专学习。随后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期间曾被选派将去苏联留学,但因故未成行,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留校任教。1959年与肖峰结婚。1961年调往浙江美院后,先后创作了《甘蔗田》、《夜读》(1964)等。文革后期重新开始创作,创作了《白求恩》(1974)等作品。文革后,合作和创作了《战斗在罗霄山上》(1976)、《我们的总司令》(1977)、《乘胜前进》(1977)、《小八路》、《黄水娃》(1981)、《老兵》(1982)、《三大姐》(1984)、《哀思》(1993)、《总理在1976》(1994)等。
  • 分享: